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母亲给儿子定的手机使用家规 值得学习
    一位母亲给儿子定的手机使用家规 值得学习

    随着手机的普及,孩子拥有自己第一部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有些家长在给不给孩子买手机方面犹豫不决,害怕孩子过度使用变得失控,反而引发亲子矛盾。 看看下面这位美国家长有什么妙招? 亲爱的格雷戈里:现在你已经骄傲地拥有一部手机了。太棒了!你是一个优秀的、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第一点,这是我的手机,我付钱买的。我现在把它借给你用了,我是不是很伟大? 第二点,手机密码必须要让我知道。 第三点,如果电话铃声响了,就一定要接听,因

  • 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这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的经验之谈和肺腑之言——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心中的天平一旦失衡,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以下这些或许就是一个班级孩子差异的真正原因。 1、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3、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4、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 陪孩子写作业 最重要的是耐心
    陪孩子写作业 最重要的是耐心

    低年级阶段,家长陪伴孩子做作业是必要的,不过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改正平时陪伴中的错误做法,不断根据孩子的情况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才能让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一个自觉、高效的学习状态,才能达到今后无需陪伴的目的。 1、急脾气的妈妈遇到磨蹭的孩子,是个什么滋味?相信很多妈妈都有体会。 我的朋友每天都会被她儿子小凡憋的不行,小宇宙时不时就爆炸。我劝她:“孩子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时间概念,带孩子出门要像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她立马打断我:“停!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小凡的磨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他就是“拖延症”!“每到作业时间,我坐他旁边陪着,他不是这个拼音拼错了,就是那道题看错了,一个小时的作业拖成三个小时都无法完成,现在是一看到他犯低级错误就恨不得一巴掌拍过去。 “上学出门,已经三番四次告诉他快来不及了。他依然慢吞吞地穿鞋子,揉来揉去半天

  • 动手打孩子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动手打孩子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8岁女童离奇死亡,只因妈妈打了一巴掌! 凌凌今年8岁,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姑娘。然而让家里人想不通的是,在一天夜里,凌凌突然表示自己不舒服,不仅头晕还有想吐的感觉。虽然家人把她紧急送往了医院,但是凌凌还是不幸身亡。 而导致这一损伤的原因,竟然就是妈妈的一个习惯性动作。据妈妈回忆,那天下午,凌凌一边写作业一遍看动画片,结果作业上出现了一大堆错误,心急的妈妈就顺手打了女儿后脑勺一下,没想到这一巴掌就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对此,医生也做了相关解释:孩子大脑内本身就有一些病变,比如脑血管畸形等等。而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所以并不是直接死因,只是一个诱因。 在生活中,妈妈们免不了因为孩子的事情而发脾气,动手打两下也成为了自己的一个习惯。不过动手打孩子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这些部位打不得! 1、后脑勺

  •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一、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

  • 孩子犯了错 说句“对不起”是不行的
    孩子犯了错 说句“对不起”是不行的

    一位老师到一所学校去当实习老师,回来之后分享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教。她说那边的一名学生做错了事后,虽然很快就道了歉,但是当她要求那位学生善后处理时,那位学生竟很不耐烦地回应她“我都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这让我想起了半年前的一次经历。 1、说对不起加不停说理 那是个周末,我和家人一同去吃火锅。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小男孩坐在我们隔壁桌。吃饭中,这两个孩子一直吵闹不休,不一会儿,他们便离开桌子互相推搡了起来。推着推着,可能一时失手,一个孩子就把我们这桌装火锅菜盘的架子推倒在地。好在盘子是塑料的,没有摔破,但菜撒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后,便立刻起身大声训斥孩子,要求孩子跟我们道歉。两个孩子慌慌张张的说了“对不起”,然后他们就回座位去了。他们走后,我开始跟儿子一起蹲下来捡菜。在捡的过程中,我刚好抬了一下头,看到那两个孩子正在看我们,我就问他们“你们

  • 家庭教育中能省和不能省的钱
    家庭教育中能省和不能省的钱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需要我们父母给他不断的“投资”,那么,到底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呢? 以下这几点,父母要早知道。 能省的钱 学校 很多父母双方都是全职,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懂的教育理论也不多。总以为把孩子送到最贵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可再贵的学校,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再小的课堂,也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 很多人都以为私立学校学费高,老师待遇好,教的也好。可私立的学费贵,贵在了设施,而没有贵在老师身上。学校的教育只是一部分,一个孩子的成长并非取决于学校的好坏。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再好再贵的学校,如果遇不到合适的老师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不能省的钱 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家庭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和道德修养,而这些都是会影响一

