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孩子不诚实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不诚实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一:想象与事实混淆学 前心理学认为,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萌芽。所以,幼儿会把看到的与联想的、真实的与希望的、做过的与记忆的混淆,从而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这时最好不要把这种情况视为不诚实。 区别孩子的想象和谎话?当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向你述说一个捏造的故事,或者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时,他并非是在说谎。因为他有时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有些情况下,他的激昂的情绪,也可能促使他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比如,当别的小朋友向他夸耀自己的小木枪时,他会说:“我也有,爸爸给买的。”实际上他只有一把小水枪。当别人问他到动物园看到了什么动物时,他不仅把真正看到的说出来,还会加上一些仅在图片上看到的动物。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比别的小朋友矮一头。这些天真、雅气的想法,使他说的话不完全符合现实,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 解决方

  • 小孩子不诚实怎么办
    小孩子不诚实怎么办

    小孩子不诚实怎么办 1、反省是不是自身做的不好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榜样,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很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比如因为爸爸不想接某人的电话,就让妈妈告诉对方说自己不在家。爸爸的问题是顺利解决了,但孩子看在眼里,也许以后不想上学了就会骗大人说是生病了。因此父母亲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比较有说服力。 2、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如果单纯说一些大道理,别说是小孩子,就算大人也未必能够听得进去。所以父母要学会利用合适的机会和方法,把正确的是非观灌输个孩子。比如可以多给孩子念《木偶奇遇记》、《狼来了》这样很有寓意的故事,然后问一问孩子对于匹诺曹、放羊娃的说谎行为有什么看法,然后再更加孩子的回答进行引导。要让孩子明白,不诚实的人是无法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的。 3、要重视孩子的错误

  • 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孩子说谎要先搞清原因再处理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很多,家长不能遇到孩子不诚实就直接教育,需要先搞清孩子说谎的原因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认知错误而不是接受批评 孩子撒谎了,家长肯定会很生气,想教育一下孩子。但在教育前希望家长认清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还是单纯为了批评孩子。各位家长会说,当然是教育孩子。那么,既然是教育孩子家长就需要注意一下方式的选择和教育内容了。孩子说谎了,家长应该针对问题点来解决,而不一味批评孩子或事情,让孩子失去了自尊心。您可以这样与孩子讨论:“如果你说出当时发生的事,妈妈会更高兴,可是你刚才说的话,好像不是真正发生的事,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好吗?”使用开放式的问题,预留一些空间给孩子,将可以给他更多的帮助

  • 幼儿园放学,早接晚接会影响孩子性格?你怎么看?
    幼儿园放学,早接晚接会影响孩子性格?你怎么看?

    不知各位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或是已经从幼儿园毕业的爸妈们怎么看?你们平时又是如何做的? 其实现在有一种说法:接孩子放学早与晚这件看似寻常的事极可能会对孩子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国外学者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说: 在同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因为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要是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而在另一面,那些总是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自我价值感较低,甚至有些自卑。

  • 孩子没耐心怎么办
    孩子没耐心怎么办

    孩子没耐心怎么办 1、家长自身要反思 因为孩子的种种表现在家长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但我们往往只是说孩子,并没有从自己身上反思。 2、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总会有耐心地玩,同时,注意观察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也按这种方法让他玩,慢慢地培养他的耐心。 3、家长多鼓励和引导,但不要过多参与 惊喜并仔细地欣赏,并请他将他拼装作品时的想法讲给我听,因为我根本看不懂他拼的是什么,我常常鼓励他不按图纸拼,而是按自己的想法自由拼,我觉得本来很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附加了很多条件和限制,那兴趣本身就会大打折扣。 4、创造情景培养耐心 例如故意在周末或是假日,带孩子往人多热闹的地方去玩,并预计少不了的塞车、排队之类事件,父母要事先做好准备对策及话题等,以给孩子做出最好的表率。

  • 培养孩子耐心的方法
    培养孩子耐心的方法

    方法1:家长要做出榜样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方法2:有意识地延缓 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孩子要求什么,家长能办到的,都会尽量去满足,但是无限制满足孩子需要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种“立即满足”下孩子性格会变得急躁、任性、缺乏耐心,容易自我中心,无法感受别人的辛苦,理解别人的付出。日后做事情容易只凭兴趣,有始无终。 方法3:给孩子设置障碍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

