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不要对孩子“情绪虐待”!家长不要大意了
    不要对孩子“情绪虐待”!家长不要大意了

    心理学家观点 仅仅因为小时候父母的一句“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造成后来的情绪无法表达。心理学家认为,给7岁以下的孩子贴上不良的标签,是一种心里上的虐待,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孩子做错事请被惩罚痛打会造成他们的自卑、自我贬低和羞愧;自贬的人相信自己很差劲。对孩子而言,情绪上的虐待一样可以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情绪虐待带来的不良影响,也许成年后依然可见。 你不妨自我检查一下你有哪些 1、害怕遗弃——你无法舍弃事物也很难离开别人,会想长久维持某些关系,即使那份关系已不适合不健康,却仍然不舍,或者你收藏许多东西不愿丢弃。 2、妄想或否定事实——如果有人批评你的父母,你一定挺身护卫,你对家庭有一个美好的印象。你不停地讨好父母,想得到他们的喜爱,但无论怎么做,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满意。 3、情绪不分化——你弄不清楚自己的感觉,也不

  • 为什么中国式亲情总是养出白眼狼?
    为什么中国式亲情总是养出白眼狼?

    相信你们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点被震惊到。中国亲情培养出白眼狼?这个太绝对了吧。但是身边真不乏这样的例子。 记得今年8月发生的一个新闻。一个即将毕业的贫困大学生,父母每月仅靠450元低保维持生计,而他在社交平台上玩起了“虚荣心游戏”:谎称去国外看演奏会,自称自己家有大业总得出国谈事,开车不是玛莎拉蒂,就是奔驰。拿着从校园贷款平台借来的钱打赏一位女主播,刷礼物,直接打赏的钱至少4万元,其余买加餐水果,买燕窝等等,大概已花掉十几万元… 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我想问题出在他的金钱观,更深的原因与原生家庭及家庭教育脱不了关系。白眼狼是如何培养出来的,看看这篇文章,相信会有所领悟。 前段时间看了《金牌调解》的一期节目,嘉宾是一对母女。 女儿36岁,离婚以后,带着孩子回到娘家生活。 从此以后,她便带来了无休止的麻烦。 先是欠下巨

  • 宝宝紧握拳头的秘密,妈妈知道吗?
    宝宝紧握拳头的秘密,妈妈知道吗?

    那天,我永生难忘。经过一阵剧烈的疼痛,一个小生命随着“哇”的一声来到了人世间。一会儿时间,医院护士小姐将他送进我的怀里,并将奶头塞进他嘴里,他就是我的小龙。他没有吸出奶来,只是安静地躺在我的怀中。我静静地望着他,他红扑扑的皮肤,大大的嘴巴时不时地打着哈欠,两只眼睛骨碌碌地盯着我。我抱着他,就仿佛抱着一件无价之宝,心中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 不一会儿,我们娘俩一起被推进了休息室。他躺在我的旁边,时不时地用手抓自己的脸,我看见他的手指甲很长,同时也注意到了他那紧握的拳头,四根手指将大拇指包裹起来。也许就是那一眼,让我后来特别关注他的小拳头。 回到家以后,我发现他仍然紧握小拳头。我对他的小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出生十几天后,我轻轻地把他的拳头打开,把我的食指伸进他的手里。让我惊喜万分的是,他竟然握住了我的手指。从那以后,我时不时地把他的拳头打开,轻轻摸摸,捏捏他的

  • 当别人夸奖孩子时,你还在“谦虚”地回应吗?
    当别人夸奖孩子时,你还在“谦虚”地回应吗?

    说到“中国式谦虚”你可能还有点疑惑,这是什么意思?但也许你的行为恰恰诠释了这个词的含义,也许你的童年也曾经因为这个词语背后的行为而受到伤害,不要再继续忽视它,我们去正面它、直视它,拒绝“中国式谦虚”。 夸奖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多夸夸孩子,将来他会更自信和乐观。 但是,夸孩子也讲究方法、力度,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夸! 当然,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多的父母能做到肯定孩子的聪明,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不能多夸,要谦虚一点,要收敛一点,这样才不会骄傲。 “你家宝宝魔方还原的好快啊,我们大人都不会,是不是练习的很认真啊?” 妈妈抢答:哪里哪里,一点也不快,跟他班级同学差远了,让他练也不爱练! “你家宝宝画画很有意思,很有想法呀,将来想做个小画家,是吗?” 妈妈抢答:勉强可以吧!还差得远呢!上课的时候一点儿也不认真,老是走神!

