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经常打人,而且打人已经不分场合,不分人群,那么可以试试“标准行为训练法”,即,在看到孩子打人时,抓住孩子的手,并告诉孩子“如果你再打人的话,我就要控制你的手6秒钟。”数到6秒之后,告诉孩子:“你如果不打人,我会放开你的手。” 对于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孩子,有一个可以通用的办法是,和孩子沟通,“我看到你刚才追着打他了,好像你们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儿,你愿意告诉我吗?”尝试着让孩子把当时右脑高涨的情绪和攻击性的行为用左脑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对他也有一个内在的整合作用。当孩子愿意用语言说出来的时候,他的打人的行为才有可能被理解和调试。 下面,我想写两个案例,做一些补充。 我们小区有个2岁半的小女孩,小脸蛋粉粉的,长得很可爱,可就是特别喜欢打人,尤其喜欢打婴儿车的小宝宝。每次,她看到婴儿车,就要凑上去看一下。可一靠近婴儿车,就立刻挥起手来,一巴掌打在
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和监牢。 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可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要不然,就把钱存起来,等儿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 为了儿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儿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儿子不饱暖思坏,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为什么男孩要穷养:让男孩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挫折会激发男孩勇敢无
单亲家庭的孩子早恋怎么办:鼓励与异性正常交往 原因:异性交往可以使个性互补渗透,孩子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 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两性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彼此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 男生,女生彼此之间的正常交往能够促进相互了解,消除神秘感,有利于健康的性心理的形成。 比如单恋的孩子通过正常的同学交往也就是拉近距离,可以打破恋爱对象的完美形象,使“神”还原为“人”。 对于已经早恋的孩子家长的做法: 告诉孩子好感只是一种友谊的表现,虽然好感和友谊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爱情,但它绝不是爱情本身。 强化“高尚的友谊比爱情更伟大”意识
朱永新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朱永新谈家庭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真的不能从小灌输穷的思想,那种自卑是长大后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克服的。 你一个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啊? 翻看评论时会惊讶地发现,诸如此类的评论比比皆是,热评当中,许多人谈及,小时候的伤害往往来自于最亲最近的父母,而且这些伤害在自己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最终演变成性格当中自卑懦弱的那一部分。 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仔细想想,在孩子感情最敏感、最脆弱的时候,父母的某些无心之举或不恰当的方法,却成了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自卑懦弱的关键因素。 有意的反向激励,可能会毁了孩子的自信心 朋友小媛很喜欢画画,她的记事本空白处,常有自己随手勾勒的小漫画,虽然笔法不似漫画家那样成熟,也真心算是不错的。但是每当有人夸赞她的画作,她总是这样回答:“差的太远了,再怎么练也无济于事,画画是需要天分的。” 小媛向我们讲过
>>>> 性别不能决定性格 首先写这个题目的时候先弄清楚一个概念,我们谈的是性别不是性格,每个人性格不同,即使相同家庭、相同性别的个体也会有所区别。我姐姐就是比较温婉,我就是比较泼辣,这一点上从小到大都是如此。有些人慢热,有些人秒熟,性格的东西你实在难以控制。 静静喜欢蓝色,不喜欢花、不喜欢蝴蝶结,喜欢简洁的东西。静静说“我就是喜欢男孩子,我不喜欢女孩子”。即使做游戏,静静经常想当爸爸,当哥哥,不想当妈妈,当姐姐。 有时候我确实有点头疼,面对人家为了穿裙子能哭一鼻子的小女生,真有点羡慕。 >>>> 没有粉色的世界也可以很美好 静静喜欢黑白灰蓝。从几个月开始,静静就从五彩斑斓的圈圈中选出深蓝色的。后来我翻看她小时候的照片,发现小时候是很粉嫩的,所以这样的喜好还
要不要让孩子和父母分开睡,何时应该分床,何时应该分房,这些小问题让很多家长陷入纠结。很多家长为了照顾宝宝方便会选择和宝宝同床睡,并认为这样可以给宝宝带来安全感,但一直和宝宝同床睡过晚让宝宝独立睡却容易产生大问题。 事件回顾: 因一直没有和父母分房睡,小朋友偶然看见了家长在嘿咻,居然向幼儿园的小朋友转播父母亲热的场景,并模仿家长的动作。这种场面着实让人尴尬,而且这还并非个例。还有十几岁的孩子一直和父母同睡,更夸张的是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一起睡了19年,直到儿子上大学,但过度甚至畸形的疼爱却导致儿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休学,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敢恋爱,极度地依赖父母。 “ 太晚分床、分房睡对宝宝的危害 很多妈妈担心和宝宝分开睡,宝宝会没有安全感,晚上踢被子了怎么办,哭闹了怎么办,照顾起来也不方便。刚开始分开睡确
微小青春期发病率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微小青春期,大概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孩子会经历小青春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现“微小青春期”是性腺功能完好的表现。在一些性腺发育不良的婴儿身上,“微小青春期”的表现会减退,性激素的水平也会比同龄儿要低。 小贴士:微小青春期只是孩子成长中一次正常的经历,所以发病率之说其实是不正确的说法,因为微小青春期并不是一种疾病。 微小青春期的表现 1、男孩 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 2、女孩 1)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 2)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极少数女婴甚至还可出现类似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 小贴士:这种表现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会消散,男孩在半岁之前这种现象即可消失,女孩则是
