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他是为他好啊,你说的他都不听,你让他这样做,他偏不……”,打完吼完之后,大侄子就站在那里,低着头,手扣着衣角。这是前几天,上大班的侄子因为做手工与妈妈意见不合,而发生的一场闹剧。 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现在的父母总是处在一种焦虑中养育孩子。从孩子一出生,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期望着孩子能有同等的成长,变得更优秀。 成长的过程中,甚至不允许孩子在同一个地方犯错,甚至容忍不了孩子的淘气、不听话、叛逆。 难怪上小学的孩子成天喊着“生无可恋”,周末进培训班,暑假进兴趣班,放学回家还要面对课本和作业。 如果你身上有以下这五种毛病,为了孩子一定要改! 一、不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意见 父母最擅长的就是,拿自己的经验规划着孩子的一切。这往往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的根源。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无非就是有了孩子,而且孩子能同时接受来自爸爸妈妈双方的爱。 因为母亲给予了孩子温暖与体贴,父亲给予了孩子臂膀与安全。孩子的成长中少了父亲则少果敢,成长中少了母亲则多戾气。 现在的家庭,丧偶式教育严重,承担育儿重任的大多都是母亲。可是有几件事情,妈妈根本干不来,只有父亲才能给予孩子。 一、交给男孩子刚强与果断 爸爸相比于妈妈在力量上更富有优势,会比妈妈更加刚强。如果孩子只给妈妈带,往往就会太过于柔弱软善,这个时候爸爸就需要上场了。 爸爸可以带孩子去做探险性的游戏,可以参加户外运动,释放男孩子的优势和天性。 男孩的成长有了爸爸的陪伴,孩子会更阳光自信,不畏困难与恐惧,孩子的性格会更加的刚强。 这对男孩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二、爱孩
最近,有好多育儿号都在吐槽男孩难养,还列举了男孩的“各种顽皮例证,然后说女孩如何乖巧,如何让妈妈省心…… 小编是养女儿的人,不妨告诉养儿子的妈妈们:养女儿一点都不比养儿子轻松,甚至更虐心!不信吗? 不信你往下看: 女孩吃饭更难喂 女孩的饭量一般都比男孩小,尤其是到了吃辅食以后,吃几口就饱了。小男孩吃饭像大老虎,小女孩吃饭就像小猫咪,你喂一口饭,人家小嘴张的连只蚊子也飞不进去。热一点嫌烫,凉一点嫌凉,吃多一口还吐出来,一顿饭恨不得吃一个小时,反复热好几次。而且女孩更容易挑食,哼哼唧唧撅着小嘴,这不爱吃那不想吃,还得扮猫扮狗哄着吃! 男孩吃饭,妈妈爱说:行了别吃了;女孩吃饭,妈妈爱说:再多吃一口不行嘛…… 女孩更爱哭 女孩都有一颗玻璃心啊,一不点事就哭。有时候是真哭,有时候是演戏,真哭的时候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在后台给我留言的朋友们中,最纠结的问题,除了要不要生二胎,就是俩宝之间的和平相处问题。很多妈妈都反应,有了小宝宝以后,大宝也跟着变小了,不但毫无大哥哥大姐姐的风度,还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小宝宝争抢,甚至出手打弟弟妹妹。 生二胎的初衷是为了给大宝一个伴,结果现在却像仇人一样打来打去,真是让人沮丧。那对于大宝欺负小宝的情况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从来大宝的心理动机这个角度,分成两大类来和朋友们讨论。 场景一: 二宝刚出生不久,大宝会突然无缘无故地打小宝,或者故意把小宝弄哭。甚至有的心机大宝,当着大人的面表现得很喜欢小宝宝,却常常趁大人不在对小宝下黑手。 大宝的心理动机:对小宝抢占了父母的爱感到嫉妒、怨恨,希望找回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力。 理解我们的大宝:你可以把大宝理解成一位被赶下皇位的可怜人,曾经说一不二、呼风唤雨,一夜之间发现情况
孩子们常常嘻嘻哈哈玩着,突然就哭闹起来,抢玩具、推人、打人… 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中,攻击性行为很常见,特别是 3-7 岁的孩子之间。父母要做的是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慢慢减少其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有哪些? 攻击行为既包括人身攻击,如推人、打人、踢人或破坏别人的财物等;也包括言语攻击,如嘲笑别人、叫别人绰号或用言语威胁别人等;还包括关系攻击、如散布别人的谣言或孤立别人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又可以分成两类: 工具式攻击性行为。孩子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欲望,比如想得到一个玩具,或引起父母的注意等,将攻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来实现目标,这时往往不带情绪。 敌对式攻击性行为。孩子常常是带着生气的情绪,有意伤害别人。 工具式攻击行为怎么产生? 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社交规则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踢猫效应”: 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批评,回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也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一辆卡车迎面开来,卡车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 其实这就是情绪的连锁反应。 