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生活中,有些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便离家出走,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竟然对自己行凶——自杀。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想法和作法呢?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是孩子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天下没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不论是富贵还是贫穷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亲情中最真最美的爱!然而,很多父母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只给予母爱和父爱,而不去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那么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说孩子就是孩子,有什么责任感可言,长大后责任感也就自然会有。其实不然。虽然俗话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就像一株幼小的树苗,只顾一心呵护和关爱是不够的,小时候不去修理多余的侧枝和摘除染病的叶子,待树长大后,树已定型,就像孩子的心理已经形成某种定势,要改变孩子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非常难的,树长大后可

  • 孩子总是输不起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总是输不起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孩子塑造很多观念。那么问题来了,孩子总是输不起我们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乐乐6岁了,平常是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他最喜欢和邻居的小北哥哥一块玩。这天,乐乐去小北哥哥家玩,没过多久,他就不高兴地噘着小嘴回家了。乐乐闷闷地对妈妈说:“妈妈,为什么小北哥哥什么都比我强?我的字没有他写得好,我的积木大楼没有他搭得高,我的歌也没有他唱得好,刚刚我们玩游戏,他也赢了我!”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爸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境:孩子在竞争中失败后感到失落,不开心,不愿服输。其实,当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后,总是会有意识的和身边的人一争高低、不甘落后,而乐乐的这种表现正是好胜心的自然流露。 有的家长对此会判定为孩子输不起,并在孩子的情绪没有稳定时,开始没耐心的责备孩子赖皮!其实,当孩子受挫和失败时,大人一味地将孩子定性

  • 父母如何以童心理解孩子
    父母如何以童心理解孩子

    我和先生要上班,儿子要上幼儿园,总而言之,明天我们都得早起。已经晚上11点了,儿子还在兴致勃勃地闹腾。“儿子,该睡觉了。”我克制着自己有些烦躁的情绪,尽可能温和地提醒儿子。儿子充耳不闻。我的音量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听见没有,现在去睡觉!”儿子仍然无动于衷,我终于忍无可忍大发雷霆:“没有听见是不是?我数到3,如果你还没有上床,从明天开始,不许玩电脑,不许看电视,不许……”我的嗓门大得出奇,连我自己都给镇住了。儿子胆怯地看了看几乎气炸了的我,乖乖地上床睡觉去了。 我沮丧地收拾收拾,在床上躺了下来。刚刚还处在走着就能入睡状态的我早已了无睡意。我的胸口仿佛堵着什么,异常地难受。仅仅几秒钟时间,家里安静下来。儿子在隔壁房间不时地翻着身,偶尔夹杂着一两声叹息。刚刚五六岁的孩子就学会了叹息,他有什么烦心的事情?我的心突然抽紧了。 我悄悄地走到儿子的房间。

  • 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该怎么办
    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该怎么办

    我们总是看到一些父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真有那么不堪吗?其实自己的孩子才是最优秀的,错误的往往是父母的家庭教育。 马上又要过年了,可是我最害怕过年了,原因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每到过年,家里的亲戚总要攀比一番,谁家女儿有出息、谁家儿子买了房、谁家找了个好婆家、谁家生了孙子等等,都要攀比一番,真的很让人受不了,更受不了的是,我都这么大了,老妈还天天在我耳朵边上念叨着,“你看看隔壁领居家的孩子,今年换了一个国企的工作,稳定的不得了,你就是不听我的,现在工作那么不稳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我不知道这些当妈的到底是怎么想的,跟别人比就算了,还总是看我们这些孩子不顺眼,总想着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好,在我们小的时候比成绩、比家室、比懂事,长大之后就开始比谁嫁的好娶的好,由此攀比之风盛行在我们家里,在外面不甘自家孩子落别人一头,在家里总觉得别人

  • 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
    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

