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一些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当,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你知道吗?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为的排行榜中,“唠叨”竟位居第一! 听听孩子们怎么说的!一 “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 “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 “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看看专家告诉我们的一 来自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
我们家长都是爱孩子的,这个没有任何人怀疑。但是当我们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的时候,也难免因为自己一句话可能给孩子带来永远的伤害。我们无意的一个拒绝、贬低、责骂,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心理带来巨大的创伤。这里我整理了7句话,一定不能对自己的孩子说。 1、别哭了,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了。 小孩子哭泣的原因和次数很多,最多的是自己受到了委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安慰或者帮自己解决问题。一句别哭了加上恐吓,只能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一直这样,孩子可能今后性格内向,恐惧接触新事物。或者另一个极端就是极其叛逆,长大后会和父母和老师对着干。 2、你太让我失望了。 这一句对一个孩子是毁灭性的定论。如果孩子错了,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了。如果想给孩子一个教训,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知道错误导致的后果。不是一句:“你太让我失望”来解决,这样在否定
孩子随父姓,还是随母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传统风俗,社会道德的问题。因为牵扯到财产的继承以及祖先的祭祀等很多问题,这是一件大事。 现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是孩子随父姓,而且女士嫁入夫家以后也要改随夫姓。在以前的中国也是这样,只不过解放以后,倡导男女平等,中国废除了女随夫姓这一传统习俗。但是,世界其他国家仍然如此。因此中国是男女最平等的国家,也是唯一的国家。 各种社会习俗的形成不仅仅是某些人的规定,而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行为准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而习俗也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所有行为准则(传统习俗)的总和就叫社会道德。而社会道德才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强大的民间法则。也可以这样说,道德就是人的生存法则,他是天地运行规律在某一地域的体现,也符合某一地
昨天我去大姑姑家,她告诉我邻居家那个非常优秀的小丽丽前阵子考上了生物工程的博士,过阵子就要去美国了,到时候会把她妈给接去。 “小丽丽的妈可真是好福气啊。”大姑感叹到说。 是真的,不是说小丽丽带她去美国有多福气,而是小丽丽的妈大概是全中国少有的“不管娃、娃却好到什么都不用你操心”那种。 大概在小丽丽5岁,小丽丽的妈和丈夫离了婚,女儿跟着她一起过生活。据说她和丈夫离婚的原因是她一直嫌弃老公瘸子。当年待嫁时家里条件差,迫于生计,一时糊涂就嫁了过去,可究竟自己还算是个长相清丽的、喜欢漂亮时尚的主,慢慢的,她开始骂老公又丑又无能,最后老公忍无可忍,两人终于离婚。 离了婚,小丽丽妈也丝毫不受影响,似乎比以前更“堕落”。虽然早就下岗在家、无事可做,可每天的生活并不是照顾好唯一的亲人——她的女儿,而是和小区里一些大爷大妈一起搓麻将。我每次
有些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中,会动手打孩子,但是打完了又觉得后悔,自己不应该打孩子,还那么小,那么妈妈们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我孩子3岁了,越来越爱和我唱反调。我的性格相对急躁,看到孩子的行为经常会忍不住严厉训斥,有时还会打他,但是事后我马上又会后悔、自责。我知道这样很不好,该怎么调整?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为了更好地和孩子相处,要善于改正自己性格中不足的部分。 其实,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孩子的反馈实现自我的完善。我也是个急性子,而且易怒,但作为母亲,有一点是我必须坚持的原则:自己生气的时候不对孩子发脾气,等气消了、心态平和之后,再冷静地指出孩子的错误。 如果自己生气的时候对孩子乱发脾气,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孩子并不会因为你发脾气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发脾气的妈妈感到害怕。 在心理学研究上有一
