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更加的聪明伶俐,我想是每一个家长都绞尽脑汁去思考的事情,作为家长的都希望孩子的表现超越同龄的小朋友,于是乎很多的时候,小朋友被更多的培训爱好所占据大部分的时间。 孩子真心喜欢这些么?我觉得不尽然。 相对于来说我更喜欢让孩子自己寻找爱好与乐趣,而我们作为父母在他的爱好兴趣上起到一个推进的作用是最好,该玩的年纪就该玩,小小年纪就承载这么多父母的私心愿望,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内心作怪。 其实让孩子聪明的方法也有很多,运动是最古老也是最健康的一个方式,好比当宝宝学会爬的时候,多让宝宝爬爬对于孩子的发育以及后期的各项发育指标都非常的有帮助,同样的道理,多多运动的孩子不仅阳光开朗而且也更能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简单的说,运动促使了大脑各种神经的活力,好比人多运动更年轻,大脑也是如此,更活跃更快速的反应力,当运动的时候呼吸加快更
生活中,家长带孩子,免不了总是要唠叨,尤其是母亲,看着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好,于是对着孩子念叨念叨,简直活脱脱的一个“唐僧附体“。 前两天送姐姐上学,在校门口见到一个家长送着儿子过来,那孩子下电动车后,抱了下自己说好冷。 那妈妈听到儿子的话,气冲冲地骂了起来,“看吧,知道冷了吧”,“明明叫你出门多穿点,就是不听”,“每次说你都不听,你的脑子到底装什么的”,“这点小事,都要我不停地跟在你后面说吗?”,“你看,别的同学都记得自己穿件厚外套出来的”…… 那妈妈啪啦啪啦地说一大堆, 然后说:“我等下拿衣服到保安室那,你到时下来拿”。 只见那孩子不耐烦地说了句“不冷了,不用了”,然后转身走进了学校。 唠叨式的关心似乎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着的现象。 看《西游记》的时候,只是觉得唐僧的唠叨很烦,但看《大话西游》的时候,才知道唠叨不
近来,儿童离家出走的新闻频发。广东清远10岁的阿豪因为父母离异与父母难以沟通而离家出走,重庆12岁男孩因为父母常说“不要你了”离家出走,甘肃天水的姐妹俩因为被老师批评害怕父母责骂而离家出走……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从新闻中可以看出这些孩子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管教严格,并且甚少跟孩子沟通。孩子会用极端的方式对抗家长,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从孩子的幼小时期开始,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不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以及父母自身一些错误的观念行为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无法言语的伤害。 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溺爱孩子的坏处,家长们害怕养出四体不勤、挥霍无度的孩子,更开始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这样难免矫枉过正。 那么,在哪几种情况下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心理伤害呢? 01对孩子管教苛刻 严格控制孩子的生活,对孩子日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磨人的小动作会让妈妈哭笑不得,妈妈别误解宝宝,他不是有意要欺负你的,这些动作都是在说他很爱你,妈妈要理解宝宝的苦心。 邻居包包的女儿已经九个月了,平时非常淘气,经常让包包哭笑不得,一天包包抱着女儿在院子里晒太阳,女儿心情比较好,玩心大起,顺势抓起包包的头发不松手,把包包拽的生疼,而女儿则在一边开心地笑。包包告诉我,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女儿经常会有一些小动作让她不知道如何怎么办是好,孩子还小,不懂得这样做给妈妈带来的影响,包包只能忍了。 一.宝宝强行往妈妈嘴里塞食物 大多数宝宝都是吃“独食”的,要是他愿意将自己的食物送给别人,那么可见这个人在宝宝心里的地位有多高了。一些宝宝经常会拿着食物往妈妈嘴里塞,在妈妈看来,食物已经碎的不像样了,也不是特别干净,吃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对宝宝来说,他可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妈妈可
很多爸妈在孩子的生活当中,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喊大叫的,但是你知道吗?最伤孩子的不是“吼”,而是这个!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前几天的保姆虐童视频一下刺痛了我的神经,让我想起几年前曾发生在高中同学身上那件不愉快的往事。 同学产假到期后,因为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没法帮带孩子,于是就请了一个保姆。两个月后的一天,她偶然发现孩子屁股上有个鼓包,还有疑似针眼的小孔,于是悄悄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 医生的回答证实了她的猜测,孩子屁股上确实是针眼。 两口子旁敲侧击地问过保姆,但保姆却支支吾吾、含糊其词说“不知道”。无奈,他们只能趁周末保姆休息的时间,在家里装了隐形摄像头。 通过监控,她发现了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孩子一天基本上都在睡觉,而保姆则在客厅,要么看电视,要么照镜子梳头打扮自己。 这样观察了两周后,也没有发现什么。于是他们
曾经有一个妈妈咨询,孩子快4岁了,占有欲大爆发,什么东西都想要,别人有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牢牢攥在手里,别说分享里,想要出来都难。甚至连把爸爸妈妈也要独占,妈妈抱别家孩子都会遭到他的不满和抵制:“妈妈是我一个人的妈妈,不可以抱别人。” 占有欲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大人不能过度满足孩子 有的爹妈平时陪伴孩子时间较少,就用物质进行弥补。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孩子不要的也给孩子买。还有的老人溺爱孩子,孩子随便使出一点撒泼