随手扔掉吃过的食物,到处都是她的玩具,别说卧室的整洁了,就连她的小拖鞋都是随处只能找到一只。看到被她弄的乱七八糟的家,同事简直无语了。 唠叨几句吧,孩子还嫌烦。同事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了,于是就来请教我,从此她便开启了养成收拾整理好习惯的旅程。 一、从小给孩子灌输收拾整理的意识 有些父母在孩子两岁左右时会发现,他们常常有“帮倒忙”的情况,其实这时孩子就已经有了收拾整理的愿望,而父母们总觉得孩子太小,收拾不好反倒添乱,所以妨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 其实,父母在这时要抓住时机,培养并强化孩子收拾整理的意识,但是切记不要带有强制性。不大包大揽,不破坏打击,积极鼓励才是正确的做法。 二、给孩子提供自己收拾整理的空间 随着孩子身体协调性的发育完善,他们可以自己收拾玩具、吃饭、洗漱,还能做到叠衣铺被,虽然这些事
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提倡早教 颜之推提倡家庭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他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他认为如果普通家庭不能从胎教开始,那么也应该从婴幼儿就开始进行教育,因为教育的越早越好,他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在孩子刚刚懂得看人的脸色,识别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那么让他做他就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 颜之推还认为:婴幼儿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婴幼儿时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可塑性大,所以早期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 而且颜之推以自己的学习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说:“勿七岁时,诵《灵光颠覆》,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年龄越小受到的
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智力 有研究表明,低劣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普遍会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的现象,到了入学年龄,会有入学困难。尤其是在2~5岁,孩子智力发展关键期,父母离异造成的低劣环境,对孩子智力发育的影响尤为明显。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行为 父母离异,往往让孩子感到孤立无助,对家庭失去信任,转而投身社会,寻觅知音,极易误入歧途。有些孩子甚至对家庭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说谎、攻击性强等不良行为。有统计显示少年犯中离异家庭孩子占到40%。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人格 首先,由于父母离婚后,孩子由一方照顾,孩子易形成人格的单性化:母亲往往会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任性、偏执,被动而胆怯;父亲往往对孩子态度冷淡,对孩子的教育机械、强制,易使孩子冷酷好斗
“为什么妹妹没有小JJ?”“为什么男生站着尿尿而女生坐着?”这样的问题,也许你会觉得难以启齿,一脸的尴尬,然后就支支吾吾转移了话题。 但是,性教育是一堂成长必修课。 只是有点不一样,会有羞答答的感觉。 要我们去给孩子讲,跟讲绘本故事多多少少是有不同的。 就好像儿子问我,“爸爸,我是怎么来的?” “你是爸爸妈妈一起生的。” “不对,不对,是妈妈肚子里生的。“ 我相信很多的父母就把答案停在这里了。 可是孩子肯定会想,既然我是妈妈生的,那爸爸是干嘛的?为什么会有爸爸呢? 所以,我是一直告诉孩子是爸爸妈妈一起生的。 爸爸一半,妈妈一半,我们都爱你。 但是儿子问,“那爸爸妈妈是怎么一起生我的?” 这个时候我就有点招架不住了。 然后给他看过《小威向前冲》也读过这本书,效果很
德国家庭怎么教育孩子:能力大于成绩 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① 孩子像花也像大树,需要呵护更要历练!死知识和活能力,都是学习。 ② 既要学业好,更要能力强,宠物是最好的老师──教会孩子热爱生命、付出爱心和动物相处,就是一种学习。 ③ 从小能和动物相处,长大就能和他人相处,拥有柔软的心,关怀弱势,善良比金子更可贵!照顾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④ 为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训练逻辑思辨能力,动脑筋,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⑤ 从餐桌上学礼貌,随时随地机会教育,培养孩子的礼仪。 ⑥ 放手,是学习独立的第一堂课!自己能够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帮助。 ⑦
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案例一 小A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小女孩,打扮得却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听话,上课从来不讲话,却也从不发言。 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竟然接连好几天没做作业,考虑到她性格内向,开始我让她回家补上就行了,老师不批评。 可没想到平时那么听话的她竟然只补了一小部分。问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应该问问家长怎么回事?”于是让她请家长来一趟,结果等了三天都没来,而且每一天她都会撒一个在我们成人看来十分可笑的谎。 事情更严重了,我于是亲自在放学时到校门口请其家长来谈谈。她妈妈到办公室后,我刚跟她妈妈说了一句:“小A这几天作业一直没有完成。”我话还没说完,她妈妈就冲上前,“啪”地使劲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马上也红了眼眶。 老师立刻被吓呆了,
优秀家庭教育经验:德育 一个良好的品德是每个人需要拥有的最基础的东西。个人品德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作法: 1、教育孩子讲道德要从自身、身边做起,使她从小尊敬长辈,友爱他人,不欺负弱小。 2、孩子做对了要赞赏,做错了要恰当批评,让她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判别事物对错的观念。 3、内心善良、懂礼貌、讲文明、辨是非、懂得换位思考,这一切应该从小就抓起。 例如: 有一位家长跟我说了她孩子的一个小故事: 她孩子很小的时候攻击性就很强,喜欢打人,常常把其他小朋友弄哭。 她想在她上幼儿园前一定要想办法治好她。有一天下班回家有妈妈过来告状说她女儿昨天又打了她的孩子,抓破她孩子的脸。 回到家她非常耐心地蹲下来问她:“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宝贝,是不是?”
