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可是当你发现你深爱着他,他却并不懂得心疼你,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令人深思! 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父母的无私付出当做理所当然,孩子不会觉得父母辛苦,不容易,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 卢梭在《爱弥尔》中一针见血指出: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 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就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 很多人成年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啃老,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
中国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在孩子不听话还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有些气急了的父母会打孩子,但是你知道吗?这4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打孩子,别等出事才后悔!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从之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到现在的“以德服人”式教育。大多数的人都不赞成打孩子,说这是粗鲁、愚蠢的行为。但是有时候有些家长还是控制不住的想拍孩子几下,淘妈建议,如果是在这4种情况下,是坚决不能打孩子的。 1. 孩子犯了父母也在犯的错误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对,很完美。在某些方面,父母也会犯错误。如果孩子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的话,父母是不可以打孩子的。因为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到位,这会让孩子认为“你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不可以”。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在这方面做好了,然后再去教育孩子,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宝宝上幼儿园本是一件让家长满怀期待的事情,因为孩子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学业。尤其是在孩子3-6岁的时候,宝宝的语言基本定型,行为也基本定型,是孩子发展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多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本期淘妈带大家来聊聊:家长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哪些问题最好不要问孩子? 1.今天表现好不好? 孩子刚刚踏入幼儿园,作为父母难免会对孩子的一举一动牵肠挂肚。同时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因为调皮、捣蛋而被老师批评,因此家长总会问孩子“今天表现好不好?”而孩子作为当事人并不能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通常会以“好”“乖”简单回应家长。淘妈建议家长不妨将这个问题改为“今天你有什么开心的事?” 2.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 很多家长放学接宝宝时,如果看到孩子沮丧着小脸,心中就会有各种猜测,总会禁不住问孩子:“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
几乎每个妈妈生完孩子后,都会面临隔代教育的问题。孩子是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他不光需要食物喂养,更需要心灵关心。尤其是,在出生后要有不断被父母照顾的体验,会使孩子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的信任感,还会形成他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婆媳关系是比较生活化、私人化的话题,但是当有了隔辈人后,本就敏感的婆媳问题变得更突显更尖锐。当你有了孩子,婆婆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你们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肯定会有矛盾。她不喜欢你批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甚至连你给孩子梳什么发型她都看不惯。 毕竟是是隔代教育,难免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老人有以往带孩子的经验优势,但有时候确实不能与时俱进。如果放任不提,妈妈们肯定会心理憋得难受,早晚都得有爆发的那天,家庭矛盾指日可待。隔代育儿问题多多,很多人都会和婆婆发生摩擦,甚至讲不过她们。但是没关系,咱们用事实说话。当孩子有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她们自然会认