    汤姆.赫靳斯(Tom Hawkins)先生有一个大家庭:妻子玛歇尔(Marcia)、大儿子扎克(Zach)6岁、二儿子乔(Joe)5岁、三儿子萨姆(Sam)3岁和小女儿嘉比(Gabby)1岁半。夫妻俩来自美国,一直为国际学校工作,足迹遍及土耳其、挪威和中国。在土耳其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大儿子扎克和二儿子乔。在挪威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三儿子萨姆和小女儿嘉比,直到去年7月,他们举家来到了中国。作为北京国际学校校长,管理和安排好4个孩子的生活对汤姆.赫靳斯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妻子玛歇尔作为国际学校的资深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在对幼儿的照料和早期启蒙上,也颇有见地。 和孩子多说话 也许身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妈妈玛歇尔深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老大扎克到老小嘉比,孩子们1岁以前,玛歇尔就喜欢和他们说话,喜欢说出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当

  • 哭穷式教育的坏处有哪些
    哭穷式教育的坏处有哪些

    对于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下面要说的就是哭穷式教育,那么哭穷式教育的坏处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许多孩子都有碰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自己在跟父母要钱的时候,虽然父母都会给,但是总是会在给钱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上一次思想教育课,说的大都是“穷“。 爸妈赚钱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都还舍不得花都给孩子花了。说了一大堆最后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多心疼心疼父母,长大也多孝顺父母一下。 但其实,这些苦口婆心的话对于熊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反之对于一些乖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慢性催化剂。” 对于乖孩子来说,听到家长这样的话语后,一定会很心疼父母,还会觉得很难过,自己现在并不能帮父母分担什么;另一方面就会在父母这样的影响下特别小心的适应这些从父母那里拿来的钱,长时间下去自然而然就养成了有钱也不敢花的消费

  • 每个爸爸都会是孩子的偶像
    每个爸爸都会是孩子的偶像

      无论你豪放得粗枝大叶,还是细致得绵里藏针,作为爸爸,你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任偶像。而偶像的作用向来是与带领、引导有关的,当孩子已经开始象模象样地模仿你的一些举动的时候,作为偶像你该怎么做?    我们讲起偶像这个词往往会同那些银幕上奕奕闪光的明星,或是报刊上到处宣传的英雄联系起来,其实平凡的生活中形象与品质俱佳,风度与才气并存的人并不多见。反而,只要在孩子心中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好男人、好爸爸,那么每个爸爸都可能成为孩子的偶像——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任偶像。    一、偶像是需要有正义感的(当孩子的小伙伴玩滑梯时插队……)    杰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每天下午爸爸在接他放学的路上杰杰都会讲许多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这天

  • 男孩教育,不打不成器?
    男孩教育,不打不成器?

    挫折教育方面有欠缺的地方,但鞭打孩子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毕竟‘鞭打’是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只需用手和体力就行,而教育则需要方法,‘磨难训练’不能简单地与‘鞭打’画上等号。” 一位教育工作者认为,育人是一项长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溺爱、放任纵然不是好的教育,但“鞭子”教育同样也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应以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应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到第一位,让孩子在赏识和挫折正确交织的环境下,幸福成长。 “该要挨鞭子的时候就是要挨,大人犯错误了可以扣工资、下岗、判刑,孩子犯了错误也应该受到惩罚。”面对外界的争议,万国英辩解,“我不是在打他们,而是在替家长教育孩子。” [page]男孩教育,不打不成器?

  • 6岁儿童应该具备的能力
    6岁儿童应该具备的能力

      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父母的共识,但是,哪些准备是最重要的呢?  有些人认为:所谓准备应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准备好书包、文具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父母认为:幼儿入学准备应是提前让幼儿学习一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认拼音、做数学题等,以为这样可减少幼儿入学后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量,约儿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 但是“幼小衔接”(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为学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听不懂、不理解、没掌握。  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 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哪些意识
    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哪些意识

    三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三个应该让孩子拥有的意识。到学校有老师管教着就好了,我们最多从旁协助,我们也不是主力呀。 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之后肩上的担子就轻了,可以松口气了,有老师管着很放心,但事实上,老师并不能代替家长的作用,老师更多的是教授给孩子知识,而且学校的老师随时可以更换,但父母一直都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家庭教育不可缺少。 也有一些家长觉得:我们不是不想管孩子,是这么多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呀,我们正是为了孩子而努力的在工作。孩子都是和老师在一起,我们没有多少机会可以教育孩子。 那大家一起来算一笔账:就拿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有两个月的暑假生活,一个多月的寒假生活,共计约80多天,每周也有两个双休日,一学年就是70多天,那再加上法定节假日,孩子的课后生活以及晚上的时间也都是在家里,只是从时间上

