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职父母既要出外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在平衡这两种角色之间,偶尔会顾此失彼。了解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挑战,分享迎接挑战的建议,能让父母们更有效、更积极地担起亲、职角色。 双职父母面对的挑战 1、工作和家庭不协调: 双职父母许多时会遇到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失调。例如承诺了孩子一起外出活动或参加学校聚会,但因公事缠身或突发出差而未能兑现;又例如孩子生病或家中发生小意外,父母便要把工作暂且搁置。在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下,父母很容易会产生矛盾自责的心理,一方面把孩子健康欠佳、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行为不良的责任归咎于自己照顾不周;另一方面会因为家庭需要而减低了晋升、进修或往外地公干的意欲,使工作表现和个人发展受到限制。 2、假手于人的困难: 双职父母需要长辈、亲戚或保姆协助照顾子女。照顾者的质素和态度固然备受父母的关注,父母也会担忧照顾者的
爱妈妈不爱爸爸的孩子,是因为妈妈带得多吗?原因没那么简单。很多人都认为相比较爸爸而言,孩子更爱妈妈是因为孩子平时由妈妈带,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妈妈看起来更好相处 女性是自带母性光环的,更容易和孩子们相处。听朋友说,她小的时候特别怕爸爸,因为她爸爸有胡子,而且她爸爸一做严肃的表情就特别的吓人。 但是,她母亲给人的感觉就特别的亲切,温柔,所以从小她就只黏着自己的妈妈,甚至不愿意和自己的爸爸交流。不过,有一次她和爸爸有了一次深度的交流,才觉得爸爸很好相处,以前都是被他的外表吓住了。 和男性相比,女性看起来更好相处,因为男性更高大,更有力量感。所以,在孩子看来是不好相处的。这是孩子更愿意和妈妈亲近的原因。 妈妈更会表达自己的爱 身边的很多妈妈,她们在面对自己孩
把握好时机 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家长也要把握好时机,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反馈,不然时间相隔太长,孩子会不知道家长因为什么表扬他。孩子的记忆力不如成年人那么清晰,并且在孩子心中事情的因果关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家长不及时给予反馈,孩子良好的行为也就不能得到强化。 有标准 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发展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标准,家长不要经常拿他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比较,只要他比原来的自己有所进步,家长都可以鼓励他,表扬他,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逐渐成为更优秀的人。 面对失败,更要鼓励孩子 很多家长都是“只可共富贵,不可同患难”,当孩子表现好时大肆表扬,当孩子表现差时就吝于鼓励。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孩子失败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需要知道家长能够理解、体会自己的痛苦。作为父母
玩具从制造的原料来分,有塑料、布、金属、木制等几大类,塑料玩具的制造原料有硬、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等。现在证明,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苯乙烯制品对健康无毒害作用,而聚氯乙烯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可以引起肝脏、神经及骨骼的损害。此外用聚氯乙烯原料制造的玩具对身体也有不良影响,因为聚氯乙烯老化后可分解对人体有害的氯化氢气体,如果孩子经常将聚氯乙烯玩具放在口中吮吸,这些有害物质就会摄入体内,影响健康。 金属或木制的玩具的表面往往涂有各种有色油漆,这些油漆色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有害物,特别是铅、铬、镉、砷等。有些简单的木制玩具上则涂有水溶性颜料,极易脱落。婴幼儿如果把这些玩具放在嘴里吮、咬,漆膜或颜料就会慢慢地由口摄入体内,时间久了就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布制的玩具里面的
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即便是想惩罚孩子,但是都舍不得打骂。那么想惩罚孩子又怕伤害孩子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宝宝是妈妈的心头肉,但这心头肉可也有“扎心”的时候:收拾得整整齐齐的玩具,拿起来就乱丢;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永远撑不过一顿饭的时间;自己为了家务或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偏偏总有个捣蛋鬼在一边作妖…… 然而宝宝毕竟是宝宝,还是个脆弱的小孩子,宝妈们就算气到爆血管也要克制下来,还得一边忍着怒火一边告诉自己,“我自己生的我自己生的我自己生的……” 给孩子立规矩、定奖惩很有必要,但对于小宝宝来说,不恰当的惩罚很容易造成伤害,这种伤害不止是生理上的,更可能是心理上的,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宝妈们也因此左右为难。 想要立规矩,又怕伤害孩子?不妨试试这几种“惩罚方式”! 1、罚静坐 如果孩