妈妈带着明明出来散步,小区里同龄的孩子特别多,但是别的小朋友一走近明明,想和他玩的时候,他就不由分说推开别人,或者打人一巴掌,甚至狠狠掐人家一把。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和明明一起玩,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妈妈也批评了很多次,可是没有作用。 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纯洁得像天使一样的孩子怎么会有攻击行为呢? 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如果孩子经常受到父母不当的体罚,或者从电视节目中看到暴力场面,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 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时,就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合意的,不喜欢的可能就会用“打”的动作来表达拒绝,2-4岁的孩子最为常见。 引起关注,有些孩子打人是在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或者跟别人有冲突的时候进行,还有一类孩子会无缘无故的打人。这类孩子可能是因为平时在家里受到的关注较
如今,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因为家庭破裂,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们也成为照顾第三代人的“现代父母”,这就是“隔代教育”。 关于隔代教育,不得不思考的就是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呢?而因隔代教育滋生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隔代溺爱孩子一 小米很重视孩子的视力发育,孩子三岁前不允许看电视、接触电子产品,但自从孩子被送到爷爷奶奶家,小米就崩溃了。 每每去接孩子,总会看到孩子坐在电视前看动画片,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爷爷奶奶站在一旁喂饭、喂水,宛如伺候老佛爷一般。 孩子逐渐开始出现眯眼、吵着看不清。无奈只能带上近视镜,爷爷奶奶也是满肚子委屈,只希望孩子开心,没想到后果会这样。 其实问题的所在追根接底,祖辈父母年轻时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限制,没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子女,在照顾孙辈时,很容易产生补偿心理,但容易
家有孩子,父母们别提要有多操心了,孩子太吵太闹,一点都管不住,这可怎么办呢?家长们别急,先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这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不能给你。” “那借我带几天吧!” “嗯......我在考虑一下......” “你有没有帮我当成好朋友?连个帽子都不给,真小气!” “好啦好啦,我借你带几天,记得要还我哦。”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孩子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法设法问别人要,哪怕是不熟悉的人。即使他们口口声声说“借”,但是,孩子一旦得到就很难再还回去了。 不是管不了,而是您没管 笋干老师班里有个小女孩,特别爱拿同学的物品,也不管别人是不是同意。比如可爱的橡皮、卡通的彩笔,甚至还会向老师“要”东西,让老师们哭笑不得又深感无奈。 某次家长会,我找来家
今天我们来谈谈孩子哭闹后,应该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我们无法发现孩子哭闹背后的真正目的和逻辑。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哭泣的原因是那么真实。孩子哭闹的原因可能很简单,比如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或者玩具坏了,或者自己搭了很久的积木倒塌了。 有时候,对于我们父母而言,孩子无理取闹确实让我们很恼火,于是我们就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我们会大吼着对孩子说:闭嘴,别哭了。再哭就XXX。甚至很多家长还会给孩子倒数123.你可以知道念出每一个数字,对孩子的心灵都是一次伤害。 妈妈们肯定会问,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妈妈应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试试下面五句话,即使效果不大,也总比你说:“闭嘴,别哭了”好很多。 1.“妈妈知道你不开心” 首先告诉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沮丧是很正常的。每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生气和悲伤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不愉
“学生犯了错,被老师批评教育,是件好事儿,因为这些批评教育,能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缺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儿子放学回家,撅着嘴一言不发的坐在沙发上。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儿子今天的数学作业,有两道题空着没做就交了上去,老师把他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还罚他写检查,并要求家长签上字。 “你作业没写完,老师当然要批评你了。”我感到奇怪,这是基本常识呀,儿子怎么变得不明事理了。 “问题是没写完的学生有十几个,有的学生空题更多,老师只是说了几句就完事,我做的比他们好多了,可老师却偏要我写检查,老师做事太不公平。” 一听这话,我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我没有急于反驳儿子,而是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 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
