经常有父母向优妈抱怨,孩子不爱学习, 每天没有父母的提醒从不主动做作业。 很多时候,孩子必须在父母的陪伴监视之下才能完成作业。因此父母常常批评孩子,但孩子无动于衷,毫无效果。为此父母非常烦恼,怎样才能让孩子自觉学习呢? 优妈今天给大家提两点建议。 1、制定界限,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 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你为自己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学习。 制定界线:比如,寒假作业在什么时候完成,必须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可以向谁求助等。 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包括完不成作业开学后需要承担的后果,作业错误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评等,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约定。 规则制定好后,家长只需要和颜悦色偶尔提醒:功课做了吗?告诉孩子,如果他哪门学科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我们
英国一家公司今后将为每名“新爸爸”发一张袖珍“爸爸卡”,为他们提供如何当一名好父亲以及如何在现有福利体制下获得最多社会福利等建议。 英国《星期日邮报》15日说,“爸爸卡”包含培育“快乐宝宝”的技巧以及男性在孩子出生过程中应充当何种角色等内容。“爸爸卡”将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妇产医院助产士交给陪同孕妇分娩的男性。 除如何当好父亲等建议外,“爸爸卡”还写有如何获得最多社会福利等信息,其中包括“所有孩子16岁前均可获得社会福利”,“每名新出生婴儿将一次性获得由儿童信托基金提供的250英镑(约合415美元)”等相关规定。 “爸爸卡”设计者邓肯·费希尔说,英国每年将有大约67万男性获得“爸爸卡”,“(此前)只关注孕妇(与婴儿),忽视父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爸爸卡’出炉的目的”。 《星期日邮报》说,策划制作“爸爸卡”的公司受英国卫生部下设机构
原标题:过度满足不可取,适当设限很重要,溺爱只会毁掉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出于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向孩子过度承诺,如糖果、玩具、零花钱等,以避免孩子哭闹。但家长必须清楚,这种对孩子过度发展的满足感很可能是暂时的,以后会破坏孩子的前途。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2011年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日本留学生杀害母亲的案子。儿子在日本留学近5年,但他没有什么技能,也没有勤工俭学的课程,他只知道如何向母亲索要每月巨额生活费,他母亲负担不起,也无法满足。 然而,不忠的儿子却生下仇恨,在机场刺伤了母亲,让人心酸的是她母亲在病情稳定后试图为他辩护。最后,当然没用,这是法律的底线,是什么,让孩子变成一个这样的魔鬼?一切根源都是孩子母亲溺爱的原因,无限的满足没有底线。 如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种“超限满足
现代家庭已把家庭教育看成家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正误之别,我们认为,对儿童危害甚大的方式之一是“过度教育”。这主要表现为“五过”: 其一是过多干涉: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其间难免会有些出格的地方。 对此不可过多地加以限制,否则不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对智力发育会有不良影响。在过多干涉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半胆小怕事、性格孤僻,环境适应性较差。 其二是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当今社会上有一种片面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倾向,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正如不少学者、教育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而完全无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他们强调,早期教育的确是不可忽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不同
“我的小孩的确出问题了,他3岁时就认得2000多字,能背古诗40多首,会100以内的加法运算,亲朋好友都说是个‘神童’,可是一上小学,孩子开始厌恶学习,对学校教的不感兴趣。”这段节选自一位家长给学校老师来信的文字,透露出家长对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的担忧。 为什么一个天真烂漫、热爱探索、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上小学时,反倒变成对基本的学习都没有兴趣了呢?在幼儿的世界里,是谁“夺”走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到了小学就开始没有探索的欲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孩子,其成长过程是不健全的,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幼儿园的培养任务是使孩子树立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园长王玉义认为,教学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认知度的时候,家长一旦强行让孩子学习,可能一定程度上会造就“神童”效果,但一旦到孩子
我们要特别告诉爸爸妈妈,缺乏自理能力,什么都不如别的小朋友,什么都需要大人的帮助,孩子心里也很沮丧,有的宝宝吵闹着不肯去托儿所就跟这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提高,孩子并不愿意事事依赖大人,他也要逞一逞自己的能耐,尝试自己动手的快乐。 姚蓓喜老师的忠告-- 学会生活自理比教孩子背唐诗、念外语更能促进他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提前3个月开始的入托准备 看到此,您也许会急切地问,“我该怎么办?” 从现在开始,您和您的孩子还有整整3个月的时间。换句话说,宝宝的入托准备,应该提前3个月开始。 中福会托儿所有经验的老师和保育员给您提出了下列几项建议-- 在游戏中学习自己洗手洗脸 丁慧丽(所长,从教近30年) 那些不会自己洗手的孩子,不光手洗不干净,常常还弄湿自己的衣服。其实,宝宝都喜欢玩水,常常把洗手当作玩水。入托前的这段时间正好是
