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为什么孩子喜欢撒谎?因为家长们忘了这样教!
    为什么孩子喜欢撒谎?因为家长们忘了这样教!

    朋友的的孩子文文5岁了,属于特别贪玩调皮的那种。这一天,他父母约我们到他家里去看刚装修的好新房子,我们从屋子的装修风可行谈到主人的个人素养,赞美一下朋友的用心良苦。可是,当我们正一边高谈阔论的时候,小家伙破坏就已经开始了。他拿着彩笔在房间洁白的墙壁了一个“神气”的蜘蛛侠。 起初我们都不知道,厉声质问孩子是谁干的,可怜的才5岁的孩子,早已被吓得不知所措,诚恐地说:“不是我,是豆豆干的。”说着撅着嘴巴,还装作气呼呼的样子,用手指着站在旁边的邻居孩子。 朋友就问豆豆:“你说,到底是谁画的?豆豆委屈的说:”阿姨,不是我,真的不是我。是文文画的,“说着流下了眼泪。 难道真自己的孩子在撒谎吗?这也难怪,刚刚装修好的房子还没有入住,就被弄“花”了,放在谁身上都会大发雷霆的呀! 可是面对这样的情景,朋友的态度却缓和了下来,她先哄了哄豆豆说

  • “静待花开”的教育,前提是“默默耕耘”!家长必看!
    “静待花开”的教育,前提是“默默耕耘”!家长必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但是,也许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他们只看到了“静待花开”,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前几天,有个五年级的家长带孩子过来咨询。 妈妈似乎很有教育意识,一上来就跟我聊她一直以来尊崇的教育方式:放养的,宽松的,尊重孩子自主权利的,从不为他补习,也不看重他的学习成绩…… 嗯,这听起来是一位很好、很有教育理念的家长。 然后我问:那孩子的数学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他课堂上完全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回家的作业也基本上不会,现在不光他自己谈到这门学科都会情绪波动,我们的亲子关系都因为他学数学的问题产生很多问题了,而且,很快就到小升初了,我们所在的区域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还面临择校,他现在这个数学,我都不知道怎么搞了……” 我看到那个光鲜

  • 为什么孩子在家活泼开朗,一到外面就小心谨慎呢?
    为什么孩子在家活泼开朗,一到外面就小心谨慎呢?

    有些父母可能会比较困惑,宝宝在家里明明可以玩得很开,活泼开朗,活蹦乱跳的,可到了外面就变得十分拘谨,甚至小心翼翼。走路还怕摔倒;什么事都要观察半天才敢动;看到事物画风突变就吓得嗷嗷叫;跟他打招呼不搭理只管玩他自己的;小朋友拉他一起玩就把手甩开。 总的来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会把大人远远地甩在后面,自已的孩子却远远地跟在大人的后面。 但是,孩子却能一个人玩得好好的,有时候和小朋友们慢慢玩了一会了也能放开一点,甚至也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这样的宝宝就是典型的谨慎型宝宝,可不能给他贴上‘性格内向’的标签哦,而且这类宝宝看起来就萌得叫人不要不要的,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倒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幸福的事情。 一位妈妈说:“她儿子已经2岁3个月了,之前一直是婆婆带,最近才自己带。儿子至今还不会说话,只会说爸爸妈妈,运动能力身体协调方面也比同龄

  • 你打我可以获得拥抱,用鞋子扔我却只能受到处罚!
    你打我可以获得拥抱,用鞋子扔我却只能受到处罚!