  • 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观
    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观

      "不!我不能分给别人玩。"3岁的尔尼试图把所有的积木都揽在他的小胳膊里,他大喊大叫,声音里透着绝望:"我要它们!" 尔尼是一个自私的、淘气的孩子吗?他被宠坏了吗?不一定。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 尔尼只不过是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做事而已。你可以说他"倔",但不能说他"坏",因为这种想法和做事方式真实地体现了他心目中的是非观念。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学龄前儿童处于强制道德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心中的是非观和其认知水平相关,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容易绝对化的看待人和事。   对是与非的看法黑白分明。某一个行为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中间没有灰色地带,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蛋。好人永远是好人,坏蛋永远是坏蛋。     2、坚信规矩但是又以自我利益为原则。   对规矩的神圣性坚信不疑。规矩是不容破坏的,哪怕只是

  • 公婆重男轻女让我心寒
    公婆重男轻女让我心寒

    公婆是否重男轻女?爱孙女还是爱孙子?在这几件事上“一览无遗”。怎么上别人家来也霸道啊?说着就抱着小侄子一边哄,一边假装打闺女。 或许是我想多了,毕竟婆婆不是天天都能见到小侄子,但是这种贬低一个孩子来哄另一个孩子的做法是我不能接受的。婆婆跟我家住,对闺女也是悉心照顾,原以为她是主张男女平等的。但是经过一件事我发现,她还是对“孙儿“有着偏爱的情结。 公婆是否重男轻女?爱孙女还是爱孙子?在这几件事上“一览无遗” 1、总能想起来给孙子买东西,孙女却没有 其实老人给不给孩子买东西都无所谓,因为孩子不缺。老人如果把孩子放在心上,也会想着给孩子买东西,不管便宜或是贵的,多少是对孩子的关心。但是如果老人喜欢给孩子买东西,却不能一碗水端平,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认知偏差。 一位宝妈反应,婆婆虽然跟她家住,但是婆婆从来不会给女

  • 教养问题大探讨(一)
    教养问题大探讨(一)

            爸妈的任务就是帮助宝宝成长,比起运用惩罚的手段,让宝宝学会自我约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爸妈的“循循善诱”,让宝宝自觉自愿地去做爸妈认为的适当的事。注意语气口吻        宝宝不是天生就会知道怎么守规矩的,爸妈要慢慢教,用平等、尊重的口吻和宝宝对话。不要用类似谴责或者指控的居高临下的语气,因为这不利于宝宝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差的宝宝常常会觉得自己不令人满意,比较自卑、胆怯,怕做错事。方法篇:管教原则ABC        宝宝分辨对错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较差,经常会去做一些“不对”的事情。这个时候,爸妈该怎么去教

  • 如果带孩子上亲子班
    如果带孩子上亲子班

           首先我们带孩子上亲子班,最重要的是过程,不能指望孩子刚去就立刻表现得如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孩子从在家中的自由放任,到在小群体中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过程。所以孩子逐步地了解集体过程中有一定规则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其次妈妈不要心急,可以指给孩子看,其他小朋友是否协助老师让玩具回家,也不要硬性把玩具从孩子手中抢走。否则孩子大哭大闹,更影响课程的进行。在我们的亲子课程中,最开始老师都会拿新玩具换孩子的旧玩具。孩子逐步了解这个过程,知道交回旧玩具后,又有新活动开始,渐渐地就能配合老师了。另外有些孩子一开始会到处乱走乱看,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但

  • 保护孩子专注力的重要性
    保护孩子专注力的重要性

    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当孩子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去探求未知的东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经常喜欢搭积木的孩子更容易掌握组合与分解的知识技巧,这可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某事的兴趣 注意力集中能让孩子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能更为有效的获取并消化知识,让孩子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而爱上学习。一旦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面的时候,孩子就会慢慢的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进行学习,遇到困难也能够迎难而上。 对锻炼孩子的毅力有帮助 当孩子热衷于某一件玩具并长时间摆弄时,不知不觉中也锻炼了他的恒心和毅力。注意力游戏还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散漫的习惯,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可以激发孩子潜藏的好奇心 当孩子注