教宝宝独立站 对于11个月的宝宝此时大动作的发育已经完全可以完成独立站了,如果你的宝宝还不会站,那么家长就应该着手练习了,只有完成独自站立才能成功的迈出认生的第一步,家长应该大胆的放开你们的手,让宝宝尝试着站立,即使摔倒也不要紧张,宝宝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学习行走站立而摔倒这并不算什么。只要家长坐好保护就可以了。 让宝宝做精细动作磨练耐心 对于宝宝精细动作上的发育,宝宝可以拿捏小豆豆放在瓶子里面。并且把盖子改好,妈妈可以先拿一个矿泉水瓶让宝宝练习拧瓶盖,记住不要把瓶盖拧的过紧,宝宝虽然可以达到拧开的效果,但宝宝毕竟月龄小没有足够的力气将很紧的瓶盖拧开。当练习宝宝捡豆豆的时候可以拿一个瓶口相对大一点的,这样宝宝不容易气馁,很多宝宝脾气急,完不成时就开始哭闹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安抚宝宝的情绪并且带领宝宝去完成,千万不要让宝宝一个人坐
动物的母性本能非常强烈,它们虽自身濒临险境却勇敢地保护孩子的情景,令我们人类深深感动。但是当对动物的母性行为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一现象不同于人类的母爱,而是由于荷尔蒙刺激或是某种条件反射的结果。 动物的母子关系并不是永久持续下去的。无论是狗还是猫,当把它刚生下来的孩子夺走之后,母亲会感到十分不安,但很快就会忘记掉。然而,人类的母亲对于自己去世的孩子会一直深怀思念。 人类正因具有这种高层次的“心”,体谅孩子才成为可能。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意欲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么与此相对应的体谅又是怎样来的呢? 要知道,体谅之心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当孩子接受了父母的体谅之后,他幼小的心中体谅之芽才得以萌发,并渐渐成长起来。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婴儿肚子一饿,就会哭着要吃奶;尿布湿了,也会以啼哭诉说难受。他一点
你的女儿是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亲对她的关注 曾在某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很晚了,爸爸才下班回来。但他刚进家门,7岁的孩子就跑过来问这问那: “爸爸,你每天能挣多少钱呀?” “你问爸爸每天能挣多少钱干吗?” “我有用,爸爸,你快告诉我吧?” “100元人民币。 ” 孩子听了,想了好半天,像是做了什么决定似的对爸爸说:“爸爸,你能借我50元钱吗?” “问我每天能挣多少钱就是为了向我借钱?小孩子家要那么多钱干吗呀,不借!”说完,爸爸就去洗漱了,而孩子则委屈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爸爸洗漱完,看见孩子房间里的灯还亮着,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态度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便敲门走进了孩子的房间。 “孩子,你能告诉我你想借钱去做什么
做针线活对年轻父母来说确实是个考验 幼儿园要求入托孩子的衣物都要绣名字 但年轻父母大多不会针线活——— 9月,又是儿童入托的日子,对于初进幼儿园孩子的年轻父母来说,要过的第一关竟然是缝纫关。近日,不少的年轻父母在论坛里发帖,抱怨并求助,抱怨的是要在那么多物件上绣上自己宝宝的名字,简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求助的自然是省事、省力的方法。原来,幼儿园要求父母们把属于自己孩子的东西上都绣上名字,以便老师区分,而这是行内多年来的规矩。 -年轻父母:后悔孩子名字起复杂 孩子新入托,可能让年轻父母们最想不到的就是还要拿起针线,在宝宝所用、所带的物件上绣上名字。世纪城小区的韩先生在从幼儿园领回来了包括帽子、衣服、床单、凉席、被子等一大摞用品时就有点犯傻。“老师说这些用品上都得绣上孩子的名字,这得咋绣呀,用什么线、绣多大,是不是得找专业人员?”韩先
丽丽爸爸来信:丽丽在我们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宝宝,可是入幼儿园都快1年了,还是和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每次去幼儿园接她,总看见她独自一人坐着,很茫然的样子,令我们感到心痛。我们夫妇都还算是性格较外向的,实在不知道宝宝为什么会如此不合群? 军军妈妈来信:我家军军还不到3岁,已调皮捣蛋得可以。到了幼儿园,在班级里,就像一个小霸王,谁见了都怕他3分,特别是女宝宝,见了他就要逃,因为他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谁的,抢过来再说。每次听到老师告状,我们就觉得无地自容,对他千叮咛万嘱咐都好像无济于事,请问有何良策都改变军军的这种状况?提高宝宝人际社会智能的理论篇 丽丽爸爸和军军妈妈的来信,看起来说的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故事,但关联的却是宝宝在成长中的共同问题。丽丽和军军一个是
