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偶像是谁?” “是我爸爸!”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想每一位父亲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吧。 的确,在男孩眼中,爸爸是他小时候的榜样,长大后要成为的男人;在女孩眼中,爸爸是她小时候的依靠,未来想要嫁人的标准。 所以,爸爸的形象,爸爸的所作所为,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那什么样的爸爸,才算得上出色呢?其实,只要认真做到这3点就行了: 1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一说起父亲,严肃、不苟言笑、不怒自威这类词自动就会浮现在脑海中,好像这才是一个好父亲该有的样子。很多父亲为了维持为人父的尊严与体面,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孩子吃饭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免不了一顿责罚;孩子偶尔因为贪玩,不下心迟了一点回家,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质问;孩子见到熟人没有打招呼,你大发雷霆,说他没出息……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也许会在你的威严下屈从,
“妈宝男”这个词,近年来成了相亲市场上人人厌恶避之不及的生物。 小编闺蜜Lily,前两天相亲回来跟我们吐槽,最近见了一个人,就是百分百的“妈宝男”。这位仁兄今年已经34岁了,但到现在也没有结交一段很长很深的恋爱关系。之前的女朋友最长交往几个月就分手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妈不喜欢”或者“她跟我妈有点合不来”。Lily他见了几次之后,该男就说,要不我们不见面了吧,问为什么,他居然说“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我觉得你这个性格将来我妈受不了”。 “幸好他主动提了不再见面。他是我单位的领导介绍的,不然我还抹不开面子,得找借口赶紧甩掉这个妈宝男。”Lily说。 妈宝男,顾名思义就是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甚至是溺爱,即使成人了,还是一位不能“断奶”的大宝宝。 被冠以妈宝男的男人,通常不会被女孩子喜欢和选择。这可是要光棍的节奏啊!OH,NONON
超市货架前,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又哭又闹地缠着爸爸买巧克力,后来干脆赖在地上打滚,引来众人侧目。 爸爸颇为难堪,说:“不是说好不买巧克力了吗?……好啦好啦,别哭了,给你买给你买,行吗?” 小女孩终于破涕为笑。 这样的情景,我们很多家长应该都经历过。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该坚持原则,不能纵容孩子。 但看到孩子哭得伤心,又觉得买点零食也负担得起,何况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也不好…… 最后就妥协了。 这种无奈小新妈非常理解,这种做法也的确能让孩子的情绪很快过去。 但是,没有原则的妥协隐藏的却是一个大问题:错失了教导孩子自制力的良机! 科学讲解“自制力” 自制力指的是一个人能控制及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能力,是孩子必须从小具备的情商能力之一。
俗话说:三岁看大,十岁看老。 也就是说孩子在三岁时形成的一些性格特征,很可能会影响他长大后的发展。 如果是好的习惯和性格还好,要是不好的,那就麻烦了。 尤其是这四种性格,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小新妈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聊。 1.怕生害羞 我们很多孩子,在家的时候蹦蹦跳跳的,非常活泼开朗,但是到了陌生人面前就会变得非常的安静害羞,甚至会躲起来不愿意见人。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段认生的时期。 但如果一直都是这样,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可能孩子已经缺乏安全感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很难适应新的环境,长大后也会因为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而得到较少的关注,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不过我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认生的缺点,避免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应该尝试着让孩子和其他人接触。
