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玩具,元元被幼儿园的“小霸王”丛宝猛地推倒在地,一条胳膊磕在了凳子脚上,当即就破皮渗出血丝来。 放学的时候,元元把事情告诉妈妈,并表示磕到的胳膊还是疼。于是元妈找对方家长想要套个说法。 没成想,丛宝爸爸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嘛,磕磕碰碰很正常,咱们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这样吧,既然你找来了,我让孩子道个歉。” 一旁的从宝嬉皮笑脸地说:对不起啦!还不忘做个鬼脸,毫无歉疚之意。 元元听了之后,立刻拿出十二分的童真说:没关系。 元妈提出两家一起带孩子去医院看看那只疼着的胳膊。这下丛宝爸爸可不乐意了,嚷嚷着:我们人也来了,歉也道了,你还想怎么样?够了吧?我们走! 留下哑口无言的元妈和一脸迷茫的元元。怎么这场面……有错的仿佛是自己,对方却理直气壮到让人无语。 回到家,元妈越想越生气。
你也许特别纳闷,学习是多么痛苦的事儿,为啥家人和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荒废时间,专心致志学习才是自己的正事。如果你这么想,我想,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毕竟,学习到底什么样的感觉,只有自己才知道。 学习,作为过来人,没有一定的风霜雪雨,想要取得进步,当然不会那么轻松。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个从青春期化蛹为蝶,都要经历痛苦,才能迎接温暖的朝阳。学习贵在自我觉醒,不在于别人要你怎么做。 没有谁心甘情愿的学习?只有让学习成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才能更加幸福地享受学习。你的认识关键问题出在到底为谁学习没有搞清楚,大人们求着你似乎有所企图一样。没有谁求着你学习,真的,学习从来就是自己地事儿,谁抓住了,谁就会有一个更加灿烂地未来。 也许你会觉得学习太苦,殊不知,在生活中,经历了苦地磨练,才能在风雨中更好地飞翔。大千世界,想要赢得阳光,成为竞争者,没有一个不是经历了风霜
父母的爱是温暖的、是及时的、是没有时差没有地域的,这样的爱可以让孩子无限地依赖。 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这样依赖父母时, 会逐渐丢失独立性。 现在很多家长会比较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往往忽视独立性的培养。 没有独立性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是很不讨喜的,Ta可能会是一个生活不会自理的、办事效率不高、人际交往不顺的人。 纵观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莫过于独立性! 为什么那么独立性那么重要? 孩子的独立性差,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很多,比如,可能会对孩子的智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因为孩子的依赖行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将来就不仅仅是依赖父母这么简单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劳,孩子不需要做,不需要说,不需要思考。时间长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
吃饭时每个人都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上;爸爸的拖鞋客人不能穿;妈妈进门后一定要先放包包再拖鞋,否则就要出门再重复一遍“正确的”程序……如果不按他的意思,孩子就开始大哭大闹,不依不饶。 你的孩子是否有过这样不可理喻的时期,好像得了强迫症一般?面对这样的无理取闹,你是手足无措还是巧妙应对? 其实,这是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而正是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 作为家长,当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我们要学会——别随意打破孩子的秩序。 妈妈,你误会我了,我只是处于敏感期! 关于秩序敏感期, 妈妈真的要认真了解!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在某个阶段对秩序表现出极端敏
吃东西 吃进去的是肉。吞下去的是爱。 在我的记忆中, 不论是以前读书的时候无知少年愣头青, 还是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一枚真正的社会青年,亦或是后来的结婚生子, 只要一回家,妈妈都会烧一桌子香喷喷的菜。 吃饭的时候,爸妈还会不停的给我夹肉夹菜。 (只要他们认为是有营养的,一个也不能落下) 恨不得将我的饭碗堆满。 看见我吃进肚子里,眼角都是笑的。 以前不懂事,我会一脸烦躁的说:够啦够啦!这么多谁吃的下啊! 长着长着,我慢慢的就变了。 爸爸妈妈就算给我夹大块肥肉的时候,我也不嫌弃了。 而是忒豪爽的说:来来来,放我碗里来。我爱吃。 哪怕肚子早已吃撑。 哪怕偶尔对肉食没兴趣。 因为我知道那是爸妈认为他们爱我
