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泡泡有助婴儿的语言发展
    吹泡泡有助婴儿的语言发展

    最新研究发现,经常吹泡泡、舔嘴唇有助于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卡蒂阿尔考克博士及其同事对120名2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研究。(这个时间段是儿童一生中学习新词最快的阶段。)在对婴儿的嘴部运动能力进行深入调查后,研究者发现,在嘴巴运动方面表现不佳的婴儿,学习语言的速度比较慢,而能完成吹泡泡、舔嘴唇等复杂嘴部运动的婴儿,他们学习语言的速度更快,发音也更清晰。 阿尔考克博士说:"有些孩子在两岁以下,无法做出正确的亲吻动作,他们刚刚张开嘴,口水就会流出来。而有些孩子则不太会舔嘴唇。父母虽然不需要对此担心,但是教子女舔嘴唇或吹泡泡,或许就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 白领父母早教心态两大误区
    白领父母早教心态两大误区

      一个“精英”妈妈的醒悟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日前,某报刊登了一个白领父母为孩子升重点小学参加考试前后经历引起不小反响。就此,同为高级白领,并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一位父母措辞激烈地和记者讨论起幼儿早教走入误区的话题。   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父母也曾做Baby Sitter,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她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新思索。   “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JOHN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阳阳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王震庭比你分数高

  • 聪明父母教孩子三件事
    聪明父母教孩子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 新生儿五官护理育儿手册--育儿策略
    新生儿五官护理育儿手册--育儿策略

    新生的宝宝看上去那么弱小,妈妈给洗个澡可能还有些战战兢兢,更何况宝宝的小鼻子小耳朵,还有可爱的眼睛与嘴巴,该怎么保持它们的清洁与健康呢?  很多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清洁宝宝的五官,用什么,怎么做,都是第一次,不做不行,做错了更不行。还有,宝宝面对并不适应的新环境,难免出点小麻烦,若是小小的嘴巴和眼睛出了问题,妈妈仅仅心疼是不够的,此时你的小宝宝需要你更精心的照料。   新生儿头面部、五官的生理特点:   1、头面部   头部相对较大,约为身长的1/4,出生时头围33~34厘米,前囟斜径为2~2.5厘米,(前囟约在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已闭或尚开放,(后囟于2~4个月时闭合)。可隐约辨认骨缝,头皮可由于局部水肿而形成产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自行吸收。   面部皮肤与全身皮肤一样十分娇嫩,其上覆以多少不等的灰白色胎脂,以后逐渐吸收。胎脂吸收后,由于表皮薄

  • 溺爱孩子是种软暴力
    溺爱孩子是种软暴力

      溺爱孩子是一种软暴力   在澳大利亚,有一所体操学校,每日傍晚训练结束时,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里出来,尽管寒气袭人,但很少见家长为孩子拎鞋、戴帽、披衣。“澳大利亚人养孩子很‘粗’!”这是我们亚裔父母见面时百说不厌的话题。   “粗养”就是不为孩子刻意制造精心呵护,不为孩子提供过分温暖和享受的环境,不用父母的代替包办取代孩子感受生活、接受磨难和品尝挫折的机会,而是将孩子当作伸缩性极强的生命,培养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强和跋涉本能。“粗养教育法”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不怕苦难、忍受挫折和勇敢搏击的“雄鹰性格”,具有较高的社会情商和挫折商。   “粗养教育法”要是放在中国,肯定会遭到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对,认为“父母太残忍、不人道”,不懂教育法则,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力。我们的“细养教育法”,父母用细腻思维将孩

  • 让孩子拥有一把“伞”
    让孩子拥有一把“伞”

    我到一位做教师的朋友家做客。吃过午饭,我们天南海北地神侃,竟然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下起了大雨。糟糕!正是放学的时候,朋友的儿子彤彤早上没有带伞,他一定会淋成“落汤鸡”。这样想着,我抓起一把伞,准备以最快的速度给朋友的儿子送去。朋友见状拦住了我,淡淡地说:“你不用担心,我的儿子自有办法平安回家。”   正说着,朋友的儿子回来了,我关切地问:“彤彤,你没被大雨淋湿吧?”彤彤走过来,让我摸摸他的头发,骄傲地说:“叔叔你看,我的头发上一滴水珠都没有!”我问:“彤彤,你想的什么办法?”彤彤说,“那还不简单?”他从背后变戏法似地拿出一把伞来,在我眼前得意地晃了晃,“我见爸爸老不来给我送伞,就找老师借了一把。”我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奖:“你真聪明,我生怕你被大雨淋湿了,正准备给你送伞去。”   彤彤嘴巴一撇:“叔叔,别小看我!我自己有的是办法。”我决定考考这个

