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周一面对一大堆要做的家务或者事务,心里的埋怨就来了。但是如果孩子或者是老公对你说一声,你辛苦了,那你心里的埋怨是不是就消了一大半?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容易看到孩子身上的好。而我们感恩了,孩子就会感恩,就愿意按着上帝的心意来生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01感恩是要教育的 中国人向来高度注重家教和门风,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培养出无数伟大人物,无不得益于此。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可谓是“位高权重”。不是小公主就是小王子。 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小孩子转,孩子时时刻刻都扮演着被爱的角色,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得满足他们。 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更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只有在自己的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才记得哭闹,不会明白家长的不容易和辛苦。 父母总希望
萨提亚君说:锻炼大脑的方法很多,而且并不难,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你的生活方式,比如换只手刷牙、闭着眼吃饭、发发呆、玩玩填字游戏、适量运动,一个崭新而聪明的你就出炉了。 1、闭眼吃饭 为了有意识地用脑,你可以阻断一些信息,比如视觉信息。闭上眼睛,靠其他感官去寻找食物,再送到嘴里,这样可以刺激触觉、味觉和嗅觉,从而增强大脑中相关区域的功能。 2、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 乙酰胆碱是大脑的“润滑剂”,它能使脑部更加活跃。而卵磷脂能转化成乙酰胆碱,因此,多吃花生、大豆、毛豆等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将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3、用手指分辨硬币 随时在口袋里放几枚不同面值的硬币,没事时拿手指的指尖去尝试着分辨,这样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挖掘出大脑隐藏的一些能力。 4、关掉声音看电视 阻断声音,仅靠画面去分析电视里正在播
都说一岁宝宝最让人头疼,自从他们学会走路,能和你对话后,他们就变得无组织无纪律。这个时候你应该注意:该教他学点规矩了。要知道“学规矩”对宝宝来说是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一岁就是该给这门课程打好基础的时候了。看看暧妈的建议,或许可以帮你解决问题。 不是孩子不懂规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宝宝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 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Rothbaum教授认为,对一岁宝宝来说,和他飞速发展的认知能力相比,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滞不前。所以,想让他用这些可怜的理解力去领会一条条规矩(哪怕是非常简单明白的)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时的孩子还不具备预测别人想法的能力。 难怪晨晨会对妈妈的态度视而不见。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只能听懂部分语言,这些都是宝宝学规矩的障碍。专家解释说,宝宝在一岁半以前,虽然能说一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听懂一些简单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们掌心的宝,家长们不会再向以前一样给孩子灌输“吃亏是福”的观念,反而在孩子受到欺负的时候,告诉孩子要学会“反击”。 家长们也是爱子心切,但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这几种孩子长大以后,最容易吃亏,爸妈们来看看有没有你家孩子。 01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 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 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与孩子间相处的种种,而语气竟影响孩子的一生。 1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记得有一档综艺节目,宋丹丹