一次和表姐聊天,她说:我家女儿六岁,每次放学回家,不管谁开门,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回来了!”就算他爸爸开门也是张口就问“爸爸,我妈妈呢?”搞的亲爸跟后爸一样,不带重视的,有时候一聊起这事老公那个郁闷呀! 这样我想起一句网络名段:“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和“爸爸,妈妈呢",今年有个著名网站搞过测试,结果是这两句话人一生说的最多,占据99%以上比例。乍一看好似妈妈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绝对的亲近优势,爸爸们看到这里心里肯定在吃醋。 其实我们仔细想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是发生这样的事呢:我们一回家,首先就是喊妈妈呢;遇到不顺心或者困难也是找妈妈;跟同学争论首先搬出来也是妈妈。实在找不到妈妈,就退而求其次找爸爸,大家是不是有认同感,因为我们也是这样过来了,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孩子一出生,就首先跟妈妈建立亲子关系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
现在手机好像已经离不开生活,不管什么时候,很多人都在低头看手机,尤其是在带孩子的时候,为什么带孩子时,你总是忍不住看手机? 很多爸爸跟孩子待在一块儿时感觉很无趣,总是会刷手机。总觉得带孩子还不如上班,工作比陪孩子似乎更有趣。 你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呢?其实,最完美的父母脑海里也有过这样的瞬间。今天,一嘉老师会从心流的角度向你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又该如何应对? 宁愿加班也不带孩子? 一到周末,你心里总是想着,终于可以好好陪陪孩子,要好好规划一下了:「首先是动物园,然后去冰激凌店享受悠闲的时光……」 但这些计划往往最后都变成了你的一厢情愿。跟孩子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都毫无剧本可言,即使你认认真真打好草稿,孩子也很可能不按照套路来。 有些爸爸抱怨:「说起来有些不恰当,但是,陪孩子玩好无趣。比如,女儿会玩一个球,扔出去,
江歌案落定尘埃,但是凶手的惩罚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对他的仇恨,更让人愤愤不平的是那个口口声声叫江歌为”三叔“的女子。 人们很疑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总是屡现这样的人渣? 因为这些人渣的背后总有一个熊家长! 那些熊家长在熊孩子犯错的时候总是不以为然,甚至会认为孩子的调皮是机灵的表现,这些熊孩子便慢慢成长为一个人渣! 看那位刘姓女子,东窗事发后,其家人为了避免麻烦,举家迁移,还口出恶言。 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品质能好到哪里去呢? 总有家长说:Ta还是孩子,他们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熊孩子比熊家长更容易被社会包容。 但包容本是社会大众关爱弱势群体的高尚表现,却被熊家长当成了最好的借口。 就像去年的10月18日,朱晓东与妻子杨丽萍发生争吵,期间,朱晓东用双手扼住杨丽萍颈部,导致其
随着步入社会、组成家庭、为人父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越来越多,我们对自己的了解逐渐深入,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也慢慢发现,在为人处事方面,自己身上有抹不去的父母的影子。「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中英文皆有的俗语说的真是一点儿也不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有一回跟家里打电话,我妈跟我吐槽了我爸的事迹。 一位战友叫我爸一起去云南旅游,说很便宜,旅行社给的价格一人只要三百八,包机票和食宿。我爸听了很心动,把主席「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新年贺词抛在了脑后,想去。我妈火眼金睛,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允。 我爸还是聪明的,说到时候他只带一千块钱,这样就算被骗光了,也只有一千三百八,云南旅游一趟只花一千三百八还是值的。我妈仍然不让,你没钱可骗,谁知道黑心导游会不会盯上人呢。我爸说他也不是上当受骗的人,那这样吧,他去旅行社看看,问个究竟,就知道是不
有一天,我们和家长们讨论,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四大障碍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伙伴说:哇撒,我突然间觉得,我的孩子正在成为我的牵线木偶!她的话音刚落,大家都愣住了。回过神之后,细想想,好形象的隐喻呢,当我们在不断的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不就是在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手中的、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木偶吗?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先不说孩子,作为成人,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何尝不是也成为了别人的牵线木偶?比如,有些父母常说,我们家的熊孩子是我情绪的爆发器,每当看到他做事磨磨蹭蹭的时候,我就气得跳脚。试问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情绪被孩子牵引着,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孩子的牵线木偶?再比如:我们经常希望自己做事被肯定、被表扬、被认可,如果没有得到,就觉得不值得、不该做,甚至后悔,自责,请问:我们是不是也被别人的语言所左右,成为了别人语言的牵线木偶呢? 如果我们自
周一傍晚放学后,学生散尽,我还在教室改作业。 突然手机铃声乍响,拿起一看,是我的朋友大李给我打来电话。他的女儿优优在我们学校上学。 接通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学校三(*)班教语文的是哪个老师?这个人怎么样?” 我翻了翻教师花名册,发现是姚老师,平时对人总是笑眯眯的,很温暖。 我便说了老师姓什么,并说:“这个老师蛮好的呀,待人温和,教学水平也高。” 大李在电话那头怒气冲冲:“还温和?今天课上姚老师批评了优优,把优优批评得不轻,优优回来一见到我就哭,我明天倒要去问问这姚老师,知不知道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你等会儿,老师为什么批评?”我打断大李的话。 “能有什么事?小孩子难免调皮些,上课的时候,优优摸橡皮,多大的事?老师把孩子的橡皮没收了,还训斥了优优……”大李愤愤不平。 “老师不应该