为什么情绪还有连锁反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孩子: 大庭广众下,一言不合就哭闹打滚? 或者这样的孩子: 只要一不顺心,就对父母拳打脚踢? 还有这样的孩子: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生闷气? 经常很多家长会疑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情绪那么暴躁、不稳定呢? 如果你有这个疑惑的时候,就要反思一下自己了! 孩子情绪表达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处理情绪的方式是随父
民国时期,才女张爱玲爱上了有妇之夫胡兰成。 张爱玲说:“见了他,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名门之后,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搁现在来说,张爱玲的身份定位应该是名媛。 虽出生名门,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的张爱玲,童年过得一点都不幸福:从小父母离异,张爱玲在父亲和后妈的监管中长大,成年前一直被冷漠对待甚至遭受殴打。 当温柔和体贴的胡兰成,如同一位慈爱的父亲般出现在面前时,张爱玲就被强烈地吸引了。 后来两人结婚,“父亲”般的爱人却不断出轨。 父亲对一个女儿有多重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个体满足了生理需要(温饱问题)和安全需要之后,就会产生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关系疏远、冷淡、很少得到父亲的肯定,那么她们对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籍,学了那么多育儿课程,可面对自己的孩子,却依然会不知所措?做父母的真的需要那么焦虑吗?做父母真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吗?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能培养一个健康、幸福,能够自食其力的孩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将80%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的学习及孩子日常生活的“问题”上。 对如何教育孩子这件事,很少有家长会有方向感,于是众多的家长随大流,害怕自己和孩子被落下,挤在一条“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健康幸福”的独木桥上,也不管其中的箭头其实并非等号,更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这条狭窄之路。 其实教育孩子是有方向感的,只要我们帮助孩子拥有了这些特质,那么他就拥有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自信、好奇心、积极乐观的心态、懂得感恩、人际关系的和谐、坚毅力、身心健康。 为了帮助孩子拥有以上技能,请随我们HFC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这关系孩子的生命健康,所以,宝妈宝爸们该教的的安全常识都有教到位吗? 近年来,社会上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事件频发,每每皆触目惊心。为保证孩子的安全,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教给孩子能够自我保护的安全常识。 遭遇暴徒袭击,孩子一死一伤 今年5月的一天,桂林一出租屋突发一起恶性的杀人案。据悉,此案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其中一名死者和两名伤员都是未成年人。接到报警后,警方立即到达现场,并将犯罪嫌疑人熊某制服。 据悉,案发地为小学附近的一所私人办的午托和晚托学校。当时是午休时间,熊某突然拿刀进入出租屋。孩子们大部分逃走了,但还是有人被砍伤,甚至失去生命。 孩子是弱势群体,遇到突发状况时若是没有一点自保能力,那就糟了。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遇到坏人,孩子该如何保护自己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幸福,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是美国这个父亲却希望孩子不幸且痛苦,这是什么情况?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们常说,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那么,是什么样的心情让一位父亲祝自己的儿子不幸且痛苦呢。 这位父母的这段演讲被全世界无数网友点赞并转发,你说他“冷血””恶毒“?不,他表述着一个智者父亲最深沉的爱。 美国当地时间7月3号,年轻的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应邀在卡迪根山中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不过不是以法官身份,而是以一位父亲的身份,因为他16岁的儿子杰克就在这所中学里,而且今年毕业。 一般来说,毕业演讲上,大家都会引导孩子们感激学校、感激老师,并激励孩子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然而,这位大法官却剑走偏锋,对台下的孩子们说:“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们,你们一生中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光,即将成为过去式了……