很多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有很好的自控力,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家长们一定很关心,那今天小编来教大家! 对于想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父母来说,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从生活自我管理入手,包括个人卫生、房间的整理、衣服问题、早饭以及公共家务劳动。 七岁孩子的母亲来咨询说孩子很逆反,母子经常为穿衣的事情起冲突,她为儿子买了许多衣服,可孩子好像不领情似的,只喜欢捡其中的一套穿,穿脏了,她拿走洗,早晨起来找不着,孩子就大哭大叫。 她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何总喜欢盯着那件又旧又丑的衣服穿,最后的定论是孩子就喜欢和她作对。问她有没有问过儿子为什么。她怔住了。 其实她完全可以备两套衣服,不同颜色各一套。告诉孩子可以自己任选其一。 放手放权——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放手就是剔除孩子的依赖,因
看过一个广告。 小女孩一路小跑,跑到爸爸的房间,充满期待的说,爸爸,你陪我玩。 爸爸在电脑前忙碌着,头都没抬,漫不经心的问了句,好啊,你要玩什么。 小女孩被难住了,她咬着手指头,皱起了眉头,然后失落的走出了房间。过了一会儿,小女孩又跑过来,依然很兴奋的跟爸爸说,爸爸,你陪我玩。 爸爸保持原来的姿势,还是那句,好啊,你要玩什么。小女孩想了想,又低着头走开了。 爸爸忙完,走到小女孩的房间,看到她坐在一堆玩具中,正百无聊赖的摆弄着。爸爸面有愧色,拿起手边的某个玩偶就去找小女孩玩。 小女孩玩的很开心,对爸爸又是抱又是亲,浓浓的父女情溢出来,画面很是温馨。 虽然这个广告是为了推销某款玩具,但我认为它还原了大部分现实。 生活中对陪孩子玩这件事不那么上心的父母真的为数不少,他们对和孩子玩提不起兴趣。
一个有着良好家教的孩子是很受人欢迎的,孩子有没有家教,很多时候看一些细节就知道了,正如”孩子一伸手,便知家教有没有“。 前几天,新浪微博上传了一个短小的视频,在寒冬里,这个视频让大家的心融化了。 视频显示: 12月6日,河南郑州的地铁上,一个读三四年级模样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在用餐巾纸使劲地擦地铁的地板。 原来是他喝牛奶时不小心把牛奶洒地上了。旁边的乘客递给他两张纸巾,他第一反应却是先去擦地板。他擦了许久,有些地方还特意用力反复来回擦。 擦干净地板后,小男孩才起身低头擦自己衣服上的奶渍。 妈妈和女儿的表情都是相当自如,好像在做一件非常普通不过的小事,就像在自己家里客厅拿了自己妈妈的手机一样。 小女孩的动作如此之娴熟,手脚如此之迅速,令人不禁咋舌!可见母女俩共同合作做诸如此类的事情已经不是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话,“你这次考试考多少多少分,就给你买什么什么”,“你快点写完作业,就带你出去给你买什么什么”。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家长也只是想孩子的成绩更好,但这样的方法真的行之有效吗? 学习成绩的好坏都是正常的 在我印象中,我的妈妈永远不会跟我说类似的话,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从来不跟我这么说。她说,这些大家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错误的,学生,为了成绩努力学习,好好完成作业,这本就是正常的。考试好与坏和你本身的努力有关系,和奖励并没有关系。作为父母,大家肯定都会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但过度的在意也就成了败笔。 根据现在的社会情况,孩子本身就知道成绩的重要性,并且不需要任何利益上的诱惑,他就能从成绩上获得巨大的满足。家长往往是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努力去获得好的成绩。家长过多的督促,或是利益诱惑,给孩子的往往都只是压力。
圆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女儿出生以后圆圆老公就开启了宠女模式,从女儿吃饭穿衣到学走路学说话,圆圆老公比圆圆这当妈的还费力。 有儿子之前没对比还没发现,有儿子以后,这差别就大了。儿子尿布从来不换,儿子吃饭从来不管,儿子摔倒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要是换成女儿早都心疼的去抱了。这一对比圆圆可是非常心疼儿子啊,当爹的不疼儿子当妈的来疼呀。可圆圆心里又有个顾虑,这过分疼儿子女儿会不会觉得我不爱她,心里有意见啊? 圆圆就说当妈的可真不容易,得时刻疼爱俩孩子,不像当爸的就是偏心闺女,妈妈却要保持公正的爱。为什么当爸的就偏爱女儿,当妈的就得费尽心思把一碗水端平,不能更偏爱儿子一些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家庭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爸爸妈妈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爸爸是男孩子,小的生活圈子与环境偏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有点儿夸张,但是却不无道理,现在的熊孩子一抓一大把,各种不孝顺父母,虐待老人的事情频有发生,其实归其原因全在孩子小的时候有这些行为,而父母却没能及时的纠正,导致孩子变的不孝顺。 在孩子小的时候,有这些行为,父母一定要重视,要及时的帮助孩子,及时的纠正,不然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变的不孝顺可就来不及了。 行为一:自私自利,不懂得分享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教育孩子慷慨大方,要懂得分享,养成一个助人为乐的好性格,好脾气,可是事实却相反,因为家里的孩子变少了,父母太宠孩子,导致孩子变得自私霸道,从来不知道分享,有好吃的好玩的只会自己享用,从来都不会想到别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无论在什么场合,自己一不高兴,就会撒泼,这样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孩子,你能指望他将来孝顺你吗? TPIS:从小教会孩子分享,要善良,要主动帮助别人
