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性格上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人,做事情都希望一个人来,而且控制欲很强。就是希望自己能主导整个事情,因此导致在对儿子的教育上,我经常会变得非常严厉,比如要求他必须做完什么,或者有的时候大声训斥他,甚至有体罚(小竹鞭打手心)。但是我又是一个心软的人,所以有的时候心一软,又饶了他。 但是我大部分都是比较温柔的,会花很长的时间和儿子散步,游戏,读书,看电影,外出就餐,或者在家给他做好吃的。儿子非常喜欢和我在一起,但是他的性格非常懦弱,动不动就哭,比如我们在玩愤怒小鸟的玩具,他问我给他几颗星,我说给一颗星,他马上就泪眼满眶的哭了。而我希望他能够更自主一点,勇敢一点,依赖性不要太强,所以为此烦恼。 一、我的教育方式错在哪里? 1.首先说行动上的建议,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的价值,他拥有很多可能性都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所以不要把自己觉得“好”的标准弄得不可逾越,而这需
所谓的“自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并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价值判断。要说区别,也只是“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之间的差异。健康自恋,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成年人也很需要。它意味着接纳自己,是一切快乐和自信的基础。 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父母们总会下意识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的言行举止,就像妮妮妈,看到孩子对自己的外表表现出关注和带有夸大成分的肯定时,便会生出担忧——“孩子是不是太自恋了?”甚至有些家长还会采取某些约束行为,这反而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0-3岁正是正是发展好感觉的时期,类似于妮妮的这种“自恋”情结不仅完全正常,而且还需要被满足、被保护。 一、孩子自恋是天生的 需要被认同 一般来说,孩子在童年前期需要有一定的自恋,别人的认同和赞许。这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种培养。但若父母一成不变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正确,或毫无选择地竭力
阿德勒: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一个心理问题严重的14岁男孩在回忆童年时,他说,他在6岁的时候因不会吹口哨而非常难过。不过,有一天当他走出房间时,他突然会吹了。当时他非常震惊,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 由此,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由于儿童在某种环境下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后,就会想极力摆脱这种状态,以便获得一种平等甚至更加优越的地位。 当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会将自己的目标定的越高,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而这些目标由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界限,就会刺激了他们设想自己未来
幼小衔接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生活中的数学无所不在,如何才能更好的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呢?看看幼升小小编为大家搜集几个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办法,广大家长和孩子不妨一起来试试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比对着作业本做算术题要强得多! 孩子数学能力不是说坐在课桌前,做那么几页算术题就能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要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看看孩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生活中学数学可能事半功倍! 1、做饭的数学 大 人每次在准备做饭时,他们要倒水、称面粉、分开放置、估计时间和看菜谱。为什么不让宝宝们参与这样的活动?在他能倒蛋糕面或看菜谱前,他可以拿个木勺子在 塑料碗里搅拌。让宝宝看你是如何按着菜谱一步一步做的,你是如何调控烤箱上的温度的。记住要警告宝宝食物太烫不能摸不能吃。 2、“我”的相关数字 宝宝们为知道他们
家庭教育不只是妈妈的事,有爸爸参与的家庭教育才算完美。由于男女性格的不同,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双亲的长期陪伴会让孩子有更多爱的体验,也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使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被忽视,再加上中国式父爱的含蓄,孩子的性格单一地受到母亲的影响。 一起运动 多数妈妈都不是那么热衷运动,而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让爸爸带着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一起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不过每个孩子肌肉发展与领会运动窍门的速度不一,爸爸尽量带孩子“玩”运动就好,别过于求好心切。 放松、放空 虽然这不是妈妈最喜欢的模式,但是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产生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妈妈互补。和爸爸打打闹闹,和爸爸在
有时候,你会发现学前班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可以把父母的耐心逼到极限,他们不害怕爸爸妈妈,反而更加的理直气壮。学前班的孩子希望拥有独立性,但是同样希望拥有父母的密切关注和爱。3-5岁的孩子是最活跃、最难管理的,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父母在教育学前班孩子时经常犯的错误以及改正方法。 1、偏离一贯的教育方式 学前班孩子教育的关键是前后一致性。当你与之前一贯的教育方式有所出入时,孩子就会感到困惑而更易发怒。比如,有时你会让他们做一些事而有时又不让他们做,这就会使他们产生不解。他可能想知道为什么上次妈妈允许自己放学后在操场上玩儿10分钟而这次放学后却要立即上车回家。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好保持一致的管理,不管是教育、睡眠习惯还是用餐时间。 2、集中于负面影响 父母是很容易过度关注孩子的不良习惯而忽视良好习惯的。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好的行为,并且当表