  • 2岁开始学习收拾玩具
    2岁开始学习收拾玩具

      一般来说,2岁的宝宝就该开始学习收拾玩具、自己的用品,整理自己的房间。最初只要宝宝参与“做”,不必在意宝宝干得怎样;待宝宝逐渐建立起一种意识和习惯,他会自己干得很好。在此,妈妈的训练方式是成败的关键。   1.给玩具安家。在房间里辟出一块靠墙的地方,当做孩子的玩具角。备一个玩具箱、小筐或玩具柜,柜子最好有一排抽屉,留有一小块空地。告诉宝宝大的玩具放在箱子里、小的玩具放筐里或抽屉里,拼图、桶装拼插玩具或带盒子的玩具可装好放在空地一角。即便宝宝有自己的房间也要井井有条,不能让玩具“天女散花”。   2.给宝宝做示范。让宝宝收拾玩具前,妈妈应反复演示几次给宝宝看,速度要慢一点,边收拾边说,比如:“积木坐回自己的小车吧”、“送玩具熊到沙发上歇一会儿”,加深宝宝的印象。顺便问宝宝:“你想试一试吗?”激发宝宝参与的兴趣。   3.和宝宝一起做。利用宝宝

  • 爸爸头顶书本与宝宝赛跑
    爸爸头顶书本与宝宝赛跑

    在家里,爸爸妈妈是独生子们主要的游戏伙伴。小宝宝们玩游戏都喜欢赢,但爸爸妈妈们实力又太强了,老让着也没意思,怎么办呢?其实只要动动脑筋,制定合适的游戏规则,就能让宝宝和爸爸妈妈享受到公平竞赛的乐趣了。   例如赛跑,让爸爸头顶书本、妈妈双膝夹乒乓球,再跟宝宝赛跑,大家的水平就差不多了吧。如果还是水平悬殊,就让宝宝给爸爸妈妈建议新的规则。   这个游戏除了让宝宝创造性地制定游戏规则外,还能让宝宝体会到,玩游戏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有赢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游戏的乐趣。而且,当爸爸妈妈全情投入游戏的时候,就是宝宝最好的行为榜样,也最能让宝宝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 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关系
    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关系

    原标题: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关系 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其生命考题,短则几年,长则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并交出成绩单。人生学习的考题,最基本就在家庭之中,而最初开端就在亲子关系当中,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是有很深的缘分,才能相聚在同一家庭中,相互来圆满各自的人生,不要陷入短视与意气用事是为至要。 人之初生,皆受到父母无微不至所照顾的,又有谁不是由父母亲所出生、照顾来长大成人?每一对父母皆要付出很多心力、精神,每日都必要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后代子女无忧无虑地成长和生存。但在大部分的子女,皆认为这是父母理所当然、理应如此的付出,等到有朝一日自己为人父母之时,才能体认到当初父母照顾的辛劳,经常变成为时已晚,年迈长上双亲已垂垂老矣,唉,更有者父母已过往逝世了,只能将遗憾留在内心深处,而无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偏心的危害有哪些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偏心的危害有哪些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现在家里有二胎的人越来越多了。孩子多了后,不少父母对待孩子的时候容易偏心。那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偏心的危害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在独生子女政策时,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被宠成了宝贝,而二胎政策出台后,如何平衡对两个孩子宠爱就成了父母难解的一个问题。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对两个孩子是公平,殊不知想要端平一碗水是非常难的,在不知不觉间也许自己这个父母当的就已经偏心了,而偏心对孩子的伤害是极大的,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们一定要时刻注意。 当妈的偏心,导致女儿悄悄往弟弟饭中吐唾沫 琳琳发现自从自己生了小儿子后,大女儿就对自己越发冷淡起来,每天放学回家后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拉着自己讲在校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 开始琳琳并没有当一回事儿,以为只是女儿的叛逆期在作祟,直到有一天琳琳发现女儿在

  • 教育孩子的四种巧妙暗示法
    教育孩子的四种巧妙暗示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应用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应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 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几种情景暗示,或许能在教育孩子时对你有所帮助。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就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的双手就“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