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把他放在蜜罐里。让他适当地吃苦,孩子才能经历住漫漫人生的风雨。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3种苦。 -分离的苦- 孩子的成长的路上,总是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分离,小到与朋友家人分别, 大到宠物死亡,亲朋好友离世。这种分离是成长必经的过程,面对分离,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珍惜,学会成长。 幼儿园,是孩子面临的第一场重大分离。 每逢九月份开学季,幼儿园门口是最热闹的,你可以看到,孩子哭着喊着不愿意去幼儿园,拽着父母的衣服不撒手。 父母前脚刚走,孩子后脚就跟过来,跟父母上演“生离死别”的戏码。 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父母也跟着焦虑了起来,不忍心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在幼儿园门口和孩子依依不舍,半小时过去了还没送进去,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更加适应不了集体
晋升为新妈妈后,在育儿的路上很多事情都会初次遇到,新妈妈们难免会茫然手忙脚乱。护理新生宝宝要讲究科学,新妈妈们早知道这8条有用的护理常识,更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1、胎儿出生后早开奶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胎儿出生后半小时内,尽可能的早与宝妈肌肤接触,尽早吮吸上妈妈的乳头。新生宝宝早接触妈妈,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早开奶有助于刺激宝妈完成泌乳反射,为早下奶做准备。 2、新生儿有短暂性呼吸暂停别害怕 新生宝宝,看上去比较脆弱,有动一下都怕碰坏了的感觉。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没发育完善,有时会出现十几秒之内的呼吸暂停现象属正常。细心观察是好事,宝妈们别盲目害怕。 3、去黄疸别盲目 大部分新生宝宝都会经历黄疸,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居多,让新生宝宝多吃多拉是排生理性黄疸最好的办法,别盲目用偏方。有病理性黄疸要及时就医,别耽误了最佳治
人类的右脑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人的右脑主宰着人的思维、艺术、空间能力以及运动的平衡力等等。所以,很多家长都非常注重宝宝的右脑开发。宝宝右脑开发宜早不宜迟,最好在两岁之前就开始,而且,有一些亲子游戏就可以在玩的同时开发宝宝的右脑,更能增进亲子感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亲子游戏可以开发宝宝的右脑? 1、单脚扔纸球 右脑还操控着人体的平衡感和运动知觉,因此一些适当的运动式游戏也是对宝宝右脑的开发与发展很有帮助。在单脚扔纸球的游戏中,家长准备好一个篮子(洗衣篮或者纸皮箱)和一些报纸,把报纸揉成团做成纸球,然后将篮子放在不远处,单脚站立然后将纸球尽可能地投进篮子里。 如果宝宝单脚站立困难,可以先双脚站立然后再逐渐尝试单脚。爸妈可以一同参与这个游戏,每人轮流扔10个纸球,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 妈妈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小奖励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比如胜
有娃之后,每日看到他萌萌哒的笑容,再多烦恼也能被治愈。空闲之余,我们也甘愿不顾形象、放飞自我,各种搞怪嬉闹逗宝宝开心。 然而,其乐融融的背后,不少“历史悠久”的逗娃行为却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即使你的行为是出于爱,但也请你以后不要用这五种危险的方式逗孩子,当然也不能让别人这样逗自己的孩子。 荡秋千 危险指数:★★★★☆ 糙汉子老爸最爱的逗娃行为之一。 将宝宝的腕部或者手部突然上拉或者旋转,或者是拉着孩子的手臂摇晃。这种飞腾起来的感觉,绝对能逗得宝宝咯咯大笑。 实际上,这种粗暴的游戏很危险,一来容易拉伤宝宝的关节,造成肘关节及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二来还可导致宝宝桡骨头半脱位。 玩弄小鸡鸡 危险指数:★★☆☆☆ 这游戏可能熊亲戚们更爱玩。不少年长的长辈稀罕男娃,有时会逗宝宝找自己的“
孩子要画画,蜡笔放在柜子上,他够不到,你见状就帮他拿下来了; 孩子要玩积木,积木放在收纳盒里,他打不开,你见状就帮他打开了;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你以为你在帮助孩子,但是你用错了方法。 这时候你会说,「孩子才 3 岁不到,我不帮他,他根本做不到。」 对,家长的确需要帮忙。但是不是家长主动帮忙,而是孩子找家长帮忙。 这听起来好像差不多,其实差远了。 家长帮忙,是家长的事。孩子找家长帮忙,这是孩子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叫做:求助。 不要小看这个能力,它至少包含了几个元素: 第一,孩子可以判断,什么问题是我解决不了的。 第二,孩子会去想,我解决不了怎么办,谁可以帮我? 第三,怎么帮我?帮到什么程度? 第四,我怎么去跟这个人表达我的需求? 培养这种能力