    上周六的中午,爷爷做饭时,小龙扑进我的怀里:“妈妈,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听到他这句话,我激动得连着给了他几个吻。 然后,我陪着他一起玩起了宝宝巴士。玩了一会儿后,爷爷喊吃饭。我一边去准备筷子、碗时,一边故作惊讶地说:“哎呀!爷爷今天怎么做了这么多好吃的,那个小孩要不要吃饭啊?”想要用美味的食物来诱惑他。 没想到,小龙放下手机,抬起头来说:“妈妈,我才玩了四次宝宝巴士,你就喊我吃饭了。” 没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反而遭到了不痛不痒的指责。于是,我说:“哦!妈妈喊你吃饭不对,是吧?那你就继续玩宝宝巴士吧!我们吃我们的饭,吃完饭就洗碗,那个小朋友就不用吃饭了,因为他玩宝宝巴士就玩饱了。” 说完这话,我就开始摆筷子。然而,让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突然朝我冲了过来,并一一将两只拖鞋向我扔来。 我一下愣住了,好一会儿没反应过来。刚才还那

  • 不是熊孩子不懂规矩,而是你们不懂Ta的心!
    不是熊孩子不懂规矩,而是你们不懂Ta的心!

    孩子五个月的时候,我第一次带他去坐飞机。全程一个小时,他都是在飞机上嚎啕大哭,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其中有好几段哭得实在是撕心裂肺,把空姐都吸引过来,纷纷询问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当时我真是郁闷至极,心想我就成了大家眼里的“没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 回程起飞没多久,孩子毫无意外又开始哭了。周围的乘客纷纷看过来,我一脸尴尬又无奈,想着这又将是恶梦的一小时。 这个时候,坐在后排的一位乘客,透过座椅间的缝隙,细声慢语地同孩子说:“宝宝,是不是害怕?妈妈抱着你,没关系的。我们是在坐飞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柔、很慢,我怀里的孩子慢慢安静了。接下来的整个航程,只要孩子一有什么负面的情绪,她就慢慢地同他说话,和他玩一些小游戏。孩子再也没有嚎啕大哭,我们很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那位乘客是一名幼儿园的老师。一路上,她同我分享了很多养育孩子的经验。比如当孩子

  • 幼儿也能成为交际小能手,就看父母怎么“助攻”!
    幼儿也能成为交际小能手,就看父母怎么“助攻”!

    孩子总是比大人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搬去一个新的小区或者新的学校,他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认识新的朋友,也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可是,也会有一些不太会沟通交流的孩子,就算每天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小区和学校,他们也没有几个好朋友。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就是孩子的社交能力,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极有利的,这个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为孩子创造增加社交圈机会 现在的家庭孩子比较少,不比以前一家好几个,不要出去与外面的孩子交流,在自己家也学会了与同年龄的孩子如何交流沟通。加上现代人之间的陌生感,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关在家里,怕外面危险,孩子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就更少了,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也就是很正确的事情。父母们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环境和条件,多带孩子到小区、公园、超市等地方,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群,让他们有机会和周围的工作人同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 过度教养——多数家长都犯过的错!
    过度教养——多数家长都犯过的错!

    我一不留神曾做过三年的全职妈妈。这里面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老人年纪大了、我支持母乳喂养,等等,另外主观上,我有一种盲目的自信——相信在这件事上,我一定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全职妈妈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妈妈通常与孩子互动比较多,孩子的智力和语言可能会发育得很好;孩子在情感上储蓄了很多亲情和信任,跟妈妈有安全的依恋关系,等等。女儿总的来说很不错,走在外面,遇见的人都夸:“还是自己带的好!”但是经过总结全职妈妈的经历,我发现——家长容易陷入一个巨大的陷阱里,那就是教养悖论。 教养悖论 教养悖论,说出来,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具体说,就是什么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病”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不生病,讲点卫生,少接触细菌病毒,少去人多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只有通过跟细菌病毒接触,孩子才能锻炼出免疫力。所以总是给餐具消毒、不去人多

  • 你的偏心,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你的偏心,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国家“二孩”政策出台以后,多子女家庭日渐增多。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能对子女一视同仁,偏疼偏爱某个子女,忽略或歧视其他子女,这是古今中外多子女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南北朝时期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 颜之推在书中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由于偏疼偏爱导致的血的教训。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周朝时郑武公妻姜氏生有二子。生长子庄公时难产,姜氏遂很不喜欢他;生次子共叔所时很顺利,姜氏就偏爱共叔段。她请求立次子共叔段为嗣。古时侯一般是确立长子为继位者,因此郑武公不允许,还是要立庄公为继承人。庄公继承王位。其母姜氏不甘心,破例强行让共叔段掌管京城大权,他多行不义,后终被庄公所克。 据《史记.吕后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姬生赵隐王

  • 面对你的批评教育,为什么孩子会当做耳旁风?
    面对你的批评教育,为什么孩子会当做耳旁风?