作业的问题一直是家长非常关心的,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孩子,非常不喜欢写作业。 试想,问一个孩子,“为什么写作业?”他会答,“因为老师让写的啊!”你再问:“为什么老师让你写作业呢?”一部分孩子到这,可能说不知道,一部分可能会说因为要好好学习。 你再问为什么要好好学习,那答案可能就五花八门了,有兴趣的可以试试。但那答案对孩子们来说太遥远了,成人都不会为了遥远的目标付出现在的努力,更何况孩子。我想一百个孩子里也不会有一个孩子回答,“我喜欢写作业 ”,或“我喜欢学习的”。所以,孩子不专心写作业是没有问题的! 孩子写作业,你在干什么? 于是很多家长回答我: “我在看电视!” “我在玩手机!” “我在陪孩子写啊!写得差,气得我恨不得替她写!” 最好的办法是,大人也看书,不
我们都想做一个善良美好的人,但是很多因为善良而引发的事故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所防备。有的时候,要学会试着说“不”,孩子亦是如此。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那样的孩子,因为不懂得说不而有很多的不快乐。 一起玩的小伙伴向我借小人书,尽管她们老是把书弄破弄皱让我要整理半天,但是因为不懂得说“不”,我一次又一次地违背自己的想法。 长大后妈妈说要去亲戚家,尽管每次去那家的小孩子都会仗着她比我高而嘲笑我,但是因为不懂得说“不”,我一次又一次地跟着妈妈去了。 就因为一次又一次地不如自己的意,我一直都耿耿于怀。 不懂得说「不」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家长们都会担心,这样都孩子长大后还很有可能会吃亏。 孩子的年龄越小,越是不懂拒绝。 再加上有的时候父母更在意的习惯的美德,比如,“你比他大所以你要让着她!”比如,“你要和别人
前两天跟我的闺蜜一起带娃出去浪,她儿子十六个多月大,期间她把儿子暂时托付给我去卫生间,没想到刚一转身他就开始大哭,而且是扯着嗓子嚎、大颗大颗眼泪往下掉的豪放哭法(我发誓没有掐他大腿),闺蜜出来特别无奈的叹气道:这几天特别黏我,离开一秒也不行。 玖玖以前可以一个人在围栏里看书听音乐,东摸西爬,自娱自乐。满10个月后发现她再也不允许大人从她的视线里消失了,否则她就站在围栏的最角落,举起一只手边挥舞边哇哇大哭,直到我重新出现,才能消停,泪水口水鼻水傻傻分不清楚,一副楚楚可怜的小模样。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偶然的情况,因为她最近感冒,身体不舒服,直到我每次如厕时她都必须坐在我面前“监视”,我才不得不承认: 哎,可怕的分离焦虑症来了! 经受过分离焦虑症的宝妈对上图场景应该不陌生吧!(尴尬脸) 出现分离焦虑症的三大原因 情感发展
后台一位妈妈求助,这位妈妈说,自己上班的地方离家非常远,开车都要1个半小时。姥姥姥爷担心妈妈晚上带孩子,白天精力不济,路上开车不安全,自告奋勇帮忙带孩子。现在孩子快3岁了,问题来了:不要爸爸妈妈,就要姥爷姥姥。 比如:去幼儿园接他,只要不是姥爷去,即使妈妈自己去,孩子有会哇地大哭起来。周末在家也如此,孩子一定要粘着姥爷,像牛皮糖一样,搂着姥爷的脖子可亲热了。妈妈提出想抱抱他,孩子却摇头像拨浪鼓:就要姥爷!妈妈心里不是滋味:为什么孩子晚上跟姥爷睡,就这么黏糊老人呢? 其实,孩子跟谁睡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因为,睡眠是一件需要安心的事。当带他的人陪孩子入睡,会让孩子从心理上跟这个人最亲近,甚至在性格上也会模仿。因此,跟谁睡还决定了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毕竟,3岁前是孩子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最重要的时间段。 当宝宝能分辨白天黑夜后,谁陪伴他度过每一天的黑暗时光,