如果去做一个观察,你会发现,男孩父母的分贝会普遍比女孩父母来得高!同样召唤孩子过来,女孩父母一般都是淡定地站住那儿,对着正在玩耍的孩子说:“宝贝,我们回家了!”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三遍,孩子就能顺顺利利牵着父母的手回家。 但是面对男孩呢?父母们第一遍尚还能客客气气,第二遍第三遍立马得变脸呵斥:“回家啦,叫你听见没有!”更有甚者直接拽起孩子的手,拉扯回家。 因此,长久以来,父母们与男孩的交流效果不佳,但父母一般都会把原因归咎于男孩太调皮,男孩太不听话,不来点手腕,孩子怎么能够乖乖就范呢? 对男孩教育,父母们自然手腕要有,但方式也得讲究!今天,诺妈要科普给父母们一个与男孩交流的方式,只要改变一点点,你与孩子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调整一下高度,蹲下来,与男孩平视着对话! 蹲下来与男孩交流,调整的是
近段时间,刮起了一阵省钱风潮。节约成了大家的谈资,如果没打包带回家吃剩的菜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时尚。而省钱,一直是妈妈们的研究课题,可妈妈们有没有想过,有时候你的节约,可能会伤害到你的宝贝呢? 宝宝专用品再利用 宝妈们经常为了省钱,找哥哥姐姐们用过的专用品再次使用。最常见到的就是手推车和自行车。自行车还不要紧,手推车妈妈们心可就太大了。宝宝年龄还小,身体一直处于生长阶段,而孩子的骨骼在发育过程中,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儿童脊柱间的两块软骨非常发达,生理弯曲还没有被定性,他们的骨质非常柔软易变形。使用不恰当,不舒适的婴儿车容易引起骨骼变形。 宝宝们骨头刚刚发育,各部分肌肉都还不发达,姿势不正确易出现,后背颈椎隆起,及时纠正坐姿,随着宝宝慢慢发育,这些现象也会慢慢消失。且在使用旧物时,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细致的消毒,使用过的物品未经消毒都会有很
很多宝宝一开始就展现了惊人的才能,比如说很小就开始认识很多字,可是在其他能力上又比较弱一点,这样的孩子能算得上超常儿童吗? 提问 我家宝宝2岁5个月了。他现在可以认识500~1000左右的汉字,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能自己数1~100,能进行1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运算,会读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我们在家教他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基本能跟上。但是他现在还需要别人喂饭,自理能力比较差。我的烦恼是:他是所谓的超常宝宝吗?是否应该送他进普通幼儿园? 专家解答 “超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常态而言的。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在同样的环境下,当孩子的任一心理品质超出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以上时,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在这方面是超常。超常儿童,在上面这个定义中,他们属于最前面的2.5%,即他们是在同样环境下,智力最高的2.5%
孩子们总是有自己特别心仪的一些小玩意。 你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呢? 我发现儿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总是会带一些小东西回来。 有时候是自己做的手工,有时候是老师奖励的小玩具。 而有时候是额头上贴的小贴纸。 每次都见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 特别是贴纸迟迟不愿意揭下来。 有一天晚上,我给他洗头发的时候,发现额头前的几根头发被贴纸粘住了。 我顺势一揭,刚想把它直接扔水池得了。 但转念一想,得问问他呢,因为毕竟是老师给的奖励呀。 “这个小贴纸你还要么?” “要啊!” “那好,我给你放这边上,等会你记得收好呀!” 孩子连忙答应。 幸好我没有自作主张地把他的这个小玩意丢掉。 很多父母,总是觉得孩子的那些小玩意是无关紧要不值钱的东