我身边有个姐妹,她态度鲜明又坚决地不肯要二胎,原因不是经济压力,也不是没有人带,而是,她害怕自己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无法公平的对待他们。 她自己是有一个妹妹的,自己的母亲在她和妹妹之间,更偏爱妹妹多一点。 “我妈在我这里就是一个杀富济贫的女侠!”她不无嘲讽的说,话音里却有一丝辛酸。 她的经济状况比妹妹好一些,妈妈经常说的话就是:“你妹过的不好,你多帮她一点。” 这句话本身也什么毛病,姐妹之间互相帮助不能说理所当然,但也是亲情使然,她妈妈不说,她也是应该主动帮一下妹妹的。 但事实情况呢?妹妹因为自己的原因被炒鱿鱼,没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就跟姐姐借钱,说是“借”其实也是“肉包子打狗”。这也没什么,姐姐觉得,这种时候接济一下妹妹,也是应该。 可是,这一接济就是半年。妹妹也不好好找工作,不是嫌辛苦,就是嫌钱少,一心想自己创
我们都知道,威胁吓唬别人并迫使其顺从,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们也都不喜欢被这样对待。 但这样的情形,却经常发生在孩子身上。 而且我们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这种看似屡试不爽的“吓唬式”教育。 比如: “你再丢三落四,别人就把你的玩具拿去玩了” “你再不吃,爸爸就吃掉了” “你再不走,我就走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 “你要是还这样,我就告诉你爸爸” …… 这些都是我们耳边经常可以听到的话,我们觉得很平常,很多时候感觉还挺有效的。 殊不知,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吓唬”背后,我们向孩子输出了一套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 “认知逻辑”。 这其中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等。 有一次,小新妈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妈妈指着路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将来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大部分都跟家庭教育有关。我看过很多年轻人犯案的例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家庭教育环境不好,或者是父母工作太忙忽略了对他成长的关注。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孩子排忧解难,这才能对他的心理健康成长、性格的养成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每天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人能够分享,开心了有爸妈同乐,不开心了有爸妈倾诉,这些都会让孩子有个好睡眠,更好的面对明天与未来,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平时工作太忙的家长会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者有其他的家庭活动,来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如果在孩子睡觉前问孩子这3句话,不但可以加深感情,还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1.宝贝,你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上学以后,在学校待的时间,不管和其他人相处的时间,还是学习的时间
前几天有好几个妈妈都问我一个类似的问题:“涵涵妈,为什么我家小孩输了就发火,或者摔东西,他是不是输不起呀?” 其实,我最近也正好在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上次我跟涵涵在玩游戏的时候,我输了,于是我就假装在那里哭,涵涵安慰我说:“妈妈,这只是一场比赛而已,输了也没关系的。” 吓得我赶紧打住,我的这种行为,不是在告诉孩子输了不好吗?输了就要哭吗? 涵涵在很小的时候,干不成某件事也气急败坏过,可2岁后就非常有耐心了。比如一岁多的时候,搭积木或者干别的事儿干不好,她会生气的把积木推到,大声尖叫。 但后来,直到现在,干很多事情,她都不急不躁。 我想这除了天生的性格原因,也跟我平时的称赞方式有关系。 那我们应该如何称赞孩子呢?先看两个书面语言: 1.具体而诚恳的称赞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我的儿子快1岁半了,在小区里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时,我发现他好像有点“欺小”,对比他小的孩子经常上手去抓、去打。每次我都和他讲道理,但是没有用,他下次见着小朋友还是会动手,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读 1岁半的孩子动手打更小的孩子,恐怕不能说他是故意伤人。一般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开始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还没有发展出分享的概念。处在显著的“自我中心”状态的他,还不懂得在乎其他小伙伴的感觉,经常会为了玩具或者零食进行争打。 你的孩子对其他小朋友不友善,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本意可能是想表示友好;有时他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他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的小朋友交流,只是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看到其他孩子打人,出于好奇和模仿,自己才开始打人。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观察、模仿、尝试和
