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儿方案:第四个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已经不是晴天睡觉的孩子了。他能抬头,也能翻身,手已经能够转动并能握着玩具玩,手和手指也灵活,稍微扶着他就能坐起来了。为了使他能够更好地成长,要从多方面加以关心和帮助宝宝。 ■ 养育要点 发展感觉动作技能。引导手去拿东西、听到声音准确转动眼睛和身体。多给宝宝听音乐和宝宝说话。 给宝宝做翻身操、锻炼宝宝脊柱的肌肉,帮助宝宝学习翻身。 引逗宝宝说话,与宝宝做问答游戏,联系发声,学习“交谈”。 适量加辅食,如鸡蛋、米粉、菜泥等。 ■ 发育指标 俯卧时宝宝上身完全抬起,与床垂直,腿能抬高踢去衣被或吊起的玩具;视线灵活,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开始咿呀学语,用声音回答大人的逗引;喜欢吃辅食。 ■ 生 理 指 标 男孩身高: 58.3~69.1厘米 体重: 4.7~8.5千克 女
青青生气了。冬冬抢了她心爱的气球就跑,她怎么也追不上。青青想哭,想大叫,甚至想狠狠地咬冬冬一口! 如果你是青青的爸爸妈妈,你会教她怎么做呢?是让她“别哭”、“别生气”,生怕她忍不住真的咬冬冬一口,还是由着青青哭闹,让她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 这两种做法都失之偏颇。 人类情绪不纯粹是一时的冲动,即便是生气、悲伤和恐惧这些消极情绪,也有激发适应性行为,确保种族延续的作用,因而具有适应的功能。当然,放纵不羁的情绪表达,难以发挥这种功能。青青需要有保护自己的冲动,但任意哭闹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情绪传达着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信息,人们通过情绪表达而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妈妈的严肃表情,能使孩子停止嘻闹;而孩子的痛苦眼神,会牵动妈妈的心。可以说,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只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绪、适当调节情绪,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情绪表
如果你家小毛头有着成人的思维,知道该怎么样跟你对话,那么,当你因为他的任性而责备甚至体罚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冲着你断喝一声:“任性不是我的错!”或许你会因此勃然大怒:“反了你了!任性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想为你帮腔,相反,我只想站在小毛头的一边,直视着你的眼睛,认真而平静地对你说:“没错,宝宝任性确实就是你的错!” 我为小毛头帮腔也许加深了你愤怒的感觉,不过请你息怒,我们不必急着争辩,还是先来看一个宝宝任性的常见事例吧! 坚持进门顺序的豆豆 爸爸妈妈带着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开心,可是回家的时候,小家伙莫名其妙地哭闹不休,闹得一家子都十分不愉快,原因是大家进家门的顺序搞错了。平时妈妈带豆豆从外面回家,都是妈妈用钥匙把大门打开,然后让豆豆先进,待豆豆进去以后,妈妈再跟着进入。如果还有奶奶一起出门,最后一个进门的
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下面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
庭教育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相信能够帮到您!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刻意表现。 7、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订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让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
面对21世纪敞开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中国能否赢得下个世纪,关键取决于人才的培养。人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了新世纪人才之战的弥漫硝烟。 从70年代末开始,“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小太阳,这一批孩子被称之为“独生代”。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可以说,中国下世纪的胜负荣衰就寄托在他们身上。那么,他们稚嫩的双肩,能否挑得起这千斤重担? 你幸福,可是你孤独就“独生子女”这个词本身而言,某种程度地意味着这一代儿童的尴尬处境。他们从出生之日起,就不得不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方面,因为孩子是“独生”,家人必然将所有的温暖全部倾注到他们身上,使孩子所受的庇护近乎完满;另一方面,家居更舒适,却也更少了邻里间的往来;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单独居住,避免了与老人之间的磨擦,却更缩小了孩子们的活
