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在生完孩子后,时常跟我抱怨周围人的一些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姐,我有时候会后悔自己生了孩子。不是我天性悲观,而是我发现身边的环境太恶劣。 不说别的,就拿我女儿 1 周岁生日来说,我婆婆的好友们,居然当着我的面,用棒棒糖作为诱饵教我女儿骂我「坏妈妈」,得逞以后全体哈哈大笑,像捡了黄金似的。 我女儿那么小,哪懂「坏」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按他们的要求去努力发出「坏」的唇音来,我婆婆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说什么,还要为了维护这种「欢声笑语」的大气氛而跟着起哄。难道在她们眼里,我的女儿就是个玩具? 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当面对别人口中的「玩笑」时,你是怎么做的呢? 这样逗孩子,问题很严重 你以为的玩笑,实际却可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1. 言语上的不尊重 把类似上面这种话当做玩笑来逗孩子,在整
孩子学习不好,成绩差,写作业不认真,考试总是粗心,都是困扰家长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写作业马虎,学习成绩不好呢?殊不知家庭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家长在教育中不自觉所犯的错误,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果。 1.总是问孩子在班上的学习排名 不要总是以考试成绩的排名来肯定或否定孩子,对于一个并不能每次都排名前列的孩子来说,过于强调名次会使孩子难过并且自卑,而孩子不断对自己的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继续下降,对于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也会有所防碍。 2.对于孩子失败总是出言指责 比如孩子刚学会写拼音,但总是写错,一位妈妈对孩子说:“没关系,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书上的写法,相信你下次写的时候一定写的是正确的,爸爸妈妈都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而另一位妈妈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对孩子说:“这么简单你
这几年,在儿子差不多两年级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他经常忘记完成作业,或者,做好了作业忘记带到学校去。为了这个新问题,我和他爸没少想办法——比如,提醒他一回家就马上写作业,然后在每个交作业的早晨给他检查书包…… 可是,我们的努力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相反的,忘带作业的毛病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一天放学,儿子甚至发起了脾气,他大喊着责怪他爸说:“爸爸!你怎么又忘记给我带作业了呢?” 我给老师发邮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老师说:“你们要求他每天按时写作业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养成好习惯需要一定时间。你们每天帮他检查书包的做法是错的,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们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不要管。” 什么?“不要管”居然也是管教孩子的方法么?后来,在和老师的面谈中,我听到了这个名词——“自然后果”惩罚法。 后来,我阅读的一些教育学书籍也证实了老师的方法。原来,一共有5种
小学一至二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至四年级 心理特征: 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沟通方法: 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
说到这个话题,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当时我5岁,长得瘦小,邻居有个年长我3岁的大个子,很多孩子都叫他“癞头”。有一次因为玩弹珠摸了一下他的弹珠,被他抡着拳头往脸上打了一拳。当时又痛又委屈地哭着回家,我爸告诉我,“下次他再打你,一定要打回他,这样他就不敢再打你。” 当他第二次毫无征兆地冲过来打我时,慌忙间想起我爸说过的话,“打回他就不敢打你”,随即闭着眼拳头乱挥。结果啥也没打中就被摁在地上打了一顿,当时内心的恐惧感掩盖了身体的疼痛感,脑袋中不停地浮现自己要被打死的念头。 从此我不仅像老鼠撞见猫一样躲着癞头走,并且每次听到癞头的声音心里就发毛,甚至在那段时间总是做同样的梦,梦见我被癞头打死埋掉。当然,这一切都没敢再告诉我爸,生怕他逼着我打架。噩梦般的日子持续了好久,终于有一天,癞头由于贪玩掉池塘里淹死了,当晚我甚至还做梦癞头变成鬼来打我。 好在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癞
自从老大上了一年级,我已经变身咆哮帝。特别是每次她做作业我都得抱着老二陪着写(该方法不提倡,但是忍不住),所以,经常动不动就把自己惹怒了…… 姑姑昨天打了个电话给她女儿,说做了个噩梦吓个半死,梦到孩子被偷了,吓的她哭了一夜,第二天打电话的时候都还哆哆嗦嗦的,生怕梦境成真。是的,这就是一个母亲,一个外婆。 萌萌狐也是这样一个人啊,看到孩子生病,恨不得替孩子生病,看到孩子受伤,恨不得替孩子受伤,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 所以,下次,如果想吼孩子,不如在心里倒数,如果默念三分钟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默念六分钟,好吗?