  • 建立宝宝优秀的观察能力
    建立宝宝优秀的观察能力

      一、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   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养:   1.观察不只是用视觉完成,应鼓励孩子用多种知觉形式去观察,可以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  2.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多提问题;  3.欣赏孩子的好奇并能有效指导孩子

  • 美国孩子不同年龄可做的家务
    美国孩子不同年龄可做的家务

      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孩子们需要知道这个家庭里的有些事是他们可以做的,参与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体验自己是家庭中一员的感觉。   美国有一个“age appropriate chores chart”, 这个表格写明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使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  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  使用马桶  刷牙  浇花(父母要给孩子适量的水,以免孩子给花草浇水过度)  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的使用马桶  洗手  更仔细的刷牙  认真的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

  • 早期的智力开发必需吗?怎么做
    早期的智力开发必需吗?怎么做

      Q:早期的智力开发必需吗?怎么做?   王文革:对于父母来说,早期的教育或智力开发都能够带来成就感,单这点看是很必要的,和他相关的有父母对孩子的持续关注和主动控制,可以保证大人时刻关注孩子的能力水平。但早期的开发和我们常说的智力开发有很大的不一样,因为孩子比较小,表达起来有困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重复的现象,所以有的父母可能把握不好,经常体验的不是成功的感觉,会逐渐地放弃。大人如果有精力,并且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指标有清楚地把握,智力开发活动应该算是和孩子早期交往的最佳方式。   Q:能简单教给我一点方法吗?   王文革:在内容上,主要是结合动作和语言,以游戏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孩子接受起来比较方便。在衡量孩子的智力水平时,可以比较一下身边同龄孩子,别人能做到的你可以尝试做一下,这样父母之间相互交流持续性把握得比较好。简单的方法并不是很多,

  • 为什么孩子总是慢吞吞
    为什么孩子总是慢吞吞

    孩子做起事来总是慢半拍,看在父母眼里是又急又气,真恨不得帮孩子把事做完算了;究竟孩子为什么总是慢吞吞的呢?有些孩子先天气质就是属于慢吞吞型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并不容易去转变他的原有气质,反而是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来关注他的需要。   孩子之所以行动、做事缓慢,一定有其原因,追究形成原因,耐心去协助他,才是最重要的。  小玉生长在富裕的家庭,生活的一切事情均有人代劳,因此她从来不自己动手,所以变得依赖心很强。进入幼儿园以后,许多事都非得自己动手做不可,小玉因为从来没有做过,所以功课常做得比其他同学慢、也不能够得心应手,经常落在同学之后完成。上音乐课时,老师耐心地教小朋友们敲敲打打、扭动身体去感受韵律,此时小玉的爸爸妈妈就在教室外看着,他们发现小玉的反应和动作总慢半拍,完全跟不上老师的口令,甚至不太敢与同学互动,爸妈不禁开始担心小玉的学习状况……  慢吞

  • 唠叨型妈妈要多听少说
    唠叨型妈妈要多听少说

    案例:林林一提起妈妈,就一肚子的不满:“妈妈太唠叨了,一件事老是重复几次,什么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学出去玩,她能交代好几遍,什么不要跟别人说话,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点回来,烦都烦死了,好象我还是三岁小孩子似的。”唠叨似乎是母亲的天性,但唠叨过度也会适得其反,像林林这样产生敌对情绪。   资深心理咨询师林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爱唠叨一般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总觉得事事不放心,担心自己没交代到,孩子就会出状况。尤其是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一般有强迫型人格倾向,对细节要求比较高,控制欲也比较强,不会正向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是通过抱怨表达自己的担心。有时候,妈妈之所以爱唠叨,是因为她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没有行动力来加以支持和改善,所以转向强迫性的口头语言来重复自己的不满。另外,唠叨有时也可能是夫妻关系不