    批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批评孩子也需要非常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一旦语言或方法使用不当,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今天小编就想和大家说说有关批评那些事。 我们家长经常使用的批评手段常常是无效的、并且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的。小编这就为大家一一道来,希望父母们看过之后能引以为戒。 0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家长情绪激动、大发雷霆,如狂风暴雨般的说教之词扑面而来,将内心的不满倾倒而出,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也忽视了这种宣泄的无效性。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很可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客观评价问题本身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过激的宣泄更有教育效果。 02批评泛滥化 基于孩子当下的错误,又将其以往的过失统统数落一遍,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

  • 关于死亡,你是怎么对孩子“解释”的?!
    关于死亡,你是怎么对孩子“解释”的?!

    5岁的妞妞正在看动画片,里面有一个情景是鸟妈妈为了救孩子们,而落入了狐狸的圈套死掉了。 这个时候妞妞转身问妈妈:“妈妈,鸟妈妈怎么了?” 妈妈回答说:“鸟妈妈死掉了。” 妞妞对死亡没有概念,所以又问妈妈:“妈妈,什么是死掉呢?” 妈妈回答到:“死掉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了。” 妞妞继续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也会死掉吗?” 妈妈想了一会儿回答妞妞说:“会,妈妈和爸爸也会死掉。” 妞妞听到这个答案后着急的哭了出来,嘴里喊着“不要爸爸妈妈死掉。” 5岁的妞妞和妈妈的对话应该是中国家长对孩子死亡教育的常态吧。当孩子问到父母“什么是死亡”的时候,父母闪烁其词,然后给孩子一个模糊的答案。 当孩子问父母“爸爸妈妈也会死”的时候,父母直截了当的回答仿佛在孩子心上刻上了一个伤口

  • 孩子,我是爱你的,可我并不欠你的!
    孩子,我是爱你的,可我并不欠你的!

    近日,在苏州盐城,一个12岁男孩弄坏了茶馆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赔偿。之后妈妈口头教育他,可能言语上没有遂孩子意,孩子当场就对妈妈动起手来——死死掐住妈妈的脖子。 这种新闻简直叫人寒心,一个12岁的孩子就敢这样对待自己的妈妈,我真的想不出来随着这个男孩的长大,他还会对自己的妈妈做出怎样恶性的行为。 不过,这种事情并非个案。 今年5月,一个妈妈在眼镜店里把回执单递给儿子,就因为打扰了儿子玩游戏,遭到了儿子的暴打。 更早之前,一位妈妈因为不给孩子买玩具,孩子当街对妈妈扯衣服、撕头发,甚至掐妈妈的喉咙,最后妈妈没有办法,只能妥协给孩子买玩具。 不可置信吗?可是这些却都是事实。 这几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现在这个社会,成功论甚嚣尘上,再加上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短

  • 这5种家庭对孩子伤害最深,你家是吗?
    这5种家庭对孩子伤害最深,你家是吗?

    小编总是会听到身边的家长吐槽自己孩子不乖,说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听话、不懂事、不体贴父母…… 我的天,这真的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吗……我是真的好奇。 虽然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话不能这样说啊。 毕竟,一个家庭里,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养成什么样。所以孩子的不懂事不听话,可不就是跟着父母学的。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懂事又有出息,那么有一个良性、健康的家庭就很重要。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对孩子伤害很深的5种家庭。 强势的家庭 在家庭中,父母越是强势,对孩子的成长越是有害。爸爸强势,属于只针对某一方面的,妈妈的强势则是属于见缝插针,不给孩子半点喘息机会的。 我们不能说双方父母都强势,无论哪种,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其中妈妈的强势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是巨大。 记得原来邻居家有个和我

  • 在家里,孩子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吗?
    在家里,孩子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吗?