  • 培养孩子餐桌礼仪 父母必须重视
    培养孩子餐桌礼仪 父母必须重视

    餐桌礼仪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恶习,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体素养。世界顶级礼仪大师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礼仪,与一个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餐桌礼仪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恶习,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体素养。 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教养 周六和朋友吃饭,其中有对夫妇带了个9岁的小男孩,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从其他客人身边挤进餐桌,扒着自己喜欢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没吃完。可孩子妈妈像没事人一样,只顾着跟周围的人聊天,仿佛没有看到好几个客人被孩子溅了一身的汤汁。 在聊天的时候,那位妈妈说了很多孩子学习的事,各科成绩都挺好,个儿高长得帅,是班上的升旗手。即便这样妈妈还不满意,说打算给孩子报一个外面的培优班。

  • 给孩子终生受益的10句话
    给孩子终生受益的10句话

    很多话,诸如生活的哲理,你现在说给孩子听,孩子可能并不懂。但是,你还是要说,最起码也要让孩子耳熟能详。孩子某一天会突然发现,帮自己解决眼前困难的,正是那句一直以来听不懂的话…… 1、孩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 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并且,每个人的喜好、修养、性格都不同。有人会因为你的体型、相貌不喜欢你,有人会因为你的成绩不喜欢你,有人会因为你的爱好跟他不同而不喜欢你…… 总之,你必须认清这个现实。 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你更不用因此而否定自己。你只要坚持去做对的事、坚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有些人早晚会转变对你的态度;而那些一如既往不喜欢你的人,敬而远之,因为他们可能不是什么好人。 2、孩子,要多说谢谢。 你身边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没有义务去帮助你、照顾你、容忍你。父母给了你生命,这已经是对

  • 妈妈们小心 这些坏习惯容易被孩子模仿
    妈妈们小心 这些坏习惯容易被孩子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1、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害处】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可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反倒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改变方法】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2、没有礼貌 【害处】家长平时“出口成脏”,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改变方法】审视自身的行为,争取做一

  • 惩罚孩子科学又智慧的方法
    惩罚孩子科学又智慧的方法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孩子,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

  • 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 百害而无一利
    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 百害而无一利

    英国教育专家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一、电视时代来临之前,孩子们靠阅读来学习。 如今,信息已经先被别人消化,重新合成,再打包,然后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我们孩子的起居室,他们只需要作为被俘获的受众坐在那里就行了,孩子们咀嚼着各种加工过的食品和信息。 依赖于带有偏见的电视节目和娱乐活动,他们正在媒体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下成长定型。随着身在职场的成年人日益忙碌,父母们越来越忽视自己的孩子,放弃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而任由媒体来影响他们。 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坏处一: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 坏处二: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

  • 为什么你说了800遍 孩子还是听不见
    为什么你说了800遍 孩子还是听不见

    下面的事情在你家发生过么? 一家人都收拾好了准备出门,你着急的不停催,孩子却还在慢吞吞系鞋带; 你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箱,半个小时过后,地上还是一团糟; 带孩子去商城,你在买东西,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一定要跟紧你,不要乱跑,谁知一转头,人没影儿了…… 为什么你已经说了800遍,孩子却还是听不见,喊不动呢?我们经常说视觉疲劳,对孩子而言,也有听觉疲劳,当你不停的打扰孩子,对孩子唠叨超过一个极限时,孩子就会产生疲倦,不耐烦,心理逆反,于是充耳不闻。 1、对付孩子这种行为,爸妈一定要学会以下这几招: 不随意打扰:家长要知道该何时叫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尽量不随意打扰,尽量在孩子活动间隙时和他沟通。 用适当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你,这时和他讲。否则,很多时候孩子沉浸

  • 父母以身作则 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父母以身作则 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早在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本意是说,如果管理人员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他人也会以其为榜样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尚不端正,即便是强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这就是身教榜样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见,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 所以,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 妈妈越懒对孩子成长越有利
    妈妈越懒对孩子成长越有利

    家长们总爱帮孩子做一些他们本该自己完成的事,甚至包办,以至于孩子对家长会越来越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有时候懒一点真的很对! 孩子上学了,妈妈变“懒”了!妈妈是真懒还是假懒呢? 儿子航航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 心也随之不轻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 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 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的学习,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

  • 小孩子不自信,家长该如何引导?
    小孩子不自信,家长该如何引导?

    学龄前小孩子缺乏自信心,不爱表现自己,在陌生人面前扭扭捏捏...相信不少孩子都有这种情况,这其实是孩子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自信让人美丽,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乐观! 建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一点:要做自信的爸爸妈妈 自信的爸妈可以是孩子们的好榜样,这样孩子们在自信的父母的熏陶下,也会成为自信的人。所以爸妈平时记得要自信哦。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笨,羞于迎接挑战。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学你的行为。家长不仅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 建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二点:良好的环境很重要,切忌攀比 如果孩子们所处的环境非常压抑,那么孩子们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变得害怕,变得不相信自己。所以爸妈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要给孩子一个

  • 孩子的优点应积极肯定
    孩子的优点应积极肯定

    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

  •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应前后一致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应前后一致

    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 从表面上看,这个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

  • 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身边的故事 小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小龙闯的祸,可小龙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 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专家诊断 培养幼儿知错改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

  •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语气息息相关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语气息息相关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