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同时,我们会有很多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可是你真的跟孩子有深入的交流吗?别再低质量的陪伴孩子了,时间越长伤害越大! 说起教育孩子,家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陪伴”。 是啊,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于是许多家长一有空就守在孩子身边,等孩子休息了,自己再去做饭洗衣,忙里忙外,一天下来十分辛苦。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劳累的家长能有多少精力去培养好孩子呢? 还有一些家长,虽然表面上是在陪伴孩子,实际上却是在玩手机,缺乏与孩子的互动。尤其是在外面的时候,家长玩手机太入神,导致宝宝乱跑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出现危险。 长时间低质量的陪伴,不如短期的高质量陪伴。其实高质量的陪伴并没有你想象中复杂,只要每天坚持做好下面几件事,就能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怀和爱: 1.一起做游戏 所有
很多严肃的男人,不管他多么的不近人情,遇到女儿他的心都会变的很柔软,有些爸爸甚至会心甘情愿的成为”女儿奴“。 父亲的陪伴对于女儿十分重要,可以增加她的安全感,培养出自信、开朗、果断等性格。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宝爸会发现女儿似乎没有那么黏自己了,甚至学会了害羞,连换衣服都拒绝让宝爸帮忙,宁愿把宝妈喊过来。有些爱女心切的宝爸可能一时难以接受,认为女儿不再乐意与自己亲近了。 其实,在宝宝三岁左右,性别意识开始萌芽,开始能模模糊糊的区分出男女,接着会对男女的着装打扮、行为举止等形成较为全面的意识。女儿在潜意识当中,认为爸爸是异性,许多事情都不自在。 当爸爸的也要注意,在女儿三岁之后,下面几件事还是由妈妈来代劳吧: 一、给女儿洗澡 家长总认为宝宝小,在性教育方面不用在意。事实上,在女宝出现性别意识时,宝妈就
如果说,父母是一个骗子,你可能会表示同意,那么如果说父母是世界上最大的骗子,你还会表示赞同吗? 有一种爱,掩藏在谎言下,那种爱就叫父母之爱。 远嫁外地的表妹,决定今年回家过年。 表妹在大学毕业后,就穿上婚纱远嫁了。 姑姑当时苦劝:妈妈舍不得你嫁太远,怕你受委屈。就在家这边结婚,也好有个照应。 爱情至上的表妹还是远嫁了,姑姑为此偷偷哭了好久。 婚后第一个春节,表妹迫不及待地想回家过年,却没想到姑姑一口回绝说,道太远,别折腾啦。 第二年,姑姑又说,孩子太小,别回来啦。 一来二去,表妹回家的心也就冷了,一赌气,干脆几年都没回家。 前几天,姑父给表妹打电话,絮絮叨叨聊了半天,最后在快要挂电话时吞吞吐吐地说,孩子,要不.....今年你就回家过年吧? 表妹气哼哼地说,我妈也不想
养育一个孩子,我们希望他诚实,胆大,自信,出色.......然而每一个优点的背后,但是需要家长好好教导的,那么家里的孩子太胆小,这该怎么办呢? 养育孩子的过程让我们有机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本期,我们将通过一位妈妈的教养成长记,体会帮助孩子战胜自己需要做的那些事。 亲爱的孩子: 一眨眼,你已经要3岁了,看着你像小马驹一样到处奔跑,在人行道上跑等我来追你,在家里跑来跑去捣乱,在花园里跑和我躲猫猫……我为你的茁壮成长感到欣喜,心里满是幸福和喜悦。 可是最近我发现,你似乎并不总是这样阳光,并不总是让我欣慰和自豪。 你遇到妈妈的朋友或同事,让你叫个“叔叔、阿姨”,你总是往我身后蹭,眼神有时候害怕有时候很不友好,我拽你过来“怎么回事,这么胆小?”,你挣开我扭来扭去不情愿。 还有一次,你和一群孩子在游乐场玩,大家都
关于男孩女孩这个话题,家里有男孩的总是会羡慕有个女孩,家里只有女孩的又会觉得有个男孩是各种的好。 很多父母其实都想生个女儿的,因为女孩温柔体贴,乖巧懂事。 小侄女每次见到我们笑得甜甜的,嘴巴也甜甜的。 而我家那个小子呢? 嗓门大就不说了,还动不动就是说屎呀、尿呀、屁呀。 你也别指望着他能乖乖地待一会。 家有男孩,是什么样的体验? 走路是跑的,像风一样,甚至还挑起衣服说是翅膀。 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要他安静一会的办法是用好吃的东西堵住他的嘴,否则一直在说说说啊! 喜欢追着赶着找你跟他玩打架游戏。 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喜欢身体碰撞。 每次去上学,都要给他修理好指甲,说好不打架,但是兴奋起来,也会不小心抓伤好伙伴。 而女孩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存在很多坏习惯,有些坏习惯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有些坏习惯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改掉,否则难成大事! 3岁半的亮亮有一个让妈妈非常担心的坏习惯——磨蹭。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紧不慢的,几乎每天早晨都会上演这样一幕: “亮亮,快起床了,都8点了,再不起来就该迟到了。” 妈妈一边急急忙忙地帮亮亮收拾书包,准备早餐,一边喊亮亮起床。 “妈妈,让我再睡一会儿吧,我好困啊!” “不行,快点吧,马上就要迟到了!” 5分钟过去了,亮亮还没有起床,妈妈又开始催。 过了10分钟,亮亮才穿好一件上衣,却躺在床上看起了幼儿绘本。 “亮亮,都8点半了,马上就要迟到了,快点吧。” 妈妈有点无奈了,可是亮亮仍然无动于衷。 于是,妈妈气得亲自上阵,帮亮亮把裤子、鞋穿上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有的时候也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如果发现孩子撒谎,家长要直接指出来吗? 家长对待孩子的撒谎问题,既不当面戳穿孩子、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也能在适当的情况下向孩子表达了自己已经发现她在说谎的暗示,会更好地激发了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主动纠正撒谎行为。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2-3岁时并不是真的撒谎,这时孩子的心智在悄悄发育他们会经常幻想一些场景出来。比如:跟几个看不见的“朋友“玩过家家。孩子在这个时候是分不清现实跟幻想的。所以这个就需要父母仔细观察了。如果是幻想的话,这个是不用管的。 4岁以上的孩子撒谎,一般情况是出于想逃避大人的惩罚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自身欲望。这时候父母就需要温柔地引导孩子说出真相。温柔的引导比指责有用得多哦。如果妈妈看起来很生气,本来在嘴边的真话,都会被孩子吞下去呢。跟孩子一起弥补错误。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后,教育孩子就容易事半功倍了。 在孩子还不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我们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 不关心 每天把孩子接回来以后,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开心吗?”一边问,一边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客厅。 我们表面上好像在关心孩子,但我们的行为却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学会敷衍别人。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请走心。 不回避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
倾听孩子,是每个家长都得好好学习的事情,给孩子一颗“倾听”的心,让你们的亲子关系更接近。 “如果你不管教你的孩子,那你是不爱他。爱孩子的父母,小心地纠正,并从小引导他们。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还没引起严重问题的时,就给予足够的关怀来纠正不良好的行为。” 大约在我十岁左右,有件事如今都记忆犹新。在伯伯家做客时,妈妈给我和表妹每人买了一条裙子(按物价折算,这裙子放到现在大概是500元),我和妹妹很兴奋,过后我小心翼翼把裙子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当天晚上,妹妹说找不到裙子里,房间就那么大四处都找不到。伯母说,你看看你们的裙子有没有弄混放到一起了,我自己亲自整理的裙子,印象深刻,很肯定地说:没有。然而,他们最后竟然在我的行李箱里找到了两条裙子,当然其中一条是妹妹的。 我记得,我当时大喊:不是我放的。但裙子在行李箱的事实都在指向——我说谎了,然而,我的确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一个个阶段走来,发现有些力不从心,突然到3岁时候,孩子很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雪会融化,为什么小狗不回家,一个个问题问得你已经晕头转向,有时候可能只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可能真的是求知的好奇心占了上风,这时候的父母应该怎么引导呢? 宝宝老问为什么的原因 宝宝一天到晚围在妈妈身边问“为什么”,标志着宝宝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关键期——询问期。进入询问期后,宝宝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语言和智力突飞猛进。 宝宝不停地提出问题,是因为他有了觉察,觉察到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简单,因此,他已经不满足于对这个世界进行表面化的观察,而是想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宝宝提出问题后,表明他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在悄悄萌芽,表明他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能力在逐步提高。 表明孩子开始关注除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孩子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期待着能快快长大,那样就可以脱离父母的管束,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然而长大后,我们却总是会羡慕起小孩子。 