众所周知,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会进入到叛逆期。那么,孩子叛逆期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每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并不容易。这是一项既得负责任又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理解。经历不同的青少年阶段伴随着重大的身体变化和精神变化。 青春期也不例外,正是叛逆的时候,青少年急于寻找他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并想在生活中闯出一番天地。也许,他们一路上都会犯错误。他们经常会被诱惑,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 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这个时期,要保持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一些常见的青少年问题和解决方案。 青少年是如何染上陋习的,我们应如何对待? 一些青少年朋友认为他们已经长大成熟,可以抽烟,可以喝酒。你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吗?首先,是赶时髦。社会上的青年越来越多地都在吸烟和喝酒。这些青少年希望像他们
孩子小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一些事情,让父母火冒三丈十分生气。很多父母为了能让孩子长记性,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管教孩子,有的会严厉批评,有的会动手管教,可家长们要记住,管教孩子可以,但千万不要做出“假装遗弃”的举动,那样会让孩子有很深的心理阴影,一辈子都抹不去。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就因为总是偷拿家长的钱,被教训好几次也不长记性,后来妈妈实在无可奈何,就假装说要把他扔进山里,不管不顾的把孩子放上自行车后座,自己就往偏远地方骑。孩子从哭泣不语,到恐惧央求,可妈妈都没有回程的意识,孩子开始无助,害怕,为了阻止妈妈“扔自己”,一狠心就跳下了车,结果摔伤了腿,妈妈也后悔不已。 孩子分不清,父母的“假装遗弃” 孩子还小,他们分不清父母的行为和话语,是真的还是假的,只会认为自己最亲近的亲人,自己最爱的父母,真的生气了,真的会把他们抛
孩子厌学的原因 父母的不正确引导,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机和目标,家长的过度逼迫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在他们的眼里,学习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长期错误的学习观念会导致孩子厌学。 孩子年纪小,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对学习缺乏兴趣。现实社会中充满诱惑力的事物太多,比如手机、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等,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自然就会厌学。 父母的过度期望,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增大,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也要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份期待。父母过高的期待,或者过激的行为会导致孩子逆反,从而厌学。 家庭关系不和谐,学校关系不和谐也会导致孩子厌学,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批评等等都会导致孩子厌学行为的产生。 孩子厌学的解决办法 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家长们还不知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口齿伶俐,这不仅关系到宝宝的语言能力,而且宝宝长大后,出众的口才也有利于在社会上的发展。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对于幼儿来说,0~6岁时是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如果采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训练、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 1.鼓励孩子唱歌或朗诵短诗让你欣赏,或定期举行家庭表演会,以此训练孩子的胆子。 2.让孩子重述小说或电视电影的故事,帮助孩子将长故事浓缩成“短剧”。 3.纠正错误,孩子说话的毛病是“半句话”较多,说话快,不必要的关联词多。家长应耐心帮助和鼓励孩子,对语病要注意纠正,然后让孩子重新说,直到孩子能正确表达为止。&nb
告诉孩子“陌生人”的概念 在孩子小的时候,往往并没有“陌生人”概念,不过在孩子4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谈论“陌生人”的概念。在最开始的时候,家长们可以询问一下孩子:“你知道谁是陌生人吗?”如果孩子不知道的话,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陌生人就是你不认识的人。”不过,在这个时候,不要让孩子对陌生人感到恐惧,也不必给孩子说陌生人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只需要简单的告诉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拒绝陌生人的东西 教孩子拒绝陌生人的饮料、糖果、礼物和搂抱,不跟陌生人说话;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教育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食物,如果想吃可以找家人。这是一条硬规矩,和孩子讲明重要性! 避免那些恐吓性的语言 在家长们教育孩子小心陌生人的时候,不要说一些很吓小孩子的话。比如说:“陌生人会把你带走!”或者说“可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有7、8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函。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 这个事例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样就必
孩子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犯下一些错误。但是家长的们的做法却大不一样。那么孩子犯错了家长应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前不久有一个热点事件:在万圣节这天,一群打扮光鲜的孩子来到便利店,一进门就把货架上的糖果和巧克力一扫而空。 本以为他们会乖乖的跑去结账,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震惊:他们没有付钱而是径直走了出去。还有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稚嫩声音:快给糖,不然闹你们! 万圣节是有让小朋友去邻居家要糖果的传统,但跟在孩子身后的家长们丝毫没有买单的意思,最后店员无奈,只能自掏腰包给10多个孩子买了糖果。 类似这样的例子真的是数不胜数,在飞机上打扰大家的熊孩子,大肆破坏公物的熊孩子,其实,这些熊孩子背后,都是一些我们说的“熊家长”,听到这里,我想许多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有所反思,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家有个熊孩子,但不该让全世界替他买单。