    咦,我的孩子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明明孩子就在自己身边成长,可是做父母的却不知道孩子喜好是什么、爱吃什么。 有些父母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家还要忙家务、忙看剧、忙刷朋友圈、忙追星,陪孩子这事儿难免就敷衍起来。 有些父母明明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围着孩子打转,但是手上手机也不离身,眼睛也一直死盯着手机。 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看似朝夕相伴,但是这样的陪伴毫无陪伴质量可言,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打开电视,然后各玩各的。 这样的陪伴真的要不得!你说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我看还不如说是孩子舍弃了探索世界、与小朋友玩耍的成长机会在陪伴着父母。 而对于这样性质的陪伴还有个名字,叫做“隐性失陪”。 隐性失陪是啥? 隐性失陪是相对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长们所忽

  • 当妈的人,谁还没有这样拼过?
    当妈的人,谁还没有这样拼过?

    昨天一大早,看到朋友Else发了一条睡眼惺忪的朋友圈:“好困……昨天白天陪女儿一天,晚上通宵赶稿到凌晨三点钟,今天又一大早起来,带着女儿参加超级童装大赛。” 我问她,白天为什么不休息一下?Else一句话戳到了我的泪点:“女儿说一周没怎么看见我了,好不容易周末可以和女儿呆两天,想多点时间陪陪她嘛!自己辛苦点就辛苦点了,换女儿的笑脸,值!” 艾玛,说到我心坎里了。作为一个在职妈妈,我自己都不记得已经第几次在儿子睡着后加班了。儿子醒着的时候,不重要的工作就推后,全身心地陪伴他;儿子睡了,开始吭哧吭哧干活,还不敢把键盘按太响,生怕吵醒了他。有好几次累得头昏眼花了,躺到儿子身边,香香他的小脸,就觉得再累也满足,睡觉5小时,充电一整天! 想起小时候最怕听到妈妈说的一句话,那就是:“你看我为了你,单位有机会出去玩,我放弃了,为了你,晚上老同学聚会我

  • 一位母亲的醒悟:被溺爱的孩子往往都没有出息!
    一位母亲的醒悟:被溺爱的孩子往往都没有出息!

    这是来自一位妈妈的自述: 儿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这样的话来。而你,也在尴尬的沉默里,气嘟嘟地放下碗筷,甩门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一点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儿子,你已经25岁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还有两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顾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让你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你就习惯有事找妈妈。你总是说:“妈妈,我的衣服脏了,你帮我洗洗”“妈妈,明天我们去郊游,你帮我收拾好要带的行李”“妈妈,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记得下班后给她做。”

  • 别让原生家庭的父母关系,成为孩子婚姻里的“炸弹”!
    别让原生家庭的父母关系,成为孩子婚姻里的“炸弹”!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 家庭生活在儿童成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一生中,都重要无比。 是的,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影响深远。 它不但能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起居规律,还会影响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看法。父母的相处模式,会给子女的心灵留下烙印,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形成对婚姻的基本认知。 于是,原生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也就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婚姻关系。 我的邻居阿秋,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爸爸。 在外面,他总是对人和颜悦色,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好男人。但是,在家里,他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对妻子脾气很差,经常骂她、揍她。 阿秋的妈妈,面对这样的丈夫,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生怕会触怒他,引来一顿拳打脚踢。年幼的阿秋,目睹了这一切,于是,她长大结婚之后,就像母亲那样,总是过得战战兢

  • 爸爸妈妈,请千万不要对我说这些话......
    爸爸妈妈,请千万不要对我说这些话......