前几天因为禁止闺女看电视,她气呼呼地冒出一句:“我好忧伤……”当时就把我笑喷了,“那么点儿的小小人,知道什么叫忧伤哦!”面对我的嘲笑,女儿立刻表示不满:“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忧伤呢?”我怔住了,虽然这是孩子一句戏言,但确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一个孩子都迫不及待地要长大,而长大之后又转过头羡慕小孩子,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应该是最开心的年纪,什么烦恼也不该有。”全忘了小时候最不爱听的就是大人说这句话。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好慢。过完一次生日要盼好久好久,久到以为下次生日都不会来了。趴在地上看蚂蚁,养了几只蚕儿看它们吃桑叶,以为已经看了很久,一抬眼分针却连两格都没走到。 不像现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会表扬他们,会批评他们,可是你掌握正确的方式了吗?哪种方式最好?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如何去批评、表扬孩子? 首先,如何去表扬孩子? 我想很多家长都有误区,认为赏识孩子就是对孩子一顿的猛夸,孩子做错了事情也不敢批评等到孩子无法无天之后就先忍着,等到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孩子打一顿。 其实我们表扬的关键是什么?是对事不对人。 有的孩子可能成绩不大好,但是非常有礼貌,或者是爱做家务,家长就要对他多一些鼓励,让孩子拥有较好的自信。 其次就是要具体告诉孩子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他们高兴,用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内心的喜悦。 拥抱一下孩子,或者是帮他理理领子,拍拍孩子肩膀,因为这些肢体语言能够使孩子更强烈的感受到爱。 你知道表扬公式吗?
都说爸爸带娃,好处是非常强大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爸爸都能好好带娃并把娃带好的,一个不合格的爸爸,更会伤了孩子的心。 1玩手机的爸爸 手机拉近了人和人的距离,却唯独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转发了这样一个视频: 视频中刺痛人心一句话:“我爸爸是一个爱玩手机的人,他是一个手机控。” 现实生活,“手机控”爸爸实在是太多了,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 不少孩子都在和手机抢爸爸。 绘本《企鹅爸爸爱上网》中就有一个沉迷于网络的企鹅爸爸,小企鹅说:“爸爸上网的时候,根本顾不上我......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一个真正的爸爸了。我只有一个虚拟的爸爸。”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忽略感,有的孩子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
幸福的家庭里,大人孩子都会一起做家务,而你做家务的态度,往往会决定着孩子的幸福指数。 最近大家都在追《我的体育老师》,我也凑热闹的跟着宝爸一起追剧。断断续续,也不知道看到第几集。有一个片段对我印象深刻: 马莉和妈妈一起吃街边摊。妈妈穿着高级时装,拎着MIUMIU的奢侈包包,一脸嫌弃的坐在小摊的凳子上,不想吃任何东西。马莉嘲讽妈妈之后,争吵之中红着眼睛说了一句话:“在我的印象中,你做家务的时候永远都皱着眉头。” 田野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在孩子眼中,竟然影响这么大。母亲仅仅皱一皱眉,对孩子来说,幸福就顺着眉头皱起的每一道细纹流失了。一个连给孩子做饭都皱着眉头的妈妈,他对孩子、对家庭,到底是爱还是无奈呢? 至少,她在这个家庭中不快乐,她对照顾孩子、照顾孩子的爸爸这件事情感到不快乐。无法从照顾家庭成员的行为中获取到快乐,幸福在哪里呢
现在陪读的家长越来越多,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习。上学读书做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事情,如何现在却变成了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事情,下面看看怎样看待父母的陪读? 孩子读书,家长要陪读,孩子辛苦,家长也跟着辛苦。就像跟多家长都跟孩子抱怨:“我为什么跟你一块受罪”,尽管这样,还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必须受这罪。 自从女儿上一年级以来,我也加入了陪读的行列,每天晚上得陪着她做作业,没办法,毕竟没读过学前班,直接上一年级。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11岁孩子的心声: 我上了6年学,我妈陪了我6年,我稍微打个呵欠伸个懒腰,都逃不过我妈的火眼金睛,她立刻会冲过来数落我一顿,什么“你这孩子到现在还没有一点紧迫感啊”,什么“你知道不知道考实验中学,少一分得交上万块钱呀”,什么“瞧我为你做出多少牺牲,人家的妈妈有饭局有酒宴,我呢,多少应酬我都推了,为了回来陪你这小祖宗!你