长大后发现,电视剧里的剧情都是骗人的: 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而且他们大多数人比穷人更懂礼貌、更慷慨、更优秀;穷人的孩子成为富人的机会很少,大多数只比父母好上一点,而且穷人家也会有自私自卑、目光狭隘的“凤凰男”、“凤凰女”。 难道贫穷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也决定着孩子的人生? 同样的“穷父母”,也会有不一样的孩子 好友娜娜上周去参加发小珺珺的婚礼,婚礼非常隆重。回来后,她说看着同样起点的朋友,与自己的差距越来越大,觉得内心充满了嫉妒和不甘。 娜娜和珺珺自小住在同一栋楼,都有个在工厂上班的爸爸,当家庭主妇的妈妈,也都是最普通的小家庭。 小时候,娜娜总以为珺珺家比自己有钱,因为珺珺的妈妈会给珺珺买新衣,学习文具也从来不缺,而且珺珺还有零用钱。但其实,这只是珺珺妈妈更加懂得精打细算,整天想着的事情都是怎样用有限的钱让家里
小青春期有卵泡吗? 小青春期并没有卵泡,因为孩子出现乳房发育、阴道出血都是微小青春期的特征,而这个表现并不是真正发育,所以是不会出现卵泡的。 女孩在10岁之后,会出现了卵巢的发育,此时会排卵,此时就有了月经,所以月经是排卵的标志。排卵才会有卵泡。 小贴士:如果检查发现出现卵泡,也不要轻易定义真正是卵泡,有可能有其他的影像导致的误认为是卵泡,需要注意再次复查查看是否为卵泡的发育,然后注意做性激素检查及脑垂体检查查看是否有异常再确定是否要治疗。 小青春期孩子的表现 1、男孩 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 2、女孩 (1)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 (2)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极少数女婴甚至还可出现类似月经的少许出血现
微小青春期怎么办? 微小青春期只是孩子成长中经历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父母只需要注意观察,观察孩子是否到了消失年龄就会消失,观察孩子是否有性早熟的特征出现等。 小贴士:一部分孩子会在半岁到两岁经历微小青春期,父母不要过多的担心,孩子会出现类似于性早熟的现象,但是却不是性早熟。父母要知道,男宝宝在半岁之前小青春期的特征会消失,女宝宝两岁之前小青春期的特征会消失,如果那之后宝宝依旧有小青春期的表现,那么就要检查是否是小青春期的个例或者是真性性早熟。 微小青春期能恢复正常吗? 小青春期并不是每个小孩子都会经历的,一部分孩子会经历微小青春期,但是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恢复正常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现“微小青春期”是性腺功能完好的表现。在一些性腺发育不良的婴儿身上,“微小青春期”的表现会减退,性激素的水平也会比同龄儿要低。有
骨龄、生长速度没有超前 孩子骨龄没有超前,生长速度也没有明显超前,那么就可以判断孩子并不是性早熟。孩子只是处在微小青春期,并没有性早熟的表现。 小贴士:虽然微小青春期有类似于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过程,但这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孩子没有性早熟的特征,那么就可以判定孩子处于微小青春期。 乳房发育程度在第二期 正常婴儿是没有乳房发育的,一期是没有乳房的发育,摸不到乳核,二期能摸到乳核但只有绿豆大小,这都是在生理范围之内。而三期、四期可能是有大量外源性雌激素的作用,乳晕会有明显的色素沉着,这在这些孩子当中没有发现。 小贴士:孩子是处在微小青春期,并不是性早熟的判定也可以从乳房的发育来看。当然,在两岁之前这些微小青春期的表现都会消散。 微小青春期的表现 一、男孩: 男婴在
