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幼儿园已不再是铜墙铁壁,该把孩子安放在何处?
    幼儿园已不再是铜墙铁壁,该把孩子安放在何处?

    最近幼儿园虐待事件层出不穷,当孩子被虐待还不敢说,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幼儿园已不再是铜墙铁壁,该把孩子安放在何处? 是心痛还是痛心? 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看见“幼儿园孩子被强喂芥末”这样的新闻,首先是震惊,然后是后怕,自己也有孩子,也在幼儿园,是不是也发生这种看上去不是“拳打脚踢”却比“拳打脚踢”还要严重的摧残。 据说那个被强行喂食芥末的宝宝一个小时拉稀6次,这得要承受多大的精神折磨与心理折磨? 本以为,幼儿园的门槛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高,老师的培训越来越全面,我的孩子送进去,不求成就奇才,起码是平安无事,哪成想还是有这样的老师,我无法推测事件的起因,但这却含蓄的意味着“校园暴力”还是一个大问题,我的孩子也有同样的安全隐患。 我是真的怕了才会一次次的焦虑。 本以为的“铜墙铁壁的桃花源”却在旦夕之间成了“

  • 说了这5个字,这位家长就被踢出了家长群......
    说了这5个字,这位家长就被踢出了家长群......

    贝贝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 她的妈妈呢,也是比较厉害,这个幼儿园是她千挑万选造出来的,可是还是怎么看这个老师,怎么不如意。 不过贝贝她妈还是加了老师的微信,还是加了家长群,在家长群里也是属于活跃的那种,没事干个什么都喜欢和群里的家长们讨论,比如新上市的包包,贝贝练得毛笔字,还有自己做的饭。 时间久了也就没人搭理她了。 于是又常常@老师,要老师和她说,贝贝的老师为此感到很烦恼,专门找来了贝贝谈话,和贝贝说希望贝贝能让她妈妈安静一点,不要发布那么多和学校、学习、学生无关的事情,例如包包什么的就不要在群里说。 贝贝其实也明白老师的心情。 于是回来之后就和妈妈说了,结果妈妈直接在群里发了5个字“这老师,不行!!!!!” 并且还在朋友圈发! 这就尴尬了,贝贝老师一气之

  • 提升宝宝智商,这三个窗口期一定要牢牢把握了!
    提升宝宝智商,这三个窗口期一定要牢牢把握了!

    前阵子朋友问我,怎么人家都开始说话了,自己的娃还不说话?怎么人家娃数数数得特别溜,自己的娃数数就是数不清? 我让她别着急,出生后,娃的智力发展有三个窗口期,只要抓住这三个窗口期,娃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情感、语言和逻辑能力,在窗口期就会发展得特别快,过了窗口期,学起来就会稍微慢一些了。 美国佐治亚大学发表过一个“为婴儿开发更好的大脑”研究报道,指出大脑发育“窗口期”的孩子,各项“技能”会发育更快。可以我们可以很好地抓住这三个窗口期,小朋友可以迎来智力的二次发育,高情商、数学好、口才棒都不是问题。 1 培养情商的黄金时间在一岁半前 先来说说情商。我们说的情商一般是指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领导、管理能力。瓜瓜的情商还可以,在我的引导下,他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说自己高兴了,或者生气

  • 孩子做了家务,家长该不该支付“酬劳”呢?
    孩子做了家务,家长该不该支付“酬劳”呢?

    现在有一些家长,跟自己的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如刷碗一次付2元,扫地一次付2元,取牛奶一次付1元……活干完,经验收合格,结账,现金支付劳务报酬。 这些家长认为这样做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平合理”,还有如下的好处:一、可以调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二、以付家务劳动报酬代替无偿给零花钱,孩子是通过自己劳动所得,不会乱花;三、可以使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增强商品意识。 猛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可细细一琢磨,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 家务劳动不是商品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劳动是一种商品,可以出卖。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都是商品,比如社会公益劳动、自己家庭的家务劳动等,就不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而是伦理道德行为。家务劳动是家庭伦理道德范畴的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对家庭理应尽的义务。 不论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伦理道德的

  • 3 岁前的小宝宝,在智力培养上需要注意什么?家长必看!
    3 岁前的小宝宝,在智力培养上需要注意什么?家长必看!