家长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每天睡前和孩子说这3句话,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们也越来越忙,几乎没有过多时间去好好地陪伴孩子。 其实,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随时随地随叫随到。它讲求时间,也讲求方法。只要你坚持睡前跟孩子说这3句话,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孩子也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哦~ 1你今天学(玩)得怎么样? 不少爸妈一跟孩子聊天就3句不离学习,还不时地跟他讲些大道理,甚至是训诫。孩子满口称是地好像听进去了,但他的心却离你越来越远。 你这么跟孩子说话,就别怪他不跟你说心里话,谁爱反反复复的听些大道理?孩子需要的其实是你与他之间的闲聊时间。 你可以问问孩子“你今天学(玩)得怎么样?”别觉得孩子的话幼稚,也别居高临下的教育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会
母亲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不可磨灭的存在,我们享受着那种疼爱,但是随着我们长大,我们好像跟母亲渐行渐远,真正的母爱,其实是一场难以体面的退出! 小时候,姥姥经常来我们家小住。一是因为姥爷去世早,妈妈怕姥姥孤独寂寞,二是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妈妈有很多事要做,姥姥也帮着照看下我们几个孩子。 我的童年,家里虽不富有,但也算得上殷实,所以,家里吃的饭菜,会时常有鱼有肉。我那时可真馋,只吃素菜就像咽药那么难,有荤菜就能吃很多饭。 记得那时,妈妈总是摆好饭菜让姥姥和我们吃,她出去忙活一会,喂狗喂猫,等她回来时,我就差不多吃饱了,好吃的东西也所剩无几了。 于是,每到有荤菜时,姥姥总是手疾眼快拿碗拨出一些,给妈妈留起来,还告诉我们,吃饭不能只顾自己,妈妈是家里最累的人,要让她多吃点好的。 可是,每次等妈妈回来,她马上把菜倒回盘子里,还埋怨姥姥:您别
带孩子上轮滑课,旁边有一个妈妈,一直在焦躁的指导她的女儿。 那个五岁左右的女孩子,看样子是刚学不久,动作还不很熟练。她的身体偏向一边,重心在右侧,每一步的前进都主要是右脚用力,左脚则只是象征性的在地上挪着。 但是作为一个初学者,她已经不错了。而且她很认真,两只手背在身后,跟在几个已经很熟练的孩子后面,努力的滑着。 场地内只有一个教练,不能兼顾每个孩子,对于这种已经能滑但技术不熟练的孩子,只是简单的提醒,继而就去关注一些完全不会的孩子了。 在滑了几圈之后,小女孩的妈妈有些坐不住了,每次女儿滑过她身边,她就会大声的喊她:“左脚!用左脚滑!” 小女孩听到了妈妈的话,却不能马上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 喊了几遍不见效后,这个妈妈有点着急,她想了一个办法,指着旁边一个大一些的女孩子,对她的孩子喊:“你看这个姐姐,你看她怎么滑!
有些家庭因为一个孩子,所以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的所有要求都会被答应,但是你知道吗?被惯大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来的恐慌,曾经贯穿一代人的成长。 无数家长将它放大,极端化,然后作为自己的育儿座右铭,用它剥夺孩子被爱的权利,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陈姐每次上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亲昵,就会远远地站着,看上很久,然后长长地叹气。 陈姐的女儿十二岁,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可就是性格特别孤僻,而且讨厌与人肢体接触。 有次一起过马路,陈姐想牵女儿的手,女儿竟像触了电一般,一下子就甩开了。从那次起,陈姐开始观察,她发现,同龄的女孩子都喜欢结伴,勾肩搭背牵手挽臂,而她的女儿,却总是踽踽独行。 陈姐夫妇询问女儿,可孩子拒绝与他们沟通。不得已,带她看了心理医生。 医
有时候,父母的眼界与思维,好比是一颗种子,轻而易举就植根于孩子心中,有的长着长着会枯黄萎谢,有的却能一路生机盎然。 一大早,我和女儿到校参加家长会。 在校门口,校方特意安排了几名学生做“小迎宾”,会给每位进校的家长递上一瓶矿泉水:“叔叔阿姨好!” 在填“报到表”时,我们遇见了女儿的同桌范蕾母女,寒暄了几句。 当越来越多家长出现时,范妈妈不知到哪里去了,只留下范蕾和我女儿等几个同学在闲聊。再看见范妈妈时,她手里多了两瓶矿泉水,加上之前刚入校门领的,一共有三瓶。 无意间,我听到范妈妈小声窃笑了一下,低声跟范蕾说: 小蕾,这下咱们有好几瓶‘免费’了!那些小迎宾真好玩,每次有家长进来就发矿泉水,根本就不晓得我进来了几回。 闺女啊,过日子就得节俭,这些水不拿白不拿。 范蕾懵懂地点点头。
很多男人在外面拼命挣钱,却忽视了家庭,尤其是缺少了去陪伴孩子的时间,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爸多陪陪孩子?有什么办法呢? 老公回来了,她那两岁的孩子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大男人,怯生生的喊了一声:叔叔。 你以为是她拖着孩子改嫁了,又或者你以为这是她的私生子,你错了,这孩子正是他和她十年爱情的结晶。只是男人出门太久了,以至于他自己的孩子都已经忘记了自己父亲的模样。 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现实中却真实发生过。 大明星梁家辉,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孩子出生后,他很少陪在身边,满打满算,总共在家也就待了3天吧。因为那几年是他拍戏最忙的日子,足足拍了十几部电影。 戏终于拍完了,他回到家,看着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正打算听她们高兴地喊爸爸,结果,她俩异口同声地喊出一声让梁家辉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两个字:叔叔! 从那一刻起,梁家辉才明白,
