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养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放养并不代表着放任
    放养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放养并不代表着放任

    怕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染上“坏”习性,家长就把孩子锁在家中 “圈养”;放任孩子去疯玩,家长又担心从小缺少管教,太野蛮没教养。在“圈养”还是“放养”的育儿观念上,家长愁上心头。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好像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要循规蹈矩;不为人先,不为人后……于是,多少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24小时监护。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圈养”之爱,择邻而居 高先生夫妻俩是上班一族,由于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小家伙大部分时间由保姆带,保姆每天都带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孩子两岁,正是喜欢模仿的年龄,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坏毛病。“家里没有人教孩子这些,肯定是在外面学坏了”,夫妻俩反应迅速:让保姆把孩子“圈”在家中玩。 古代孟母择邻而居,如今父母有过之无不及。专家认为,

  • 怎么正确教孩子交朋友 鼓励孩子多带同学朋友回家
    怎么正确教孩子交朋友 鼓励孩子多带同学朋友回家

    我一直渴望与朋友建立友谊。可是爸爸明确告诉我,不要把我的朋友带回家。他说:“我看见他们就心烦。”他还说:“你的朋友会把你带坏,他们是淘气的孩子,连老师都拿他们没办法。”爸爸的态度很让我伤心。我每次想跟朋友玩总要考虑爸爸的态度,不知道天下的孩子是不是都跟我一样。 通常,父母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一旦他们面临整洁的房间被自己孩子带回来的朋友折腾得乱七八糟,桌椅被翻得底朝天,花瓶或某件珍藏品被摔碎了,父母的坏脾气就会暴露出来。厉声喝问孩子是他们最温和的表现,他们还会拉下脸来,把孩子的朋友吓得目瞪口呆。他们把孩子的朋友赶出家门,然后高声怒骂自己的孩子。孩子们这时也知道错了,可在父母回家之前,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快乐之中,丝毫没有犯错误的感觉。“这件事的结局全都因为爸爸妈妈回家了。”孩子会这么想。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是权威,就是秩序。孩子从破坏秩序

  • 如何教育孩子守规矩 给孩子树立规矩的重要性
    如何教育孩子守规矩 给孩子树立规矩的重要性

    父母总是会给孩子们制定一些符合大人用的标准的规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规则是不适合年幼的孩子使用的,因此会出现很多的情况。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们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规则呢?又应该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制定出的规则呢? 1.制定出孩子该学习和不应该学习的规则 在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概念之前,他们需要类似于应该怎做这件事情的规则。在教室里面找到孩子们需要遵守的规则。一般来说只有3到4条,并且已经清楚的解释了。想一下你是怎么学习的。假设你正在阅读一些如何让你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育儿书籍。你需要读两三遍才能明白所给出的理论化的信息。你觉得你能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吗?可能是不会的。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孩子们越想理解规则,反而他们记住并且遵守的会越少。有一个例外。你的孩子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了解并且遵守规则的孩子之一。

  •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大都入学已大半年了,这大半年中,他渐渐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更可贵的是,他体会到了很多学习的乐趣,越来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在家里,每当我听到大都惟妙惟肖地学着老师的口吻,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或者看到他一时兴起,自娱自乐地做做操,跳跳舞,唱唱歌,背背诗,说说英语,我就深深地感觉到,他是那样喜欢这些在学校里学到的本领,在学校里他是那样快乐。所以,作为家长,我想我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在家里延续这份学习的快乐。 第一,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大都刚入学时,由于认字少,听课、作业都有一定困难。我一方面告诉大都,他和同学们在词汇量上的差距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让他慢慢来,不要着急,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安排时间,帮他多认字,例如每天睡前和他玩认字游戏,每天肯定他的进步。现在,大都不仅掌握了课本以外的很多字词,对汉字也产生了很高的兴趣,不但喜欢认字,

  • 孩子做错了事后要怎么办?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后要怎么办?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做错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这种恐惧感主要是担心由于犯错误所引起的对自己的不利后果。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家长对他的错误将如何处置。如果这种心理状态得到强化,就会妨碍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因此,家长首先要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惧感,应该像对待生病的孩子那样热情关心、鼓励孩子有信心和勇气改正错误,并严肃认真地指出其错误的性质、危害,使孩子从父母的盲行中感觉到父母的信任和对错误的重视。这样就抓住了孩子后悔的心理,促使他进一步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产生痛恨自己错误行为的感情,使纠正错误有了内动力。 其次,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找危害,帮助孩子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分清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使他改有方向,改有决心,改有信心。家长的这种说教,要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在有趣的故事

  • 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几种做法 不要做孩子讨厌的父母
    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几种做法 不要做孩子讨厌的父母