  • 你缺的教养,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也会遭遇到
    你缺的教养,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也会遭遇到

    上个月,我带乐乐去游泳,乐乐有序地把游泳前的一系列热身运动做完后,准备下水。 这时游泳内一个男孩在跳水胡闹,把水花拍得到处都是。 别的想好好游泳的孩子都迫停下来,皱着眉头警告他。可他不为所动,胡闹的动作幅度更大了。这真是一个熊孩子! 后来救生员来训斥他,并喝令让他离开,熊孩子一开始无视救生员,想耍赖不肯走,最后救生员直接将他和他妈一块儿驱逐了。 被驱逐的结果的表层原因当然是熊孩子的胡搅蛮缠、不守规则,其实深层原因是孩子母亲的不管束。 更往深里透析,孩子的野蛮行为那么自然、随意,目中无人,可见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日常行为。 这种习惯性的恶劣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日积月累的恶果。 孩子在成长过程,行为”出轨”了,责任当然归于监护人,即父母了。这位熊孩子变成这样,全是父母放纵结果。 孩子的

  • 这些表现说明宝宝在幼儿园不开心!
    这些表现说明宝宝在幼儿园不开心!

    很多家长们都很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但是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其实这些表现说明宝宝在幼儿园不开心!你知道吗? 近来,频频曝光的多起幼儿园虐童事件让家长们感到愤怒和恐慌。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们呢?首先大家必须得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如何,这样一旦有问题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这里有一些自行判断的方法,快学起来! 六个细节判断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在很多时候,由于一些原因,孩子不会主动告诉家长他在幼儿园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大家不妨通过以下细节来判断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1.宝宝是否愿意在幼儿园大便 对于三岁左右的宝宝而言,大便是一件让他感到很害羞的事。假如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宝宝往往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宁可憋回家解决。 所以说,宝宝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话,最起码可以看出他在幼儿园内心有

  • 这种宝宝虽然难带也烦人,但长大后情商贼高还特孝顺!
    这种宝宝虽然难带也烦人,但长大后情商贼高还特孝顺!

    相信肯定有一些宝妈对于自己的孩子真心是无语,每天都得抱着,不抱着就哭,睡觉的时候稍微不再身边一会就哭!熬夜已经成为了爸爸妈妈的生活!这种类型的宝宝,就是典型的高需求宝宝!这种宝宝虽然很难带,但等到他们长大后,普遍智商都很高,并且还很孝顺!最关键是这一类的孩子情商都很高!那高需求宝宝都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反应强烈 高需求宝宝的典型就是感情很强烈,使劲哭、使劲小!做什么都是使劲!做什么都是迫切!虽然小时候会把你搞的累死,但其实对于这种宝宝,只要引导的好,成就一代艺术家什么简直不要太容易! 第二:火力全开 高需求宝宝都非常好动,或者说他们每天你都是火力全开,他们每天都充满力气!他们的感情浓厚,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长大后的社交能力都很强,属于典型的高情商人物! 第三:各种高需求 高需求宝

  • 夫妻之间的亲密程度,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
    夫妻之间的亲密程度,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

    在一个父母恩爱,家庭和睦的氛围中,孩子就算坏也坏不到哪去,但如果家庭氛围不和谐,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有一次去闺蜜家做客,几个人畅聊着周末要带孩子们去哪玩,正聊得起劲,闺蜜老公回来了,我们开玩笑说「大老板回来了,今天又赚了多少啊」他笑笑没说话,可闺蜜却说「就他那样,看他像个赚钱的人吗,整天…」边说边往她老公那里去了。 这时闺蜜女儿悦悦一下子扑到了我怀里,我轻声的问,怎么了宝贝,可她就是不说话,但我能明显感觉到她在发抖,闺蜜走过来想把她从我怀里抱起,可是悦悦却把头埋的更深了,不管闺蜜说什么她都不起来,后来我说,那阿姨带你回房间休息好吗,她才勉强答应。 到了房间后,我问她刚刚为什么那么害怕,她告诉我说,她以为妈妈要打爸爸,因为每次妈妈这样说的时候两个人都会动手,她说她害怕爸爸妈妈,害怕妈妈大声和爸爸说话,害怕他们同时在家。 当时我听了

