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的路。 那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却最无力逃避的事实。 而我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不是一架钢琴,一盒乐高,各种各样的培训课。 而是帮她养成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 如今遍地都是“焦虑的父母”。 她们的焦虑,放在了冷冰冰的数字成绩上,放在了各种入学高指标技能考核上,那个曾在网上大呼“月薪3万养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妈妈,是多少现代父母血汗教育的缩影? 那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又是什么感觉呢? 我有个朋友形容自己小时候父亲看自己练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伎。 那些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旗号,送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的父母,在这样的扭曲教育上乐此不疲。 其本质都是忽略了孩子的个体独立性,他们所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功
说礼貌用语其实是一种会成为习惯的行为,而及时地使用礼貌用语会让人感受到那份真诚,孩子从小接受礼貌的环境,人也会变得谦和,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礼貌的孩子,那么现今那些丑陋的社会现象,那些让人望而生却的帮人事件还会是一个问题吗?最后,请所有的父母亲都记住一点,教育孩子礼貌的时候,要用心来教导,要让孩子用心来讲礼貌! 自从嫁了一个老美老公,我也被潜移默化了,别的优缺点我们也就不说了,就说在这个礼貌用语方面,你还不得不乖乖的学习来。在美国,我们总是称“please”为magic word,意思是“请”这个字一个神奇的魔术词,如果你想要从别人处得到一件东西,那么你就必须要说please。 其实老美都有这个习惯,这差不多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你很少会听到老美说,给我这个,给我那个,通常你都会听到请给我这个,但是我们中国人却很少说请这个字,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特别的不适应,可是老公就会把东西
最近听说,有位宝妈说在家天天带娃好几年了,好不容易在国庆节的时候想出去玩一下。想不到这想法却被人家说是玩心不死啊~家里还有娃呢! 要说这事情嘛~宝妈想出去玩。主要是在家很长时间一直得不到释放。天天带孩子。被孩子捆在了家里。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吧? 更有甚者,有时候妈妈想上个厕所,但是如果宝宝要是一看不见妈妈的话就会嚎啕大哭!又不能抱着上厕所。没办法,只能把宝宝放在小车上看着自己上厕所...... 有时候想抽个时间看个电影,逛个街什么的,刚刚换好衣服想离开,宝宝又哭开了!爸爸、奶奶、爷爷,谁来都不行,只要妈妈抱! 就不说还要上班的宝妈了,刚刚还不适应的宝宝在家看不见妈妈,哭的不行。家人打电话过来说了之后,恨不得马上回家看看! 这是不是很尴尬? 有时候想“嗯!看来宝宝最亲近的人还是我啊!” 但有
某一天,恰巧路过一个商场,这时就听见有两个大妈在激烈的讨论着什么: 你看看外国人,婆婆哪有帮着自己儿子带孩子的啊,和我们这里不一样。自己孩子18~9岁就独立了,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住了。 说这话的时候旁边的一个人正在带着孩子,也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 就在前不久,我朋友家里也是鸡犬不宁,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媳妇不愿意喝汤...意喝汤...喝汤...汤... 主要儿媳妇产后不久,她婆婆心里想是要给她多产奶给孩子喝,于是每天都是做很多的帮助下奶的汤汤水水什么的,但是呢,这两代人啊,心里想的都不是一码事。媳妇是想要尽量的快恢复自己之前的身材,担心这样喝下去自己就会毁了~于是宁死不屈。 这下,呵呵了~吵吧,天天吵。没完没了。说媳妇现在孩子都生下来了,还天天惦记着自己身材。怎么不为孩子想一想呢~ 媳妇也是不甘示弱的说道:“