很多初为父母之人,大概都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惊讶,比如他们凌晨五点就起床,家里一有客人,他就会“人来疯”等等。宝贝有时候就像来自另外一个星球,行为和反应颇让人费解,尤其是面对他们的“怪癖”,父母们常常无所适从。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我们破解了其中奥秘:孩子不是生下来就要和我们作对的,也不是得了什么怪病,或者先天乖戾,只是年轻的我们还不懂幼小生命的“行为艺术”。 为什么小孩喜欢一遍一遍地反复看同一本书? A:小孩之所以会在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后又从头开始看,是因为他们实在太小了,书中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他们已经知道的范围,而看一遍并不足以让他们掌握新鲜知识。像一些新的词汇、一些文字叙述的真正含义,孩子们需要时间去理解和接受。如果拿成人和小孩比,大概父母把一本书看到可以背下大部分内容的时间,才够小孩刚刚搞清楚每一页的内容,就是说,如果让他们复述,他们看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出去工作了,很少的时间会陪伴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对母爱父爱并不那么依赖,甚至还有一些排斥现象,那么对于这种现象各位家长也是深表痛心,为了不再让这种现象重演,那么就需要这样做! 1.陪伴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陪伴的,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总是会孤单的,而在校园的时候一些不爱说话甚至性格孤僻的孩子都是没有朋友的,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陪伴导致孩子越来越低落,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的家长应该不定时的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好好感受一下父爱母爱,让孩子更加开朗! 2.关心 有的家长就说了,陪伴和关心这不是一样嘛,我想说的是,不,关心和陪伴不一样,陪伴是指在孩子身边,而关心则是关心孩子的事情甚至各种情况,所以对于那些对孩子陪伴少的家长那么就应该多多关心孩子了,比如问孩子最近在学校怎么样啊,有没有好好吃饭啊,尽量温
养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时,有些宝妈抱怨,为什么有些人养男孩那么轻松,自己却这么难呢?那么别人养育儿子时很轻松自己却很累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听说现在的90后都在祈祷生个女儿,原本很难相信这是真的。但是问过身边的朋友之后,发现这是真的。 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表达她想要女儿的心情。她说,我已经把女儿的名字起好了,如果到时候真的生了一个男孩儿,名字就随便吧。 我问过原因才知道,朋友认为儿子比女儿难养,养儿子就是养了一个“小祖宗”,从此以后日子甭想好过。虽说同样是养儿子,但是儿子的养法各有不同,有些人养的就很轻松,有些人就操碎了心。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其实主要是这些原因: 家里带孩子的人数不一样 虽然很多女性承担着带娃的主要责任,但是带男孩和带女孩还是不一样的。带男孩更累,带女儿相对轻松。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做错事情挨批评的时候。那么问题来了,不能批评孩子的时候有哪些?带着疑问呢,一起来看看吧。 闺蜜结婚已经好多年了,眼看孩子也年纪不小了,不过,或许是因为是男孩,总是喜欢玩耍、活泼爱闹。所以,平时出去一起吃饭,总是能看到批评她家孩子,看着也怪心疼的,虽说父母都是想让孩子好,但是有时候孩子受批评,也不一定是有错。那么,又应该怎么批评孩子呢?并且,有些时候,家长们最好还是不要批评孩子。 1、聚会等人比较多的时候 其实,无论是谁,都是要面子的,不喜欢在其他人面前丢脸,大人如此,小孩子也如此。有时候,在我们出去聚餐娱乐的时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孩子,一是让他们出去见见场面,二是怕没有人照看他们。通常呀,聚会的时候一般都是家人、朋友等,在这种场合下,人比较多,东西也比较多,孩子们很可能不小心犯些错,此时家长就会批评教训孩子。
对于英语会话的发间,从小开始训练是最好的。经过统计发同,到了初中和高中,愈是离年级学正确发间就愈困难。 小孩子们能将刚听到的发间准确地模仿出来,而且孩子对反复做一件事也蛮热衷的;另外,如果巧妙地在其他游戏中加进英语,利用孩子爱玩耍的特点,绝对能够使他们对学习英语产生极大的兴趣。 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系,换句话说,与一个一个的汉语单词都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例如汉语中的猫,用英语来措则是“cat”,但学龄前的孩子并不用这种互相对应的记忆方法去记。当他看见猫时,会马上发出“cat”的间,并不中介着汉语“猫”的这个词,而是从英语单词联想到实物概念这一项。若在幼儿时加以训练,也比较容易做得到。 另外“说顺嘴”,也似乎公限于孩子。拿孩子和大人比较一下,大人绝大多数都不可能这样。大人若脑子里明白了,就以为自己懂了,孩子们却绝非如此。看英文文章时,用