    我在家庭教育问卷中设置了“你最反感父母的几种做法”这一问题,结果是: 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甚至体罚———排在了第二; 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排在了第三; 采取命令式,不通情达理,过分限制自由———排在了第四; 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滥报各种辅导班———排在了第五; 脏话连篇、爱瞎吹,穿着不得体———排在了第六。 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特别厌倦父母的做法———唠叨,排在第一。 孩子为什么反感这些做法呢?下面我们逐个分析一下。 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 如何树立父亲权威 做一个特别的爸爸
    如何树立父亲权威 做一个特别的爸爸

    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尤其是男孩的影响非常大,男孩对男性的认识是从父亲开始的,每个父亲都很容易从男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每个儿子长大以后,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父亲缺位的教育,就是缺钙的教育。有研究发现,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的、具有权威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无能的、母亲是具有支配性的,那么,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过多的女性化气质。 但是看我们周围,大家受传统观念制约,或现实条件所限,父亲仍然是家庭教育中较少的参与者。记得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问我从事什么职业,我说是关于儿童心理和教育的,司机很不屑地问我:你一个大老爷们怎么干这行? 这么多年,虽然关于父性教育的呼吁从未停止,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不是轻易就能转变过来的。即使有不少父亲意识到自己对教育孩子的责任,也常常是在扮演一

  • 母亲的感想 一位母亲的独白
    母亲的感想 一位母亲的独白

    从家长会回来,一直在思索着,回想从儿子呱呱坠地到今天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欢笑与泪水伴随着我们这个家庭一同在成长,由于有时工作与生活当中的诸多矛盾相交织,扪心自问,更多的时候对孩子耐心少了一点,作为一个有着很多不足的妈妈,我愿意把一些自己在带孩子过程中的看到的、感受的东西与大家来分享一下,也希望从其他家长那里获得好的方法与经验,使自己能成为儿子眼中的好妈妈,陪同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爱是一个动词,需要培养与互动 父母都会倾已所有的爱自己的孩子,不计较付出与得到的比例,但长久下来孩子会觉得所有人都应当爱自己,包容自己,不会关心别人,不能与人友善相处,不愿意付出斤斤计较。当儿子二岁多上了幼儿园后,睡前我经常会和他聊聊天,问他一天在园里的生活如何,开不开心,他回答后,我就告诉他,你也要问问妈妈今天在单位忙不忙,辛苦不辛苦,妈妈关心你、爱你,你也要

  • 宝宝爱抢别人玩具怎么办 如何正确的教育宝宝
    宝宝爱抢别人玩具怎么办 如何正确的教育宝宝

    我家汀汀现在23个多月了,快两岁了。 从小院儿里就有十来个跟他相差不了几个月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岁左右的时候,汀汀就表现出比别的孩子能抢玩具,因为孩子小,他抢了别的孩子的玩具,大人就会拿别的玩具去哄逗被抢了的孩子,虽然总是教育他要跟小朋友友好,但随着他慢慢懂事了,他除了肯跟别人交换玩具玩了以外,见到小朋友拿来新鲜的甚至是他也有在家都不太玩的玩具,他还是抢。他要么就把自己的玩具使劲往人家小朋友手里塞,意思是跟人家换玩具玩,要么就哭闹耍赖,人家家长一般看了这种情况也就都劝自己的孩子让着他。而他自己特喜欢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是抢不过去的。 在他一岁四个月的时候,比他小一个月的堂妹也住到了家里来。他一开始还知道让着妹妹,但很快就不干了。自己的小车、小椅子都不肯让妹妹碰。虽然很多时候俩人玩得很投机,你帮我穿袜子我帮你穿鞋、你喂我一口饭我喂你一口奶的,但两个人为了抢玩具而打架

  • 爸爸妈妈,我想告诉你们!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
    爸爸妈妈,我想告诉你们!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

    我做过一个调查,想寻找一个简单的答案:孩子喜欢家长做哪些事,孩子不喜欢家长做哪些事?我的调查对象是一百五十名獐儿童,年龄在四到十一岁之间,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从与他们的谈话中,我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数是正常儿童,能够适应环境,没有心理问题,生活习惯正确,他们爱自己人的父母,知道父母很努力想把他们养大、养好。 但是,使我惊讶的是他们在谈话中所流露出的愤怒情绪。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谈到他们的“暴力行为”――“把东西弄坏”,“把我的伙伴狠揍一顿”、“把厨房的器具砸碎”。一个五岁看上去象天使一般的孩子说道:“每当我愤怒的时候,我就走到浴室里去……我拼命尖叫”我必须再次强调,尽管这些孩子有过多次愤怒,但他们不是问题少年。那么,是什么使他们如此不安呢? 虽然我们很容易从外部影响上寻找原因,比如说媒体中渲染的暴力啦,大众文化中的暴力成分啦,等等。我还是相信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里,这些

