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没有被抱坏的孩子,只有“不会抱”的父母
    没有被抱坏的孩子,只有“不会抱”的父母

    上周末陪娃上早教课,看到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惊恐地拽着妈妈的衣服,哭着求着不愿意独立进教室上课。虽然在这个年龄这种情况很常见,但哭得如此撕心裂肺又惊心动魄的宝宝,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于是这位妈妈只得抱着孩子在课堂外面安抚她的情绪,试图让孩子安静下来。待女儿情绪稍微缓和一些,这位妈妈一脸懊悔地跟我说:“唉,都怪我,孩子太缺安全感了,与我以前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她说:女儿大概三四个月的时候放下就哭,抱起来就好。老公嫌她惯着孩子,这样下去大人受不了。后来她就听信了一种说法“孩子多抱才会坏”,就开始刻意训练孩子。 每当女儿哭了就任她哭,当妈的硬挺着看着表,等10分钟之后再抱,有的时候,不到十分钟孩子就哭累了睡过去了,就感觉这个方法有效。 就这样慢慢的,孩子不用抱不用哄自己能入睡了,但是新的问题也来了——孩子越来越没自信、没安全感。

  • 睡前做这件事,孩子的变化将超乎你想象!
    睡前做这件事,孩子的变化将超乎你想象!

    小家伙有段时间特别淘气,不好好吃饭,对青菜完全不感兴趣;性子很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经常拉着大人跟他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输了就哭;玩具经常乱扔乱放,讲也讲不听……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和他爸爸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但是,我做了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帮他脱了衣服钻进被子里,忽然想起白天他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毛现在每天午睡后都能自己把衣服穿得很好。我很高兴,同时也很好奇,这个在幼儿园会穿脱衣服的小家伙,为什么在家里却非要我们帮忙?于是,我搂着小家伙心情大好地对他说:“小毛,我今天要表扬你哦。” “为什么要表扬我呀?”小家伙有点兴奋。 “因为邱老师跟我说,你现在会自己穿衣服了。是这样的吗?” “是的呀,我还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呢。”被夸奖的小孩一脸自豪的样子。 “哇,

  • 孩子哭泣,你是搭理还是冷漠?
    孩子哭泣,你是搭理还是冷漠?

    早上叫宝多起床,他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睁开眼睛之后,习惯性的在床上打几个滚儿。我趁机偷偷瞄了一眼他的下颚,红印子还在,幸好没有发青。 那是昨天下午摔的。他每周两次跟着爸爸练篮球。虽然说是那么说,其实在他眼里玩的性质更大一点。绕障跑步训练的时候,他嘻嘻哈哈,不留神脚下一滑,一个趔趄摔倒,路障撞到下巴,当时就哭起来了。 这孩子从小都是摔倒了、受伤了,不是特别疼就不会哭的。我过去把他抱起来,以为他撞到了胸口。谁知道他指着下巴,哭到不能发声,下巴下面明显一个红印迹。 “摔疼了是吗?妈妈帮你揉一揉好吗?”正当我安慰他的时候。 宝多爸从远处走过来,见他哭,什么都不问,立刻批评他。 “哭什么哭!这么娇气!” 这不怪宝多爸,对于孩子哭,尤其是男孩子,多半的人都认为那是娇气。这样的话,这样的口吻和语气,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常听

  • 父母越喜欢讲道理,孩子越难优秀!
    父母越喜欢讲道理,孩子越难优秀!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 几乎是所有“问题家长”的通病 张哥每次在教育他家娃的时候,特别喜欢讲大道理,而且每次力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可他家娃偏偏不吃这一套,所以张哥每次的教育(讲道理),最后都会变成一个人的独奏,凄惨无助...... 其实不止张哥有这个烦恼,很多家长跟我聊天时都有说过这个问题: “我家孩子一点都不听话,不让做啥非要做。也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所以总是苦口婆心讲道理。 可孩子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说实话,教育孩子用打骂的方式确实不支持,会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把讲道理当成教育,其实很多父母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就像通常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很多家长习惯于先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那样做,否则就......”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呢?妈妈是