一岁的宝宝,在我们看来,话还不会说,路还不能走,应该是乖宝宝的。然而也有很多养成了臭脾气的宝宝,背后的原因却竟然是这个…… 接到一位读者妈妈的来信: “我家孩子刚刚满一岁,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之前软萌软萌的小孩,突然变得脾气暴躁,只要有什么事不随他心意,就会爆发,让人好头疼。之前读了童话爸爸的文章《孩子变身“不娃娃” 教你5招应对“第一反抗期”》,里面提到第一反抗期的时间在2岁左右,难道我家孩子的反抗期提前了?” 看完这位妈妈的来信,也问了问身边1岁左右孩子的妈妈,发现这种现象挺普遍。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学步阶段,身体的活动能力相比之前有了大幅提升,活动空间变大,但却很容易在做不成某些事情是大发脾气。 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反抗期”提前了,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一岁后的宝宝活动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但表达
很多家长们看到孩子很喜欢磨蹭,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改掉这个习惯,那么孩子从磨蹭到自觉,家长只需这样做,你会吗? 前几天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妈妈之歌》,女歌手激情高昂地唱着“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整首歌都是一个妈妈急切、不间断的催促声,可以说是生动还原了绝大多数妈妈的日常了。 原来天下的妈妈都一样,不论自己做事多么雷厉风行,都得在孩子的磨蹭面前败下阵来。 孩子磨磨蹭蹭、做事慢慢悠悠的坏习惯让很多父母都烦恼不已。起床催、作业催、睡觉还是得催。 究其根本,不外乎这三种原因: ? 缺乏时间观念 ? 注意力不集中 ? 对要做的事没兴趣或不知道怎么做 父母可以这样做,让孩子从磨蹭转变为自觉: 1.戒掉唠叨、催促 最近
喜欢上读书会让孩子的精神财富非常饱满,那么家长们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些小套路,让您家孩子爱上读书,你学会了吗? 阅读不会让你富有,也不会让你成为焦点,甚至不能帮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生。我们从那里得到的唯一实惠是永远不再孤单。 阅读不同于学习,它是拥抱自我灵魂的过程。读一本好书,是可以和它共同呼吸的,那一刻,内心很轻盈、很快乐。 书不会说话,但是书可以把世界打开给你。 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要从孩子抓起,首席君今天与您聊聊让孩子爱上读书的—小套路! En父母带头读书 每个爱读书的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书虫"家长。"爱阅读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就像他们爱玩是一样的。家长要做的是,早早地把书籍引入他的生活。"尹建莉说。 随着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家长中也不乏"低头族"(总是低头看着手机、iPad的人),再加
童话是美好的,世界是残酷的。那么,给孩子启蒙安全教育的重点是什么?那就是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划清自己和外界的界限,不为他人的无端评价而乱了方寸。 最近失眠的厉害,更夸张的是,昨天竟然一夜睁眼到天明。今天走路都在飘,睁着眼也会看错字,给孩子讲书着实心不在焉。 我于是跟小宝说明情况:“妈妈昨天晚上失眠了,现在头疼的厉害,今天就到这吧。我需要休息,明天再给你讲更多的书。” 本以为他会立刻答应,因为昨天还有爸爸备选。没想到他立刻就大声抗议:“不行不行,就要现在讲。” “我也很希望我能现在给你讲,但是我的身体不舒服,我需要休息。” 我不是在征求他的同意,也自始至终没有问过他的意见。我像他描述我当前的状态,并且告诉他我的需要。 看的出来他不开心,但是他说:“好吧。” 我刚回屋,他就跟进来了。我让他去铺床,他说手好累
近日郑州电梯保姆虐童事件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关注,孩子还小,语言表达能力和防范能力还不足,所以有时候受到了欺负也不懂如何表达,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如何才能够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又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 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和身体 1. 负面情绪爆发 如果孩子受到欺负,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发生转变,原来安静的孩子变得暴躁,原来活泼的孩子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或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出现恐慌,离开爸爸妈妈时情绪反应异常,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都有可能是遭遇某些事情而表现出来的。 2. 身体行为异常 从身体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在,去幼儿园时孩子出现了抵触情绪和行为,找各种理由不想去学校,侧面表达不想和爸妈分开,觉得老师,保姆或是同学很凶等,身上出现莫名的伤痕,孩子有意地隐瞒受伤的原因,不让你看他的伤口,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孩子被人欺负了!