  • 女生该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
    女生该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

    从13岁到18岁,女孩会渐渐成长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成长不仅是身体上的变化,还有心理上的成长。也许人类也如金蝉那样,在一次次“蜕变”中才能真正长大。女孩从婴儿到儿童,从儿童到少女,正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说“女大十八变”,女孩不但变得更加美丽,她的性格也逐渐转变。青春期似乎是一个“动荡期”,这个时期的女孩从思想到情感上都出现了“质”的变化。有些女孩在青春期敏感而叛逆,仿佛在一夜之间,那个乖巧的女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经常闷闷不乐、喜怒无常、情绪起伏很大的叛逆女孩。 亦然以前是个很听话的女孩,自从进入青春期,她就像是变了个人。无论妈妈说什么,她都不肯听,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妈妈对此感到很是头疼…… 面对突然“逆反”的丫头,我们有些束手无策。她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了呢?我们被她弄得心情焦虑,甚至不知该如何与她相处了。其实,我们不妨先镇定

  • 孩子性格形成的五个关键时期 父母们要懂得把握
    孩子性格形成的五个关键时期 父母们要懂得把握

    一个人的性格与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孩子的家庭,家长的素质,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影响。那么,孩子的性格是如何一步步的形成呢? 从孩子出生到性格基本成形,需要五个时期: 1、婴儿期:信赖-不信赖 此阶段,婴儿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及时给予满足。如果婴儿与亲人之间没有建立依赖关系,就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出现情绪问题。 2、幼儿期:自主感-羞愧 怀疑自我意识萌芽,饮食和大小便等还要依赖成人,所以,在此时宝宝身上,“违拗性”与“依赖性”会交替出现。 3、学龄前期:主动-内疚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主动性加强,但当主动行动遭到失败时可产生失望与内疚的心情。 4、学龄期:勤奋-自卑 当孩子发现自己有某些方面突出、成熟的能力,会得到社

  •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与基石,家长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言传身教,教孩子学会做人。 关键词:家长素质;影响和渗透作用;言传身教 我们正处于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全面推进教育,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民素质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如何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我认为家长们应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而树立家庭教育新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 人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与基石。正如苏联教育家所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家庭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家庭和孩子的幸福,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 孩子胆小懦弱家长该怎么办?如何教会孩子勇敢
    孩子胆小懦弱家长该怎么办?如何教会孩子勇敢

    前几日,朋友跟我说:“你做为教育行业从业者告诉告诉我,孩子胆小懦弱我该怎么办?”看着朋友一脸纠结的表情我也在想,孩子胆小应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专家表示这样的孩子属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本身性格就内向害羞,加之后天的家庭因素,作为独生子女,家长照顾的无微不至,也是导致孩子懦弱胆小的原因。 专家指出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做与年龄相应的生活训练。比如两三岁的小孩子要学会吃饭、喝水、拿报纸,五六岁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洗脸洗脚、收拾玩具、扫地、倒垃圾,小学生则要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洗碗、洗自己的袜子等。怯懦的孩子尤其需要鼓励,比如同陌人开口说话,就应及时表扬“你的交往能力提高了!”传授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 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讲究学习方法很重要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讲究学习方法很重要

    现实生活中,父母和老师总是认为“孩子一玩儿心就野了”,所以就不让孩子随便玩。但有关专家指出,玩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因此,父母应学会帮孩子安排好游戏时间。 天津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小波说,英语中有句民谚说“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杰克也变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只学习不玩耍,多聪明的孩子也变傻”。那么,对于父母们来说,如何规定或帮助孩子控制好时间,使学习、玩耍两不误? 王小波建议说,父母应将玩安排进作息表中。作息时间规律化,这是许多老师与父母们对孩子的要求,但是这里的作息不仅包括按时吃饭、睡觉、学习,而且包括“按时玩”,将玩安排进正常的休息表中,是为玩留出时间的可靠保障。 二是让孩子自主安排时间。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喜好而自主安排时间。 要努力帮助孩子

  • 如何分清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不要让孩子感到负担
    如何分清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不要让孩子感到负担