倒果汁或牛奶(2-3岁):如果想让孩子们自己倒果汁,首先他们应有足够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动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饮料事先倒在塑料小凉杯里,这样他们倒起来更容易些。 用手指蘸颜料画画(3岁):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能帮助他“自由创作”了,虽然他不太可能把颜料吃进嘴里,但还是要给他提供无毒无害的颜料更安全。 自己穿衣服(3岁):让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还有点为难,但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脱有松紧口的裤子或套上一件T恤应该不成问题。 从婴儿床改睡儿童床(3岁):太早给孩子换床可能让他们睡不好,因为他在婴儿床里已经习惯了中途醒来时可以再睡着,可如果改让他睡在儿童床上,他可能还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动,而应该接着睡觉。 上游泳课(4岁):在这之前,他们喜欢又跑又跳,不知不觉间锻炼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时,可以开始最基础的游泳
引言:天下所有的母亲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天下的母亲都避免不了做一件事,那就是“唠叨”。父母用唠叨来表示爱,效果会怎样呢?不管是哪种唠叨,唠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茧”了——因为你给孩子吃的“药”过多了,孩子产生了“免疫力”。母亲总对孩子不放心,怕他做不好,以为唠叨可以约束孩子,提醒出差错。俗话说,“好话不说二遍。”说十次不一定比说一次有效。 “妈妈,我求你别说了!你说了好多遍啦!”女儿跺着脚,对妈妈哀求道。 “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没完啊,我耳朵听得起茧啦!真是烦死了!”儿子捂住耳朵,对着母亲吼。 这样的镜头相信在不少家庭中出现过。不少母亲特别喜欢对孩子唠叨。有资料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唠叨成了母
如果一个游戏环境能满足婴幼儿健康安全成长、激发孩子探索欲、满足孩子好奇心、纾解情绪压力、发挥想象力及自主独立使用空间的需求,那么这个环境就是个能促进婴幼儿整合性发展的游戏环境。要规划出上述的游戏环境应该注意些什么,长庚护专幼保科专任讲师张翠娥张翠娥提供了几点规划原则: 1. 足够的活动空间:活动空间要多大才够,要先考虑使用的人数多寡,人数愈多所需要的空间愈大。另外,年龄也是空间规划的考虑因素。婴幼儿行动不稳,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大孩子行动莽撞,容易在无意间伤害到婴幼儿,所以大孩子和婴幼儿的活动空间最好能有所区隔。 2. 采光通风良好:婴幼儿就如同刚冒出嫩芽的小树,需要足够的阳光、空气帮助其健康的成长。一个采光通风良好的环境,较不易传播病媒引起占有欲很强,其发展阶段又处于自我中心期,尚未发展合作行为,很难引导孩子合作游戏。最好能提供足够的游
自从本报4月10日发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教院官群老师撰写的“创造性的英语记忆法”一文以来,不少热心的读者提出了许多有关英语学习方法和效果的问题,比如:有人背诵和演讲英语表现出色,有人对数字、运算的内容非常敏感,有人阅读配有图片的文章事半功倍,有人身体语言及表演胜人一筹,有人通过唱歌记歌词过目不忘,有人合作式学习兴趣高涨,有人写日记或独立学习专心致志,有人对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情有独钟。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偏好,不同的学习方法又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特意与“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研发人孟万金博士和官群老师进行了一次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孟博士,听说您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第一位外语教育心理学博士,请你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
近年来,有一个词在全世界普遍引起了关注,它就是“团队精神”。就像不少国内幼儿园一样,日本某所幼儿园也要对宝宝进行面试,因为选拔出来的宝宝将来是要为日本政府服务的,面试的目的是测试:宝宝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以确定这样的宝宝是否未来能够掌控领导权? 其中一道题是:要求10个参加面试的宝宝将一张桌子抬到另一个房间,站着不动的毫无疑问被作为缺乏团队精神而遭到淘汰;还有一道题是:10个参加面试的宝宝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另一组倒开水,全热的、全冷的、只倒一丁点的也被淘汰,这是缺乏服务意识。测试方法是由很多专家共同设计的,大约有三百多种,每年都不一样。 现场提