在小生命来到这个世上之后,爸爸妈妈们就要对这个生命负责,这个负责不仅仅在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上,还在于精神的发展上,也就是教育。如果在子女的教育上失败,那么即使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生活的缺憾、家庭的失败。 1、孩子需要父母负责 当一个新生命降临的时候,新爸新妈们就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照看和教育孩子,对他负责。而负责任,除了体现在身体的护养,让他们健康,还在于精神的教育,也就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成人,如何成功。 如果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受到很好的教育,那么他们日后的成长是不需要父母多操心的,他们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意识、素养,他们会成长为一个健康文明的人;而如果孩子从小受到不良的教育,或者是被冷淡、冷漠、无视,那么长期的心理扭曲会让孩子难以成才,甚至会危害社会,所以父母需要对孩子负责任。 2、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 良好
当你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他正在玩游戏而不是收拾房间。一个小时前你就叫他打扫了,于是你大怒,对他吼一句“快去收拾房间”。他站在脏衣服脏玩具中间,气得你跺脚。对孩子的大吼大叫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家长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进行谈判,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法,但是却可以增加孩子合作的欲望。 1、思路清晰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的,什么是不能的。如果晚饭后不适合打扫房间,那就叫他晚饭前打扫,因为晚饭后是家庭时间。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坚定但是要温柔,告诉他为什么这些事不能等到晚饭后来做。 2、思维要开放 愿意倾听和考虑对方的观点。在你希望被理解之前你要先去了解别人。花一些时间找出孩子脾气暴躁和沮丧的原因。大吼大叫只会让孩子的脾气更加暴躁的沮丧,先发火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也会降低和孩子合作的可能。 3、缩短谈判时间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们会怎么做呢?面对孩子成绩差,有的父母会打孩子,有的父母会焦虑,而父母不恰当的做法对孩子的成绩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那么,当孩子考试成绩差时,父母怎么做呢? 注意冷静 不要一看到孩子考了低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臭骂一顿,更不能皮鞭相加,吓得孩子再也不敢把低分试卷给家长看。 不能表现出很失望、痛心的情绪 孩子是会观察到父母的表情的,你即使没有责骂自己的孩子,要是你整天在他们面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你这种情绪会感染你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心理负担会很大,不懂事孩子会埋怨你对他们要求过高。所以在孩子面前还是淡然点。 看孩子是单项差还是全差 要看孩子其它科目的考分,不要只看一门课程考试差,就说孩子差,要把单项差与全差区别开来。如果孩子因一门差而感到自卑、气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这一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
随着夏天的到来,小学新生招生工作又要开始了,又有些家长动起了让孩子提早入学的心思。 根据我接触的情况看,大凡想让孩子提前入学的家长,理由不外乎下面几方面: 一是觉得孩子智力发展良好、很聪明,不提早入学好像有些智能浪费。 二是年龄虽然不到,但也只差那么一两个月,甚至没几天,不提早入学觉得很吃亏。 三是觉得现在年轻人工作那么难找,早入学早出山,机会会多点。 四是觉得养育幼儿牵制了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提早入学,可以把孩子托付给老师。 除了第四类家长外,大多数想把孩子提早送进小学的家长都有一种早进不吃亏的深层心理在作怪,用当前一句较为时髦的话说,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几岁的孩子能够进入小学学习,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这不只是要考虑儿童发展的水平,而且还受到国家教育事业发达程度与学龄儿童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粒粒皆辛苦”,说“不要乱花钱”,说“我们养家好辛苦”……其实这些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无法让他们生活得愉快。 1、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生活质量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他的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妈妈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2、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