    0-3 岁是孩子发育的关键期,很多妈妈们都关心如何珍惜这段时间,让孩子智力发育健全。 思维训练 两岁多宝宝要做思维训练吗? 其实,学前幼儿不宜做抽象的逻辑思维训练。我把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的实验,改动成游戏和孩子一起玩。 分享几个。比如:守恒实验。 第一个游戏,你可以用长度相同的筷子,先问两根筷子一样长吗?然后,前后错开,问这两根筷子现在一样长吗?错开的距离,可以自由控制,先短后长,逐渐拉开前后错开的距离。 第二个游戏,双脚光脚丫,先问脚丫一样大吗?然后,一前一后错开,问两个脚丫现在一样大吗? 第三个游戏,准备四个玻璃杯,两个大小、高矮一模一样的玻璃杯、一个高高瘦瘦的玻璃杯和一个胖胖胖矮矮的玻璃杯。首先,给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倒水,保证一样多,问孩子:两杯水一样多吗?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高杯子和胖杯子,问

  • 孩子会越挫越勇吗?会,但是要有这个前提!
    孩子会越挫越勇吗?会,但是要有这个前提!

    ″多大点事儿啊,别哭了啊,妈妈回去给你做好吃的。″ 孩子的挫折,到了大人那,总会被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却没想到孩子会记忆很久很久。 周六,我带着乐乐像往常一样上轮滑课。 下课时,他闷闷不乐的走到我身边,我猜他可能是学的时候遇到困难。过了一会儿,老师过来向我表示:乐乐在学一个动作上迟迟没有进步,跟不上大家的进度,换一个进度慢一些的班对他更适合。 我能理解老师,也没多说什么。乐乐上完课默默跟我走到车上,眼泪就开始流:″妈妈,我不想学轮滑了……″ 看着他哭泣时抖动的小肩膀,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 对于大人来说,可能觉得这芝麻点事,过段时间就好了。 但对孩子来说,这些打击非同小可,记忆也很深刻。 小学二年级时,我所在的学校获得一个机会,去外地进行汇报演出。当时对于我们那个小县城,

  • 当你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妈妈,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当你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妈妈,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每个人可能天生都有那么一些关于完美的“基因”,当年龄增长阅历渐丰,我们可能会丢失了一部分对“完美”的敏感,但等到我们踏入了人生另一个阶段——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敏感又突然全数回归,反复“拷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父母? 强迫自己一定要当一个完美妈妈,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想很多妈妈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孩子生病了,都是我没有养护好孩子;孩子不听话了,都是我没有教育好孩子;孩子在外被欺负了,都是我没有保护好孩子……为人母后,我们把所有的心力都用在当一个“完美”妈妈上,我们把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不够完美的事,都归咎于自己。 记得绵绵2岁时,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极端焦虑状况。那时绵绵正处于“可怕的2岁”,我带得心力交瘁,既不能控制娃的情绪,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吼完娃后紧跟而来的对娃的内疚感几乎要把我给淹没。而每晚哄娃睡后,我开始回忆自己这一天的

  • 两宝打架,你以为孩子们只是在争输赢吗?
    两宝打架,你以为孩子们只是在争输赢吗?