大人的世界很大,小孩的世界很小。大人的世界里,小孩的事都是小事,小孩的世界里,任何事都是大事。而家长们给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不会浪费。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如果绘制插图这件小事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求知欲,那便不是浪费。 19世纪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里,列夫·托尔斯泰为孩子们盖上被子,悄悄地拿走他们的睡前读物《环游世界80天》,走向壁炉旁的小桌子。在这个不隔音的小白屋中,孩子们下午的抱怨一字不落地全被他听见:这本书没有插图,很想看完,但太难理解了。 夜色很深,壁炉里的火也即将燃到尽头。列夫·托尔斯泰埋着头借着最后一点火光,鹅毛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认真克己的模样与白天工作的他并无二致。谁也想不到的是,此刻,他在认真地为孩子们的读物绘制插图。 00后的童年有一部动画片叫《哪吒传奇》,每天一到7点半,四岁的孩子准时
有一位妈妈在聊天中跟我吐槽:“身为妈妈和教育工作者,深深的为在读小学的儿子的学习成绩焦虑。记得前两次的语文考试和数学考试,他考得不错,那几天看天空都觉得特别蓝,连空气也是甜丝丝的……最近成绩稍有下滑,每次和儿子谈话,都要深呼吸,控制情绪,避免冲突,累得不行~~” 听完这位妈妈的吐槽,我突然想起网上的一个段子。 “妈妈,乌龟死了。” “你做作业了吗?” “爸爸,天上的云真好看。” “赶快回家做作业。” 其实教育问题是最让父母焦虑的问题之一了。这么焦虑的根源,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身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期望如此之高,导致焦虑的不单是父母,还有孩子。当父母内心充满焦虑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情绪是同样的焦虑。 另外一位妈妈却是这样的心态:“我女儿读小学开始,我
很多父母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夸奖孩子,让孩子得到奖励增加自信,但是同样是夸孩子,方法不对差别可大了!90%父母都没做对! 曾经看到一位妈妈这样的苦恼:儿子近期学习进步挺大的,于是妈妈很开心夸了孩子,只是让她不解的是,儿子似乎对她的赞赏并不领情! 妈妈说:“大儿子了,快1米7了吧,能给妈妈买东西了”(鼓励) 儿子说:“还没到,差一点”孩子高兴地说。(积极的回应) 妈妈说:“可不是吗,我儿子懂事,处理问题能力强,学习也进前十了。”(表扬) 孩子回答:“没有那样好,是第六。”(孩子感觉有些不爽) 妈妈接着说:“虽然进了前十,也不要骄傲,下次一定要进前三......” 面对妈妈的表扬,儿子会有如下的感受,我没有您说的那么好,我妈妈好像是有点虚伪!原来妈妈夸我是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会觉得父母的夸奖是随便的敷衍!
回想20几年前,当我们还是个小屁孩时,一定不会对爸妈说过的这些话感到陌生: “我数三个数,你再给我捣乱小心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 “你不是妈妈亲生的,你是从臭水沟里捞上来的!” “你再不听话小心妈妈就不要你了哈!” “当初就不应该把你生下来!” “要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当年老爸老妈们脱口而出的话,曾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伤害,长大后念及此还会耿耿于怀:“等我有了孩子,可不会这么对他!” 但等我们真正当了父母,就真的比父母当年高明很多吗? 并不见得。 随着观念的更新,棍棒教育被鼓励教育替代。据小测观察,80、90后的新时代父母走的都是关爱呵护路线。对孩子说话和颜悦色是基本功,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