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是位新手妈妈,孩子出生以后别提多开心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感觉很幸福,孩子3个月渐渐会笑了,有时还会咯咯的笑出声音来,育儿书上不是说在孩子会笑以后要多引导孩子笑,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玲玲就经常故意逗孩子笑,有时还挠孩子痒痒,用头发拨弄孩子脚心,听见孩子大声笑,玲玲一家人也都开怀大笑,觉得这孩子以后肯定是个开心果。 但这天差点就出大事了,玲玲和孩子一起玩,又在逗孩子笑,但孩子笑着笑着脸又青又紫,呼吸还急促了,玲玲赶紧带孩子去医院了,医生当场就斥责当妈的玲玲,怎么能这样逗孩子?!孩子受罪不说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其实想要和孩子更亲近,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家里人做些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动作无可厚非,但是下面这3种和孩子亲近的方式,对孩子危害很大,而且很多家长都在做,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身体健康,严重的真的会失去孩子的。 一、给孩子喂奶时不要逗孩
有些动物的幼崽,刚出生就已经具备某些生存技能了。而人类的婴儿,出生后对母亲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无法自己照顾自己。有些观察者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婴儿降生的太早,发育不成熟导致能力明显的缺乏。 但是,如今这种观点已经不受欢迎,其实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很多令人惊异的能力。 1.自主呼吸的能力 这项能力其实是很神奇的,胎儿在子宫中一直都是依靠脐带来获得氧气,从未演练过用肺呼吸,但是新生儿从子宫娩出,脱离母体,脐带被剪断的那刻,他们就自动开始自主呼吸,呼吸系统开始了它一生的工作,想想真是非常神奇了。 2.寻找食物的能力 新生儿虽然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但是却能在刺激出现的时候,比如,嘴接触到了妈妈的乳头,会第一时间的进行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摄取乳汁,这个能力其实在新生儿出生前几个月就已经存在了。
父母能够陪孩子长大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那就是错过了。在家长陪孩子长大的时候,觉得宝宝有些是“坏习惯”。但其实这些是在暗示宝宝的智商高。 特点一:话唠 “话唠”的孩子特别让老师头疼,因为他们上课时总喜欢找同桌、前后桌讲话聊天,影响老师上课、同学学习。相信有一个成天讲话不停的孩子,家长会经常被老师“关注”吧! 不过,孩子话多,意味着他天生外向、乐观,语言表达能力强,只是他还没有良好的自制力,暂时无法控制住自己说话的欲望,所以才会像小喜鹊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因此,面对话多的孩子,希望家长不要太生气地骂他、打他,这样可能会“抹杀”孩子语言表达的天赋,说不定孩子以后就会是出色的记者、文学作家呢!要知道,小孩的自尊心很强,过度责骂,会让孩子有心里阴影。况且,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在社会上很吃香。 当然,家长也不能让孩子想说就说。
前天和米粒爸忙到很晚才回家,大冷天以为米粒早就睡了,谁知他歪歪扭扭的趴在餐桌上。 怎么还不去睡?明儿不上学啦?我边换衣服边问他。米粒姥姥从屋里出来,有点心疼的说,还不是为了给你俩吃蛋糕。 蛋糕?只见米粒瞬间满血复活,捧起桌上两块蛋糕:妈,这是我今天跟姥姥学着做的。不好看,但我亲手做的,给你和爸爸吃! 蛋糕烤得一般(后悔忘了拍照),但儿子的这份心,给我感动的一下眼睛就湿了。看着我俩吃完,他才心满意足的去睡觉。 为人父母,为孩子做什么都甘之如饴,但要反过来,他说句贴心话,或为咱们做哪怕很小的一件事,都会感动的热泪盈眶。 Part1 妈妈不在家,爸爸带着3岁多的女儿看电视,看了一会儿睡着了。 醒来发现,肚子上盖着女儿平时盖的小被子,而女儿缩成一小团,趴在他肚子上也睡着了。 堂堂七尺
苏菲是做窗帘生意的。这几年,由于苏菲的眼光独到,选出的窗帘布料和花型迎合大众市场。加上她心灵手巧,做出的式样美观新颖,店里的生意络绎不绝,让她挣得盆满钵满。 也就是在经济形势一片好转的内心笃定下,苏菲生了二胎。两个都是儿子。 这天傍晚,苏菲手指翻飞,在计算器上轻快灵动的敲击着,盘算着。 这时,她的大儿子冬冬背着书包,兴致勃勃的回到店里:“妈,我回来了!” 苏菲头也没抬,漫不经心的说:“快写作业去!”冬冬瞥了妈妈一眼,眼里有种莫名言状的失落。他坐在桌边,从书包里心不甘情不愿的拿出作业本。 不一会儿,小儿子牵着姥姥的手,蹦蹦跳跳的朝妈妈跑来。听到小儿子回来的声音,苏菲立即停下手中的活,满含笑意的把小儿子搂在怀里。一面温柔的抚摸着小儿子的脑袋,一面亲吻着:“宝贝,想吃什么呀?” 得到爱抚的小儿子软萌发嗲的