  • 宝宝怎么克服肛欲期
    宝宝怎么克服肛欲期

    宝宝怎么克服肛欲期:父母主动培养孩子大小便的习惯 当孩子出现了将尿(屎)拉上裤子上时,父母不应该侮辱、耻笑甚至责骂孩子,以免孩子产生不健康的羞耻感,从而形成自贬或者低自尊的人格。对待孩子这种状态要温柔、平和,并尽快给孩子擦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裤子。家长不用提醒孩子“下次去卫生间。” 小贴士:肛欲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很多,为了让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父母要耐心、温柔的对孩子进行排便的训练,当然这里的排便训练的主动权却在孩子身上。 宝宝怎么克服肛欲期:父母耐心引导孩子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明白这是孩子性发展的一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发展。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肛欲期的发展任务,为性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生殖器期构建良好的“基础模型”。 小贴士:父母要知道肛欲期是孩子发育必经的过程,所以要正确的认识孩子肛欲期

  • 每个宝宝都有肛欲期吗
    每个宝宝都有肛欲期吗

    每个宝宝都有肛欲期吗? 肛欲期是孩子需要经过的发展期,所以每个宝宝都有肛欲期。 建议:肛欲期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当孩子出现了肛欲期的表现时,父母应该耐心的引导孩子。 小贴士:肛欲期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个发育阶段,孩子有肛欲期的表现时父母就要调整好心态,正确的引导孩子度过肛欲期,每个宝宝都会经过肛欲期,父母一定不要过于惊慌失措。 家长如何应对宝宝肛欲期? 1、接受孩子的一系列表现。 从内心尊重孩子的发展,最好不要将孩子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作为家人的谈资,更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家庭成员对待孩子肛欲期表现的态度要一致,否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导致这个阶段的延长。 2、不要打断孩子体验肛欲期。 家长在发现孩子憋尿或者憋大便时不要将孩子直接抱进洗手间,或者强行按坐在马桶上,这样会破坏孩子正在进行的体验。 3、别把肛欲期

  • 娃从0岁开始自慰不是病,教你应对医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娃从0岁开始自慰不是病,教你应对医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慰症状 夹腿综合征,又名「不宁腿综合征」或「擦腿综合征」,其实是国内对「儿童自慰」这一名词的隐晦称呼,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中并无这种说法。 在成人的世界里,你们会觉得“自慰”是种病么,如果有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家娃又“自慰”了?感觉场景有种黑色幽默。 男孩自慰可能表现为用手触摸、抚弄小鸡鸡,或者趴下来摩擦小鸡鸡。 女孩自慰可能表现为以夹腿为主、并不断磨擦会阴部。 儿童自慰是指儿童自行刺激生殖器的行为,和成人自慰的表现类似,如全身出汗、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肌肉收缩等。但表现较轻微,并有以下几个特点: 很少用手直接接触生殖器,而是通过夹腿、坐硬物、伏卧摩擦等动作刺激阴部。 持续时间几秒至数小时不等,发生频率亦无规律,偶尔一次或一天数次。

  • 熊孩子为了不上幼儿园,套路玩得深着呢~
    熊孩子为了不上幼儿园,套路玩得深着呢~

    >>>>玩深情 也许哪天一大早起来,孩子就会嗲嗲地要你抱。俩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嘴巴跟抹了蜜一样甜:“麻麻,我不想去幼儿园了,想陪你一天。”真以为他想陪你一天?呵呵呵呵呵呵,别傻了好吗! >>>>扮柔弱 到点了还赖在床上不肯起,问他怎么了,他娇弱地回一句:“麻麻,我不舒服,好像病了。”这可是熊孩子惯用的伎俩,绝对不要轻易上当!!!但凡看到妈妈露出紧张的神情,这小东西就知道自己赢了。孩子又不是豆腐做的,根本没那么脆弱。天天像伺候祖宗一样伺候他,哪有那么容易生病! >>>>装可怜 识破套路不理他,他立马缩到墙边,眼角泛着泪花带着哭腔:“麻麻,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别心软别心软!!!这特么的全是套路好吗?!以为演演苦情戏就能博同情,阴险狡猾的小东西~

  • 孩子爱打人 三招让你没烦扰
    孩子爱打人 三招让你没烦扰

    为什么有孩子爱打人? 其实孩子打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以下四类: 1.对周围环境的模仿 孩子在幼儿阶段,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是通过对身边的人和物模仿习得的。所以你要是发现自家孩子哪天突然开始动手打人,但反观自己家庭,却并没有打人的现象,那么孩子很可能就是在模仿影视镜头中的暴力画面,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也开始打人了。 2.小孩不知轻重 幼儿时期,尤其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时,自身的需求不能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别人,可能就会转而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还小不知轻重,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只是想要借此引起他人注意。 3.外界对“打人”反应不当 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的举动,可能并非出于恶意,但是父母若是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强化孩子的打人行为。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打人行

