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从小培养宝宝爱劳动
    从小培养宝宝爱劳动

              1岁以内的婴儿,可以让他自己拿汤匙吃饭,拿拖鞋或递物品给大人,把玩具放进篮子里等。   2岁的幼儿可以让他擦桌子、练习洗自己用过的盘子、杯子,把家人的鞋子摆整齐,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等。   3岁的宝宝已经要开始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了,可以训练其将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桌面;帮助妈妈择菜、洗米;学习扫地;自己整理床铺;给植物浇水、给宠物喂食等;   4岁的孩子已具备了整理房间的初步能力,比如:把玩具摆放整齐、整理自己的小书架、擦拭室内的灰尘等等,还可以在此时锻炼他洗小手绢、袜子之类的小物品;   到了5岁,如果他的身体够高的话,可以帮助妈妈在饭前布置餐具,饭后清洗的工作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   6岁是上学的年龄,如果孩子一直以来都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此时你丝毫不必为他在学校是

  • 要善待多动的孩子
    要善待多动的孩子

                              如何区别孩子是多动还是好动?   天性活泼好动与“多动”是有区别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区别孩子是多动还是好动呢?   专家指出,识别多动症的关键在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情况,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听故事、做游戏、看动画片或干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能专心致志地做一会儿,6岁的孩子一般能安心做20多分钟。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持续10分钟,父母就要向儿童心理医生做相应的咨询了。   哪些表现与“多动”有关?   不同的多动症儿童有不同的症状,但主要特征表现为

  • 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画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   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小学儿童

  • 语言的发展过程
    语言的发展过程

                    言语能力是人类区别其它生命的最主要的特征。它不仅表达思想、沟通感情,更是文明发展的手段。因此,语言能力便成为人类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要素,而言语训练则自然而然成为智力训练的首选体操。   广义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不仅涉及听、说、读、写(听觉能力、视觉能力、唇齿舌腮喉的配合、手的精细动作、视听整合、手眼协调等)还涉及到动作表达语和表情表达语。因此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言语发展是一个获得性的过程,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遵循先听后说(先短语后句子)、先认后说(先情境理解后口头表达)、先说后读(先认读后阅读)、先读后写(先写字后写文)的规律。   言语发展和其它能力发展一样也有自己相对重要的时期,言语发展的好坏

  •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怎么办?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怎么办?

                                   孩子看动画片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因为动画片符合儿童的智慧特征,变化快,而且颜色色彩非常显亮,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动画片抓住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所有孩子的心。在这样的过程中,操控权在成人,动画片是可以看的,而且动画片对于知识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总量上家长要有控制。   比如说一天规定看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规定死。现在有的孩子一天在家里看四个小时、六个小时,这样对将来的全面发展不好,会占用别的时间。第二,通过动画片进行学习也是一种方式,就是家长怎么样利

  • 婴儿记忆的发展
    婴儿记忆的发展

                           婴儿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萌芽。2岁以前,婴儿的识记幸要是无意识记,他们还不能为了设定的目的而去识记什么。对于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印象强烈的或带有情绪色彩的事情。这一时期,婴儿再认和重现的能力也都比较低。1岁的时候,只能再认相隔几天或十几天的事物。   2岁以后,婴儿的有意识记开始萌芽,同时无意识记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意识记的萌芽是和言语的发展、词汇的扩大直接相联系的。这一时期,婴儿不但可以记住成人的一些简单的委托,并付诸行动,而且可以记住一些歌谣、故事等。一个2岁3个月的男孩,成人只教了两遍,就可以记住一首长达40字

  • 百日宝宝的心理特点
    百日宝宝的心理特点

                                              第1个月宝宝心理特点   在光线微暗的房间里被竖直抱起来就会睁开眼睛喜欢看火脸,特别是吃饱后看母亲慈爱的笑容。喜欢被抱起来与其谈话逗笑,喜欢听母亲的心跳声或心跳录音,对甜、咸、苦常用微笑、皱鼻、伸舌或挣扎表示欢迎、讨厌、拒绝,对及时、反复的视听刺激有初步的记忆能力。注:身心发展指本月末同龄婴儿平均发展水平。   育儿

  •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例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等。   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也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儿童生活的第一年,是说不上什么自我意识的,他甚至还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在吸吮自己的手和小脚等,像吸吮自己以外别的东西一样。   一些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只有在儿童l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进一步能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例

  • 自测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
    自测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不难,确诊难,应全面分析,慎下诊断。作为家长,可参照以下10条予以自测,若具备4条以上,请带小孩到儿童心理卫生门诊检查,以免贻误。   1 需要其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 容易兴奋和冲动。   3 常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4 做事粗心大意,常常有始无终。   5 很难集中思想听课,做作业或其他需要持久注意的事情。   6 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7 经常多话,好

  • 正确培养孩子的自我归因
    正确培养孩子的自我归因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责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父

  • 什么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什么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易集中、记忆力差、做事丢三拉四、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调皮多动任性、行为冲动、冒险、但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有的又易紧张、胆小、退缩、偏执、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收效甚微,而且还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性格问题,有意不听话,对孩子又打又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瑞斯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并且容易出现学习困难,研究发现它并不是智能发育有问题也

  • 哪些事孩子应该有自主权?
    哪些事孩子应该有自主权?