  • 孩子小时候不吃这五种苦,将来必吃大苦头!
    孩子小时候不吃这五种苦,将来必吃大苦头!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当然,这也跟家长的溺爱也有一定的关系。 于是,不少家长都开始喊起了:“一定要让孩子多吃点苦头,将来才会有出息”的口号。 可吃什么苦,怎么吃?很多家长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今天小编就跟家长们一起来聊聊,那些让孩子吃吃苦的事! 读书很苦,不读书的人生更苦 有人说:“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辈子苦。”说得就是读书这事。 一个人越会读书,读书越多,自身能力就会越强,底蕴内涵越深厚。眼界以及格局就会更开阔,看到的世界也会更大。 当孩子通过读书而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磨练时,之后的人生自然就会开挂。或许年少时尚未有明显差别,但经过阅历以及年龄的增长,将会暴露无遗。 像之前新闻报道过一篇,关于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故事。让不少人感悟到读书与

  • 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长大后更容易成才!
    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长大后更容易成才!

    “扶门”,代表着一个人的教养程度 昨天晚上出门倒垃圾时,我听到一个女人在骂骂咧咧地冲孩子喊:“你真是个没教养的东西,你爸妈怎么教育你的?长这么大了,能不能有点眼色,垃圾的脏水都倒到我的鞋子上了!” 看孩子没怎么搭腔,那个女人也就不说什么了,然后气冲冲地走进防盗门。当时我扔完垃圾紧随其后,本以为她看见我会主动扶下门等我进去。 可谁知,她头也不回地一甩,那个冰冷的防盗门duang的一声,把我拒之门外。 当时的我猝不及防,脸都差点被门拍了一下。我特别想追过去,跟那个女人说:“你长这么大了,能不能有点眼色,不知道后面有人扶下门吗?真是没教养!” 可理智告诉我,我是个有教养的人,不应该这么干。所以我就扶着门,让那个孩子进入了门内,好在他跟我说了声:“谢谢。” 当然,也足以看出真正没教养的是那个女人,而不是孩子。

  • 别再对孩子说这7句话了,会让孩子变笨的!
    别再对孩子说这7句话了,会让孩子变笨的!

    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对学习产生怀疑,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无意间的一些坏习惯和教育方式,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这种无形的伤害,让孩子越来越笨。看看下面这几句话是不是你经常对孩子说的。 1、妈妈告诉你,这个应该是这样的····· 一般用到这个句式有时候是给孩子一些知识教授,有时候是对孩子的提醒。 如果你发现你用到这个句式的频率很高,那么你要思考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角色是不是比较强势的。是不是常常在孩子还没来得及思考事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匆匆告诉他所谓的正解。 虽然我们都是为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伤吃亏,总是习惯性地提前提醒孩子,但是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丧失了自己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 虽然我变得叛逆了,但我有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虽然我变得叛逆了,但我有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结合我有限的记忆经历和我妈的描述,我三岁就学会了控制欲望,看着隔壁老王家孩子拿着香蕉吃时我会默默的走开,虽然我们家一年都吃不上一次香蕉但我依然能有效抵挡诱惑,甚至我会偷偷隐藏这种欲望不让父母发现,以免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我记忆无比深刻的一次是小学3年级要开学了,家里没钱给我报名,我爸完全不含蓄的给我说了。但幸好家里还有2亩藕田,要想上学就必须尽快把里面的莲藕用手挖出来拿去卖,我挖了2天突然中午中暑直接栽倒水田里去了,当时的画面和细节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很清楚,隐隐约约听到我爸大声喊我并把放到板车上拖回家,幸好几分钟后我自己又醒了。直到初中,高中,大学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情况竟然能神奇的考上一个三流大学,没有像身边绝大多数没人管的孩子一样初中毕业就辍学,我永远不会想着给父母添麻烦,甚至觉得给他们添麻烦会觉得不好意思,在父母眼中我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在我人生前25年,爸爸在我

  • 做父母的哪个不是一边焦虑,一边忏悔!
    做父母的哪个不是一边焦虑,一边忏悔!