前一段时间,多利和我袒露了一件让她困惑已久的事情。 她的小孩刚上一年级,课业负担日渐加重。 每天看着小家伙早上背着书包恋恋不舍地离开家门,傍晚欢呼雀跃地走出校门,却又不得不用还很稚嫩的小手拿起笔,端坐在小书桌旁,一本正经地写作业。 她感觉到很是压抑。 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她希望孩子还能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玩耍,不要被老师布置的作业折磨得连吃饭睡觉都要赶时间。但是,面对学习的负担,她又不得不随时督促着孩子学习,每个周末把孩子送进补习班里。 她觉得有一些对不起孩子,她固然知道孩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总是忍不住去想,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都在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补习班,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会落后,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会在班级群、家长会里各种为难。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喘口气,继续玩耍?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为了所
你知道吗?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是陪伴。 很多人说:“孩子的成长:只有陪伴,没有补偿。” “多一些时间陪伴,远比经济补偿更有效。” 那么,你有多久没有好好陪过孩子了? 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和逆转的,家长只能陪伴,无法补偿。 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着自己的难题: 有着“421”的父母: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他们是“巨婴”: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被宠溺的家庭里成为巨婴,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父母。而巨婴,又该如何面对孩子? 他们是“资深网民”:现代的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 信息越来越多,世界越来越小,陪伴和沟通却越来越少。 陪孩子一起成长,也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学会告别依赖、独立,学会关怀,和配偶一起应对生活的琐碎繁杂。 一个
很多家长们都会对孩子进行奖励,现在是孩子们的期末复习时间,你会对孩子做出承诺吗?期末这样奖励孩子,孩子学得更有劲儿! 奖励孩子学习是个技术活! “抓紧好好复习,等期末考好了就奖励你”“如果你这次考了前三名,寒假就带你出去耍……”你是不是又开始用这些话来督促孩子复习了? 家长在激励孩子主动学习这件事上总是费尽了心思。定计划、给承诺,用礼物刺激孩子,但是效果却不一定好。甚至有家长提出疑问“奖励孩子和贿赂孩子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奖励孩子,为何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却截然不同? 奖励并不是贿赂 有不少家长把“贿赂”当成了“奖励”来使用,先看这样两个例子: 在商场,一个孩子和父母大吵大闹,撒泼打滚,父母看上去束手无措。急于摆脱这样的窘境的他们只好妥协:“如果你不再耍赖了,我就给你买那个玩具”。这是贿赂。 但是,
8、9个月大的宝宝,之前一直以来都挺乖巧,可突然有一天就脾气大增,稍不顺心就大叫大闹了。这突如其来的暴脾气常常让父母们措手不及,要管吧,不然这么小脾气就这么大,长大后怎么办?可是怎么管呢?这么小,还不会说话,和他讲道理能听得懂吗? 谈怎么管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孩子突然脾气就变大了呢?孩子到了八九个月,接近一岁的时候,是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萌芽,突然开始意识到,“自己能爬或能走,不再需要‘逆来顺受’,不再需要父母帮忙,自己可能耐了”。随着这样的自我意识增加,他们也愈发觉得自己是个“独立自由的人”,因此开始有了喜好,有了自己的想法。 但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能力还是有局限的,于是开始体会到“能力”与“意愿”落差这个残酷现实,“我想的并不能完全得到”,于是就会出现深深的沮丧和无力感,就会有了大哭大闹这样的激烈情绪。 这是我一开始想和大家分享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观念和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 父母的娇惯、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蛮横无理,到最后只会害了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到有舍有得。 一、舍得让孩子吃苦,独立和勤俭就来了 为了不让孩子吃苦,父母吃多大苦都心甘情愿,这是绝大多数父母的心态。 但正是父母的过度疼爱和包办,让孩子错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没有得到锻炼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脆弱、敏感、不独立,他很难成长,变得独立有主见。 父母能跟孩子一辈子吗?不能。而父母那些表面上看是爱护孩子的行为,实则是害了孩子。 其实,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格,而非溺爱、娇生惯养,因为这与家里“是穷是富”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只有让孩子明白眼前的一切都来之不易,他才能知道珍惜。 二、舍得给孩子花钱,知识和眼