分裂、拉拢、讨好的过程中,最大输家、受伤最深的是孩子。连亲子之间也很可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我一个朋友吐槽,他们全家无法相处,一直大吵小吵不断。 吐槽久了,我发现问题出在朋友身上。比如,先生回家很累了,对太太讲话口气差,太太上班一整天,回到家还要做晚饭,先生回家却这样对自己,觉得很委屈。太太就跟先生说:“就是因为你常常会这样阴阳怪气的,所以孩子都不愿跟你亲近。”先生很气的问:“孩子都说我什么?”太太就慢慢的说:“孩子说你常会无缘无故的对他发脾气呀!” 有一次,孩子上课要迟到了,妈妈想要教训孩子,就说:“你爸就常说,你这孩子天生懒,爱拖拉,上课要迟到了,还这么散漫”。久而久之,孩子和爸爸非常疏远,尽量不讲话,如果碰上了非讲话不可的时候,一定会吵起来。 孩子和爸爸会疏远,总是看对方不顺眼,是因为有一个他们都非常信任的人挑拨离间。我们会挑拨离
适合O型血孩子的读书方法 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O型孩子来说,“分散学习”的读书方式无疑是一帖良方。“分散学习法”限定每一科目的读书时间,大约在20~30分钟左右,然后间隔休息10分钟就换读另一门课程,以训练孩子聚精会神的能力。同时让孩子将喜欢和不喜欢的科目交替轮流读,例如前30分钟读他喜欢的自然科目,后30分钟便读他不喜欢的社会科目,使注意力持续较长。 O型血孩子的记忆力不错,因此对于不擅长的科目,便可利用此项特点来弥补,以提高该科的成绩。例如找出该科内容的重点,制成卡片,随时翻阅,借不断的反复练习让孩子彻底记住。不妨一个月做一次测试,以加深印象。 O型血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强,因此父母无需太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妨让他们自己订一天的计划表,将游玩与读书的时间划分清楚,你就可以放心让他们尽兴玩,等玩到一定的程度后,他们自然会收起玩心,遵守计划专心读
听着爸妈讲的故事入睡,这是孩子的一大幸事。然而,日趋繁重的社会压力,已让忙碌的年轻父母慢慢淡忘了这份责任,孩子伴着故事入睡的愿望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前天,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中心、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举办的“寻找失落的童话,放飞孩子的童年”的公益活动上,幼教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会昌急切的想跟家长们说:再忙,也要抽个半个小时,给孩子讲个故事,因为这在孩子的成长中很重要。 陈主任说,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着幼儿。通过听故事,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们的人格发展。当孩子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会全神贯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情弱
孩子要零花钱, 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一件事。那么问题来了。孩子找我们要零花钱时需要注些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前不久,懒妈给孩子零花钱,被来做客的朋友看见了,朋友说她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要零花钱的时候显得这么大胆,还说她们家的孩子,每次找她要零花钱都会特别的胆小害羞,好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 懒妈知道孩子要零花钱的状态是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很少有家长知道,孩子要零花钱的态度,是由家长影响的。如果孩子在要零花钱的时候,家长说出了这几句话,会让孩子胆小自卑。 “上次给你的零花钱,花完了?” 如果孩子来找家长要零花钱,家长千万不要问上次零花钱还有没有。对孩子来说,家长这样问是很有压迫感的。家长既然选择给孩子零花钱,就不要过多地询问上次零花钱还有没有。 懒妈上一次去朋友家,就看见朋友因为零花钱
谈起教育,现代的父母基本上都反对那种填鸭式的灌输。一想起灌输,便会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痛苦状联系起来。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已经意识到灌输的危害性,并开始采取让孩子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的方式。这当然是一种教育的进步。 可是,有一种灌输会乔装打扮,它戴上“快乐”的面具,披上“游戏”的外衣,让人轻易不能察觉其灌输的本质。 前些天,一个朋友带孩子来家里玩。孩子不足2岁,看到色彩鲜艳的套塔很有兴趣,便坐在地板上玩起来。孩子妈妈坐在旁边准备指导她,并告诉她:先套大的,再套小的。孩子刚刚套上两个圈,当然是没有按照大小次序,妈妈及时阻止:“这样不对,要先套大的”,语气当然也是温和的,并把套错的圈拿下来。然后拿起最大的那个圈给孩子:“你看,这个蓝色的最大,我们先套这个。”孩子接着套下去,只要孩子套得不对,孩子妈妈就会立刻指出错误,并帮助孩子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