每次参加家长会,总会听到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变得越来越难管了,自己和孩子真的难以交流等之类的话。 放眼看来,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特别是到了十三四岁、进入叛逆期的孩子,处事过于“自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面的引导,就会变得叛逆,不喜欢与人沟通、交往,甚至沉溺于上网、玩游戏。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内向,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这类问题,但我用我的方法,成功帮助女儿度过了叛逆期,同学还给她取了一个别致的雅号——阳光小女孩。 用心陪伴, 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孤单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抚育者,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人,这种爱不仅是伟大的,而且是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 但对孩子的爱,不能仅局限于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多么优越的条件,更重要
一岁以前,对于女儿,我是严格照书养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没有给她吃过盐和糖,更不要说那些全是添加剂的零食了。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我对她的喂养不再那么精细。每次带她出去玩,看到别的小朋友吃东西,她会张着嘴“啊啊”地要。通常别的大人会给她一点儿,她也会接过来很开心地吃。我觉得一直这样要别人的东西也不好,于是在出门的时候会准备些零食放在包里。女儿想吃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给她,顺便让她分享给别的小朋友。 再大一些,女儿从手机和电视里看到许多关于食物的广告,她的嘴里开始冒出诸如“奇趣蛋”、“星球杯”之类的词语。去了超市,她总是在零食区流连,不停地说“妈妈,我想吃这个。” 有很多零食女儿都没有吃过,因此充满了好奇。有一次她对一种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买了一袋给她。结果女儿打开尝了一颗,发现并不好吃,于是把剩下的全给了我,并且从此以后再也不说要吃。
最近,和许久不见的一个老朋友逛街约会。期待中轻松愉快的“女友时间”没有,反而是当了朋友的负能量情绪垃圾桶。 原来前段时间她刚陪父母去国内某旅游胜地自由行了一周,途中种种据她说来简直是煎熬满满充满折磨: 她觉得父母到哪都非要买票进那些又贵又没意义的人造景点只为拍个照留念的行为非常无聊;游览景区时她时不时低头玩手机,父母就会生气指责她只有“壳子”在陪着他们,心早不知道飞哪去了;当他们单独在某个场所时父母试图跟她聊天,她都下意识地想去摸手机假装没听到,疲于应付。 因为她这些明显心不在焉的敷衍表现,直接激化了父母的不满和怨气,整个旅途什么情绪都有,就是没有开心。 “我工作这么忙还特地抽空请假单独陪他们去旅游,把家里娃都丢给孩他爸摆平,他们为啥还各种不满?我也很心累好不好!” 朋友一脸愤愤不平,觉得父母辜负了她的好意: “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做事情非常拖拉,感到十分着急,可是有没有妈妈帮助孩子建立一张作息表?这位妈妈就这样做了,孩子能够改掉坏习惯吗? 为了帮儿子改掉拖拉的坏习惯,一位宝妈放大招——制作一份对比强烈的作息表。效果嘛,当然是十分显著。如果你家孩子做事情也拖拖拉拉,那么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 为儿制作特殊作息表 先来看看杭州宝妈吴女士给儿子制作的作息表。 一张纸对半开,分别列出了“抓紧时间”和“浪费时间”2种作息方式。左边的是宝妈认为理想的时间安排,孩子放学后需要做的各种事情安排都清楚标明,底下还有一句评语“聪明人选这里!”右边是孩子的日常表现,详细列出了孩子浪费时间的行为,比如发呆、吃零食、废话等,后面也有一句点评“没有游戏时间,脾气暴躁入睡”。 这位宝妈把这张作息表发到了朋友圈,表示“最近(孩子)磨蹭的习惯已经到了让
现在喜欢女儿的越来越多,但不会养女儿的也越来越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粉色”成了女孩专用色,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把女儿打扮的粉嘟嘟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生的是公主不是“汉子”! 这就是典型的模板化的生女儿不会养的例子。 1、不知道给女儿那一种主打色系。 其实女孩才是那个应该多接触各种颜色的人,因为女孩子不如男孩子多心胸宽广,所以十分的需要,拓展自己的心理格局。 如果女孩只能接触粉色,还使得内心变得有些偏执、乖戾! 倒不如五光十色的让女儿自己选着看,选着玩。这样才更能激发女孩内心深处的美好。 2、要什么给什么! 大家都喜欢给女儿叫小公主,认为小女生嘛!就是可爱, 就是得富养,就是得拿钱堆着养,其实不然,这样只能把女孩给教坏,人都有贪恋,对女孩的物质需求应该是适度即可,太
闺蜜跟我讲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发生在她家毛毛刚3岁多点儿的时候。 那天,她家奶奶带着毛毛在小区里玩儿。在一棵树下,毛毛捡到一根树枝,上头缀满了有些枯黄的小花。 正当毛毛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新收获时,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小女孩走过来,一把夺走他手里的树枝。 毛毛要咧嘴哭,奶奶立刻安慰说:没事没事,就是一根枯树叉儿,XX姐姐拿过去玩一下,大方点儿啊! 嗯,没错,闺蜜家跟小女孩家是认识的。 奶奶碍于情面,同时也是觉得一根树枝的确太微不足道,于是忙着安慰自家孙子,去地上重新又捡了一把树枝。 然而看着奶奶手里的成果,毛毛都摇头。他只想要回被夺走的那一根。毛毛的眼睛,死死盯住女孩的手。 女孩妈妈开始批评女孩:快还给弟弟,你这样不乖啊!女孩不听,不仅不听,她还一本正经地对毛毛说:你别难过了,我就玩一下,好朋友要分享啊!