世界上从来没有容易的事情,在女儿成为演员之前,她也吃了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苦,现在的她看似风光的背后,是曾经的坎坷与心酸! 搜狐视频每周四播出的反套路武侠剧《拜见公主大人》,播出仅两周,收视率破2亿,女儿在剧中饰演女一号。 女儿走上演艺这条路,实属意外。隔屏望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些曾经的坚持也都有了色彩。 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初中升高中时,因为古筝特长加分,进入本市重点高中就读。高二文理分科时,女儿选择学理科。 因为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二本线上,一本线下徘徊,想进入一本大学读书的把握不是很大。我也一直在高考博客圈看前辈的高考经验,希望从中得到些借鉴。 有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招生信息,是一位在北京有多年艺考培训经验的老师,利用假期在大连开两周的短训班,主要针对编剧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方向。 当时,我心动了,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留言说儿子7岁,刚刚上一年级,每天回家作业还没完成,就去玩游戏,看电视。打骂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说道理也不听。 打他的时候他还摔东西甚至还踢人。平时不敢对他太凶了,因为他的性格有些偏激,还说过:打死我也不做、我不想活了这样的话。 所以害怕他做出什么傻事。在家里是无法无天,可到了外边胆子却很小,真不知该怎么教育他了,头痛! 我常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满篇都是孩子的问题。可问题的实质父母却看不见。 这个7岁的孩子不愿意好好做作业,只希望玩游戏,看电视。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长期缺位造成的。 有的妈妈会说我一直陪孩子,为什么也有这个问题?陪伴不是说你人在那就行,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很多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每天父母很忙,回家就催着他写作业,另外没一句话好话。 “我这么忙,辛辛苦苦为了谁?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讲礼貌懂文明,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那么什么是礼貌呢?这些所谓的“礼貌”,正在慢慢杀死你的孩子! 绵妈从小就被要求当一个懂事讲礼貌的好孩子,于是从很小时候开始,听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要如何如何才是有礼貌的话语,虽然不明白有些“礼貌”为什么一定要做,但也兢兢业业地遵循着这个道理。 不过年岁渐长,再细细回味儿时某些关于礼貌的细节,却很不是滋味,明明有一些事,并不需要也并不应该那样做,却被长辈们以“不懂礼貌”的批评强压下来,委屈、难受、疑惑,等到成年后才渐渐懂得。 某些中国式的“礼貌”要求,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你是大孩子怎么不让让弟弟?”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流传着一个传统:在孩子间,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而且年纪大的那个孩子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代一代地传承,一直到了现代社会中,依旧屹立不倒。有时候,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大多数人要经历的三个教育阶段,而家庭教育又是这三大教育中最不容忽视的。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家长不妨多找找深层原因,重新审视一下家庭教育是否得当,从而真正解决困恼着您和孩子的问题。 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以下这6种表现时,您的家庭教育极有可能存在着大问题: 1.缺乏主见 孩子在小的时候只有吃、睡、玩这些基本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渴望被人认可,对事物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选择,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孩子能够处理的事情依然包办代替。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凭借多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指导孩子做事情,比如:孩子挑选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家长马上劝说:“这个颜色不适合你,我觉得旁边那件更漂亮。” 甚至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过于严厉,只要孩子稍不