    朋友打电话过来,哽咽半天,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 见她这样,我在家里急得不行。过了好一会朋友才在电话那头哭道,“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吃了一惊,忙问她怎么回事。 她一下子哭出声来,“刚才……就在刚才,我被一辆大卡车刮倒,差点就丢了性命。如果不是我命大……我……” 我脑子里“嗡”地一下,一颗心怦怦直跳。听着她断断续续的说话声,我慌里慌张抓起包就准备下楼,“你受伤没有?告诉我你在哪里,我马上过来。” 她止住哭声道,“别,我只是有些腿软,在路边坐一会就好。一会还得赶着去上班……我打电话过来就是想告诉你一声,当我倒在车下的那一刻,我真觉得,我平时对孩子提那么多的要求很没必要。我的孩子,只要他能平安过完这一生,我就心满意足。” 听到她这样说,我眼中猛地一热。 朋友的孩子正读高三,人生最后一个冲刺阶段,父

  • “负能量”妈妈,是孩子心底的伤!
    “负能量”妈妈,是孩子心底的伤!

    母亲跟孩子相处的模式,就是今后他与别人相处的模式。而很多家庭里,丈夫的冷漠,孩子的吵闹,让女人渐渐成了“负能量”妈妈。 金秋十月,叶落满地。公园里有两个小孩在兴致勃勃地捡树叶。一个小孩捡满一把树叶,跑向妈妈,兴奋地对妈妈喊:“妈妈,你看!” 那位母亲,恋恋不舍地把视线从手机上移开,面对兴冲冲的孩子,却大声呵斥道:“快扔掉,你看你把手弄的多脏啊!” 而另一个孩子也拿着几片树叶给妈妈看,并且说:“妈妈,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哦!” 妈妈欣喜地拿过来说:“谢谢宝宝,妈妈好开心,哇,这篇树叶有点像乔治的恐龙哦!” 然后母子俩开始争着说那些树叶到底像什么。 不同的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母亲给孩子相处的模式,就是今后他与他人相处的模式。 一个是积极回应,一个是无关反应。一个让孩子有强烈的存在感,让娃觉得

  • 二胎,是一场美好的遇见!
    二胎,是一场美好的遇见!

    很多家庭都想要生二胎,但是又怕老大觉得自己的爱被剥夺,顾忌老大的感受,对于二胎这个事情,其实是一场美好的遇见! 生二胎,并不一定意味着对老大的爱会减少,因为父母之爱,不是拆西墙补东墙。相反,父母之爱会越用越多,而且,有裂变功能。 最近的好心情,都被一个以恶搞妹妹为乐的网红哥哥承包了。 每次打开他的视频,看到他和妹妹互相整蛊的视频,听到他魔性的笑声,就能瞬间忘掉所有烦恼。 网红名叫厉承迁,23岁,二胎妹妹小他11岁,可爱的反差萌。 视频里呈现的,大多是他用道具、心计、还有网络段子来套路妹妹的好玩瞬间,然后以妹妹追着他打、他不断告饶来结束。 趁着妹妹去洗手间,在门口贴上胶带绊倒妹妹; 用一个伪装成薯片的整蛊玩具吓唬妹妹; 吃掉妹妹囤了一个暑假的零食,还扔给她一个空箱子挑衅; 和妹妹

  • 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3种苦!家长必看
    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3种苦!家长必看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把他放在蜜罐里。让他适当地吃苦,孩子才能经历住漫漫人生的风雨。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3种苦。 -分离的苦- 孩子的成长的路上,总是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分离,小到与朋友家人分别, 大到宠物死亡,亲朋好友离世。这种分离是成长必经的过程,面对分离,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珍惜,学会成长。 幼儿园,是孩子面临的第一场重大分离。 每逢九月份开学季,幼儿园门口是最热闹的,你可以看到,孩子哭着喊着不愿意去幼儿园,拽着父母的衣服不撒手。 父母前脚刚走,孩子后脚就跟过来,跟父母上演“生离死别”的戏码。 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父母也跟着焦虑了起来,不忍心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在幼儿园门口和孩子依依不舍,半小时过去了还没送进去,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更加适应不了集体

  • 照顾新生儿,这8条有用的基本常识,家长要知道!
    照顾新生儿,这8条有用的基本常识,家长要知道!