和妈妈聊天时,说起了我十三四岁那年,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她还没搞清楚就冤枉了我,我委屈得要命,一个多星期拒绝和她说话。等到真相大白,她试图主动跟我和解。我清楚地记得她说:“好啦,就是个误会,你是我亲闺女啊,还能不认我这个妈了?” 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如今旧事重提,我也对妈妈说出了心里话:“为什么当时你不愿意直接说句对不起呢?” 我妈一时语塞,犹豫半晌才开口:“唉,那件事啊,确实是我做的不太好……” 妈妈这辈子做事雷厉风行,自尊心特别强,她可以把家庭和事业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却无法开口向自己的女儿道歉。 做儿女时,我们常常埋怨父母不够尊重理解我们,可等到我们也有了孩子,控制不住脾气朝孩子大吼大叫后,能做到和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真心诚意地说声“对不起”吗? 有次陪妈妈看倪萍主持的寻亲节目《等着我》,一对寻找儿子的老夫妻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你知道你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吗?这十句话堪比暴力,再也不要对孩子说了! 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可能远远大于你的想象。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应注意自己口中的言辞,有些话也许我们觉得没什么特别,却悄悄地留在了孩子的心中,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 最伤宝宝心的十句话,你是否有说过? 1.你看看xxx,看看你自己,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 2.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呢?! 3.早知道就不生你了! 4.是不是要我打你才行?! 5.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 6.都是为了你,我才不得不xxx…… 7.这个你帮不上忙的,不需要你的帮忙! 8.你怎么就知道捣乱呢!?就知道吃,就知道玩。 9.你是不是想气死爸爸/妈妈?
孩子跟谁睡,怎么睡,结果竟然大不同!达妈可没有夸张。如果你想要孩子以后跟你更亲密,未来更优秀,那么宝妈你得知道这些事哦! 孩子和老人同睡有危害 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很忙,请老人帮忙带孩子,而孩子就养成了从小和奶奶或外婆一起睡的习惯。其实,孩子和老人一起睡不好呢~ 要知道,老人各项身体机能都在慢慢退化,呼吸系统也不比从前。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废气”,他们呼吸会相比年轻人急促。这么一来如果孩子和老人一起睡,孩子的氧气会被抢,并被迫吸入很多“废气”,身体和智力发育当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以后的性格、人格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而且,老人对孩子往往会过度关怀,比如时不时给孩子盖被子、摸摸后背有没有出汗等,影响孩子睡眠质量,对身体健康的发育当然也不好。 和妈妈同睡,孩子更优秀 宝宝曾经和妈妈为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就像你总是想着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教好,不能等他走向社会让社会再教他做人,但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却总是做错,也就导致孩子越来越熊。 看电影的时候孩子吵闹,你说:你别闹了,你看大家都生气了。然后你向周围的人道歉,但是孩子却一点都不买账,还是继续闹。旁边有个壮汉站起来恶狠狠的对孩子说:再出一点儿声我就把你和你妈一起塞垃圾桶里!孩子明显被吓到了,一声不吭,你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带着孩子赶紧回家了,电影也没看。 该教给孩子最重要的3点,全部做错了,只因为你的不重视。那都是哪3点呢? 一、要教给孩子世界的规则 有句话说的特别狠,但也特别真实:你以为全天下皆你妈?在雅瑶孩子的认知里,并没有规则可言,看电影时雅瑶说你不要闹,因为别人生气了。 所以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认为,只要我不让别人生气就可以,这就
昨天开家长会,孩子同桌的妈妈也去了,你也知道当妈之后,话题就只剩下孩子了。当时她就抱怨说,因为自己平时很忙的原因,所以很少有时间管他,都是老人帮忙带,本来以为会很轻松了,但是没想到孩子是越来越难管教了。反正各种事情就是跟自己对着来,你越不让干什么,他就偏偏要干什么。 有一次,孩子见到一个熟人,不打招呼,然后还哼一声就走了,我让他给人道歉,但是这个孩子就是不道歉,结果我就揍了他一顿;还有吃饭的时候,就是不吃饭,闹着吃零食,他奶奶直接给了他零食,我没同意他就开始闹了。好吧,现在感觉别人帮我带孩子我反而是越来越累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好吧,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这位妈妈一样的烦恼?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呢? 想法不一样 就拿奶奶辈的人来讲,跟妈妈辈的人差别就是很大的。怎么说呢,那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一样的。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