    吃过饭,我钻进房间去完成我的工作,不一会,听到外面吵闹起来,还伴随着孩子们的哭声。 出去一看,原来是因为苹果只剩最后一块,姐姐拿着啃,没想到妹妹突然也要,发现没有了,就大哭起来。 爷爷无奈的说:“你们俩真是的,不吃都不吃,吃就都要吃!之前那么多苹果放那,你们也不吃!大宝你是姐姐,你给妹妹算了,爷爷明天再给你买!” 一直哭闹着要苹果的妹妹听了这话,收住了眼泪,眼巴巴等着姐姐给她。 而姐姐可不干了:“我先拿到的,为什么要给妹妹?!” “你是姐姐,你让着点妹妹啊,给她吧!快点啊!”爷爷继续动员着姐姐,带着一点点的命令口吻。 本就不乐意的姐姐,终于在奶奶也过来帮腔让她“听话”的时候哭了出来:“为什么要给妹妹!那是我的!……” 爷爷奶奶看着两个小泪人,束手无策起来。 我赶紧把妹妹抱起来:“小宝乖,苹

  • 不知不觉中,你成了这样的妈妈!
    不知不觉中,你成了这样的妈妈!

    当我们有了孩子,惊叹这个小生命每天的变化。 而细细一想,有了孩子的我们,每天也在悄悄成长着。 真的要感谢宝宝的到来,让曾经脾气火爆的我们开始改变自己。 让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我们,也开始去学会细心呵护一个人。 有时候看着眼前的小宝宝,妈妈会想,为什么这个小小的人儿,竟是我的呢? 为什么会选择我呢? 一个叫朱尔的孩子,写了一首让妈妈们感动的小诗《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的肚子里 在孩子短短的几句诗歌里,做爸妈的最能感受到生命的赐予和温暖。 这是一种缘分,有一个小小

  • 不尊重父母的孩子,更不会懂得尊重任何人!
    不尊重父母的孩子,更不会懂得尊重任何人!

    有一天,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里。 一对父女坐在那吃早餐。 八九岁左右的小女孩,突然大声地发起了脾气。 她爸爸就说了几句话,要她不要在这里闹。 没想到小女孩更生气了。 骂道:“不要你管,你就是一个X逼。” “你从哪学来的骂人话?”爸爸也被惹怒了。 “不要你管,你管不着。” 只见那个爸爸气得脸色煞白。 被自己心爱的女儿痛骂,可想这位爸爸的心肯定是滴血的。 为什么如此爱孩子,为何却得不到尊重? 如今我们父母极力想着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 却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的品格教育。 养出了太多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学会尊重人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必须尽早。 当然对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你跟他谈尊重两个字,肯

  • 最坑爸妈的5大教育名言排行榜!第1句你天天放在嘴上......
    最坑爸妈的5大教育名言排行榜!第1句你天天放在嘴上......

    “不打不成才,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等等教育名言,家长们听着耳熟吗?然而,很多你平时听过的“至理名言”,其实未必对孩子好。在许多家长的朋友圈,热传着一条“最坑家长的教育名言排行榜”,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好好看看,避开下面这些教育大坑,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NO.5 不打不成才 坑“爹”指数:★ 孩子犯错就打,不打就不能成才,凡是这样做的家长,他们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过去式,是未经思考的最低级的教育方式。 当意识到孩子行为上出了问题,而自己又难以处理时,父母们最常想起这句名言,并很好的付诸实践。殊不知,打孩子,只是在强行教育孩子,是在用一个错误的方式去弥补原来的错误。 孩子如果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环境里面,从小形成了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的不良心理,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有问题,大人

  • 别再对孩子说“爸妈养你不容易”了,当心毁了孩子一辈子!
    别再对孩子说“爸妈养你不容易”了,当心毁了孩子一辈子!

    周末和老公去超市闲逛。正巧在玩具区偶遇了一对母女。 妈妈看上去二十七八的样子,着装时尚,推着购物车走在我们前面。旁边的是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扎着2个小辫子,显得十分乖巧可爱。 正当我们挑选玩具的时候,听见旁边的小女孩嚷嚷着要那个彼得兔,但她的妈妈并不答应。接着,孩子干脆哭闹了起来,而这边妈妈脸色一变,直接生气了。 后来,许是拗不过孩子,那位妈妈就拿起了彼得兔结账去了。然而,从把彼得兔放进购物车开始,这位妈妈就一直都在对旁边的女儿进行说教。直到结账完毕,还依然说个不停。 “你说我养你容易吗?你还要这要那的!” “我每天上班辛苦挣钱还不是为了你!可你倒好,光一个玩具就花这么多钱!” “你说你,真不懂事!妈妈赚钱容易吗!还要买!” ...... 这时,孩子看了看妈妈手里拿着的玩

  • 孩子最重要的3-8岁,这9点做不好将妨碍孩子一生!
    孩子最重要的3-8岁,这9点做不好将妨碍孩子一生!