    晋升为新妈妈后,在育儿的路上很多事情都会初次遇到,新妈妈们难免会茫然手忙脚乱。护理新生宝宝要讲究科学,新妈妈们早知道这8条有用的护理常识,更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1、胎儿出生后早开奶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胎儿出生后半小时内,尽可能的早与宝妈肌肤接触,尽早吮吸上妈妈的乳头。新生宝宝早接触妈妈,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早开奶有助于刺激宝妈完成泌乳反射,为早下奶做准备。 2、新生儿有短暂性呼吸暂停别害怕 新生宝宝,看上去比较脆弱,有动一下都怕碰坏了的感觉。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没发育完善,有时会出现十几秒之内的呼吸暂停现象属正常。细心观察是好事,宝妈们别盲目害怕。 3、去黄疸别盲目 大部分新生宝宝都会经历黄疸,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居多,让新生宝宝多吃多拉是排生理性黄疸最好的办法,别盲目用偏方。有病理性黄疸要及时就医,别耽误了最佳治

  • 帮助宝宝右脑开发,这六款小游戏真有效
    帮助宝宝右脑开发,这六款小游戏真有效

    人类的右脑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人的右脑主宰着人的思维、艺术、空间能力以及运动的平衡力等等。所以,很多家长都非常注重宝宝的右脑开发。宝宝右脑开发宜早不宜迟,最好在两岁之前就开始,而且,有一些亲子游戏就可以在玩的同时开发宝宝的右脑,更能增进亲子感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亲子游戏可以开发宝宝的右脑? 1、单脚扔纸球 右脑还操控着人体的平衡感和运动知觉,因此一些适当的运动式游戏也是对宝宝右脑的开发与发展很有帮助。在单脚扔纸球的游戏中,家长准备好一个篮子(洗衣篮或者纸皮箱)和一些报纸,把报纸揉成团做成纸球,然后将篮子放在不远处,单脚站立然后将纸球尽可能地投进篮子里。 如果宝宝单脚站立困难,可以先双脚站立然后再逐渐尝试单脚。爸妈可以一同参与这个游戏,每人轮流扔10个纸球,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 妈妈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小奖励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比如胜

  • 这5种逗宝宝方式很危险,大人们别再这样做了!
    这5种逗宝宝方式很危险,大人们别再这样做了!

    有娃之后,每日看到他萌萌哒的笑容,再多烦恼也能被治愈。空闲之余,我们也甘愿不顾形象、放飞自我,各种搞怪嬉闹逗宝宝开心。 然而,其乐融融的背后,不少“历史悠久”的逗娃行为却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即使你的行为是出于爱,但也请你以后不要用这五种危险的方式逗孩子,当然也不能让别人这样逗自己的孩子。 荡秋千 危险指数:★★★★☆ 糙汉子老爸最爱的逗娃行为之一。 将宝宝的腕部或者手部突然上拉或者旋转,或者是拉着孩子的手臂摇晃。这种飞腾起来的感觉,绝对能逗得宝宝咯咯大笑。 实际上,这种粗暴的游戏很危险,一来容易拉伤宝宝的关节,造成肘关节及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二来还可导致宝宝桡骨头半脱位。 玩弄小鸡鸡 危险指数:★★☆☆☆ 这游戏可能熊亲戚们更爱玩。不少年长的长辈稀罕男娃,有时会逗宝宝找自己的“

  • 3 岁前重要的不是独立,而是这项能力....
    3 岁前重要的不是独立,而是这项能力....

    孩子要画画,蜡笔放在柜子上,他够不到,你见状就帮他拿下来了; 孩子要玩积木,积木放在收纳盒里,他打不开,你见状就帮他打开了;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你以为你在帮助孩子,但是你用错了方法。 这时候你会说,「孩子才 3 岁不到,我不帮他,他根本做不到。」 对,家长的确需要帮忙。但是不是家长主动帮忙,而是孩子找家长帮忙。 这听起来好像差不多,其实差远了。 家长帮忙,是家长的事。孩子找家长帮忙,这是孩子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叫做:求助。 不要小看这个能力,它至少包含了几个元素: 第一,孩子可以判断,什么问题是我解决不了的。 第二,孩子会去想,我解决不了怎么办,谁可以帮我? 第三,怎么帮我?帮到什么程度? 第四,我怎么去跟这个人表达我的需求? 培养这种能力

  • 跟孩儿他爹三观不一致,怎么在教养孩子上保持一致?
    跟孩儿他爹三观不一致,怎么在教养孩子上保持一致?

