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如何培养0-4岁孩子“数”的能力?家长必看
    如何培养0-4岁孩子“数”的能力?家长必看

    宝宝0岁就可以接触数学知识,不用刻意,随时都会在生活中偶遇! 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总认为孩子的数学概念培养就是加减乘除、奥数培训的数学思维力,其实,数学的概念非常的宽泛,数学的体系还包括其他的非常多的内容,比如说分类,形状,空间,先后次序,大小,图案,颜色,这些数学概念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宝宝每天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只要妈妈对宝宝会碰到的数学概念事先有些了解,就可以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宝宝的学习来得自然生动又活泼,并不是非要刻意地教授孩子一些数学的思维。 一、分类 我们总是喜欢让宝宝玩完玩具之后归类放置到原先的位置,那么归类,就是宝宝最先能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试着提醒一下宝宝,我们把所有的磁铁放到一个盒子里怎么样?我们把所有的积木放在口袋里! 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们把大的玩具和小的玩具分成两组,毛绒玩具和木制玩具分

  • 孩子三岁了,养大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
    孩子三岁了,养大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

    昨天在群里,看到一个妈妈发两个小宝贝同时哭的视频,虽然视频只是拍两个小宝贝,没有拍到妈妈,但是我能深深地理解,旁边的妈妈是怎样的心情,接下来,她将会是怎样的一番紧张和操劳。 不由得回想自己三年前,日夜颠倒,喂奶洗涮忙不停的时候。 养大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 不说养大,就是养到三岁,三年的时间,都特别的难熬。 尤其是二胎。 尤其二胎又是双胞胎。 家里经济条件优越,买东西请人都不差钱的还好。如果经济一般,又没什么人手帮忙,生了二胎后,累到虚脱是常有的事。 我自己亲身经历后,再回首,真的感觉像是脱了几层皮。 我也几欲不是我了。 不说别的,就说自己在精神的压力和无休止的劳累中,身体的反应。 在生完二胎到孩子三岁的时间段,我经常生病,生病了还要扛着。 除了发烧感

  • 记得给孩子这句承诺,否则可能毁一生
    记得给孩子这句承诺,否则可能毁一生

    曾经在知乎回答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作者的小学女同学,小时住一大院。年幼丧母,爸爸续弦。 父亲与继母对她说不上坏,也谈不上多好,平时教育以传统的严厉为主。 女孩上小学后,因性格比较要强,所以学习认真,成绩也很好。 小姑娘长得算不得少年祸水,但也面容清秀,衣着整洁。性格落落大方,跟班上同学关系处的不错。 她的人生至此还算走在正轨,直到有一天她把早饭洒在了同桌新买的漂亮裙子上。 早饭连汤带油,裙子是纯色的,怎么擦都擦不干净,同桌当场就哭了起来。 女孩不住地向同桌道歉,表示赔偿她一条一模一样的,同桌才转泣为安。 裙子不到一百块钱的样子,在当年那个父母月工资只有几百块的日子里,这笔钱对于一个小学生更是一笔天文数字。 她不敢回家跟父亲与继母要钱,怕被骂。毕竟真的不是一笔小钱。

  • 你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影响着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你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影响着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 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与孩子间相处的种种,而语气竟影响孩子的一生。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 “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

  • 宝宝多大就能听懂大人话了?被说“丑”,宝宝会生气?
    宝宝多大就能听懂大人话了?被说“丑”,宝宝会生气?

    我们总是说懵懂小儿,总是认为宝宝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宝宝在5个月左右就能感知大人的情绪,能够知道大人此刻是开心还是愤怒,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宝宝爱,让宝宝感受到幸福,可千万不能像这位妈妈。 晓然是个典型的火辣女,性格风风火火,说话大嗓门,总是喜欢开玩笑,但是真的很诚实,她生下女儿之后,总是整天就嫌弃女儿长得丑,不过说实话她女儿继承了她老公的基因还真是很丑,本来想着刚出生丑点儿没事,长长就好了,这不都快7个月还是很丑,而且走路说话都比同龄的孩子晚,所以晓然就总是对着女儿说“丑八怪,丑女儿,丑家伙”。 后来育儿医生说小宝宝其实很早就能感知父母的情绪,父母说什么他听不懂,但是可以感知到,听到这个晓然汗颜的扶额,她还真担心女儿听懂了她平时的唠叨,以后影响母女情感。 宝宝的感知发展: 新生儿 宝宝刚出生的

  • 一半学生在“假努力”,一半家长在“假关心”!
    一半学生在“假努力”,一半家长在“假关心”!

