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会看到孩子模仿成人的劳动,如拖地、洗手帕等,尽管做得不很熟练,有时还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可贵的,应该鼓励。 1、 指导孩子生活自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独立地吃饭、穿脱衣服、穿脱鞋袜、梳头、入厕、叠被、整理玩具、图书等,并让其逐渐学会洗小件衣物。 2、 指导孩子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应该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他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可通过劳动体会到成人的辛劳。如可让孩子摆碗筷、擦桌椅、择菜、剥豆、倒垃圾、到附近商店买小商品等。 3、 可指导孩子进行自制玩具和修被图书的劳动。如用纸盒、瓶盖、硬约有等做小玩具,用泥捏水果、小动物、交通工具等,还可把硬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用作拼图游戏等;成人还可带领孩子一起修补破损的图书,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具体做法: 1、 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什么是“橡皮综合症”? 严格地讲,它不是病,而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其根源在于过大的心理压力。 如何避免孩子患上“橡皮综合症” 有一些孩子,无论做数学题还是写字,总喜欢不停地使用橡皮,直到把作业本擦破为止,有的离开橡皮就不能做作业。专家说,这是“橡皮综合症”在作怪,需要及早纠正。 最近,哈尔滨医科大学健康咨询中心来了一位7岁的小男孩儿。据其家长介绍,孩子平时总是毛手毛脚的,经常因为不专心写错字,像把“手拉手”写成“毛拉毛”,“p”写成“b”,父母多次帮他改正,就是改不掉。现在男孩儿无论做什么作业都要拿着橡皮,否则就做不下去。 这是典型的“橡皮综合症”,严格地讲,它不是病
宝宝不愿与人分享 涛涛的父母是来北京创业的山东人。平常生意比较忙,也没时间管教他,他想要什么家里就给他买什么,后来幼教的老师打电话反应:涛涛在幼儿园经常“耍单”,有什么东西都不跟别的小朋友分享。这才引起涛涛父母的注意。 宝宝不愿看医生,不愿吃药 夏季是宝宝患腹泻,痱毒的高发季节。大兴医院儿童门诊室外,张女士正在耐心地哄着自己两岁大的孩子,张女士告诉记者:从早上到现在,宝宝一直都在哭,说什么都不来医院,而且就算看完医生,宝宝吃药也是个麻烦的大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避免以下最常见的牢骚: 一、否定宝宝人格 “烦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么这么笨!”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正确方法: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影响孩子对妈妈的信赖 &ldquo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心理卫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6个方面: 一是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二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
孩子和以前比是否有变化? 很多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孩子目前的表现和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而早期发现的。比如,以前孩子活泼开朗,学习成绩及同学关系良好,但是近来却寡言少语、成绩明显下降,与同学逐渐疏远,对老师及家长也不礼貌起来……总之,和以前比,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和别的孩子比,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同? 可能孩子的表现和以前比较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和其他孩子比(特别是同龄孩子),却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别的同龄孩子可以说话、识数了,他/她却不能;多数孩子在幼儿园里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很“合群”,但是他/她却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只是独自玩耍,沉浸
场景一:母女间的小较量 孩子的行为:你1岁的孩子一进卧室就一头扑向一叠你刚刚叠好的干净衣服。你温和地对她说:“宝贝儿,别碰那些衣服。”她回头冲你笑笑。你的声音变得更加严厉了:“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rdquo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 像成年人一样,孩子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直接关系着家庭氛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内容直接关系着孩子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亲子之间能比较和谐地沟通,就能避免出现一些孩子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表现出与家长沟通有障碍,那么从小关注与孩子的沟通,与孩子平等沟通,养成沟通的习惯,就会有效避免以后出现在亲子间的代沟。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
宝宝认生主要是由于他的心理发育所导致 0~8个月,对宝宝来说没有熟悉或陌生的概念,也没有认生反应。虽然有时候宝宝可以通 过声音和气味识别妈妈,但是更多的时候只要有人照顾他就行了,至于这个人是谁,小宝宝无 所谓。 8~12个月,宝宝开始进入“联系期”,他开始和某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建立起联系,通常这些人是在宝宝饿了、困了或害怕的时候,可以求助的人。专家解释说说:“认生是一个标 志,说明孩子开始建立与某些具体的人的联系。” 认生期为何会在
1.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 2.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往往是孩子们的情绪出了问题,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作为父母此时千万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
一、宝宝爱打人 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龄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家长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
(1) 小熊家做客 A. 让爸爸扮成"熊爸爸",您先带宝宝去"熊爸爸家做客。"您拉宝宝的手敲敲门,里面的熊爸爸问:"是谁在敲门?"您教宝宝回答,然后等熊爸爸来开门。开门进入以后,示范如何问候、如何拥抱等。示范如何进行交往,提高宝宝对交往的认识。 B. 让宝宝自己来独自完成。 C.
实际上,从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你了:首先是模仿你们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是身体运动和话语的模仿。到2岁以后,大部分孩子开始对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有很大的兴趣,比如,他想学习爸爸妈妈是如何使用电话、钥匙、瓶瓶罐罐和电视遥控器的。这些动作的模仿表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跳跃,也就是说,孩子能够意识到他所模仿的动作是带有一定意义的。 模仿表明了孩子和周围人的一种关联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爱的人,因而在这种渴望的驱动之下,他会喜欢拿着你的皮包或者戴着爸爸的运动帽在家里走来走去,无论什么时候他戴着父母的饰物,他都会感觉到与父母之间有种直接的
一位学者去一所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 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9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学者事后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重要性的麻木,时下,孩子生活在由祖父母和父母构建的没有
1.帮助孩子制定激励目标 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句空泛的“我要成功”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孩子英语发音有问题,就可让他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把每个音标都读准。孩子能自觉地为读准每个音标而努力,那么他就迈出了自我激励的第一步。不过,制定这个目标,要注意目标的可执行性。如果给孩子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目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代诗人苏轼 有一个初露才华的高中生,从小立志要当一个作家。有这样的理想本来是一件好事,若能为此而努力学习,勤奋地写作,也许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遗憾的是,这位高中生整天想入非非,认为自己有当作家的天
父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在孩子的面前尽量坦诚地说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告诉孩子在自己的周围有谁的优点正好是我的缺点,应该多向他请教才好。也可以让孩子监督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对待别人和自己的优缺点。 2.在听到孩子抱怨他人的时候,要教孩子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个人是否是出子无奈,或者是一时不小心,帮孩子找一个原谅别人的理由,这样有利于开拓孩子的胸怀。 3.在生活中父母经常赞美孩子、赞美周围的人,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就学
宝宝学坐的几个阶段 ·当宝宝5个月大的时候,可以用两手支撑在地上撑起上半身,身体稍向前倾,背部弯曲,但不能较长时间坐,不稳定,手一松就会倒地。 ·当宝宝7个月时,背部已可伸直,并保持平衡。逐渐可以大胆放开手,不支撑着也可以“稳坐泰山”。 ·当宝宝9个月时,坐稳后可以用两手拿东西。若前方有玩具,就会坐起去取,但是转动身体时仍会倒下。 ·当宝宝10个月时,妈妈在背后叫他的名字,宝宝即使坐着也会转身不倒地。有的宝宝还会将两腿盘起。
从个性上来说,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小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生性腼腆、内向些;有的生龙活虎、很外露;有的孩子较为胆小;有的则从小就似乎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孩子喜爱运动,整天不知疲倦地跳啊跳的;有的则像只小猫,整天蜷在家里不爱动。作为年轻父母,对于幼小的孩子除了给予各方面的照顾和关怀外,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