  • 为什么要制定孩子的成长规划?家长必看!
    为什么要制定孩子的成长规划?家长必看!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这是指指挥员带兵打仗。其实就培养孩子而言,家长就如指挥员,孩子就是你的“兵”,要想让孩子顺利成才,家长就要善于谋划,为孩子的成长成才规划部署。 现在的孩子中10个有9个不会或者不善于制定规划,家长也是如此。而那一个善于做规划的,还经常不按规划执行,不是朝令夕改,就是没有常性,尤其是我们的家长,结果是大人孩子一天累个要死,却成效不大。 做任何事情,只有在做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开展的时候顺利地进行。 作为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使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发展目标。 关于孩子的成长规划,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近期计划和远期计划,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学习计划、生活计划、玩耍计划等,这些统称为成长规划。 近期计划,就是近期内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实施的时间和方法。

  • 不想孩子将来独立性差?从小就得教会她这4件事
    不想孩子将来独立性差?从小就得教会她这4件事

    1独立进餐是一项重要技能 润润很喜欢自己吃东西,8个月的他自己用小手指去抓黄瓜条、面包片,甚至自己动手吃面条,经常把小餐桌搞得一片狼藉,奶奶说这样太脏,想喂润润,妈妈却坚持让润润自己抓着吃。 独立进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它是一种综合技能,孩子需要同时具备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对食物的认识与好奇心及自我服务的独立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逐渐获得信心、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过程。 润润妈妈做得非常好,给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动手吃饭的乐趣,这对孩子以后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非常有帮助。我在美国出差的时候,在一家比萨店里看到一对家长带着一个11个月左右的孩子在吃饭,孩子的面前放着一盘意大利面条,他正在用手抓面条想送进嘴里,弄得满手、满脸、满身都是意大利面的酱汁。他努力了将近20分钟,一根面条也

  • 这4种话别再说了!不然孩子会被吓出病的!
    这4种话别再说了!不然孩子会被吓出病的!

    孩子调皮捣蛋,家长总爱说“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要把你抓走了……”还有大灰狼、大老虎、怪兽、巫婆、医生甚至乞丐、陌生人等等带有“恐吓”意味的词语,也常被家长用来惩治调皮捣蛋的小屁孩儿,屡试不爽。 然而,这样吓唬孩子真的好吗? 吓孩子的话,哪种最可怕? 其实,这种“恐吓育儿法”可以算是中国父母的一大传统了。不妨对照下面几种吓人的话来回顾一下自己小时候,你是不是也被如此吓唬过? 职业人物型 “小时候不听话,奶奶总爱说,再调皮就让警察叔叔把我抓起来,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每每听到这种话,我就会吓得不行,很长一段时间,在街上走路,有时会看到警察执勤,我都会吓得哭出来。”?? 警察、医生、老师。警察抓不听话的孩子、医生给不听话的孩子打针、老师让不听话的孩子罚站…… 怪谈型 “小时候不肯睡

  • 对不起,我是你的姐姐,并不是保姆
    对不起,我是你的姐姐,并不是保姆

    有了二宝后,你还会好好爱大宝吗? “会啊!”每个妈妈都是这样回答的。 小悦是我朋友艾琳的女儿,今年11岁,正读五年级。 同龄的孩子放学回来不是看电视就是做作业,而小悦必须一边做作业一边照顾才一岁的妹妹。 每次她表现得有点不满,艾琳就开始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难道就不能帮忙带下妹妹吗?” 即使满腹委屈,小悦还是忍着眼泪跟在屁点大的妹妹后面收拾玩具,喂水,步步紧跟,生怕她一个踉跄摔得四脚朝天。 艾琳本来只有一个女儿,二胎政策开放后,想着孩子将来可以互相依靠又生下了老二。 可是对姐姐来说,相差了十岁的妹妹不仅无法沟通,反而给自己制造了不少麻烦。 而艾琳不止一次因为小悦没有照看好妹妹而大发雷霆。 小悦十岁生日的时候,艾琳邀请了一帮朋友去她家庆祝,我也参加了。加上亲戚,足足开了五桌。

  • 你的妥协,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欺软怕硬”!
    你的妥协,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欺软怕硬”!