    说起孩子成绩,父母肯定很关心,但是你确定自己关心对了吗?在平时生活中,你有给孩子压力吗?其实一半学生在“假努力”,一半家长在“假关心”!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多努力成绩肯定比别人好,勤奋未必成功,但不勤奋就注定失败。 但是,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很努力,成绩却不好呢? 因为,他们可能在假学习、假努力,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不过是由自己的无知造成的。 1低质量勤奋掩盖下的真懒惰 我们经常被一些低质量的勤奋蒙蔽了双眼,觉得这就是在努力,而很多时候,低质量的勤奋掩盖下的,才是真懒惰。 肢体懒惰的学生,上课不爱动笔,喜欢用眼睛,用脑子想,考试时常常眼高手低; 用脑懒惰的学生,则是机械地记笔记、刷题,而不“琢磨”、不“走心”。 我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可怜——别人在玩的时候,她在学习,但最后又

  • 孩子,你可以不太乖,但不要去学坏
    孩子,你可以不太乖,但不要去学坏

    “乖”的育儿理念对我们个人成长及我们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基础版:“宝宝,你要乖,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进阶版:“宝宝,你看那个小朋友多乖,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呢?” 高级版:“宝宝,你不乖,大家都不喜欢你了,妈妈不要你了!” 求孩子们的心理阴影面积。 我们也曾是孩子,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下,为了让自己看上去乖一点,孩子们需要做哪些努力?孩子们需要看大人脸色行事,一旦大人不高兴了,就必须停止行动。孩子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想哭却不敢哭,因为哭是不乖的表现。有时候为了赢得大人们“乖”的赞赏,孩子们甚至还要迎合大人眼中“乖巧”的模样,“宝宝想要这个糖果吗?”“不想要(其实心里有个声音在呼喊我想要我想要)!”“嗯,宝宝真乖,不随便问人要东西。” 因此,当乖频繁地出现在成长过程中,王菲当年的一句“你可

  • 不吼不叫,父母修行的一种境界
    不吼不叫,父母修行的一种境界

    当父母累了、着急的时候,就容易为了孩子的一个小行为对他“恶语”相向。现实中,这样的伤害每天都在发生着,看不见,摸不着。 你经常吼孩子吗?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孩子刚上幼儿园,穿衣穿鞋都比较磨蹭,经常忍不住就朝她吼......” 父母吼孩子,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件事。 当孩子拖拉磨蹭、当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时、当孩子思考半天却写了错误答案......妈妈心里总有烦不完的事。 更令人懊恼的是,每次吼完孩子心里总是,罪恶感又涌上心头。 成都举办过一次家长对孩子“戒吼”的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对家长交30元激励金, ”戒吼“打卡满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结果参加的150对家长,没有一位家长能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不想当“喷火龙”妈妈,但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

  • 为什么孩子要做“不可爱”的事?因为他在呼唤爱
    为什么孩子要做“不可爱”的事?因为他在呼唤爱

    经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管不住,亲子关系紧张......为此父母们总是会感到焦虑,孩子也常常觉得烦躁或委屈。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妈妈带女儿逛街,回来后妈妈让孩子把今天所见都画下来。妈妈看完孩子的画后十分震惊,因为画的不是美丽的风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一根根柱子。 妈妈思前想后终于明白了,孩子跟大人相比高度差距太大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可不就是只能看到一条条腿吗?怪不得孩子一直闷闷不乐。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阻碍、关系紧张,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这里:家长不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孩子觉得把玩具分享给别人自己很难过,害怕玩具回不来了,家长也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就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这有什么不愿意的,对孩子大加指责甚至“横刀夺爱”。 我们不是不爱我们的孩子,而是爱的方式不对。 先抛开生活经验

  • 这3种行为会宠坏孩子,你知道吗?
    这3种行为会宠坏孩子,你知道吗?