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1-3岁宝宝从新生儿逐渐成长,身体的各个机能开始发育完全,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作息都能很好地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在宝宝没有自控能力的时候,父母去有意的培养及调整,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节奏,随着季节的变化、宝宝年龄的增长及时调整作息时间,不要让宝宝有压力的感受。 例如:提前制定好宝宝一天的休息时刻表,详细列出起床、午休、晚上睡觉时间,该睡觉前营造好睡眠环境,该起床时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不拖沓,这些规律的作息习惯也有助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养成。 独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信宝宝在完全学会独立吃饭前,吃饭绝对一项让父母很都疼的事。宝宝小,玩心重,有多少个宝宝在吃饭时都是一边玩着一边父母喂着,甚至喂着也不会好好吃饭。这其实就是在前期培养饮食习惯时没注意。 饮食习惯的好
孩子慢慢长大后,总会有一些事情想要瞒着爹妈的,比如打破了家里名贵的花瓶、把爸爸的手机玩坏了、弄丢了妈妈的戒指,等等。而同样地,父母也有些事情是唯恐被孩子发现的,比如啪啪啪。 亲热场面被孩子看到 除了尴尬还是尴尬 虽说啪啪啪一定要避开孩子,可按常理出牌那就不是孩子了啊!万一不小心撞个正着,就算孩子还很小,瞪着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你们,那都是挺尴尬的。不过,还有比这更尴尬的,不知妈妈们听说了没有: 近日,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专家在公益讲座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读幼儿园的孩子,经常向同班的小伙伴们“转播”爹妈前一晚的亲热实况,细节描述之丰富,让人瞠目结舌。 爹妈知道后尴尬至极,同时也大呼“冤枉”:我们都是等孩子睡着以后才亲热的啊! 然而孩子只是在装睡,眯着眼睛等父母现场“直播”。 发生这样的事,不能怪自己“摊上”这样的熊孩子,归根到
我把两个孩子叫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一起商量确定了方案细则,还设立了一二三等奖,然后签字生效。 下面就是我们拟定的合同,从2016年9月1日开始实施。 上面所提到的有些习惯,比如说早上起床、洗漱要在15分钟内完成,这其实是他们已经保持了很久的生活习惯,但因为孩子有许多事情是容易反复的,所以我把它列入进来,希望借助这个公约和计划让孩子这一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毕竟早上一起床就能意识到要抓紧时间的孩子,一整天做起事来也会很有条理的。 首先,我们将每一项的满分都设为十分,然后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再取平均分。每个月底进行统计,再评出一二三等奖。为了让孩子认真重视这件事情,我们自己首先要非常重视,所以制定出来的规则,就要严格执行。 1.早上十五分钟之内起床、洗刷、整理房间,包括收拾书桌、扫地
最近,有个朋友来萌萌狐家做客,看到大宝二宝争先恐后要把好吃的东西分享给我时,不由的感慨说:哎呀,萌萌狐,你家两个娃娃真是乖啊,我们家现在才七个月就整天抓我头发,还咬我,简直就是恶魔啊,呜呜…… 好吧,看到朋友一脸“我就是想不明白”的表情,萌萌狐忍不住就摆出了过来人的架子,告诉她:其实,你家宝宝这是在告诉你她爱你呢!宝宝还小,不会用语言来表达爱,或者有时候说不清,所以就通过肢体动作来说“我爱你”啦! 看到这,你是否心里会升起一股暖流呢?萌萌狐每次看到小宝宝们用动作告诉他们的妈妈“我爱你”时,总是会觉得满满的感动啊,这样的爱,你可千万不要像我的朋友那样误会啦,那孩子可就太委屈了呢!