有了宝宝以后,父母就开始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宝宝上幼儿园的理想年龄默认为3岁,甚至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上幼儿园越早,宝宝就越聪明。究竟宝宝多大送去幼儿园比较合适呢?淘妈的答案是:4-5岁的宝宝可能会更加合适一些。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1. 4-5岁的宝宝独立性更强 尽管大多数的家庭的孩子还是独生子,但是他们到了4-5岁时要比3岁时独立性强很多。比如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宝宝可以自己独立穿衣服、喝水以及上厕所。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不仅让父母放心,老师也会省心,孩子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也不会流露出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想法。 2. 4-5岁的宝宝理解能力更强 幼儿园是宝宝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大环境,上了幼儿园宝宝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散漫放肆了,应该懂得听老师的话,并且懂得必要的时候和老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都越来越注重科学育儿。可是在现实中,仍有一部分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对宝宝做了传统的“陋习”。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这5种,你对宝宝做过这些事吗? 1. 给刚出生的宝宝绑腿 在很多地方,老人们认为给孩子把腿绑住了可以防止罗圈腿,长大后腿又长又直。其实这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把孩子的腿缠住后,会影响双腿的血液循环,不但不利于腿部的发育,还会使腿部淤青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可以试想,如果把你的腿绑住的话,你会舒服吗? 2. 过早把屎把尿 有些老人觉得孩子经常让孩子在尿布上大小便的话,会加大大人的工作量。如果是使用纸尿裤的话会浪费钱,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屎把尿。其实这样做对孩子脊椎、括约肌的发育有不良影响,而且还容易让孩子得痔疮、生孩子是脱肛。尤其是半夜把尿,不光影响孩子的睡眠,还会错过孩子生长的最佳时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很多农村人结了婚也住进了城里,这样不仅方便了他们日常的生活,同时他们的孩子从小也会生活在城市里,并在城市里上学,而在农村生活生长的孩子已经少了很多。本期我们就讨论这么一个话题: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都有哪些区别?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吧! @狗熊煮鱼:农村的孩子接触的更多的是自然的、古朴的民风,他们很少能感受到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东西都是先在城市里流行,农村慢慢才会出现,我小时候就生长在农村,当时有个足球比赛,老师让我们买队服,我们都没听过那些皇马、巴萨这些球队,当时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清风徐来: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孩子的见识不同,孩子的见识主要来自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而农村孩子的父母一般是不如城市孩子的父母的,城市的父母知识分子偏多,宝宝的家庭教育也要好一些。同样,农村的师资力量存在
名字会伴随宝宝的一生,可见为宝宝起一个好的名字是多么的重要。而起名字可以说是最让爸爸妈妈们头疼的事情了,好不容易起好一个,想来想去又觉得不好,归根到底,还是家长对于起名字不太了解,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矩,本期淘妈就来带大家聊聊:给宝宝起名字,到底有哪些讲究吧! 1.名字发音朗朗上口 众所周知,名字除了必要的场合会写在纸上,在大多数社交场合是要被别人发声称呼出来的,因此给孩子起名字时应该遵循一些发音的规律,最起码得保证读起来郎朗上口。再具体点讲,那就是宝宝的名字声母和韵母最好不一致,这样就不会有绕口令的感觉了,例如“赵雅伊”“张章”这些名字读起来就显得更拗口。 2.字义内涵丰富 宝宝的名字不仅是简单的一个称呼,同时也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因此为宝宝名字的字义应该有一定的内涵。如果光是用简单的字体拼凑起来的名字,就会让