给新生儿选什么玩具 玩具是小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促 进孩子感知觉、语言、动作技能和技巧的发展。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 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的欢乐情绪,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 选择玩具并不是越高档越精致越好,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小儿各个年龄有其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玩具需要也不同。 对新生儿来说,为他们准备的玩具主要是为了促进视、听觉的发育,因此可选择一些外形优美、色彩对比度强一些的玩具,以便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注意。 根据神经学研究的新发现,新生儿的视神经对黑白有反应。随着生长发育,他们会喜欢看红颜色,喜欢看人的脸,容易注视图形复杂的区域、曲线和同心圆式的图案。新生儿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对声音频率很敏感,喜欢听和谐的音乐,并表示愉快。 所以
1、永远不把“蠢”和“笨”用在孩子身上。 2、帮助孩子结识他所钟爱的领域内的“高手”,如果父母不是的话。 3、尽可能的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能发挥作用的。 4、帮孩子完成一件他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让孩子感到他比自己想象的有本事。 5、每个月都让孩子尝试一件新的事物,最好是父母也没有做过的。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更好的学习和适应。 6、积极地看待孩子,同时教孩子积极的看待自己。 7、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告诉孩子能力是可以增长的,困难并非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可怕。 8、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不足,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能改变就悦纳它。&n
做好父母千头万绪,需要经验,需要智慧。同时我们都做过孩子,一经提醒也会大受启发。很多时候,你往往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美国PARENTS杂志庞大的专家顾问团提供的50条建议,值得听取、回味。 1、在小小挫折中提高抵抗力 你是不是有时也痴心地想让孩子生活在天堂里:没有失望、挫折、压力、眼泪,时刻都围绕在爱的光环中……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有点离谱了,因为你所做的恰恰是把恐惧、痛苦、失落这一切的“慢性毒药”亲手包上了厚厚的“糖衣”,送进了孩子的口中。当“疼痛”来临的时候,你能一直为孩子准备好“止疼片”吗?不,他们需要自己止痛,自己疗伤。请相信他们吧,自然赋予了他们足够强盛的生命力! 2、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无忧无
当你看到你4岁的宝宝正从冰箱里把一大瓶饮料拖出来,然后往他自己的杯子里倒的时候,你将会怎么做?假如大部分饮料没有倒进杯子里而是流到地上,你会不会大叫一声:“等等!让妈妈来帮你倒!” 插播[教育新闻]——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要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成人要珍视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回到我们的画面——很多父母都没有给予孩子们机会,去尝试做他们自己能够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父母仍然给他们穿上袜子,他们洗完澡父母帮他们把身上擦干,还帮他们铺床叠被。毕竟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已经成为父母的习惯。而且,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做事,那将又慢又乱,甚至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小家伙没准还会大发脾气,把所有东西都弄得一团糟。然而,事实是三四岁孩子的能力已经远远
著名小说《飘》曾描写过白瑞德向别人请教女儿美蓝常常吮吸大拇指的头痛问题。如今不少家长也在为孩子爱咬指甲而烦恼不已。 其实,孩子在三四个月大时出现的吮指头行为,是一个正常的发育表现。一般到了两三岁时,就会渐渐消失。有些孩子,在三四岁以后如果还吮手指,甚至咬指甲,那就是问题了。 咬指甲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指甲缝或指尖上沾有的大量细菌、病毒及虫卵等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孩子在咬指甲时不知不觉带入口中的病菌,会导致口腔内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消化道传染病或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孩子平时接触的文具,很多都含铅,如果他们把指尖上的铅吃进体内,还可能造成铅污染。 此外,经常咬指甲会对儿童的牙齿造成伤害,令牙齿排列不齐,影响孩子的容