我跟C爸属于完全不同的性格,所以对待CC的教育,也常有很大的分歧。 我是自由型人格,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自由更舒服。 C爸是完美主义者,觉得每件事情都该条理分明、善始善终。 前些天我家厨柜下方的挡板被CC一脚踢掉了,不是很好安上,最里面差一个小缝缝对不齐。 倒腾了好几次,总是差那么一丢丢。 我的意见是:差不多得了,最里面的角落,哪哪都碍不着,差个小缝就差个小缝呗。 C爸却不同意,搬来工具箱,又是扳子、又是钳子,着实费了好一番功夫。 我心里想的是:为了这么个缝缝,大好的时间就这么被耽误了,有这功夫干点什么不好? C爸心里想的一定是:凑合,凑合,干什么就会凑合。 我怼回去的一定是:那你到是说说你干的这些有意义么?对一个破缝儿浪费的这些时间,甚至不如躺在沙发上休养生息。 他再
一个新生的婴儿,如果照顾他的人每周只和他说一次话,每次只持续1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只有物质上的照顾,没有任何语言的接触。 你觉得这样的孩子,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学会说话? 答案是: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说话!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接触语言的时间太短了,每周一小时的语言接触,根本无法抵抗其余167小时的遗忘。 同理,你把孩子送到英语培训班,每周上一到两小时的课,你觉得需要多久,你的孩子才能达到英语交流的水平呢? 这里暂且不说孩子在培训班的这一两个小时中,孩子真正有效接触英语的时间有多少(休息、游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人数多、开口机会少等等因素) 希望孩子熟练掌握英语,寄希望于每周一两个小时的培训班,无异于白日做梦! 并不是只有玩耍的童年才叫童年 能够顺应孩子喜好去发
俗话说,家有家规。许多父母喜欢说“不可以”,但是这些“不可以”真的能够经受时间考验,且不会诱发不良的后果? 细想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这些“不可以”很多都是为了禁止而禁止,不仅没什么道理意义,而且难以起到实在作用。 美国医学博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会长鲍伯·高登和玛丽·高登夫妇指出:受到这些禁止令强烈影响的人,容易写出负面的人生脚本。 他们总结了11种很具代表性的禁止令,做家长的你,应该自省一下。 不可以做任何事情 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过分注意细节的家庭。 “不可以爬树,很危险!” “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 “不可以跟那个小孩玩!” 像这样规范各种行动,会让孩子形成“什么都不要做比较好”的禁止令。 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
当孩子问起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宝妈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尴尬,如何机智回答宝宝的问题呢?这年头“充话费”不送宝宝,宝妈机智回答获点赞无数! 相信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又难以逃避的难题,孩子们会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而我们国家的父母们,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从“充话费送的”到“垃圾桶捡来的”,从“路上抱的”到“石头缝里蹦出来”都有。 那么你是哪一种呢? 遇到孩子问这个问题,你又会怎么回答呢? 现在已经是新时代了,科学在发展,现在的孩子们也不像以前那么好哄了,关于自己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他们课堂上学不到,所以父母们不回答也躲不过去了! 而且现在也已经不时兴“充话费送宝宝”这个优惠了! 如何有艺术又不失优雅的回答自家天真可爱的孩子
玥玥是一个7岁小男孩的亲妈,三观端正,从来不溺爱孩子,有这样这个妈妈,孩子应该也很“懂事”吧? 不!完全不! 宝妈玥玥今年7岁的儿子最近已经进入了一段很令人头疼的成长阶段,按孩他妈的说法,这叫做“叛逆期”。 孩子不听话就算了,家人也不怎么配合。特别是孩子他爸和孩子奶奶,对孩子那叫一个宠! 具体表现为,玥玥正在监督儿子写作业,这两位叫他去吃饭;玥玥让孩子早点睡觉,他爸却在孩子旁边看电视;玥玥不让孩子吃上火的东西,婆婆偷偷的塞给孙子;玥玥不让孩子周一到周五玩手机,他爸偷偷把自己手机给娃玩! 反正,玥玥窝了一肚子火,孩子这么教,有啥用? 该做的都没做,不该做的全做了! 自家儿子还这么叛逆,宝妈玥玥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教不了孩子,说不动大人,自己感到一阵无奈和心灰意冷,想到了“放弃治疗”。