宝宝在三岁之前,会对父母非常的依赖,这个时候父母最好亲自带娃,不然宝宝以后可能不爱和你亲近,父母们要重视和孩子亲密关系的培养。 宝妈丽丽最近苦恼于一件事,儿子上幼儿园中班了,至今不和自己亲近,每天晚上她想搂着孩子睡觉时,孩子总会哭着要奶奶搂。宝妈丽丽说,儿子出生后的半年,她和老公就去外地打工了,想多挣点钱回来。前些天外面的工作不干了,在家中找了新的工作,觉得这些年对孩子陪伴少,心中总有欠缺,想着这次回来后能好好陪着孩子了,却发现孩子不和自己亲近了,自己心里特别难过。 像宝妈丽丽遇到的这种情况,孩子不和自己亲,不少宝妈也有同感。 @子风:我也是把孩子放在家里留给老人带,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去外地打工。每次回来时,都感觉到孩子在心灵上和自己很疏远,也是很伤心。 @梦梦:有次晚上女儿睡着了,我把她偷偷从奶奶床上抱过来,后半夜女儿醒了
一位妈妈和我说,儿子七岁了,最近半年新添了一个坏毛病,总是朝她要东西:买铅笔,买尺子,买饮料…… 妈妈很少答应儿子的要求,理由也很充分: 铅笔家里有,干嘛还要买?饮料是垃圾食品,小孩子不能喝。尺子你不是有一把了?能用就行,干嘛非要和同学们买一样的?…… 可是,妈妈越拒绝,孩子越念念不忘,几乎每天放学都要求妈妈给他买点东西。 妈妈都能感觉到,有时候,孩子其实并不是特别想要那个东西,就是想让妈妈给他买。 妈妈很担心孩子的“贪欲”越来越大,小时候就这么要东要西,长大了岂不是更加索求无度? 可是,道理讲了一箩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为此孩子哭了好多次,当时不提了,过几天还是变着花样让妈妈给他买这个买那个。 有一次,孩子看中一支笔,妈妈照例坚决不答应,还批评了他一顿。 孩子大哭:“连支笔都不给我买,
为什么自己的宝宝都快两岁了还不会说话?别人家这么大的小孩都会背诗了。其实,想让宝宝早点会说话,这个方法还是可以去试试的!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早点说话,可以精选一些好童谣,再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下面这 5 点,就会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有很大帮助。 创造语言环境,让宝宝熟悉说话 其实,宝宝满月就能对声音有所回应。这时,家长就可以跟宝宝多说说话,唱唱歌,语言环境能加强孩子对语言的感知。 现实中很多家长不知道要跟孩子说什么,其实很简单,跟宝宝一起听童谣,让宝宝多磨磨耳朵,会有不错的效果。 使用简单词语,宝宝更容易理解 跟宝宝说话的时候,爸妈们可以使用较短的、包含两到三个词的句子,每个词含一到两个字,用长音强调韵母,比如:「好(ao)宝(ao)宝(ao)」。 有的爸妈可能要说了,「我不会那么多
孩子见人甜甜打个招呼,跟小伙伴一起玩主动分享玩具,这些事情不仅显得宝宝有礼貌,家长也觉得倍有面儿。 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却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 怎么不打招呼?真是不懂礼貌!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当然更招人疼,但是,如果孩子不爱打招呼,爸妈也不要批评孩子,给孩子贴个「不讲礼貌」的标签。 引导方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培养孩子的主动打招呼的意愿。跟孩子说:「给别人打招呼,可以让别人很开心,自己也会很开心,宝宝和妈妈比比谁让别人开心的次数更多好不好?」 然后宝宝每给一个人打招呼,就奖励一个小红花,妈妈也这样给自己打分,每天看看谁的小红花多。 这样,孩子能在打招呼中体验到快乐,自然也会更愿意打招呼了。 怎么这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孩子自然也不例外。通常来说,他们对于色彩都会充满憧憬与渴望,甚至喜欢用各种颜色来描绘画面。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色彩测试心理学家吕舍尔(M.Lusher)就曾提出“色彩心理效应”来分析颜色与性格的关系。在他看来,孩子对颜色的偏好是孩子内心性格最好的呈现,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孩子的内在情绪和心理。 因此,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在孩子最喜欢的颜色背后,其实暗藏着关于他性格和命运的小秘密。那么不妨对照一下,看看你家孩子最喜欢什么颜色?性格特征又是怎样? 1红色 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来说,喜欢红色是他们的本能。