提到创造力,你可能总会想到一些创意绘画或创意小物件。 当然,创造力不止这些,只要你对旧的信息或物体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奇的想法或实体,都算创造力。今天这篇文章,一位《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的用心读者介绍了自己对联想性思维的理解,快来看看对你有没有启发吧。 前两天翻看笔记的时候,翻到了一篇无印良品设计奖作品的文章。 (易撕胶带) 这些设计,乍一看耳目一新,但是细一想,却发现它们所利用的那些生活元素,我们竟然都知道。只不过,是那些设计师把那些生活的元素,重新整合在一起,于是便出现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不仅如此,环顾我们周围那些让我们产生便利的发明,共享单车、外卖系统、线上支付、甚至日嚣尘上的 VR 技术等等,其实都是这个原理,它们都是通过把以往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进行创新整合。如果说
当孩子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办? 好好讲道理,劝不了; 来硬的话,又压不住; 甚至有父母说打骂都制不住。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开心心,不愿意让孩子闹脾气,经历消极情绪。其实,养育孩子就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才是生活嘛,对不对? 各种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对我们的生存和成长都是有用的。下面我来说说大人在处理孩子情绪时,特别容易掉进的误区。 这些父母容易犯的错,你中招没? 一:认为孩子消极情绪的表达就是他的坏性格 很多家长说,″我的宝宝三岁了,他脾气很急,真是天生的性格。″认为孩子消极情绪的表达就是坏性格,如果不制止,将会越来越导致孩子的坏性格。 二:认为孩子消极情绪的表达是做父母的失败 有个妈妈说,因为孩子经常哭闹,她们夫妻也
前段时间,我在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一个有趣的调查研究,或者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个是关于两个家族后代的对比研究结果: 马克思·杜克斯(生于1700),两百多年前住在纽约,他以冷酷无情著称,并和一个“作风开放的”女人结了婚。 在他的1200多个后裔中,130个进过监狱(7个是因为谋杀,平均刑期为13年),310个是流浪汉,190个是妓女,60个是惯偷,还有680个是酗酒者。 约翰逊·爱德华(生于1703),一名清教传教士,也住在纽约。 在他的929个后裔中,430人成为了传教士、牧师或神学家,100位律师,60位法官,60位医生,60位优秀作家,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3位市长,3位州长,1位美国财政部长,7位入选美国国会,2位入选美国参议院,1位曾任美国副总统。 大家看完这个调查,有什么想法吗?