爸爸妈妈都想提高孩子的情商,情商是什么呢?它是自我意识,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的总和。简单讲你得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有能力处理它们,再此基础上,才能谈到自我激励和处理关系等等。 想象你是一个婴儿,当你饿了,并不哭泣,此时你就很危险了,谁也不知道你饿了。只有你哭了,妈妈才会来回应你。如果妈妈给你吃的,你可能会表现出满足,安静,微笑。如果没有给你吃的,只是检查了你的尿不湿,关了灯光,你只有继续哭以寻求食物。 这就是:孩子发出信号→父母接收信号(包括喜欢或者不满),回应→孩子存活 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对孩子认识情绪,有着示范和催化的深远影响。 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错误的回应 孩子的需求完全被误解为折腾父母或者是无理要求。如上面提到的例子,父母只是认为你想喝水而
很多家长们看到孩子成绩不好,都想要让孩子更加主动的学习,以便能够赶上其他孩子,那么要想孩子学习更主动,家长该这么做! 差生逆袭系列第二十八招: 成就感是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己一点的努力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包括老师、家长、朋友),就更容易产生某种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最大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比家长的恐吓和威胁、名师一对一的辅导会更有效果。 隔三差五我们都会收到这样的小纸条: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对所有家长而言都是如此,家长希望孩子主动学习、爱上学习,而我们的孩子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看更多的电视、有更多的时间玩手机游戏…… 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和孩子好像永远在对立,偶尔身边冒出几个品学兼优的孩子,那也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为此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做错事情了,该不该惩罚孩子,该怎么惩罚,这都让父母有点头疼,那么你知道父母怎么惩罚孩子才算有效?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件漫长而又复杂的事情,让父母去鼓励赞美孩子,想必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们就拿捏不准尺寸了,有的家长会直接给孩子一耳光,让他长点记性,有的家长却宠着孩子,什么事都让着孩子。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到底怎么惩罚孩子最有效呢? 淘妈认为孩子犯错以后,简单的惩罚绝不是目的,让孩子知错改错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和别人打架,首先要做的是查出事情的原委,只有让孩子心服口服,惩罚时孩子才不会觉得被冤枉,他才会知道自己真正错在哪里,在我国古代惩罚有一种原则:有心为善,其善不贷;无心为恶,其恶不惩。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成心做好事,家长也不必去赞美,如果孩子不知情而犯了错,不
宝宝从出生开始,每一步的成长都是让父母充满喜悦的,从会笑到会爬会走会说话,其实在这些时刻中,宝宝的一些表现和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妈妈们别忽视了,你的宝宝有这些表现,说明TA很聪明哦。 爱笑的宝宝很聪明 美国的伊林沃夫研究表明:宝宝越早的被逗笑说明智商越高。宝宝在出生不久后或者出生几天后,小嘴角都会带着微微的笑意,这是宝宝自发性的微笑,特别是宝宝感觉舒适睡眠或吃饱以后,总是会在不经意的瞬间露出微笑,说明宝宝特别的满足,处于一个良好的发育状态。而之后宝宝随着月龄发展,会因为听到妈妈的声音而笑,以及受到外界的事物刺激笑的很好,这说明对于事物的灵敏度高,爸爸妈妈们想要宝宝的智力发育的好,可以多和宝宝互动,促进孩子笑。这些笑容可不仅以促进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增加亲子关系。 嗅觉灵敏的宝宝很聪明 新生儿有嗅觉吗?味觉器官在胚