    我跟C爸属于完全不同的性格,所以对待CC的教育,也常有很大的分歧。 我是自由型人格,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自由更舒服。 C爸是完美主义者,觉得每件事情都该条理分明、善始善终。 前些天我家厨柜下方的挡板被CC一脚踢掉了,不是很好安上,最里面差一个小缝缝对不齐。 倒腾了好几次,总是差那么一丢丢。 我的意见是:差不多得了,最里面的角落,哪哪都碍不着,差个小缝就差个小缝呗。 C爸却不同意,搬来工具箱,又是扳子、又是钳子,着实费了好一番功夫。 我心里想的是:为了这么个缝缝,大好的时间就这么被耽误了,有这功夫干点什么不好? C爸心里想的一定是:凑合,凑合,干什么就会凑合。 我怼回去的一定是:那你到是说说你干的这些有意义么?对一个破缝儿浪费的这些时间,甚至不如躺在沙发上休养生息。 他再

  • 孩子英语再这样学,以后想补救都难了
    孩子英语再这样学,以后想补救都难了

    一个新生的婴儿,如果照顾他的人每周只和他说一次话,每次只持续1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只有物质上的照顾,没有任何语言的接触。 你觉得这样的孩子,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学会说话? 答案是: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说话!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接触语言的时间太短了,每周一小时的语言接触,根本无法抵抗其余167小时的遗忘。 同理,你把孩子送到英语培训班,每周上一到两小时的课,你觉得需要多久,你的孩子才能达到英语交流的水平呢? 这里暂且不说孩子在培训班的这一两个小时中,孩子真正有效接触英语的时间有多少(休息、游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人数多、开口机会少等等因素) 希望孩子熟练掌握英语,寄希望于每周一两个小时的培训班,无异于白日做梦! 并不是只有玩耍的童年才叫童年 能够顺应孩子喜好去发

  • 经常对孩子说这3个字,离毁了ta就不远了
    经常对孩子说这3个字,离毁了ta就不远了

    俗话说,家有家规。许多父母喜欢说“不可以”,但是这些“不可以”真的能够经受时间考验,且不会诱发不良的后果? 细想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这些“不可以”很多都是为了禁止而禁止,不仅没什么道理意义,而且难以起到实在作用。 美国医学博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会长鲍伯·高登和玛丽·高登夫妇指出:受到这些禁止令强烈影响的人,容易写出负面的人生脚本。 他们总结了11种很具代表性的禁止令,做家长的你,应该自省一下。 不可以做任何事情 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过分注意细节的家庭。 “不可以爬树,很危险!” “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 “不可以跟那个小孩玩!” 像这样规范各种行动,会让孩子形成“什么都不要做比较好”的禁止令。 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

  • 这年头“充话费”不送宝宝,宝妈机智回答获点赞无数!
    这年头“充话费”不送宝宝,宝妈机智回答获点赞无数!

    当孩子问起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宝妈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尴尬,如何机智回答宝宝的问题呢?这年头“充话费”不送宝宝,宝妈机智回答获点赞无数! 相信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又难以逃避的难题,孩子们会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而我们国家的父母们,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从“充话费送的”到“垃圾桶捡来的”,从“路上抱的”到“石头缝里蹦出来”都有。  那么你是哪一种呢? 遇到孩子问这个问题,你又会怎么回答呢? 现在已经是新时代了,科学在发展,现在的孩子们也不像以前那么好哄了,关于自己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他们课堂上学不到,所以父母们不回答也躲不过去了! 而且现在也已经不时兴“充话费送宝宝”这个优惠了!  如何有艺术又不失优雅的回答自家天真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