看到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和争论满天飞,有的说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是你一辈子摆脱不了的命运,也有的咬牙切齿的说原生家庭不欠你啥。其实这里有一个特别大的误解。 在心理学里,说起一个人小时候成长的家庭环境,英文是 originated family,翻译成中文,应该是源生家庭,你源自于那个家庭。而原生家庭呢,英文是 primary family。 原生、原发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上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发生,也就是说,原生家庭意味着你的生物学父母所在的那个家庭,这个词常常用来和寄养家庭(adopted family)相对应。 如果一个人出生后一直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那么他的源生家庭和他的原生家庭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领养了,那么他的源生家庭就不是他的原生家庭,而是他的寄养家庭。 有的人说:“我所说的原生家庭是指的原来生活的那个家庭,
小崽子这几个月体重飙涨。 4个月已经有15斤多了,抱起来不得不说费力,而且一天也要陪着他玩,抱着到处走,我家这个喜欢新鲜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到处脑瓜子转,是个好奇宝宝。 晚上喂奶的时候,估计是边吃边玩,拉扯着奶,这不媳妇被弄疼了,小小的凶了一下他,这小家伙机灵的很,抬着头一脸无辜的眼神望着他妈妈,然后嘴歪一下,笑了一下,媳妇被这一弄哭笑不得,只得说您是大爷,给我咬一口现在还萌萌哒给我一口糖吃。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宝宝有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会吃奶期间偶尔抬头看着妈妈,那是宝宝在说:妈妈我爱你哦,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会认人了,是宝宝情感发育的一个视觉需要,同时也是标志着孩子已经开始慢慢的会跟你有更多的交流了哦。 对于宝宝来说,所有的安全感是来自父母,所以当你喂奶的时候,宝宝感受到你的体温是他最温暖最安心的时候,如果你的情
孩子与父母的人生阶段仿佛从不同步。 往往是在父母最忙的时候,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 而当父母已经可以慢下脚步,孩子却已经走远。 一旦造成时差,必将终生抱憾。 一个父母均忙得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小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是啊, 如果以“忙”为借口而缺席对孩子的陪伴, 那么你错过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 还将是孩子的一生。 2015年,房祖名因为涉嫌吸毒被抓后,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道歉信。 除了认错之外,他还用大量篇幅抱怨了父亲成龙对自己的太不关心。 二十几年来,他对父亲的苦闷怨气从未消退。 成龙得知消息后,立刻回到香港,希望能够见到房祖名了解情况但未果,于是他继续起
孩子犯错后,妈妈和孩子说的一句话,孩子开心的愿意改正 多少次当孩子的一些行为惹怒我们时,我们会愤怒的指责孩子,甚至会歇斯底里的冲孩子大吼大叫。 “你能不能快点,要迟到了!” “你字写的太难看,撕了重写!” “都10点了,还没写完,你想气死我啊!” ......... 然而,我们的大声指责对孩子没有一点点的作用,他依然还会在你叫他起床时,先赖几分钟,然后慢吞吞的穿衣服,慢吞吞的吃早餐;他的字迹依然还是像羊群走过庄稼地一样一片狼藉;他依然还是在你困得想要休息时作业没有完成。 你还是会发怒,他还是一如既往,淡定的坚持着自己的做法,对你的生气、不满无动于衷。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说了这么多次,他还是不能改正自己的毛病呢?最近终于有了答案。 第一、我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与不满。
女儿弯弯开开心心地回幼儿园上学去了。但是弯爸爸和弯妈妈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弯弯回来说又被小朋友欺负了,这次居然还是她的好朋友小玲。 看着弯弯胳膊上红彤彤的牙齿印,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小玲为什么要咬你呢?” “因为她抢我的书,我不给她看,她就咬我。” 听到这里坐在一旁的爸爸忍不住激动起来:“你被人欺负也不是一两次了,跟小朋友也要有原则。有句话叫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下次有人再欺负你,你就打回他!” 弯弯虽然听不懂这些这些,但是很有原则地回了一句“老师说不能打小朋友。”惹得弯爸爸又急又气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弯弯老是这样被人欺负,长大了会不会也逆来顺受,把所有委屈都往心里咽呢?告诉小玲家长,找老师投诉好像又有点小题大做了。 那么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家长该怎样教育才能巧妙机智的化解这个问题呢?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负
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在姥姥那儿总是笑脸如花,有什么好吃的总让我给姥姥送去。 她还常常陪姥姥说话、散步。 可不知为什么,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脸就拉得好长,连话也说不上几句……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 “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教育,但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做这4件事。 不当着孩子面撒谎 一天,5岁小侄女哭着跑到我的房间,跟我诉苦:“为什么妈妈可以说谎,我不行?” 她说: “有一天王阿姨给妈妈打电话,让阿姨出去吃饭,妈妈说生病了就不去了。 可妈妈明明没有生病,刚刚我的小朋友也约我出去玩,我也不想去,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