夸奖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多夸夸孩子,将来他会更自信和乐观。 但是,夸孩子也讲究方法、力度,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夸! 当然,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多的父母能做到肯定孩子的聪明,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不能多夸,要谦虚一点,要收敛一点,这样才不会骄傲。 “彤彤钢琴弹得真好,一定很认真练习了吧?” 妈妈抢答:哪里哪里,弹得乱七八糟的!就是随便玩一下,没指望她将来能弹得多好! “翔翔画画很有意思,很有想法呀,将来想做个小画家,是吗?” 妈妈抢答:勉强可以吧!还差得远呢!上课的时候一点儿也不认真,老是走神! “莉莉跳舞很有活力,是不是非常喜欢舞蹈呢?” 妈妈抢答:一般一般吧,这才哪到哪啊,我就是看她太闹腾才让她来学舞蹈的,随便跳跳。 每一次赞赏别人家的孩子,小朋友总是眼睛放光,等待着回答时,总会碰上父母的
“现在的孩子说不得!” 这是生活中大人常说的一句话。有位年轻的中学老师曾对我说:“现在孩子最多的就是心理问题,班上总有几个说不得的孩子。” 几年前,一位初中生上课看小说,被班主任发现了之后,批评了几句,让他罚站。结果这位学生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后,直接从4楼跳了下去。班主任当场就吓傻了。 其实不止老师,孩子打不得说不得,也是父母的苦恼。很多孩子遇到批评就不高兴,遇到挫折就逃避,遇到失败承受不了...... 网络上有个词叫”玻璃心“,指那些容易受到打击,心理承受力不强,过分脆弱的人。如今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有着一颗易碎的”玻璃心“。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如此之差呢? 1惯出来的“玻璃心” 我见过很多家庭,都将孩子当作了家庭的中心。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独宠孩子一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
早上吃过饭,我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就边出门边对小桂圆说:妈妈不等你了,先到地下车库把车开出来,你快点哈。 结果我把车开出库后,等了一会儿,她还没有下来。 我越等越心焦,再等下去,不但她迟到,就连我也得迟到了。 干脆把车熄火了,准备上楼找她,结果听到一阵脚步声,小桂圆已经跑出来上了车。 一路上遇到好几个红灯,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心情渐渐焦虑起来。 忍不住对着小桂圆起来:刚刚在家在家磨蹭什么呢?拖拉半天才下楼。 她听出我的不悦,不敢回答。 我越发生气:“怎么不说话啊,说!” 她声如细丝:没有做什么,我穿上外套,背上书包,戴好帽子,穿好鞋子就赶紧下楼了。 我又接着说:以后别拖延,你看看,现在迟到了,你就得挨批,说不定还会被罚。 她瑟缩成一团,一声不吭。 到了校门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而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 孩子,当你再读一些书,再阅一些人,再经一些事,你就会明白,一位眼中有光、灵魂有爱的老师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假如老师在课上狠批我家小鸟儿,我还要感谢老师呢。 周一傍晚放学后,学生散尽,我还在教室改作业。 突然手机铃声乍响,拿起一看,是我的朋友大李给我打来电话。他的女儿优优在我们学校上学。 接通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学校三(*)班教语文的是哪个老师?这个人怎么样?” 我翻了翻教师花名册,发现是姚老师,平时对人总是笑眯眯的,很温暖。 我便说了老师姓什么,并说:“这个老师蛮好的呀,待人温和,教学水平也高。” 大李在电话那头怒气冲冲:“还温和?今天课上姚老师批评了优优,把
如何给孩子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其实毁掉一个好孩子,妈妈只需做5件事!占两条就危险! 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可事实上,或迫于工作生活压力,或过分计较孩子的分数、成绩, 很多妈妈不仅忽视了不少本应言传身教的机会,而且,应用不好的教育方式,也在教条般腐蚀着一个个纯洁孩子的心灵。 下面这5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最易让孩子养出“陋习”,你中招了吗? 1“包办式”养育 小编曾问过一些妈妈,平时有没有让孩子参加过家务劳动,有的答:“孩子疼都疼不过来,怎么忍心让孩子劳动?”还有的说:“小孩子家家的,办事不牢,只会越帮越忙,反倒不如自己做!” 这类家长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机会,奉行包办式养育,孩子3、4岁了还追着喂饭,5、6岁了还必须父母给穿衣等等。最终导致的结果就
很多人这几天都被一个词刷爆了,佛系,什么是佛系呢?这个佛系家长又是什么意思?他是什么样的?看看是在说你吗? 都说这个时代焦虑,这两天,却火了一个一听就觉得平和的词——“佛系”。 看街上一个个流行色的路过,就知道大佛系存在感有多强了! 就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佛系”的色彩! “佛系追星”,不混圈、不掐架,专辑出了就砸钱; “佛系购物”,商品质量好,不写好评,商品质量差,不写差评; “佛系化妆”,涂了口红就是化妆; “佛系健身”,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 所谓“佛系”,当然只是一种调侃,它指的其实是不焦躁、不执著,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 在家长圈子里,也一直有“佛系育儿”派。对应严格至上的“虎妈”、军事管理的“狼爸”、温柔呵护的“象妈”、魔鬼训练的“鹰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