    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分清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一位读者向我讲述了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带给她的迷惑。 她女儿有一次和自己的好朋友闹了矛盾,很苦闷,就想找个人倾诉,希望有人给她指点,告诉她该怎么做。 女儿简单地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她本希望能得到妈妈的理解,并希望妈妈能给她一些建议,可她没想到妈妈却背着她,越俎代庖地代替她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位读者找到了女儿的好朋友,代女儿向她道了歉,最后,她对女儿的朋友说:“女孩子家,闹点矛盾也没什么,你也是大孩子了,要学会宽容一点,别再跟我闺女计较了。” 不知是女孩妈妈的口气不好,还是她措辞不当,她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女儿朋友的理解。 因为,后来,女孩的好朋友又一次责怪她,她说:“你妈凭什么教训我啊?我怎么不宽容你、怎么跟你计较了?你让你妈来跟我道歉,一点诚意都没有……” 结果,

  • 如何让幼儿在桌子上吃饭 吃饭的仪式感很重要
    如何让幼儿在桌子上吃饭 吃饭的仪式感很重要

    幼儿总是充满了能量,坐下来可不是他们的强项。父母应鼓励好动的孩子在吃饭的桌子上享受安静的时光。对小孩和整个家庭来说餐桌应成为一个舒适的地方。如何让幼儿在桌子上吃饭呢,也许下面的几条能帮助您。 步骤一 关掉电视;早早地就训练孩子在吃饭时就远离大厅或卧室的电视。让孩子在电视机前吃饭会使在幼儿时期说服孩子上桌吃饭变得更难。你应试图鼓励孩子在餐桌上吃饭,明确餐桌上吃饭是规定而不是例外。任何在电视机前吃的每一顿饭都应赋予特殊场合的标签。 步骤二 高椅;如果幼儿习惯一日三餐那就在餐桌上使用高椅,对于开始的几顿饭将餐盘放在桌上会使孩子逐渐习惯在餐桌上吃饭。当孩子准备就绪,就可挪开餐盘并调整高椅和桌面的高度,因为变化非常微妙而不突然,孩子们就可能不会抵触。 步骤三

  • 快乐的父母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快乐教育很重要
    快乐的父母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快乐教育很重要

    如果你愿意暂时中断工作,留在家里做全职主妇,那么坚持下去,好好享受这段时光。你会发现有很多方式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你可以烹饪、做玩具、补衣服、装饰房间、写作、画画、摄影,或者发展其他的爱好。你可以和周围其他孩子的父母交朋友。你也可以开心地和女儿待在一起,并观察她成长的每一个进步。不要让自己沉浸在对于自己与外界隔绝或者没有工作的危机感中,其实很多女性都会选择做全职主妇。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听听史蒂夫·比达尔夫怎么说。他是澳大利亚非常着名的家庭教育家,他强烈反对由陌生人来照顾孩子。他的信条是:如果你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来照顾,那你为什么要生孩子?我们难道生活在一个要将自己的孩子放在别人家里的疯狂社会吗? 钱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是由经济状况决定,但是将所有的家庭问题都归咎于母亲出去工作是不公平的。不管有没有

  •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 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 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很多家庭琐事分不清是非对错。当各自总是试图据理力争的时候,就难有家庭的和睦。最新调查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离婚家庭的为30%。和睦家庭的为19%。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天天彤”的儿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充满暴力的孩子。“幼儿园老师常常给我打电话,叫我管管儿子,甚至有一次还让我把儿子接回家,以后不要去上课了。”听了这些话,“天天彤”自然很伤心,可是老师也不会冤枉孩子。原来,“天天彤”的儿子在幼儿园时,跟小朋友玩着玩着,就容易发脾气。“发起脾气来,乱扔东西,用脏话骂同学,有时甚至会动手。”“天天彤”说,儿子长得白白净净,很讨人喜欢,看不出脾气这么差。原因就是“天天彤”常和老公吵架,她老公吵架的时候还会骂脏话。这一切,她儿子都看在眼里…… 这个是小编

  • 当妈妈想对宝宝发脾气的时候 请注意控制自己
    当妈妈想对宝宝发脾气的时候 请注意控制自己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也一天天地变得更有个性,有时他们会做出一些让人气恼的事。父母往往控制不住情绪,就对孩子大发脾气。虽然人们越来越反对家长对孩子发脾气,但迄今为止,能做到不对孩子发脾气的人大概是寥寥无几,特别是在你循循善诱以后,面对仍然我行我素的孩子时,父母更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气。 爸爸、妈妈偶尔对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但总结以往很多爸爸、妈妈的经验,在你想发脾气之前,请注意以下提示。 搞清事实真相再批评:不要因为我们的粗心误会了孩子。 不比较其他孩子批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事发当时及时批评:让孩子知道错在何处。 事态严重要严厉批评:以此为戒、杜绝再犯。 就事论事的批评:不要扩大化、不要翻老账。 不在吃饭前、吃饭时批评:批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不让孩子吃饭。 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