    很多家庭都希望给孩子足够的爱,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炙热的亲情,但是你知道吗?这3种行为会宠坏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里后,皮鲁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果。发现糖果没有了之后,皮鲁着急地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皮鲁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鲁打着滚哭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得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眼看到了午夜12时,糖果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到因绝望而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经历小小的失望就这样歇斯底里,预兆了未来灾难的来临…… 皮鲁长大了,想找一个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

  • 别让你在孩子身上的“爱”,成为你最深的遗憾!
    别让你在孩子身上的“爱”,成为你最深的遗憾!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里面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这个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但是你知道吗?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缚了双手,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大不孝,犯了罪还不够,还把我的耳朵咬下来。 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 像寓言中的这类孩子,就是从小被过度保护+过度限制,我们俗称“溺爱”。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而父母要知

  • 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很多家庭的父母都觉得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好像跟孩子之间有代沟一样,其实如果连这件事都没做,你确定自己真的懂孩子吗? 小D的幼儿园马上就要放寒假了,这周是家长会。这边的家长会和我们小时候不太一样,不是全班一起开,而是家长和老师们单独开,每个家庭一小时,回顾这半年来孩子的发展,然后共同制定接下来的发展目标。 我刚刚参加完毕,幼儿园的园长在会上说了一段话让我挺感触的,“不管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看到孩子了吗?我们真的看到了吗?我们看懂了吗?在和孩子日常互动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想要让孩子看到什么,记住什么?” 小D这家幼儿园在纽约非常热门,她一个同学的父母曾经这样说,“我当时接到我儿子录取通知,比我自己当年进入常春藤大学还兴奋”。虽然带有一点美式夸张,但火爆程度还是可见一斑的。 小D开学不久,我有一

  • 你的牺牲,并不会让你孩子幸福!
    你的牺牲,并不会让你孩子幸福!

    “I love you, son.” “Love you too, mom!” 这样的对话,我们经常能在美剧中听到,但却很少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这么直接表露爱意的时候。 对于中国式家庭来说,这太露骨了。 什么是中国式家庭呢? 爸爸只管工作赚钱养家,妈妈为家庭付出,于是孩子出生就倍感压力。 甚至有条公式这么形容: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曾经有位中年男性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变样了,专职家庭主妇越来越少了,让我们这些男人不得不把一部分中心的放回到家庭中去!”(一脸晦气样) 这是否代表现在的大部分男性的心声呢?我不得而知。 我只能说,说这句话的这位男性,眼界真的短,且对与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在中国,似乎大部分人对女性的付出当

  • 先谈习惯,后谈成绩!这3个习惯,只会让孩子越学越差!
    先谈习惯,后谈成绩!这3个习惯,只会让孩子越学越差!

    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深远,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习惯呢?家长们该怎么做?先谈习惯,后谈成绩!这3个习惯,只会让孩子越学越差! 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来到世间,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别外,其它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后天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一个人的习惯同样如此,因此,在培养孩子习惯的问题上,就值得所有家长朋友深思。 孩子小时候除了要学习,更要养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这会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会成就孩子一生。下面这3种坏习惯应要尽早改正,不然孩子只会越来越差。 一、生活不规律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太多好吃的、好玩的,所以有的孩子,只要他醒着,那就闲不住,吃喝玩乐不停歇。所以生活作息不规律,有时晚上一两点才睡、第二天快中午了才醒,而有时则五六点就睡,早上三四点就醒……生物钟乱七八糟,于是吃饭饮食也毫无规律。 二、磨蹭

  • “棍棒底下出孝子”,该怎么把握那个度?
    “棍棒底下出孝子”,该怎么把握那个度?

    自从有娃了以后,许多家长都开始注重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到“拒绝溺爱孩子”,小到教导他们自己吃饭睡觉,似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家长们付出时间和精力。 也因为有了娃,有了付出,许多家长们更是了解了溺爱孩子的严重性。可这又难免会让许多家长们走入另一个极端,那便是肆意惩罚孩子。 孩子不小心将衣物弄脏了,孩子不懂礼貌了,孩子看书碰上不认识的字了,这些是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家长们批评教育孩子的理由。 可是,教育孩子并不是肆意否定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呀。 要知道,如果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用错了方法,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他们的效果,而且还很有可能对他们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呢。 那么,当孩子犯错误时,究竟应该如何惩罚孩子呢? 体罚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更加有教养,有

  • 孩子生病时,千万别送幼儿园!
    孩子生病时,千万别送幼儿园!

    昊昊生病了。那天吃晚饭时,奶奶烧了一桌子昊昊爱吃的菜,可是平时吃饭很乖的昊昊这次只是走到餐桌前看了一眼,就摇摇头拒绝了。 妈妈发现不对,就摸了摸昊昊的额头,这才发现昊昊发烧了。奶奶歉疚地说昊昊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就不像平时那么活泼,只是奶奶当时忙着烧晚饭,也没在意,谁知道居然发烧了。妈妈告诉奶奶不要担心,昊昊可能就只是普通的感冒,没啥问题。 昊昊烧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开始哭着说嘴巴疼,用手电筒一照,才发现昊昊嘴里有好几个白色的疱疹。妈妈心里开始着急起来,赶紧请假带昊昊去儿童医院。预检台的护士检查后,怀疑是手足口,直接让妈妈带昊昊去被隔离的传染病区。在传染病区,经过仔细的检查并验血后,昊昊被确诊为手足口。 医生说昊昊的情况比较轻微,开了一些药,并叮嘱了很多注意事项,让他们回家静养。但医生也提出要求,说昊昊患的是传染病,必须在家隔离两周。复查后医院开

  •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有一颗善意的嫉妒心!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有一颗善意的嫉妒心!