一个人能否成功与他的思维方式有关。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长型思维,一类是固定型思维。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而后者则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会变化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容易放弃,也更能从过程中享受乐趣。所以,如果家长只夸孩子聪明,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只和那些定量的天赋有关,不利于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本文汇集了15种夸赞孩子的正确做法,家长熟练运用,孩子定能不断进步。 停止说"你真聪明",开始说。.. 1、你很努力啊!——表扬努力 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作品时,可不要被喜悦冲昏头脑,请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表扬坚毅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苦思冥想一个围棋残局,一次次尝试操场上高高的攀爬架,无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优秀的父母亲,并不是给你的孩子留10亩地、10栋房子、10辆轿车、10个百万元的存款,而是言传身教给他们10个生命气质。把这十个气质传给孩子,胜过十栋房子! 1、要训练孩子会耐心地倾听 倾听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倾听别人的解说,总希望自己说的才是最准确的、最有道理的,其实很多情形下自己考虑的会有很多的片面性。 2、常勤快地阅读 没有勤快阅读习惯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持久的发展力!勤,是要有阅读的习惯,要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获得新阅读信息的能力、有及时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阅读,首先是对艰深文本的阅读,也包括对网络信息的阅读,还包括对各种身边真实信息的关注等。 3、可以和任何人沟通 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无法
其实,所谓叛逆,不过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那是人家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左右 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就会从之前的“小乖乖”变成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小恶魔”。凡事总喜欢以“不”字打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吃饭!”“不!”“叫阿姨!”“不!”等等。 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叛逆了,那可能是因为妈妈在跟孩子交流时,总喜欢命令式的不要怎样,不许怎样,孩子就过早地学会了说“不”。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样的,在他那里就会得到反射。所以改变孩子的关键,还是先改变自己!而且孩子
一封来自苦恼父母的信:我家儿子上学期成绩下降很厉害。小升初上的是重点初中,全家都很高兴,他也是小区里家长们交口称赞的对象。但是好景不长,初一的期终考试,孩子考了班级倒数第十名。全家人深受打击,本以为到初二,孩子成绩会提升。 但直到如今,比孩子是差生的事实,更严重的是问题:孩子不再愿意努力了。他开始打游戏、上课看小说,不再乖巧听话…… 我们该怎么办?——困惑妈妈的来信 努力让你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代时期有个书生,从小喜欢读书。不断进京赶考。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即使后来他的儿子考上了状元,他还是不顾冷嘲热讽,自我鼓励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年间,才终于考上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他叫梁灏,三字经有云: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 皓首穷经,白发苍苍才得青云路。人若梁灏,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
推荐20个让自己快乐的习惯 1、学会感恩。 让自己变慢脚步,看看你的四周,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人行道上淡紫色的花,美丽的日落,洗去你一天疲惫的淋浴,伴侣眼中的笑容。当你的感恩之心能够欣赏生活的美,思考和祝福,你自然就充满了幸福感。 2、明智的选择自己的朋友。 影响个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际关系。所以如果你想变得开心的话,要选择和乐观的朋友在一起,他们能欣赏你真实的自己,让你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快乐,有意义。 3、培养同情心。 当我们代替别人,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更能用同情心,客观和有效的处理问题。生活中就会少一些冲突,多一点快乐。 4、不断学习。 学习让我们保持年轻,梦想让我们充满活力。我们运用大脑,进行运作的时候,我们就不大会想不开心心的事情,我们会变得更开心和满足。
1、妈妈太唠叨,说的多做的少,孩子自动屏蔽了你的话 有些妈妈真的很唠叨,也很善于给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道理,往往有时候妈妈说了一堆,最后可能连自己都不记得说话的重点,所以就更别提孩子了。 比如只是要孩子洗手的一件小事,其实简单的给孩子下达指令就可以了,“去洗手”三个字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妈妈可能会讲一大堆有的没的。 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孩子必须做,妈妈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清晰的下达指令就好。看着孩子的眼睛是确保孩子可以听到,指令也是越简短越好,而且指令一旦下达,就要保证孩子马上执行,如果刚开始孩子犹豫不想动,妈妈也无需废话,拉着孩子去做就好。 其实有时候做真的比说有用,让你的孩子知道,你的指令不管他怎样耍赖都是要做的,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知道妈妈的指令是有效的,不是能随便搪塞过去的。 2、妈妈说话不算话,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性 就像小秦一样,很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与孩子间相处的种种,而语气竟影响孩子的一生。 1、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