有的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当孩子玩的很尽兴的时候,宝妈都喊不回自己的孩子,这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回家呢? 当妈的都有一种体验,那就是带出门的娃,犹如脱缰的野马,放出去容易,带回家难。 几乎所有妈妈都遭遇过宝宝这样无情的拒绝: “宝宝,走了,我们该回家喽。” “不要,我还没玩够呢。” 又或者是这样的画风: “宝宝,走了,我们该回家喽。” “再等一会儿。” 过几分钟后: “好啦,这下该走了。” “再玩一会儿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外面大千世界不仅无奇不有,而且还有好多好玩的小伙伴,自然玩起来就不想回家啦! 带娃回家常见的错误方法 宝宝不愿意回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往往会使出这些招式: 第一招:恐吓 当孩子表达自
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暴躁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强悍的女儿,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并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 优秀的性格当然值得推崇,相对的,拙劣的性格也需要及时改正,比如以下这四类妈妈的性格就很“可怕”! 冷漠严酷型妈妈:容易养出孤独型孩子 妈妈表现:有些单亲妈妈,在情感上表现的非常冷漠。她们可能本来就没想要孩子,或许潜意识中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这种妈妈很少抱孩子,对孩子非常严厉,亲子之间通常缺乏良好的情感疏通渠道,对孩子的反应也是冷漠相待。 孩子心态: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塑造成孤独儿童。孤独儿童往往惧怕亲密接触,因为依恋妈妈的渴望经常落空,并由此认为:我不需要爱。孤独儿童的内心里,可能隐藏着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很严厉,展现自己威严的一面,有的家长却对待孩子很耐心温柔,那这两种方法教出来的孩子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现在都提倡鼓励教育,好像如今的宝贝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动不动就用生命去威胁父母,黔驴技穷的父母只好尽力满足孩子的胃口。为什么同样是孩子,我们小时候在艰苦的环境里就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呢? 回忆小时候挨过的打,被妈妈揪紫的皮肤纯属小儿科,记得有一次我爬树,一不小心掉在小溪里,当时爬起来的第一反应不是哭泣,而是检查哪个地方能看到伤口,因为带伤回家是会挨骂的。若是安然无恙,剩下的时间就是赶紧善后,尽量把错误降到最低。 现在的孩子可不是这样的,前几天儿子在外面打球和人发生口角,没想到对方竟然带着朋友上门寻仇,强出头的孩子被儿子修理了一顿。对方家长气势汹汹要求去医院做全面检查,结果没事。事后我与孩子进行长谈:因为你惹是生非,令
从成为妈妈的那一刻起,我们都想被孩子爱着,而不是被她们厌恶着,所以这9种会让孩子讨厌的妈妈,我们就千万不要去当了。 1不修边幅的妈妈 我们曾经都做过孩子,也都明白,开家长会时,如果妈妈打扮的精致优雅,被同学羡慕,就会觉得很有面子。而当一位不修边幅的妈妈走进教室,被同学指指点点时,孩子就感觉受到奇耻大辱。 学着为了孩子当个精致的妈妈,精致不是你穿多么名贵的衣服,提多么大牌的包。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比如:乘地铁时不随意脱鞋,不在公众场合盘腿而坐等。 要了解:无论走到哪里,妈妈的精致,都代表着孩子尊严的一部分。 2经常“哭穷”的妈妈 “妈妈,老师说这学期的补课费该交了。” “怎么又要钱啊,上个月不是刚刚交过吗?没钱!” 金钱永远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即便是发生在亲子之间。不要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对待事情保持热情,但是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不打扰,就是对孩子专注力最好的保护! 你必须独自对付,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失去。 不打扰,就是对孩子专注力最好的保护 三岁的乐乐在专心搭积木。他想搭建一座“房子”,可每次还没搭好,“房子”就不幸倒塌了,乐乐很伤脑筋。让乐乐更伤脑筋的是,姥姥和姥爷总是不停地“骚扰”他。“乐乐,你回头看姥姥一眼。”“乐乐,给姥爷唱首歌吧。”“乐乐,快,喝点水。”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每次看到、听到,都暗暗为孩子感到生气,更为成人感到惋惜,因为成人根本没意识到,他们正在充当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专注力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对学习速度、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幼年时期是培养儿童专注精神的好时机,长大之后,思维容易涣散,再想培养专注力就困难了。