    3~8岁的孩子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他们喜欢与人亲近,喜欢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他们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 对他们来说,这世界上的事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并且有股穷追不舍的精神。 总之,这时的孩子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已普遍地出现在孩子身上。 因此,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

  • 父母也可以当着孩子面吵架......做到这6点,吵出来比憋着更好!
    父母也可以当着孩子面吵架......做到这6点,吵出来比憋着更好!

    大家都说,每次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事后都愧悔不已,发誓下不为例。可到了下一次,又没能控制住体内的洪荒之力。 比起平常的众说纷纭,这次是一水的反省和忏悔,感觉像进入了教堂的告解室。 有人问为什么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大家的回答集中在两点:一,孩子会感觉害怕;二,这是在给孩子树立坏的榜样。 说的都挺对。 可是,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几对父母做得到? 从生孩子起,我也一直秉持着“不当孩子面吵架”的原则,哪怕再生张先生的气,也要忍着等孩子睡着再吵。 可每次等孩子睡着,火气往往又没那么大了,原本准备吵的架就不了了之。然而吵架虽然避免了,情绪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慢慢积累起来,让人变得更加暴躁,特别容易爆发更大规模的吵架,伤及感情。 更糟糕的是,我发现每次该和先生吵的架没吵,最终倒霉的是孩子。

  • 好的教育是啥?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好的教育是啥?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我朋友小吴的女儿丽丽今年三岁。 丽丽长得人见人爱,小麦色的皮肤给人一种健康活力的感觉,穿着耐克的一整套的纯白带粉色边运动服,微卷的褐色头发扎成一个轻松活泼的辫子,非常可爱。 丽丽进幼儿园之前一直是乖孩子,很少用哭闹作为手段来达到目的,因为小吴对她的教育很得体,从没一次让丽丽得逞过。 丽丽上了小小班后,有一天看到她的小朋友龙龙因为要买个机器人跟他妈妈哭闹,甚至赖在地上不走,最后他妈妈不得已给他买了那个机器人,龙龙才收起眼泪手舞足蹈,丽丽的小心思就动了。 当天晚上,小吴煮好稀饭,炒了三盘热菜,招呼全家人来吃饭。丽丽走到餐桌前,撅起小嘴,说:“晚上我想吃鸡蛋面条,不想吃稀饭。” 小吴笑着看着丽丽,说: 你看你,撅起的小嘴都能挂住一把小油壶啦!要和我们一起吃稀饭你就去洗手,然后坐下吃;要不吃,也不勉强你。 说

  • 中国式父母,正在用“听话”毁掉一个个孩子
    中国式父母,正在用“听话”毁掉一个个孩子

    父母的话都是对的? 小时候的我把父母的话当圣旨,绝对服从。父母的话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心理、习惯和思维,不知不觉渗到骨子里。 父母教育我:生活要节俭,花钱要节省。所以我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剩菜剩饭倒掉可惜,硬撑也要吃完不浪费;买了贵重的衣服不舍得穿,只在重要时刻才穿上;精美而珍贵的餐具不舍得用,一放就是好多年;家中的破烂不舍得扔,总想着以后还能用上…… 长大后,读过的书、见识的人、体验过的事告诉我,父母的话,未必正确。我不断反省自己,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剩饭剩菜该倒掉就倒掉,硬撑有害健康;衣服就是用来穿的,餐具就是拿来用的,买了不就是为了用吗?压箱底难道是自己不配用这些高档的物品吗?破烂该扔就扔,留着一点儿用也没有……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尽量用钱解决,因为时间比金钱更宝贵。省钱,省下

  • 一个人靠不靠谱,看看他如何对待父母就知道了!
    一个人靠不靠谱,看看他如何对待父母就知道了!