教育毒鸡汤堪比毒药,看起来道理满满,饮下去就是“砒霜”,家长们如果信了这些毒鸡汤,对孩子教育有害无益。 不少父母的朋友圈里,一定都有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 很多父母也表示觉得文章写的挺有道理的,甚至在教育孩子时也会这么做。你以为这是“鸡汤”,高高兴兴的喝下去就能充满正能量。但其实这就是“砒霜”,按这样的观点去教育孩子,只会酿成大错。 来跟涵妈一起看看微信朋友圈的三碗育儿“毒鸡汤”,家长们看看自己喝过了吗? 第一碗: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中国的初等教育开始被快乐教育大洗脑。 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 减轻书包重量,家庭作业少些,多给孩子自由学习的空间。孩子要时常表扬,尽量不要批评。不能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的
都说餐桌是个很好的家庭课堂,孩子很多人生修养和习惯都是从饭桌上学来的。 孩子和父母一起吃饭,很多妈妈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爸爸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孩子碗里,“这个菜也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好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往往菜刚出锅,就让孩子拿个小碗先吃上了。 等到菜刚端上来,第一筷子菜就马上夹给孩子,这第一筷子菜不见得比第二筷子菜、第三筷子菜营养更多,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1饭桌上的坏习惯 于是孩子总是霸道不懂感恩,在吃饭的时候,往往长辈都还没有入座,孩子就已经把喜欢吃的菜都吃了大半,留下满桌洒在外面的饭与菜,让人看着心生厌恶,不免觉得没有教养。 一个饭桌上没有吃相的人,一个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而不优先考虑他人的人
很多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完全是把孩子丢给了妈妈们,他们只是给了孩子生命,却鲜少陪伴孩子的成长,宝爸们该如何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好爸爸这一角色呢? 闺蜜小欧找我吐槽,她女儿一岁了,前几天第一次清晰地发出了“爸爸”两个字,她老公激动得当场哭了,边抽泣边说:“老婆,我太高兴了,我终于找到当爸爸的感觉了。” 小欧一听,差点气个半死,你以为过去的一年里养的都是个假闺女? 想起美剧《老友记》中,即将升级为奶爸的罗斯一度非常焦虑,因为他完全找不到做爸爸的感觉,于是他求助于自己的老爸。 “你从什么时候起感觉自己像个父亲了?” “我想,应该是你出生后第一天,我们在病房,医生抱着你出来,把你交到我手上时。” 这恐怕是大多数男性成为父亲时的心路历程,当初他们只花了几分钟,出了一颗精子,九个多月后就得到了一个孩子。 大多数男人
十一国庆期间,在从广州南回深圳北的动车上。 本来出门旅游就早已疲惫不堪,心里只想着待会在车上好好休息一阵,这时我的后排上来了三个小孩,一上车就嘻嘻哈哈闹个不停。 那时的自己也并没有在意,结果刚刚闭上眼睛准备休息了,身后的座椅明显感觉到被人一阵又一阵的踢踹,还有止不住的嬉笑打闹。 趁着起来上洗手间的空隙,我和后面三位小孩子说:小朋友,能不能安静点呢? 就在我刚刚转身离开的时候,很清楚地听到一个小朋友不满地抱怨道:这又不是你家。 我转眼一瞥三个孩子邻座的家长,居然一脸得意的眼神和脸色瞧着我,仿佛他们家的孩子争赢了别人真的好了不起的样子。 不一会儿一家人又闹哄哄的说笑起来,完全不顾及周围乘客疲惫的神情和紧闭的双眼。 那时候的自己并没有生气,只是自己转念一想,你自己的孩子你都不曾用心不教育,将来总会有人替你教
我们这代人和父母的代沟是挺严重的。 一个表现是,父母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参与我们的生活——我指的是那些真正的生活,我们心底的喜怒哀乐,我们最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所谓的生活——那种我们在过年的团圆饭上扮演出来的“生活”。 到今天,我们和他们的隔阂是如此之深,以至于父母之于我们,似乎永远只有两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供养者。 供养者带我们去东风饭店吃肯德基,在去长风公园的前一晚把我们的书包塞满热狗和桔子;供养者带我们买耐克球鞋,带我们第一次坐飞机去远方。 而我们仅仅需要扮演一个“乖乖受训的好孩子”的形象,就有人为我们的一切需要掏腰包付钱。 当我们每天回到家扔下书包时,自会有人从锅里挑出半碗刚烧好的红烧肉让我们先吃一口。这一口是不言自明,天经地义的。 而当供养者角色结束后,父母会迅速转入第二个角色,消耗者。
周末,和朋友们一起聚餐。 闺蜜tina带上了她的儿子,小学五年级的胖胖。小胖胖刚开始还有点儿害羞,一个人默默地吃布丁。 我们几个阿姨就一直逗他说话,问他一些学校里的趣闻,很快小胖胖就被我们撩起了谈话的欲望,饭局的后半段俨然就成了他自己一个人手舞足蹈说个不停的独角戏。 吃到了最后,小胖胖似乎很满意,笑个不停地对我说,“阿姨,下次我还要来跟你们吃饭,咱们接着聊。” tina在旁边也笑着说:“小胖胖这一顿饭局跟你们聊的天,比一个星期跟他爸爸说的话都多。” 本来应该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小胖胖后面说的话触动了我的心,才有了这篇文章的初衷,他说: 跟爸爸聊天有什么意思,他又不听说话,总是打断我的话,然后特严肃地教育我,我都不喜欢跟爸爸聊天。 小孩子不会掩饰,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喜好。而我们这些饭局上的大人却陷入了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