如何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相信是很多家长正在所思考的,那么该怎么对孩子呢?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1、家庭地位老人最高,父母其次,最后是宝宝。 2、夫妻关系最亲密。 3、给孩子的,吃要最好的,穿其次,宠溺最后。 如果你让孩子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TA就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也许能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但你却给TA未来的人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孩子在遇到困难后会出现更严重的不正常情况,由于出现这些不正常情况,他们要去看心理医生。家长起初未引起重视,医生也未引起重视。家长只是知道自己有困扰:他们的孩子变了。家长们想知道应该怎样做。如果他们思考一下的话,可以自己找到答案。我所希望做的,正是帮助他们思考。 问:最好是防患于未然。另外,也不仅有悲剧,一个孩子的到来也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但是,要理解这些孩子!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答:父母一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他们。怀孕了,是个男孩,或是个女孩。可能更喜欢生一个女孩,却生了个男孩;或是本想要个男孩,却偏偏是个女孩……而且,家庭里还不仅只有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以前生的孩子。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样一件大事对许多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出小小的悲剧。我甚至要说,如果孩子十八个月至四岁之间没有嫉妒心的话,这是一个很坏的信号:先出生的孩子必定表现出嫉妒心
当一个家庭要生二胎时,大宝的感受很多家长也会顾及到,然而,你以为不会偏爱任何一方,当二胎出生后,你就会发现不偏爱是不可能的。 问:有的家庭已有几个三四岁的孩子,现在又生了一个小孩。是否应该很长时间以前就把母亲又怀孕的事情告诉他们? 答:要向最大的孩子解释一个婴儿要出生了,但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要让孩子懂得为什么母亲在准备摇篮。妈妈们尤其不要因为她们所做的一切受到反对而惊讶。比如,如果妈妈正在准备摇篮,孩子好像很偶然地踢摇篮一脚……妈妈千万不要说他淘气。孩子面对的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大人们正为一个婴儿的诞生作准备。而对一个孩子来说,做婴儿不如做大人好。 妈妈们有时说:“这个婴儿我们买下了。”这是在嘲笑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从前是一个婴儿的人,人类在潜意识中很小时就什么都知道。潜意识的“智力”和我们其他成年人的智力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每次有机会与孩子们谈论
朋友跟我说起自己的婚姻,说起爱人的教育方式,最后说到自己和孩子。 他说,孩子有很强的攻击倾向,在学校里面经常捣乱,甚至有些时候会伤害到别的小朋友。 而后来,我跟他孩子交流,孩子说:“我爸爸总是打我,我很害怕,我不想他打我……” 这个时候,我也知道了孩子的“攻击倾向”,从何而来。 的确,很多父母到了现在,仍然会用“打”来惩罚孩子,尤其是爸爸。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现在能够“打服”孩子,但是以后呢?等孩子长大了,你还能“打服”孩子吗? 我不否定惩罚教育,相反,我还会有点支持,在我看来,惩罚对孩子的人生,其实也会有积极的意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认为,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必须经历“避免惩罚和服从阶段”。 3~6 岁的幼儿的思维认知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缺
最近有好多“家长打骂孩子,被旁人报警”的新闻。虽然有句老话说“棒棍之下出孝子”,但是孩子并不是一件物品,想打就可以打的。 长沙某妈妈因婆媳关系不好,经常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挨饿挨打是家常便饭,这一次更被妈妈打得满脸伤痕,连头发都被扯掉一半。 成都的洋洋妈妈,认同“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教育方式,因为洋洋爱撒谎不听话,加上自己工作忙,一言不合就打骂孩子,洋洋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有次更被妈妈打得眼角开裂。 再说说深圳某儿童车赛,一对父母,因为女儿参加比赛时不认真,大庭广众下推搡小女孩脑袋,对女儿拳打脚踢,引起现场公愤。 事后,女孩妈妈发文解释:“打孩子是因为为她付出太多,孩子比赛的态度却不端正,甚至没有发挥出平常一半的水平”,以及,“我打我的孩子,关你们什么事?” 有段原话是这样的: 如果于各位观感有碍,我致歉,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痛苦的事。父母们总会把自己拥有的好东西给了孩子,其中包括了美好的感情——亲情。 我还记得在医院拿到诊断报告的那天,几个硕大的字亮得刺眼——“肝癌晚期”。 这份诊断报告像是给我判了死刑。震惊的、错愕的、绝望的情绪交织在一块,脑门的汗快要沿着冰凉的手脚滴下来。我内心无力的呐喊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母亲看后没说话,说不就是个瘤吗不打紧的,转身就要走。医生劝母亲留院观察,我也极力要她住院,可是母亲说她是死也不愿住院的。农村出身的母亲为人温和善良,可淳朴的性格里面却又有种极为顽固的倔强。 僵持了很久,我拗不过她,带着医生开的药回家了。 回家后我请了长假照顾她,可母亲骨子里的不服输让她不愿坐以待毙。有一天我有事出去,她趁我不注意又照旧拖地、洗衣,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