    说话是门艺术,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气和态度,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对孩子说话更是如此。小孩子想法纯净简单,很多时候家长无意识的一句话就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尊重、平等、共情,所以下面这些话请不要轻易对孩子说: 1.咱家穷,咱家没钱 “咱家穷,买不起这个!”“爸爸妈妈赚钱很难,供你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要知足。”“妈妈没钱。”很多家长喜欢用一个“穷”字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某些诉求,甚至有些家长还会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家里经济条件差。 家长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节约、不购买超出经济能力的物品。乍一看合情合理,事实上却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某些性格缺陷,比如:自卑、容易产生愧疚感、社交能力差等等。很多在“哭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表示小时候觉得花钱就是不对的,每花家里一分钱都会有心理压力,活得很局促,长大后认为钱是世界上最重要

  • 孩子突然变得胆小,晚上睡觉还做噩梦......罪魁祸首是奶奶的这些行为
    孩子突然变得胆小,晚上睡觉还做噩梦......罪魁祸首是奶奶的这些行为

    小洁发现自己2岁多的儿子最近变得特别胆小,平时总是喜欢自己开灯睡觉,但现在自己再也不敢进房间开灯,而且已经连续几个晚上睡着睡着就突然惊叫大哭,哄了一会睡着了没多久又惊叫着醒过来。 小洁带着儿子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医生提醒孩子可能是受到了惊吓,小洁仔细回想原来是前两天儿子吃午饭的时候,一直在疯玩,不肯好好吃饭。 孩子奶奶就说:“你还记得前几天在小区看见的披头散发的疯子阿婆吗?这位阿婆是专门抓不吃饭的孩子,阿婆每天就在每家的门前晃荡,看见谁家孩子不吃饭,就把他抓走关小黑屋。” 当时儿子听完后脸色苍白,一边哭,一边往嘴里扒饭,嘴里还说着:“奶奶我好好吃饭,不让疯子婆婆给我关小黑屋,一边吃一边吐。”当天晚上孩子就做噩梦,哭着嚷着,不让疯婆婆过来。 很多长辈都认为各种乱说吓唬宝宝的招,简单省事还立竿见影,殊

  • 请带上你的臭毛病,离我的孩子远一点!!!
    请带上你的臭毛病,离我的孩子远一点!!!

    什么能彻底改变一个女人?毫无疑问当然是孩子。 有孩子前,也许你是被爸妈宠上云端娇滴滴的公主,有孩子后,你便心甘情愿被孩子折磨的异常憔悴;有孩子前,也许你最拿手的就是煮方便面,有孩子后,你却精通各样的宝宝辅食;有孩子前,也许你是火爆脾气急性子,有孩子后,脾气被磨平,耐性也增长了不少...... 当妈后,全世界的女人还有一个同样的改变,就是变得“矫情”,如果有人敢逗弄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会分分钟当场炸毛。 1. 把食物放嘴里嘬过再喂孩子 由于住的是单位分的房子,所以街坊邻居都比较熟悉。有一位大娘喜欢每天做完饭后,端着碗坐在小区内的路边吃饭。据婆婆讲每次带着小宝从她身边经过,她都要拉着孩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嘴嘬一口食物,再塞进小宝嘴里。 婆婆与她年纪相仿,碍于面子不好直说。之后,我带娃经过那位大娘在她想喂孩子饭时,便

  • 为什么说女儿就得要让爸爸来养?这些好处你一定不知道!
    为什么说女儿就得要让爸爸来养?这些好处你一定不知道!

    前些日子听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说的是,女孩子就是要让她的爸爸的来教养。 理由有三,大家不妨评说一番。 理由一: 爸爸心胸更为宽广,相对于妈妈的斤斤计较,爸爸更能让女儿领悟全局观。再者大多数的妈妈都比较感性,遇到事情不是先解决而是先抒发自己的情绪。 这也是很多现在女孩的缺点,遇到事情就慌张,不会理智思考,无法尽快做出决断。 理由二: 爸爸更懂如何让女儿健康的成长! 咱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当局者迷”因为妈妈也是女性的原因,所以在教育女儿的时候难免会强烈的局限性,甚至不自觉拿着自己小时候那一套教育女儿,这对女孩来说并不是好事。 而爸爸则是见识过各种女人,知道一个女孩要怎样成长才能刚学会保护自己,才能学会生活。 理由三: 不会让女儿焦虑!女儿会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