    人这一生,是在爸妈的爱里长大的。 可时间匆匆流逝,下手不分轻重,把你变成了大人,把父母变成了老人。 有一天你会发现,跟父母聊天的时候,你嘴里的很多话他们都听不懂。 但他们依然在努力地走进你的世界,跟你一起追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去网上搜索你喜欢明星的动态,甚至偶尔蹦出一句“666”跟你开玩笑。 他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离你更近,和你有更多话题。 “对父母有耐心就是最大的孝顺” 助理跟我讲过她跟父母相处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回家,她爸说:“我今天和你妈去了你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个火锅店,光排队就排了一个多小时。” 她说:“是吗?好吃吗?他们家的虾滑怎么样……” 围绕着这个话题,她和爸妈说了比平常多很多的话。 其实父母老了,最想要的无非是和你能多说几句话,跟你靠得再近

  • 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产,高认知水平是也!
    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产,高认知水平是也!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我的邻居家也很穷。 他家的小儿子,和我一样年纪,我们同时上学,一起在村里简陋的幼儿园念书。 我爸妈对我要求很严,对我的学业抓得很紧,自上学起,我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原因耽误过任何一节课。 淳朴的父母,深信读书改变命运。不论是金钱上,还是时间上,他们都事事以我的学业为先。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复读机刚流行的年代,囊中羞涩的父母,硬是挤出钱来为我买了一台最流行的复读机,和几盘英文磁带。 他们说,国家开始重视英语,村子里没有好的英语教学资源,你就自己念吧。 于是,那几盘磁带被我翻来覆去念烂了,父母又立刻为我买新的,接着念。中考时,我的英语成绩拿了满分,我想,这与最初的启蒙是分不开的。 小学毕业时,我成绩优秀,父母到处借钱,负债累累也要送我上省城最好的中学,这也开启了我们家更为贫困的十年。

  • 孩子有这四种表现,家长要及时纠正!晚了可就惨了......
    孩子有这四种表现,家长要及时纠正!晚了可就惨了......

    孩子的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他们内心的变化。当孩子有这四种表现时,不利于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们及时正确的做出引导。 1、窝里横 有的孩子在家蛮横不讲理,遇到点事情就会冲着家人大发脾气,一旦在外面真遇到什么事,就蔫的连话都不敢说。这种行为,是窝里横的表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这也反应了家长平时带娃的弊端,往往娇宠溺爱太多,包办多,容易无原则的爱孩子。孩子窝里横的行为越严重,对父母的要求越是苛刻,缺乏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还容易抱怨,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引导纠正要尽早。 2、不合群 孩子不合群往往交际能力差,时间久了容易形成,孤僻,软弱,自卑的性格,遇到事情后易走极端,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受父母的基因遗传或家庭环境影响等都可能是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比如,平时家长对孩子管制太多,太严,压抑过大等。对于不合群的

  • 老人有这六个特点,宝妈们就别让帮忙带孩子了!
    老人有这六个特点,宝妈们就别让帮忙带孩子了!

    老人能帮忙带孩子,身为儿女要懂得感恩,不过,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适合带孩子,若是这六类,真的不适合,宝妈在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之前,要慎重考虑。 1、迷信思想重 老人年龄大了,她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迷信思想还比较严重。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从封建迷信的旧观念里走出来,在带娃的过程中,喜欢给孩子弄些偏方,凡事喜欢用迷信的方式解决,不但影响孩子健康思想的形成,有时候甚至威胁到孩子的健康。老人帮忙带孩子,本来应是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事,若迷信思想严重,不但出力不讨好,还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身体不好 老人的身体若是欠佳,最好别把孩子交给他们带。带孩子也是个很费体力的活,孩子运动量大,老人没有体力追着跑。若把孩子总是限制在室内让老人带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老人年龄大了一般都怕吵,在孩子的世界里,大吵大闹太正常了,若因吵闹引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