  • 家庭教育中父母绝妙的故事教育法
    家庭教育中父母绝妙的故事教育法

    儿子两三岁后,自我意识就更加强烈起来,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大人逗乐式的指挥与安排也有了明显的选择性,有时会乖乖的配合你的要求,有时会对置之不理,甚至有时会故意做出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的事,对小人儿变幻莫测的脾性,我一度很无措,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引导他的成长,后来无意中看到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泛灵心理,忽然就茅塞顿开了。  “泛灵”心理是指孩子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如果能用将事物拟人化后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理念,比起生硬地对孩子讲大道理要有效得多。而这种故事教育法,我一直屡试不爽。  1、故事诱导法  儿子从不跟我们说幼儿园的经历,有时候问他,他不是顾左右言他就是跑一边去,根本就不接你的话茬,虽然每天接孩子时老师会大概说说他一天的表现,但我更想从孩子嘴里听到他在幼儿园的点滴,这样才能更正确的

  • 各时期育儿方案——第二个月育儿方案
    各时期育儿方案——第二个月育儿方案

    ■ 育儿方案:第二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会用心注意声音和语言。妈妈可以再用声响的玩具在孩子身旁摇动。他会随着声音,不断地追视发出响声的地方,如果同时再用一些语言逗弄他,他会很开心。也可以放一些轻音乐给孩子听,每天在孩子欢快时,反复给他听,可以增添他的欢乐情绪。这些都会使婴儿的大脑活动增强,促进智能发育。   ■ 养育要点   1.逐步建立起吃、玩、睡的有规律的生活。  2.尽量多地与宝宝说话、唱歌、逗乐、让宝宝醒的时候处在快乐中,在不同方位用不同的声音训练宝宝的听觉。  3.天气好时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观看周围环境,进行适当的日光浴。  4.可以让宝宝每天俯卧片刻。  5.悬吊鲜艳、能动的玩具,给宝宝看、触摸、抓握。    ■ 发育指标   逗引时会微笑,眼睛能够跟着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能够转头寻找声源,俯卧时能抬头片刻、自由地旋转头部,

  • 我教女儿学“打架”
    我教女儿学“打架”

    女儿璐璐生性懦弱,在幼儿园常受小朋友欺负。谁拉她辫子啦,谁捏她脸啦,谁抢她玩具啦……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有告不完的状。平时在家里和几个表兄弟姐妹一起玩,她也是受欺负的一个;出去玩,一旦有不认识的小朋友对她粗声说话,或是对她做威胁动作,她都会吓得大哭大叫。   看着女儿胆小怕事的样子,担心如此长期下去会影响她的身心健康。 1 制订“打架”计划   于是,我郑重地向老公宣布,我要教璐璐打架,学会抗争,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公冷冷一笑:“别瞎折腾!别人想尽办法教孩子守规矩,你倒好,教女儿‘打架’……”   女儿是我的心头肉,我可不愿意她受人欺负。于是,我开始“一意孤行”地实施自己的计划。   来到女儿的小房间,和她面对面席地而坐,语重

  • 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不会影响亲子感情
    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不会影响亲子感情

    一些父母担心幼儿与小伙伴的交往会使亲子关系疏远,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孩子出生后,就需要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并从父母亲的目光表情与语调中得到安慰与满足。随着孩子会走路了,听和说话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也逐步从对父母的依恋中走出来。这时孩子需要与不同的人交往,和年龄大致相仿的伙伴交往,孩子没有压力,比与成人交往更能得到理解和满足。    如果大人为了怕影响亲子感情而粗暴地加以阻止,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几种后果:    1.因为你的粗暴态度与不愉快的情绪而离你更远,加强了他与小伙伴交往的需要。    2.这时期的孩子是从大人反应和态度来评判自己的行为的。她想这么做而大人阻止,就会使她对自己的这种行动产生怀疑从而丧失自信,形成自卑、胆小、孤独等不良性格。    3.因为大人的干涉而失去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从而失去理解他人、学会控制自己与人协作等宝贵的经验。   

  • 拥抱,最能表达情感的方式
    拥抱,最能表达情感的方式

      与孩子交流,最能表达情感的方式当首推“拥抱”。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   拥抱及其他的方式如握手、头顶头、搂肩膀,拍头或后背,用力握他的双肩,轻捋他的头发等“体态语”,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当丰富:   你真的长进了,干得不赖!   我相信你,我为你骄傲!   我很关心你,你对我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不是很美好吗?祝贺你!   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对付困难,你不会感到孤独!   这些不愉快的事会很快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没关系,从头再来。我爱你!   你我在一起会很安全,没有人可以伤害你!   它们有比言辞更明确的含义,比言辞更动人心魄的力量。讲话也要改变以往训斥的语气。试行诚恳的耳语,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