小D1岁的时候,在家还在叽叽喳喳火星语,一出家门,马上就不说话了,更不要说见人打招呼了;14个月的时候,在公园看到其他孩子在玩沙,明明想加入的,但就是在一旁看了好久好久,不肯跨出这第一步; 18个月的时候,带她去参加一个新的早教班,她总是远远地看着,完全不参与,回家倒是会把早教班发生的一些事情,自己又重复出来; 2岁了,第一次去参加朋友孩子的生日聚会,她站在门口,时不时偷偷看一眼里面热闹的人群,却迟迟不肯进门。 这样的孩子,我们都会说,是个内向害羞的宝宝。关于这个话题,我以前就写过两篇文章。随着带小D的工龄慢慢增长,随着自己接触的老师越来越多,我对于她的性格脾性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些新的方法,希望给你们也能有所借鉴。 不是内向,只是慢热 为什么非要较真来区别这两个概念呢?因为这会影响到我们看待这件事的视角。尽管性
爱掐话 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而孩子小,往往认识不到它的严重性,也不认为这是一个毛病。如果孩子有这个毛病,一定要及时改,否则养成习惯很难改正。 爱说脏话打人 孩子的一些污秽暴力行为是建立在模仿上的,孩子只有从别处学来,才会运用到实践中来,电视上,父母身上,周围的小伙伴,都可能影响孩子。爱打人说脏话的孩子,是很难有小伙伴愿意与之玩耍的,完全是个定时炸弹,在孩子没有养成习惯之前,父母赶紧纠正。 脾气太大 家里有小霸王,多半是父母惯出来的,脾气大的孩子,在家里让父母受苦受累,在外面让小伙伴讨厌。因此对于孩子的脾气,家长还是尽早开始管治,要是孩子长大还是这么大的脾气,真的要吃大亏了。 胆子太小 胆子的小的孩子,在
单亲家庭的教育策略:“对症下药” 做法: 调查分析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和现状,“对症下药”,寻找这类学生的需求点。 详细做法: 1、了解情况 我们首先从了解情况入手,根据不同变故,分析孩子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使他们具有健全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 2、找准问题 家庭变故会让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或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鉴于此,我对这类孩子的品行进行长期观察,及时引导,端正不良行为习惯,加强与家庭的联系,说服家长对子女多关心,不放任,少粗暴,教育他们不与社会上品行不端的人交往,避免外在的“感染”。 3、找准需求 单亲家庭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无外乎有: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同情等。教育者要适时抓住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家庭都是爸爸忙着工作,妈妈负责照顾和教育孩子。妈妈伴随了孩子的成长历程,那么妈妈的行为举动都将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对于下面这两种行为,妈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对孩子做! 讽刺孩子 有些妈妈是急性子,往往看到孩子没有完成某件事的时候,就开始在傍边唠叨“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没用的家伙”之类的语言。或许你是很铁不成钢,或者无心的唠叨,但是这对孩子而言就如同一把钢刀,刀刀刺进孩子最柔软的内心。 这些带有讽刺挖苦的话,一个成年人都难以入耳,何况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这只会给他带来阴影,而且还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暗示:反正我就是笨,就是什么都做不好,那我何必要做。破罐破摔、自甘堕落,孩子经验不足做错事是正常的事,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鼓励孩子做的更好。 用武力去教育孩子 原以为现如今不会有人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