妈妈们经常有这样的烦恼:孩子总是乱扔东西,说了也没用,怎么办?一岁半的宝宝总是吃手,有没有什么办法管管呢? 宝宝在老揪袜子爱光着脚,要不要给宝宝穿袜子? 看到宝宝的这些「坏习惯」,很多家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紧制止。 其实,2 岁前的这 4 个「坏习惯」真的不用管,还是宝宝的大脑发育到新台阶的表现,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扔东西 ——促进智力发展的好时机 1. 扔东西可以促进宝宝的智力发展 宝宝在扔东西的过程中会发现: 玻璃杯掉了会应声碎掉; 乒乓球掉了会弹几下越跑越远; 水球或者西红柿扔了则会汁液四溅; …… 宝宝用这种方式探索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慢慢地认识世界,认知能力在进步,所以扔东西是开发智力的过程。 2. 扔东西是
在美国,中国的孩子成绩好乖巧不惹事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确实很少听到有人夸赞中国的孩子口才好。从中国的传统来说,也是教育我们要听话,要慎言,不要做出头鸟,这些品质我觉得至少在北美这块地盘上是不太行的通的。作为家长,我想尽力改变这一点,鼓励孩子能说会道,想想看,如果我们的孩子既会学习又会表达,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是不是很诱人?没有教育智慧,一切方法都是枉费。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源自父母头脑中的问题,父母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无从谈起。不会思考和功利心态是大部分父母的致命伤。 所以,我们注重教育方法的探讨,更要注意教育智慧的启蒙。赏识:求知上进的源泉 赏识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还很幼稚,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赏识。 梦想:创造奇迹的翅膀 童年是梦想的故乡,梦想是明天飞翔的翅膀。
很多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显得很羞涩腼腆,可是到了家里却十分霸道野蛮,那么家长们面对“窝里横”的孩子该如何引导?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见人爱。 当遇到朋友,如果孩子能顺利地跟对方打招呼时,我们会觉得开心,有面子。相反,如果孩子怎么教都不跟人打招呼时,那就有点尴尬了。 有些父母甚至会当场就批评孩子“你怎么不会打招呼”“你没礼貌”“你不能主动点叫人吗”……然后跟友人解释说“哎,我家孩子就是特别胆小,又害羞……” 大多数被认为的“胆小”的孩子,在父母看来,总是“情绪容易失控,依赖性强,逃避,家里学校两个样,甚至脾气坏,窝里横……”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我家孩子阳阳今年8岁,平时在家里胆子很大,大呼小叫,家里人都拿他没办法。可一出去和朋友玩,有的孩子霸道强势一点,他就被吓得畏畏缩缩不敢说话。
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而引导的基础在于建立良好的沟通。 很多家长会发现,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不断面临和孩子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把这些问题归咎于孩子大了不听话,却忽略了不听话背后的真正原因。 缺乏认真的倾听 大部分的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他们的想法或表达方式都会有对有错,但是家长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就应该给孩子说的自由。 大部分家庭的沟通中,往往都是家长在说孩子在听,我们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认错、要求孩子说下次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却很少会给孩子一个真正的“说”的机会,而这样恰恰是给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设下了障碍。 家长只有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发现他们所处的困境或面临的问题,寻找到其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真正诱因。 如果
怎样陪伴孩子才是最有效的?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单的给他们物质?什么才是高质量陪伴? 曾经在儿童节收集过幼儿园小朋友的心愿,孩子们的愿望五花八门:“希望每天能跟妈妈一起去上班”、“希望爸爸周末陪我一起去动物园”、“希望妈妈能多陪陪我”······ 让我和其他老师都倍感惊讶的是,孩子们的愿望几乎都是围绕着渴望父母的陪伴,而跟漂亮衣服、有趣的玩具这些物质需求无关。 生活中,为人父母者承受了太多的生活压力,往往顾及了孩子的衣食住行、物质享受,却顾不到孩子的内心感受。 殊不知,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汲取的最好养分便是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通过不断地体验、感知这个世界、与周围环境互动获得成长,就像一个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环境给予的一切。 父母作为连接孩子与世界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