家庭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说它“常”,是因为只要家庭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儿女抬头不见低头见,古人说子女都在“膝下”,形象地说明了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关键性的影响。说它新,是因为社会生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所直接接触到的社会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父母的苦,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理论上说,孩子有无限的前途,有的父母看着走红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经理等等“社会名流”,眼红心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 父母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
孩子的性格形成,会受环境影响的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家长总是跟孩子“装穷”,对孩子性格是有影响的,下面看看家长的行为会给孩子性格带来哪些影响呢? 前几天,我有一位同学前天发微信跟我说,“你都不知道我妈骗了我多久,我从小就以为我家穷,结果我跟他们提了句想在苏州买房,要50万首付,想跟他们借点,他们开口就是说借我30万没问题。” 想起这位同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他当年是真的惨。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寝室里的人经常要出去聚会喝点酒,每次他都不想去,原因没啥,他妈一个月就给他600的零花钱,在食堂吃饭已经够呛了,更不要说出去喝酒了。所以,这位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表现得很自卑,喊他出去吃,哪怕说请他,他也会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出来,大家不熟的时候,都以为他是不合群。 想着这位朋友居然被家长坑了二十多年,我就有些心疼他。然而直到今天,还会有很多
在婴幼儿的教育问题上,目前有两大对立的阵营,一方主张什么都不要教,就让孩子好好地玩。另一方则主张要早早地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反对教的人通常基于以下理由: 1.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所以不要让宝宝失去快乐的童年。 2.宝宝还小,没有必要学任何东西,长大了学一样来得及。 3.学习是拔苗助长,对宝宝的成长不利。 …… 这些人曲解了宝宝“学习”的概念,也低估了宝宝学习的能力。实际上,对宝宝来说,什么都是学习,坐立行走进食玩耍,他经历的一切都是学习。因此,学习可以很快乐,并且成为宝宝特别热衷的活动。实际上,在宝宝出生到6岁,尤其0-3岁,他的学习能力十分惊人,是人类一生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如果无视宝宝这个阶段的需求与潜能,我们就会妨碍宝宝的发展,并且极大地浪费宝宝的潜能。 主张灌输的人
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没有了天性里应该有的东西,而剥夺这种天性的正是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这种过分保护的爱,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使孩子不习惯甚至害怕去面对需要他面对的一切。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吞噬掉孩子勇敢和自信的事情。 比如说对孩子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许多父母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便为孩子设立了各种目标,学画画、学英语、学舞蹈、学速算,还要参加五花八门的考试、比赛。在不同年龄阶段为孩子制定科学的目标,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过高的目标和期望只会给孩子身心造成过大的压力,给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逐渐演变成为伤害。首先孩子会感到焦虑与恐惧。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心态中,会严重挫伤自尊心和自信心。接着是逃避或回避。长期沉没在自责状态中的孩子会更加焦
现在的托儿所、幼儿园都有一种团体精神和约束力,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在教师和保育员的指导下与同伴相处、交往,养成初步的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和亲社会行为,进而在集体中陶冶情操,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这有利于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 然而,处于幼儿园群体氛围中的孩子,如果时时处处习惯于在一种既定的格式化的框架里生活,必然会不断强化其从众心理和依附思想,形成懦弱、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不良性格。可以设想,如果孩子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缺乏健全的个性和人格,他们将来必定难以在社会竞争中立足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教育者要善于针对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别差异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不要强求完全一致。这样,才能在实施集体教育的过程中既培养集体精神,又为儿童日后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 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养: 1.观察不只是用视觉完成,应鼓励孩子用多种知觉形式去观察,可以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 2.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多提问题; 3.欣赏孩子的好奇并能有效指导孩子
每一个父母也许都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做过“神童”之梦,梦想过那个昨日还是蕊中充满蜜汁的花朵,今天突然就成了一个红艳骄人的果实;然而,不管古往今来做父母的是如何的心急如焚,也不管那梦做的是如何的如火如炽,但岁月依然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迈着脚步缓缓地向前走着,那娇美的花朵依然也遵循着这个节奏从蕊中孕育着米粒般大小的青果,这青果也依然须要时日才能渐渐地长大,渐渐地走向真正的成熟…… 当然,作为一个父母或父母,梦还是要做的,但是,要怀着洒脱的心灵来做这个梦,把焦急变为从容,把充满功利性的热望变为对孩子成长的欣赏,把对考试分数的苛求,变为让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只有真正快乐的父母或父母,才能把真正的快乐带给孩子;只有心灵真正洒脱的父母或父母,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以洒脱的心灵投入到学习之中。 芭洛玛是世界最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女儿。毕加索也像所有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