一件事无论太晚或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让孩子接受你立的规矩,这4点一定要做到 "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逐渐理解周围世界的规则。通常家长们都认为规矩就是对孩子的要求,对他们的一种控制与约束。其实规矩对孩子来说还是一种指引,能够带给他们安全感与的力量。 不少家长认为,给宝宝立规矩是他长大以后的事。其实不然,2岁甚至以前就可以给孩子立规矩。研究表明孩子在1岁左右智力就会经历一次飞跃性发展,从这个时候开始,家长就应该让他明白“如果你做了什么什么,那么我就会怎样怎样”。 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立规矩,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说“要怎样”,而不是说“不可以这样”。与其说是立规矩,不如说是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为贴切。 家长要首先意识到,保护天性、尊重孩子并非放任孩子,一些良好习惯需要家长有意识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孩子的许多第一次,都有父母的直接或间接参与。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其他人都替代不了的。那么父亲和母亲到底在家庭教育中分别扮演什么样角色呢?今天我们来深度剖析这个问题。 父亲篇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1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 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
前几天,在杭州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一位挺着孕肚出现在跑道的超级妈妈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据了解,这位跑友名叫沈慧娟,是一名体育老师。已经怀孕5个月的她,孕肚相当明显。虽然沈慧娟这次只是和丈夫、儿子参加家庭跑,但是她轻松的表情,矫健的步伐还是让所有人为之赞叹。有人也担心,怀孕都5个月了,这么激烈的运动,对胎儿是不是有影响呢? 怀孕期间,孕妇的运动很有必要。当然,也需要注意遵守以下六条准则: 第一条:孕妇的运动量要因人而异,一般而言,不要超过怀孕前的60%。有的孕妇看到别人运动量很大,都跑马拉松了,我也增加运动量吧,却不知道,别人在怀孕前,运动量更大,因此,孕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不要和别人攀比。 第二条:在怀孕的各个阶段,运动量要有所不同,不能一成不变。 具体的说,在怀孕的早期,胎儿还处于胚胎状态,刚刚在子宫里着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怀里的可爱宝宝学会了发脾气、打人,稍有不顺心抬手就打,宝宝这是怎么了?难道真的是爱打人的暴力小孩? 其实,宝宝的很多行为,并不能用我们大人的眼光来解读。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除了发脾气,宝宝还可能会出现害羞、不爱分享、喜欢玩弄生殖器官等情况。 01害羞、特别粘人,陌生人焦虑症 宝宝在6~12个月的时候,可能表现出特别粘人,尤其是对爸爸妈妈和长期照顾自己的人,而对于自己不是很熟悉的人,会表现出害羞和不喜欢,甚至大喊大叫表示不满。 其实这可不是单纯的害羞表现,而是大部分宝宝都会经历的“陌生人焦虑症”。孩子6个月开始对陌生环境、陌生人产生警觉,随后就是认生,1岁认生达到高峰。 每个孩子的程度不同,表现也有所差别。这种心理如果没有及时克服的话,长此以往,宝宝很有可能养成内向、胆小、没有主见的性格特点。在孩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宝宝“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在宝宝一岁半左右迎来了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时候宝宝刚学会走路不久,但是他的小脚已经可以带着他去想去的地方了。而且他开始有很大的收获,地上的小石子,小纸片,小线头,甚至小垃圾,宝宝都喜欢捡起来玩耍,甚至当成宝贝装进口袋带回家收藏起来。看书的时候总能发现图画里细小的东西,而且感觉非常的惊喜和满足。到大自然中玩的时候,喜欢看小花小草,观察蚂蚁,看蜜蜂采蜜,蝴蝶飞舞,玩土玩沙。甚至睡觉的时候手里都要攥个小东西。 这时候,妈妈要知道,宝宝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来了,这个敏感期会持续到宝宝4岁左右,宝宝会用极大的耐心去观察细微的事物,了解事物的形态,特征和规律,并且进行内化, 这个过程他会感觉到非常的满足和愉悦! 妈妈如何帮助: 1:不要打扰宝宝观察 当宝宝正在聚精会