今天是我在家闭关写书的第二天,因为离我交稿的日子只有七天了。今天写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需求,对于人的影响有多大。 这三个方面都属于我最关注的,心理层面的东西。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可能在一个群体中尽量的去获得归属。而只有当安全感和归属感都满足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有心力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这个内容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踏实地去犯错,踏实的去成长,踏实的去竞争,踏实的去面对所有发生的一切。所以心里的状态是否健康,决定了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带给我们更加稳定健康的生活,而消极的心理状态会让我们非常糟糕。 于是我就想到了今年整个这一年,我听到过的最让我动容的话。 这个
很多家长疑惑,为什么自家的孩子成绩总是上不去,平时也给他辅导作业,也帮他检查作业的,其实这样帮孩子检查作业,孩子的成绩一次比一次高! “为什么我家孩子上课也来了,作业也写了,为什么成绩不但没上去,反而还比去年差了呢?”每次听到这样的咨询,菠菜老师都忍俊不禁。 虽说学习主要是靠孩子的主管努力,但家长的有效帮助、科学辅导,也能帮助孩子走不少弯路。 如果你觉得孩子写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那他的成绩最多也就是中等;而如果你在孩子写完作业后,你再帮他检查一遍,那孩子的成绩必然会节节高升。 所以,千万别忽视了检查作业这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今天大米妈就来和大家说说,怎么帮孩子检查作业,成绩才能一次比一次高? 01检查孩子字迹是否端正 低年级的孩子,因为他们年龄还小,要以夸为主,不能打击到孩子学习积极性。
越没本事的父母,越想要面子,越想显示自己孩子的优点。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等,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 “来,给爷爷奶奶跳一段那个舞!”这是我小时候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每逢过年过节,这句话就像魔咒一样围绕着我。 因为小时候学跳舞的关系,爸妈经常让我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以此来获得满足感。一群人齐刷刷地盯着我,对于本就内向的我来说,堪比一场噩梦。 尤其是过年回家吃团圆饭,面对一桌子的亲戚长辈,我的紧张溢于言表,但爸妈也没有放过我的意思,说是威逼利诱也毫不过分,目的就是让我在大家面前表演,以换取别人的称赞,显示他们教育得好。 因为这个缘故,我从小就不喜欢走亲戚,热闹的聚餐场合也是能不去就不去。更严重的是,原本喜爱舞蹈的我开始讨厌跳舞,后来慢慢就荒废了…… 其实要孩子表演,可以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实
上补习班,到底是上还是不上,怎样对孩子更好呢,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都关注的问题。 前天有位家长给我来信: “罗老师,想请教您个问题,孩子今年六年级小升初,过去没有报过复习班,今年暑假报了数学,听老师和过去考小升初的家长说题都是初中的,英语甚至有高考的内容,我的观念是想孩子在小学阶段不要上太多补习班,多玩耍,多读书,但是别的孩子都是二年级开始报,甚至很多孩子为了上名校,英语报班就四个或者八个,我的孩子参加升学很显然没有优势,我该怎么办?也开始每科报班?学习中等,四年级前成绩都是前五名,五年级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期末题都出的难,超出书本知识,因为报班的孩子多,这样才能显出孩子水平,怎么办呢?望老师抽空回复。谢谢您!” 由此聊聊补习班这个话题,仅供参考。 上补习班究竟有没有用? 在补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从父亲的身上,孩子观察到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同时会思考什么是独立和勇敢。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父亲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父亲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爸爸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多高。用理性的父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质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正确“导航”,是爸爸的第一要责,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爸爸。 爸爸也别忘培养孩子的合群意识,给孩子种下一粒“理想”的种子。 孩子99%的成功,来自爸爸1%的改变 改变孩子,从改变爸爸开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爸爸。 “弱”爸爸,教不出“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