微小青春期严重吗? 微小青春期一般都可以自愈,所以微小青春期是不严重的。 大多数孩子都会在两岁之后自愈,家长可以放心。但也存在个别孩子无法自愈,如果2岁之后孩子乳房持续增大,就要重点关注,可能诱发真性性早熟。现在医学分工日益精细化,不但普通的外科医生不知道性早熟的真正定义,即使是儿科医生对小青春期这个概念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不能看到宝宝乳房增大后,就简单地判定宝宝为性早熟。 因为女孩从2周岁以后直至青春期发育启动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将进入静止期,对性激素的负反馈有极高的敏感性,会抑制性激素的升高。大多数婴儿期开始增大的乳房这时会逐渐变软、乃至消失。 注意:如果2岁之后孩子乳房持续增大,就要重点关注,可能诱发真性性早熟。但是也有微小青春期会持续到4岁的个例,所以建议直接就医检查更为妥帖。 微小青春期的年龄范围
微小青春期是性早熟吗? 微小青春期并不是性早熟,不能将性早熟和微小青春期归为一谈。 为了向医生明晰界定性早熟的概念,2010年,原卫生部发出“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再次重申了诊断依据——女孩子在8岁以前、男孩子在9岁以前如果出现第二性征,可以视为性早熟。但是,该指南同时指出,一些小年龄段孩子的乳房发育,属于“小青春期”,不能简单地判定为性早熟。 “微小青春期是生命早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一般能自愈。单纯的乳房早发育,是两岁以下婴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多数孩子会自愈。”黄邀提醒家长们,平时需要关注孩子乳晕的大小、颜色,以及乳头是否变硬,如果乳晕没有变黑,按压乳房没有痛的感觉,那么只要随诊观察就好。 注意:微小青春期一般男孩持续到半岁,女孩持续到两岁之前,但也有微小青春期持续到4岁的个例,所以如果两岁之后孩子还有微小青春期的表现,
微小青春期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微小青春期对孩子各方面都不会有影响,所以父母不要有任何的担心。 微小青春期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在微小青春期测定激素,如果说激素水平低下,将来这些人在成年期可能会出现性腺功能减退症,也就是将来没有青春发育。在大量的文献当中,不管吃母乳还是吃奶粉,都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那么明显,有的人不明显呢,这就是个体的差异。 注意:微小青春期对于未来的发育、身高应该都没有影响,一般来说,这种病对智力也没有任何影响。 微小青春期什么时候消失? 男孩这种现象会出现在半岁之前,女孩这种现象会出现在两岁以前。 表现: 1)男孩: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 2)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少数女婴甚至还可出现类似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常常听到爸爸妈妈们讨论——孩子学什么知识,参加什么兴趣班,分享的都是学习材料、资源等等,但其实,随着搜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获取各种知识的门槛会越来越低。相对于早晚都会学到的知识,从小拥有好习惯显得更加重要。 相信你也听说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其实在美国,这本书的少儿版——《快乐孩子的7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appy Kids)和《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The 7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也非常流行,美国学校把它们归纳为“孩子成长的7棵习惯树”。下文我根据我从儿子在美国读书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逐一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习惯1:积极主动,我的人生我负责 Be practive —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当然,这种学习习惯既包括了好的习惯,也包括不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或是坏的学习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是优生还是差生。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孩子今后是否会变成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差生”,从下面5个习惯中就可以判断出来。 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
不少妈妈都会有同一个烦恼,宝宝好像经常会用哭闹来作为“武器”,为了一颗糖或者一个小玩具就哭闹不止,我们怎么劝说都没用,就势要达到诉求才会停止。这个现象可以称为“习惯性哭闹”,其实这现象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那么知道了原因以后我们又要怎么来解决呢? 为何养成/造成? 1、宝宝还小,不会表达 有时候原因很简单,宝宝还小,还未学会说话或者是表达能力还不强的时候,有些时候想跟父母诉求一个事情又无法让父母一下子理解,宝宝就很容易心急又烦躁。这时候宝宝只能以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是因为着急而无法不以哭闹表达。 2、尝试到哭闹的甜头 宝宝其实十分的聪明,只要他有一次以哭闹作为“武器”成功了的经历,他就会把这个记在心上。下一次无论有理的或无理的诉求都会以哭闹来争取。 3、尝试去挑战规则 每个人都会有尝试去挑战规则的欲望,宝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