谁都愿意做个孩子眼里温暖温柔温情的父母,然而现实却是,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压力都很大,情绪很容易失控,尤其是妈妈。 妈妈肩上负担着家庭、事业和教育孩子的三大重任,经常都是超负荷运转,所以当面临家人不理解、工作压力和孩子调皮不听话时,难免情绪失控对孩子一通吼。 吼了孩子,虽然我们的情绪释放了,但是对孩子却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越爱发脾气,孩子越不听话,教育的效果也越差。 发脾气是“亏本”买卖 发脾气伤害大 教育界有专家曾经说过: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是精神的虐待一定会造就一个问题儿童。再有灵性的孩子,在遭受了精神虐待后,往往都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反应过度或是暴怒,也容易走向消极、悲观。 发脾气会遗传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性
群里聊天,一个妈妈提问:小朋友太多,容易磕着碰着,如果宝宝被欺负了怎么办?然后紧接着群里风格突变成了“必须还手打回去派”和“得看情况尽量别动手派”的大型PK现场…… “得看情况尽量别动手派”主张:尽量以理服人,尽量跟宝宝们以及宝宝的家长们讲道理,有错的认错,被欺负的也要学会宽容和分享。 “必须还手打回去派”则反驳:什么时候居然能给宝宝讲道理了?!不要用宽容和分享掩盖被欺负的事实!要教会宝宝有教养、善良可不是教宝宝变“圣母”! Emmm……小樱也不想评判双方的对错,只是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宝宝“被欺负”后,你我到底该怎么做? 事实上,这也是困扰每一位家长的现实问题。随着月龄增大,宝宝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渐渐多了起来。发生争执、肢体冲突的场面实在太常见了。 相应的,很多家长也担心自家宝宝“受委屈”,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会不
所有认识我大哥的人,都知道他家里有两个混世小魔王,我大哥为了两个孩子能够好好的跟他学习跆拳道,每天都和孩子有一场必不可少的“吼战”。 “今天,你们两个必须给我好好的练习,否则就等着挨揍吧!” “知道了!” “上课的时候,再不听教练的话,一样的挨打!” “知道了!话真多!” “你还犟嘴?说你多少遍了?听过一次吗?是不是又想挨打了?” “哎呀!有完没完了!不和你说了,我去练了。” 到底该怎样才能与孩子更好的沟通呢? 1,“吼”教育变为“轻声”教育 当孩子不听你的话,或者犯错的时候,你生气的大吼大叫。你看到孩子的态度有两种: 孩子被你吓住了,满满的恐惧感,大脑会一片空白,不会思考“我错在哪里?”,只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孩子被你激怒了,对
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骂不得,更打不得。尤其是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 于是,很多孩子娇生惯养,一遇到困难就开始退缩。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的孩子的勇气少了,更不要说什么勇往直前的了。 勇气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是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 但孩子的勇气并非与生俱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父母的后天培养。而且每个人的勇气也会因为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有些孩子遇见陌生人时,会躲在父母的身后,但第一次学游泳时却淡定自如。 也就是说,孩子可能具有某一方面的勇气,但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比较缺失。 但总的来说,孩子对探索未知世界都很感兴趣。但是,有时会顾虑重重,这就需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讲求一些策略,鼓励孩子拥有冒险精神。 什么样的策略呢? 1接纳孩子的害怕情绪
最近我发现,打骂的管教方式不管用了,反而孩子愈发屡教不改。不得不说,孩子放学期间,那是我一天中怒火最盛的时候。 孩子不写作业,要么偷偷跑到同学家玩电脑,要么躲在房间里玩手机。给他讲道理,结果还是不听,我就会心情异常暴躁,总是忍不住打他骂他。” 这是一位妈妈给笋干老师的留言。说以前孩子经常做错事,家长缺乏耐心,脾气大随时发,以至于让孩子久经沙场而“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不打不成器”早已在多数家长的观念里根深蒂固,“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孩子不听话,我打他关你屁事!”“打是亲,骂是爱”这是我听过最荒诞的谬论。 之前笋干老师在新闻里看到,一位6岁女孩平时上学脸上满布青紫,耳蜗里都是风干的血痂,头发也少了一半,老师询问原因后得知,原来是婆媳关系不好,妈妈拿孩子来撒气导致的。 说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几乎来自于父母,如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