                      对于1-4岁的孩子,一般家长都会以孩子太小为由凡事包办代替。其实,只要是孩子能够做、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决定。哪些是幼儿有能力决定的事情呢?   一、自已进食。孩子想要自己进食时,就由他自行尝试,只要为他系上围兜即可。孩子在练习自己吃饭时常常会弄得满脸、满地都是,这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责怪他,剥夺他学习的机会。   二、对衣服样式、颜色的选择。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建议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对于外套里的衣服,则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三、玩具分享。当孩子不愿将玩具与同伴分享,有争吵行为发生时,别急着介入他们的争执之中,而应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四、独处的地方。当

  • 9项参考让您更了解宝宝
    9项参考让您更了解宝宝

                        九个参考项了解孩子个性   活动量:   他是一刻不停地奔跑还是会静静地停下来闻闻花香;   规律性:   他每天都会在接近的时间里吃饭、睡觉,还是很少让你有规律可循;   趋避性:   他十分乐于接受新鲜口味,还是对无论见过多少次的邻居依然躲躲闪闪;   适应能力:   他到了奶奶家依旧能够平稳入睡还是只能适应自己的小床?   情绪:   你每天上班后他都高高兴兴地迎接你还是一见你就会哭闹一通?   持久性:   他可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于你们的游戏,直到你说“我们该结束了”,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事物的影响。   反应强度:  

  • 父母对孩子要用“心”
    父母对孩子要用“心”

                    一、尊重的心   父母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能理解、尊重、信任孩子。平时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外,要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父母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不要总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因此,任何事情都是由父母决定及包办代替。   父母遇事要与孩子多商量、多沟通,真正让孩子感觉他(或她)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从小培养他(她)的责任意识。学习上也要尊重孩子,不要将自己的爱好、愿望强加给孩子,应尊重孩子的爱好,发挥孩子的特长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尊重和理解,反过来也会尊敬、爱戴父母,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二、宽容的心   每个孩子

  • 胆小的宝宝不是天生的哦!
    胆小的宝宝不是天生的哦!

                                                           1、父母的过度保护   担心孩子磕着、摔着,总是会把孩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觉得孩子无法独立处理事情,就干脆一手包办,使孩子从小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   长此以往,孩子习惯

  • 怎样应对宝宝生气?
    怎样应对宝宝生气?

                         1、逗孩子发笑   “如果孩子着急的在地上跳脚,我们也跳脚。”班尼特说:“有时,孩子发怒发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我就参加她与她一块大哭,”我会说,“哭的好听,再响一些,我听不见。”用不了多久,我们两个就在一块大笑了,“但是,虽然幽默有时能拆除愤怒的雷声,你还是需要小心从事。在纽约工作的心理治疗专家大卫·舒马克勒说:“在有些情况下地把事情弄的更糟,孩子可能会感到你在取笑他,不把他当一回事,如果你发现这种迹象,赶紧改变策略,或者抱抱他,或者同情地听他倾诉。&rdq

  • 孩子爱插嘴的几大原因
    孩子爱插嘴的几大原因

                                             原因1:引起大人的注意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在他心目中,世界就是为他而存在的,他无法忍受父母的注意重心不在自己身上。因此,当父母与朋友聊天、打电话时,他就通过插嘴的方式提醒父母重视自己的存在,以把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对策:让孩子受到关注。在与他人交往时,不管孩子多小,父母都应先郑重地向他人介绍孩子。这

  • 家长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情绪智力
    家长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情绪智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

  • 怎样让宝宝有自我保护意识?
    怎样让宝宝有自我保护意识?

                                                     一· 让幼儿认识人体器官的作用,认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自我保护教育的前提。   1、认识人体器官的作用,知道这些器官缺一不可。如:认识眼睛,我先让幼儿观察它的外形特点,说说它的作用,试一试扮演盲人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麻烦

  • 孩子的气质可以通过行为特点反映出来
    孩子的气质可以通过行为特点反映出来

                               反映儿童气质的九大方面   一、活动水平——反映孩子的日常活动量。   好动的孩子:这些孩子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   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二、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   规律性强的孩子: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   规律性弱的孩子: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三、趋避性——指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