    标签:行为习惯
  • 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我的建议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前,我们需要有耐心地先做一些功课,首先先检视一下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从中观察是否我们能解读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后,再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有些行为是从互动中学习而来 还记得在宝贝儿子Aidan出生后,我不断地餵奶、抱小孩,终于把背弄伤,压迫到神经,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復健、看秘医,那痛苦的经验让我不敢再抱小孩。在那之后,我都会跟Aidan 説:「妈妈背会痛,不能抱你了,你可以自己走路或坐推车。」坚持久了,现在Aidan 只要是跟我岀门,我们可以一起走好长一段路,他也不会要求我抱。 跟爸爸岀门却是另一回事,爸爸招架不住儿子的撒娇功夫,只好每次都妥协,养成了他出门都要爸爸抱的习惯,不抱还会发脾气。有一次爸爸受不了了,对儿子説:「爸爸好累,给妈妈抱好不好?」儿子竟回答:「妈妈背痛,不能抱。」然后转向爸

    标签:行为习惯
  • 手把手教你回答 “我是怎样来的呢?”
    手把手教你回答 “我是怎样来的呢?”

    1《我的身体,这是什么》 ✎  内容简介 熊宝宝小酷、小玛和爸爸一起洗澡。擦擦肥皂,咕嘟咕嘟地直冒泡泡,他们给爸爸洗澡。小酷洗肚子,小玛洗后背。前胸、屁股、胳膊、腿……全都洗干净了。哈哈!爸爸成了泡沫妖怪! ✎  温馨提示 洗澡是宝宝们常常参与的生活环节。爸爸妈妈可以先给宝宝讲书里的故事, 然后在洗澡的时候重温故事的内容,指指小朋友的各个身体部位,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直观地认识到身体各个部位、初步了解从上至下的顺序。 2《衣服衣服捉迷藏》 ✎ 内容简介 本套图书制作独特,以又厚又硬的卡纸对裱而成,增强了图书的耐久度。作者将透叠的手法运用于图书,将各种衣服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很单纯明快的颜色,巧妙利用翻页结构向孩子提问,并透叠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答案,在娱乐中教会孩子认识身边的事物及其颜色,更是在视觉、听觉、触觉要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孩

  • 宝宝行为令人“头大”?只能忍或滚?非也!改变环境或有奇效
    宝宝行为令人“头大”?只能忍或滚?非也!改变环境或有奇效

    丰富环境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宝宝无聊时候就容易烦躁,一烦躁就啥都不称心,就容易“惹事”,这个大家可能都有体会。 所以給宝宝提供大量有趣的事——他们就不太容易“惹麻烦”。 如何丰富环境呢?书上提到: 玩具、绘本、游戏、橡皮泥、洋娃娃、拼图、給宝宝设立特殊区域等都能丰富环境。 让几个孩子一起在家里玩,有伙伴时候宝宝会更少发生不可接纳行为 大家的分享: 厨房玩具、猫咪玩偶、钓鱼玩具、洞洞书、挖掘机、钓鱼、贴纸书、乐高 小月龄表示只要可以啃都喜欢、化妆品空瓶子、拧盖子、喷壶、切切乐、各种罐子 托马斯、火车轨道、各种车 、球类、相机 下雨踩水、把脸遮住玩捉迷藏、玩水玩沙子、垃圾桶 我都在淘宝看儿童拳击球了,想让他有地打,不对着人打 静电

  • 年少时,你对性有过哪些疑问?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年少时,你对性有过哪些疑问?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1.有个女孩儿在性教育课上问:“放屁会不会传染性病?” 2.在性教育课上,有个孩子问老师:“做爱的时候,你能尿尿吗?” 3.我曾经很担心这个问题:“阴道会不会掉出来?” 4.记得从前上性教育课的老师鼓励我们提问,说没有什么问题是蠢问题的时候。有个人问他:“在房顶做爱的话能怀孕吗?” 5.记得在中学性教育课上,有个人问:“屁股能不能怀孕?” 6.我记得中学时候的性教育课,班上一同学问老师:“两个男的能不能把小鸡鸡插到彼此的小鸡鸡里面?” 7.记得在一个性教育课上有个孩子问:“精子是什么味儿的?”老师说有点儿咸,然后大家都羞涩了。 8.我记得在性教育课上有个女孩儿问:“当你用耳朵做爱的时候,能发生什么?” 9.我记得我上性教育课的时候,有个女孩问了一个问题:“你做爱的时候会呼吸吗

    标签:性心理
  • 爸爸妈妈,你们能闭会嘴吗?
    爸爸妈妈,你们能闭会嘴吗?