    今天我们谈一谈,为什么有的孩子“欺软怕硬”。 我遇到一位妈妈跟我说,感觉自己和5岁的儿子沟通一直有问题。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儿子发火,可儿子的脾气也很大,一点不输给妈妈。 比如早上洗脸,只要自己不高兴,明明能自己来,偏要妈妈帮忙,不然就倔着不洗。 可更多的时候,总是妈妈先提高嗓门,但最后总会被儿子压制住,孩子急了甚至会骂人。 但一到了外面,他又像变了一个人,小心翼翼。 比如想玩滑梯,看到别人在玩就不敢上前;上幼儿园以来从不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人家骂他,他就站在那,没一点反抗。 更让人生气的是有一回在商场门口,遇到几个男孩在打架,跟他也没什么关系,结果他“哇”一声就哭了出来。妈妈很失望,觉得一个男孩子怎么这么怕事,将来怎么办?!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慢慢发现,这是一位不太会控制情绪,但

  • 这7个育儿谎言,你都相信了吗?
    这7个育儿谎言,你都相信了吗?

    年轻家长总是被经验主义"欺骗"。 尤其育儿领域,面对一个具体问题,过来人往往更有话语权,昨天还是隔壁张嫂,今天就成了育儿专家,言之凿凿,“如果你不这样,孩子会怎样......”,尽管听着荒谬,毫无逻辑,但最终你不得不信其有。 1、宝宝爬行会变聪明?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研究结果证明,专门的爬行训练会对大脑发育有特别的作用。会爬的宝宝并不一定更聪明,不会爬的宝宝也未必就更笨。 爸爸妈妈要顺应宝宝自身的发育规律。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宝宝多爬,一看到宝宝站起来就横加干预,导致有些宝宝到了1岁都不太会站。与其强迫练习,我们更应该顺应宝宝的发育规律,该爬时爬,该走时走,快乐、自由地发展就是最好的。 2、剖宫产导致运动白痴? 剖宫产的宝宝自然缺少产道的挤压与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常有人说,剖宫产的宝宝比顺产宝宝

  • 为什么妈妈一在,孩子反而会更耍赖?
    为什么妈妈一在,孩子反而会更耍赖?

    上周茉姐发烧,请了几天假没有去幼儿园,奶奶来家里帮我照顾茉姐。忙完工作回到家听奶奶说茉姐状态还不错,很懂事,虽然身体不舒服但也不闹,夸茉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好带。可是周末我休息在家时,奶奶却说,妈妈一在家,她就不是她了,一会缠着妈妈玩玩具、一会让妈妈讲故事、偶尔还撒娇耍赖。 平时,也经常听一些妈妈倒苦水,明明育儿嫂或老人帮忙带宝宝时都很乖,可自己带反而更耍赖,吃饭一定要妈妈喂,坐在妈妈腿上吃,什么事情不顺他们的心,就开始一哭、二闹、三倒地、四蹬腿! 玩玩具、洗漱、穿衣服、吃饭……指定妈妈专人服务,其他人不得靠近! …… 许多妈妈都挺纳闷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妈妈陪伴中哪里出了错? 最近翻看《美国育儿百科》,里面是这样解释的:当妈妈不在的时候,你请的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他们表现的像个天使时,其实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

  • 你句句“别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心里是多么大的伤害!
    你句句“别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心里是多么大的伤害!

    从小我们就在父母“你看人家的孩子都会做什么了”声中长大。因此从小我们就发誓,等自己当了父母,绝对不对孩子说这种话。可是事实证明,我们不但遗传了父母的基因,还不自觉地继承了他们教育我们的方法。 今天,我想谈谈“别人家的孩子”这件事,通过下面三点分析,来保护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01别人家的孩子一定好得不得了吗? 不见得。 出门很乖不乱跑,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孩子,可能是个被家长牢牢控制的乖乖儿,我们只看见他乖的一面,却往往没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没有主见、缺乏创意、不独立; 谁都不得罪、遇事和事佬的孩子,可能是个高敏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得罪人往往不是出于情商高,而是出于对冲突的恐惧。我们再更全面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在需要竞争的游戏中容易紧张退缩。 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一点好,就会无限放大,好像这个孩子就

  • 宝宝黏人、有攻击性、依恋小玩偶......妈妈要怎么教导?
    宝宝黏人、有攻击性、依恋小玩偶......妈妈要怎么教导?