  • 凭啥不让孩子说“嘟嘟”
    凭啥不让孩子说“嘟嘟”

    “凭什么不让说‘嘟嘟’?”我猜两岁的皮皮心里肯定这么想。   前几天又看到一篇关于“别让正学说话的孩子说重叠词”的文章,育儿专家说了,很多家长喜欢用“吃饭饭、穿袜袜”这样的儿化语言对孩子说话,其实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   《健康时报》也登过类似的文章,这样的观点也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今天我一不小心又对皮皮说了一句“吃饭饭喽!”马上遭到老公的“抗议”——“要对他说‘吃饭’,别说‘吃饭饭’!”   嘴上应着,心里却不大服气。   和一位资深的育儿版编辑聊起了这个问题,她说:“其实这种儿化的语言,最初的来源正是孩子自己。”的确如此,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皮皮也是一夜之间突然会说了很多话,大人们除了曾经颇有耐心地夸张着口型给他教过“爸爸、妈妈”,其他的很多语言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我都不记得曾经专门教过他,他就会了。他会把鸡蛋叫做“蛋蛋”,不管我

  • 亲子关系需要的是时间
    亲子关系需要的是时间

      儿童节当天,看到联合早报“记者评时事”栏提及“最近,接二连三有5个介于8岁到13岁的男女童先后离家出走”,使我感触良多。   这种现象使我深切的感受到现今社会父母子女感情的疏离。到底两者之间的沟通连系出了什么问题,试问家长是不是应只负责家中一切的生活开支?很多家长除了赚钱之外,已无余暇关心了解一下自己子女的真正需要与感受。倘若他们不大清楚子女的想法,他们将更难以揣测子女的行为。待孩子出走后才慌忙寻找、心焦如焚,这又有何用呢?   寻根究底我认为是当一个家庭里孩子不能感受到爱、安全感和重视的时候,稍为有一点外来的诱惑,他们便会把持不住,心有外鹜。或许这只是叛逆性,想解脱束缚。   可是这么小的孩子为何敢敢离家住在别人的屋檐下,而悠悠自得?潜在的问题可能是他们觉得住在哪里都一样?家和其它地方没有分别,这就是父母要反省的地方。倘若家不是甜蜜温暖的

  • 夏日自然游戏玩乐法
    夏日自然游戏玩乐法

    夏天,阳光明媚,草木繁茂,处处生机勃勃。在这样充满活力的季节里,宝贝们能从自然界中获取丰富的天然材料,尝试进行各种新鲜有趣的室外游戏内容。所以户外游戏自然成为他们的最爱!   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学习形成。”那么就让我们与宝贝一起,在活力四射的夏天,玩转自然的游戏吧!   创意沙“糕点”   目的:充分发挥宝贝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锻炼宝贝手指的灵活性。让宝贝通过玩游戏认识不同的形状,认识各种“糕点”的名称。   准备物品:沙子、各种小模具、圆头小木棍、盛沙的大盆或大厚塑料布。   玩法:让宝贝把

  • 要慎对孩子使用冷暴力
    要慎对孩子使用冷暴力

      有些家长总以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对孩子冷眼相向。有一个初三学生小峰已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有看到爸爸的笑脸了,受家长影响,小峰对同学也时常骂骂咧咧,还动辄顶撞老师。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慎对孩子使用“冷暴力”。   小峰的爸爸来自农村,13岁就开始挣钱养家,经过多年的打拼,最终在城里挣下了一家门面。小峰的爸爸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儿子:“吃苦才会有出息。”他对儿子的要求是:学习成绩好、待人彬彬有礼、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可是,小峰没有一项达到了爸爸的要求。小峰的爸爸在失望之余,对儿子的态度越来越冷漠,经常骂儿子没出息,对儿子也开始不闻不问。   班主任到小峰家家访时也没少受“冷脸”,小峰的爸爸甚至不肯进屋跟老师交流,还悲观地说:“莫再管这个孩子了,反正他是烂泥扶不上墙。”   冷暴力是对孩子的精神冷淡,不理不睬

亲子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