2014年曾有机构发起了一次“中国80后生存现状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80后是尴尬的一代”,甚至还有文章论断,80后注定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悲催的一代。 作为80后大军中的一员,我觉着倒也没那么夸张,我们顶多也就是非常倒霉、特别点儿背、以及极其不走运,始终稳居食物链底端,连任吐槽主力而已...... 我们的童年总是无人看管,脖子上挂着钥匙,放学了满院子跳皮筋疯跑。看到孤零零一个人玩耍的我,忙着做家务的妈妈都是直接无视飘过,假期就扔到奶奶或姥姥家好了。我们的小时候,爸妈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奉守以武力威慑才是硬道理的原则。 放学作业只能自己写,写不完第二天自有老师收拾你,父母好像都很忙,我在自己房间写作业,他们在隔壁房间搓麻将。我爸在我高考的第一天晚上带我去网吧,因为周六他玩的游戏有双倍积分!在网吧玩到8点,我说要走,他还要让我再放松一会,因为他那局游
家长是孩子的领路人,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关于教养方式,很多家长都能把握一些正确的点,可是,这下面一点却很容易被忽略。 去年,我家这栋楼里,搬来一个新邻居,之所以注意这个邻居,是因为她家也有一个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男孩。 当时,我是带着儿子准备户外活动,走到了楼下,儿子被他手中款式新颖的玩具车给吸引了,我儿子对玩具车是没有一点免疫力的,只要是他没有见过的,他是一定要想摸一下,或者是看一下的。 面对儿子的靠近,这个孩子并没有什么反应。直到儿子一边说:“给我看看吧”,一边伸手去碰玩具车的时候,这个孩子才下意识地后退,只是,在没有任何反抗和求助的情况下,他就哇哇大哭。 听见哭声,妈妈赶过来了,我解释了一下情况,让儿子道了歉,拉着儿子走了。 在小区里,有一个小广场,那里是 孩子比较聚集的地方,大人们聊天,孩子们一起玩耍
有时候,这爱可比不爱辛苦多了。 我家楼上的女孩辰辰今年3岁,爸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非常重视教育,辰辰不到一岁起就带她上早教课,经常带她出门旅行增长见识。 现在上了幼儿园,辰辰妈开始了全方位的精英培养计划,给辰辰报了各种各样的周末辅导班,钢琴、绘画、舞蹈、围棋,也不管她有没有兴趣,反正统统都要学。 于是,每晚都能听到辰辰断断续续的琴声,和哭声,以及辰辰妈的发脾气声。因为辰辰啥都不想学,看电视玩玩具时精神百倍,一上课做作业就萎靡不振。 有时甚至听到了辰辰妈的哭诉:“一节钢琴课200块钱,这么贵你还不好好学,如果不是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为了你有一技之长,今后不落后于人,我干嘛要出力不讨好,我自己都舍不得每天这么花钱。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为何就不能争点气呢?!” 听到她的委屈声,我都心疼了。只是,孩子能听得进去吗?我仿佛听到了辰辰
过了个周末,发现我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两个字是“不要”。 “不要动烟灰缸!” “不要把沙发靠垫搬下来。” “不要光脚在地上跑来跑去。” 这个发现把我自己吓了一跳,我怎么一天到晚都在否定孩子的行为呢?而在这之前,我原以为自己是个颇有耐心的妈妈。难怪人家说,刚生下孩子时,读的是《西尔斯育儿宝典》、《孩子慢慢来》,孩子再大一点儿,就改读《莫生气》、《心经》、《金刚经》了。 回放一下昨天的经历吧。 张小又洗脚的时候,把两张他小时候的照片塞进洗脚盆里“洗”了一遍,洗完还挺开心地告诉我:“妈妈,快来看,我把照片洗干净了。” 正在厨房的我,预感“大事不妙”,果真,看到张小又得意洋洋地举着那两张“干净”的相纸,我瞬间觉得自己要气炸,我又开启“吼”的模式:“这是你周岁时候的照片,你洗掉了,将来还怎么看?” 理智
孩子做错了事,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对于孩子的过失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父母则认为犯错无论大小,必须严惩。 邻居张姐平日里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很少发火。可今天她却当众打了儿子一个巴掌:”长大了翅膀硬了,爸妈的话都不听了。以后再被我发现吸烟一次,就打你一次。”然而,张姐的话还没说完,孩子就气冲冲的跑了。 她告诉我,今年儿子读初二。周三的时候去学校给孩子送东西,听说儿子和几个同学吸烟的事情。当天晚上一回家,真在儿子的房间找到了一盒烟,里面的香烟少了几根。 这让张姐火冒三丈:“儿子以前一直很乖,怎么也没想到小小年纪居然学会了抽烟,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 晚饭过后,张姐去了房间狠狠地批评孩子一顿,并让孩子跪了一个小时,直到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抽烟才罢休。原本以为儿子能知错悔改,却没想到孩子越来越冷漠,母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