    妈妈们聚一起,三句话句句不离娃,聊着聊着,说起来各家孩子的各种小“癖好”。 1、月儿妈妈讲,他表姐的儿子有个小“爱好”,睡觉的时候总喜欢在手里团一团卫生纸,如果半夜醒了发现手里的卫生纸没有了,就不停的摸索,如果没有卫生纸就团其他东西在手里,反正睡觉就要在手里握点东西,而且这孩子遇到问题,喜欢武力解决。 月儿妈妈表姐的儿子两岁起基本就由奶奶来带了,一开始是因为要断奶跟奶奶睡,断奶后有了老二,就彻底的跟了奶奶。月儿妈妈表姐有几次趁孩子不注意偷偷的离开,这孩子一开始也哭闹,慢慢也不哭也不闹了,表姐再离开,孩子看见也当没看见,孩子是在用冷漠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内心非常渴望父母能带他一起出去。 2、琪琪妈妈说,琪琪是个傻大胆,虫子什么的都不怕,唯独害怕放炮的声音,只要听到有放炮的声音立马钻进妈妈的怀里,如果正在睡觉,听到炮声立马清醒大哭找妈妈,只

  • 你的育儿方式,让你“老无所依”吗?
    你的育儿方式,让你“老无所依”吗?

    很多家长们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却不关注孩子的心灵,那么,怎样的育儿方式才能够让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你的育儿方式,让你“老无所依”吗? 这几天美国亚特兰大的华人朋友圈,都在转发这样一条消息:一位81岁的中国老人已在亚特兰大机场停留三天,而她的女儿和孙女就住在亚特兰大。 原来,老太太是一名退休教师,老伴过世后,自己一人把女儿抚养长大,把女儿培养成清华学子,又送去美利坚留学念书。女儿育有一女,离婚后便把才一岁大的女儿交给老人抚养。 如今,孙女长大了,老人和孙女一起移民到美国,不仅继续照顾女儿和孙女,还为了供孙女念大学,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居。 故事到这里,本来可以归结为一出隔代“小别离”的温情剧,可惜我们只是看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 老人付出一切,在美国却惨遭女儿和洋女婿虐待,被孙女不待见。女婿骂她恐龙,女儿对她冷漠

  • 孩子人生的三个叛逆期,做父母的怎么管教孩子?
    孩子人生的三个叛逆期,做父母的怎么管教孩子?

    孩子总是在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思想,会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孩子人生的三个叛逆期,做父母的怎么管教孩子?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孩子一生会经历三个比较特别的时期,在这期间会表现的特别“叛逆”。 其实,越有思想的人越难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统治。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开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见,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变得似乎“不听话”“叛逆”起来了。 对于父母来说,这是孩子进入了“逆反期”,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时期只不过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那么,在孩子人生中必经的三大叛逆期内,各具备什么特点呢?背后都有什么心理需求?又该如何管教呢? 1F第一个逆反期:2岁半到3岁 2岁半到3岁是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萌发期。不过如今这一时期有提前的趋势,不少孩子1岁半就有逆反的倾向了。

  • 怎么培养乐观的小孩?父母必学的4个"技能"
    怎么培养乐观的小孩?父母必学的4个"技能"

    乐观的孩子总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充满着正能量。想知道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吗?毕竟,认为杯子是半满的孩子(看待半杯水的两种态度:半空vs半满),能更好地处理生活的挑战,同时也更快乐。 下面有5个技巧,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发展出阳光的生活态度。 1、停止抱怨 不知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个雨天,送自己4岁的儿子到托儿所的过程中,自己经常抱怨出声。 你可能会说:“我们永远也到不了了”,或是“我们总是迟到”。 然而,关注消极的想法与沮丧是经典的悲观主义。 你越对金钱问题或工作不顺的一天感到沮丧,你的孩子就越有可能学着做相同的事情。 反之,可以试着去谈论那些比较顺利的事情,比如“我今天在工作中拿下了一个大项”。 试着和每个家庭成员说出这天里发生的最好和最坏的事情。我们的目的并非抱怨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