童年是我和哥哥在夏天午后没人的街上跑。童年是哥哥把一大捆甜高粱放在我旁边,我吃了一下午,哥哥玩了一下午,晚上我们一起回家,谁都没有挨说,因为我们谁都没有出卖谁。童年是午后和哥哥一起用罐头瓶钓鱼,一下午也没钓到一条。童年是和弟弟一起在妈妈的花生地里无忧无虑地玩耍,我不小心把弟弟弄伤了,我不敢说,弟弟只有三岁,他不会说,我躲过一劫。 童年是在没有围墙的幼儿园里,整天坐在矮矮的土墙上,和小伙伴们聊天,看天上的太阳发呆。童年是在桃树上吊来吊去,从水泥做的滑梯上不知厌倦地滑上滑下。童年是在《小红帽》的童话剧中扮演老狼。童年是和一个小伙伴爬上一堵很高的墙,下不来,一直坐到太阳下山,大人收工才把我们放下来。童年是在一场院的麦秸垛里玩了不知多长时间,却记了一辈子。童年是每年过年时收到爸爸的新衣服。童年是总惦记家边地里的好吃的,但不敢去摘,因为那不是自己家的。童年
当今家庭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摒弃功利思想,关注儿童一生的幸福。父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在育儿活动中从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意识出发,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去设计各项富有童心的内容,让幼儿在愉悦快乐的感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懂得做人的真谛。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儿童的快乐,尽快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有了技能就是快乐。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有高人一筹的技能,就会快乐幸福。因此他们不惜钱财千方百计送宝宝上各种培训班,培养孩子弹钢琴、画画、跳舞、下棋、说英语的技能。并常常让孩子在众人面前展示,以为孩子会以此而乐,其实这不过是满足他们自己的虚荣心而已。大多数的孩子被这样的学习训练搞得疲惫不堪,根本乐不起来。 误区二:放任不管,尽情玩乐就是快乐。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让他自由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不快乐吗?于是他们对孩
天下的父母大多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成为人人接受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实际上许多父母对子女都进行过精神虐待,只是他们自己全然不知罢了。这并非危言耸听。美国的一些精神病学者和儿科医生认为,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子女进行的精神虐待可归纳为三种,现在笔者将此译出,希望有关父母能够因此幡然醒悟。 一、表面的冷漠。有些父母为了严格要求子女,在他们面前故意喜乐不形于色,还有些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他们的一切常显出不闻不问的样子。 殊不知,这些父母往往使他们的孩子失去安全依附感,孩子们会渐渐疏远他们,不再对他们推心置腹,因为这些其实已经受到精神虐待的孩子害怕遭到碰壁和冷遇。 二、夸大的指责。有些父母在批评做错事的孩子时,习惯用“总是”、“从来不”之类的字眼,对孩子的过去及其它一切进行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全盘否定。还有些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
幼儿家长测试 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家长的首要任务,无论家务和工作多么繁忙,家长也要挤出时间来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但有些家长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恼。原因很简单,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 题1 5岁的玛莎把几少十件积木玩具扔得当满屋子都是,妈妈一定要收到盒子里,玛莎不理,最后哭闹到奶奶处,于是奶奶动手收拾起来,但妈妈还是说:“小孩子应该自己学会 收拾玩具。”后来爸爸对玛莎说:“这次就原谅你,我来收拾,你来帮助我,下一回,自己干。”爸爸在盒子里放了5件积木,其作的都藏了起来。第2 天,玛莎玩过这5件积木以后自己也收了起来,爸爸又奖给她5件积木、、对件事情你认为怎么分析? 题2 6 岁的奥夏一看见饭桌上有瓶打开的酱,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面前用指舔吃来,而且舔了又捞,捞了又舔。奶奶发现后说:“你怎么把手指伸到瓶子里去了?多脏!”妈妈就给奥夏一把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