    前几天和我姐家的小朋友一起看《熊熊乐园》,有一集是关于“嫉妒心”的: 故事中,吉吉小王子没有搭好积木,而熊大的积木小屋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得到了光头强和熊二等人的赞美。 这时候,吉吉小王子不开心了,他很生气,觉得熊大的积木屋没有什么好的,不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内心一直想给积木搞些破坏,梦中,吉吉小王子终于推倒了熊大的积木小屋,但是他也被吓醒了。 我姐家小朋友很生气的说,我们班很多小朋友就会这样,看着别的小朋友做的好了,自己不服气,就会搞破坏!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会产生嫉妒心,小孩子也是有嫉妒心的。那么嫉妒心是如何形成的?嫉妒心又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呢? 1、没有被满足的猴王心理—嫉妒的最初来源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下来,就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先天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是最强的

  • 夸孩子“你真聪明”,其实是在毁他!!!
    夸孩子“你真聪明”,其实是在毁他!!!

    做为父母,你会夸孩子吗?有人说,夸奖是一门艺术,正确的夸奖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好,而错误的夸奖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我发现,很多爸妈都不知道怎么夸孩子,通常就是简单夸孩子“真棒!”“你真聪明!”千万别用这些话了,涵涵妈妈教你3种夸孩子的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夸努力不夸聪明 邻居家的小儿子上初一。 他妈妈说孩子对学习老不上心,还总是不认真完成作业,但考试成绩还算中上游。于是周围的人都夸孩子聪明。 时间长了,孩子变得骄傲,在妈妈催促他去看书时,孩子就会洋洋得意的说:“没事,我不用花多少时间也能学好,我挺聪明的。” 后来孩子又取得好成绩时,妈妈不再夸他聪明,而是对他说:“你一定很努力的在学,所以才能考好。” 渐渐的,孩子就有所收敛他懒惰的脾性,成绩也就稳定了下来。 我们可以看出,之前夸

  • 孩子:“妈妈,你每个月能挣多少钱啊?”
    孩子:“妈妈,你每个月能挣多少钱啊?”

    妈咪有一个乖巧懂事、能力超群的女儿——丫头,被上海排名第一的初中录取,并成功考进最强理科班,是女孩里不多见的牛娃。但是妈咪一点儿不鸡血,也不是虎妈。她在丫头的成长道路上,是怎样思考?怎样“用力”?怎样保持淡定的?一起来分享她成功的教育经验。 周三晚上,我在客厅整理东西,突然听见丫头房间里传来了哭声。 “嘿,小丫头,你是在哭还是在笑啊?”我一边继续手头的事儿,一边不经意地问道。我心里想着,多半又是平日里动辄用秒哭或者哈哈大笑在自娱自乐呢。 谁知道,伴随着我的询问,丫头的哭声更大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走进丫头的卧室。 正在做作业的丫头抬起来,一副泪眼婆娑的样子。“博导有什么了不起的?大老板有什么了不起的?法官有什么了不起的?有钱有地位有名气就一定很伟大吗?” 我一下子懵住了,这是哪儿跟哪儿

  • 8个益智小游戏,让宝宝变得“心灵手巧”!
    8个益智小游戏,让宝宝变得“心灵手巧”!

    手部的精细动作,体现着人与人的智力差异。许多科学家都证实,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许就是我们老祖先说的“心灵手巧”吧!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精细动作的发育上,孩子之间是有差别的。 涵涵几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她跟一个同龄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我们突然发现涵涵可以用食指和拇指拿起爬行垫上的纸屑,而另一个小孩子不能。然后她妈妈就说:“你看,你娃的精细动作发展比我娃要好很多!” 然后,爱研究的涵涵妈就开始死磕精细动作这个知识点。越研究越觉得神奇,也越兴奋,幸而我早点了解到了它。 细心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用手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把抓,三指抓到两指抓。 这是因为0-3岁是精细动作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精细动作的发展顺序,从用满手抓握到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握,再到用食指与拇指对握,代表着婴儿大脑神经、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