    在孩子眼里,唠叨代表了什么? 在一些是什讨论会中,不少学生都表示,父母的唠叨是他们最讨厌的事情。有个学生说:“我觉得事情提醒一遍就足以,但是他们却喜欢颠来倒去的不断唠叨。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是听多了真的会厌烦的!” 还有个学生表示:“我妈妈就是个唠叨大王,每天对各种事情抱怨、指责、唠叨,感觉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让她满意。每天早晨我都希望有个好心情,但是总会被她的唠叨所破坏。现在我一听她的唠叨就有种要发疯的感觉,谁来救救我?” 对于父母的唠叨,不少成年人也是心有余悸! “吃饭时候训孩子的父母最烦人。” “我也是,我都不敢上我妈那儿去,沒完没了的数落这个数落那个,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她,唉!没办法,数落了一辈子,结果是众叛亲离。” “太对了,我婆婆就是很唠叨的人,凭良心说,她其

  • 婴儿口欲期要不要让他吃手?
    婴儿口欲期要不要让他吃手?

    婴儿口欲期要不要让他吃手? 可以不用阻止孩子。 原因:宝宝吃手是天性使然,是发育阶段的必经之路。8个月的时候,宝宝吃手的频率达到最高峰,随着宝宝手的能力的发展,慢慢地开始减少,2岁后逐渐消退。 小贴士:孩子在经历口欲期的时候,会出现吃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岁之前是不需要阻止的,因为这时候宝宝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合理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就不需要阻止宝宝吃手。 多大的宝宝吃手需要阻止? 1岁以后的宝宝吃手需要阻止。 建议:1岁后的宝宝需要采取适当忽视、分散注意力或不吃手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的方式,达到逐渐消除。如果宝宝4岁后仍在吮手指,属于行为问题,应进行行为治疗。 小贴士:1岁后的宝宝还有吃手的情况的话,就要帮助宝宝改善吃手的现象,但是不能严厉的阻止宝宝,这时候要找对方法,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宝宝。 口欲期阻止吃手的后果 后果:

  • 小时候懂得反抗,长大后才会创造!
    小时候懂得反抗,长大后才会创造!

    小家伙5岁了,他开始有自己很清醒的主见,尤其是关于大人大声说话这件事情。 有一天,谷谷说:“妈妈,如果你爱我的话,就算我做错事了,你也不能吓唬我。” 我说:“可是你做错了,我吓唬你是因为要告诉你,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谷谷说:“那你也不能吓唬我。” 我说:“那你说怎么办呢?” 谷谷说:“你首先要对我小声说,如果我不听就把我关到小黑屋,就是我的屋子,可以吗?” 我说:“可以。” 隔了几天,谷谷做错了事情,我大声对他说话,他走到我面前说:“妈妈,那天我们不是聊好了吗?” “聊好了”这句话把我逗乐了。对,当谷谷犯错的时候,只有两条选择——小声说和关小黑屋,就是他自己的屋子。 我赶紧说:“对不起,我忘了,那现在该执行哪一条呢?” 谷谷说:“关小黑屋吧。” 隔了几天,谷谷又犯错误了。 “不是都说好了吗?不能吓唬人!如果我做错了,首先要告诉我做错了,

  • 孩子社交困难,怎么办?
    孩子社交困难,怎么办?

    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声音、表情、动作,来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刚开始,一个孩子看到他跟妈妈说完一句话后,妈妈脸色变了,孩子就会把这个信息吸收进脑袋里:“这句话有问题,如果说,妈妈会生气。”第二次,当他说出同样的话时,老师的脸色也变了,这再一次加强了他原来接收的认识。慢慢地,孩子从一个、两个、三个信息里逐渐解到,人与人互动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人际交往中很细微又隐秘的信息,很难一一通过口头传授,需要孩子从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自己观察、自己感觉,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怎样做一个社会人?怎么在社会上跟人家交往?否则,没有这些经验的累积,孩子走入社会、与人交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被别人讨厌、排斥甚至欺负。等到学习了两三年,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已经知道学校这个情境跟家里是不一样的,家里和超市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情境中要相应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他从生活里逐渐学

  • 孩子恐惧焦虑生气时,请做ta身边那只"镇定的小鸡"
    孩子恐惧焦虑生气时,请做ta身边那只"镇定的小鸡"

    你也许还向孩子保证过无数次“没事的”、“没什么可害怕的”……以便让他安心。你甚至颇费心思地尝试过奖励给孩子小贴画或其他东西,以鼓励他大胆尝试或者自我挑战一下。你多半像大部分父母一样,尝试过通过利诱、威逼、惩罚,以及气急败坏的吼叫想镇住孩子。 今天尖叫童年带来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作者--劳伦斯·科恩著作《游戏力2》的节选,从生动有趣的“第二只小鸡”实验,到解读紧张型父母的心理活动,以及科恩博士对父母们如何摆脱育儿焦虑的困扰,无不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智慧光芒。希望有所启发、感悟的你,在文末留言交流! 实验:小鸡在装死时在想什么? 实验1: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实验2:

    标签:行为心理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