因为,在众多颜色当中,红色最为鲜艳,对孩子的视觉能形成强烈的刺激。因此,无论男孩女孩,如果最喜欢红色,都是正常的。而对于3岁过后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红色则往往预示了他们的某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朋友参加完姥爷的葬礼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听完,我俩一起哭了很久。 在姥爷快过世的那些日子,胃口已经很差了,每天能吃下的东西少得可怜。于是妈妈到处搜罗姥爷没吃过的东西,给他尝鲜。 那天妈妈带去几颗莲雾。姥爷半躺在床上,吃完一颗,又吃了一颗,然后定定地看了妈妈很久,然后说:“谢谢。” 妈妈以为在说莲雾,漫不经心地回了句,“喜欢你就多吃点,回头我再给你买。” 姥爷又说, “谢谢你做我的孩子。” “你哥哥姐姐小时候,我没管过,都是你妈一个人。你妈生你难产离世,我只好自己带你。才知道,原来养孩子要那么辛苦,可是又真的开心。” “以前我总想,等我退休了就自杀,绝不给你们添麻烦。可是看着你们生儿育女,又看着你们的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难免会发生矛盾,孩子之间也是一样。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伤到其他孩子,或自家孩子吃亏,冲突一发生就赶紧介入。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两个孩子打架时,家长要做的就一点——观察。 孩子打人——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可能出现“打人”行为,家长要知道,孩子打人不一定是欺负人。 0.5~1岁——探索世界的行为 宝宝最初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当宝宝学会吸手指的时候,他/她发现自己还有手,然后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手。 当宝宝的手部活动越来越熟练后,他/她就会用手去探索外部的世界了。 他看到喜欢的东西,会用手去抓、去抢;看到喜欢的人的,他也会用手去摸、去抓、去打。 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有趣,哈哈大笑或笑着责怪“这个小坏蛋”,还有
最近兜妈刷朋友圈,总看到很多宝妈晒自己家宝宝在早教班的精彩表现,今天学会了画画、明天又学会了搭积木...那么,家长要不要给孩子上早教班呢? 其实从兜兜几个月的时候开始,不管在微信还是在微博,总有一堆妈妈问我类似的问题:“兜妈,你让兜兜上早教班了吗?”“兜妈,我今天跑了好几家早教班,你帮忙选选,哪个好?” 一提早教班,宝妈是又爱又恨,报吧又贵;不报吧,又怕输在起跑线了…而一直以来,对于要不要上早教班,上早教班到底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也是争论不休。不论是科学界还是断章取义趁机牟利的商家,都在“抓住0—3岁关键期”和“早教班如何毁了你的孩子”两面大旗下各自摇旗呐喊。 而对于到底要不要去早教班这个疑问,兜妈认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又不对早教班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是可以根据家庭去选择一个合适的早教机构,不过这么多早教机构又该如何去选择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有人说,女孩子的真正成长是在当了妈妈之后,只有经历孕育生命的苦与乐,多了甜蜜的负担,才会走出天真明白岁月的深沉之意。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太多的吐槽需要抚平。 生娃前后大反差,爆料吐槽看宝妈—— 爱情变调篇 @欢乐不欢乐:生娃前,我是他宝宝,生娃后,老公?什么老公,只有孩儿他爸。 @烟火尾声:没生孩子之前,爱情万岁,有情饮水饱,现在,“喂,我儿子这个月的奶粉钱呢?” @小熊尾巴:曾经我满眼都是他,现在全世界都是这个娃。爱情是过期了,但亲情刚开始。 @小西米妈妈:得有情人成一家人。生之前,生活是自己的,此后生活是这个家的。 性情大变篇 @小王子的玫瑰:从柔情到豪情,从温婉到彪悍……嗯,为母则刚。 @咿呀呦:生娃前我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生娃后我
上周和兜兜在公园晒太阳,看到两个奶娃在草地上,正抱着一个玩偶争得不可开交。两个小娃,小脸通红,甚是可爱。 我正看着起劲呢,就看见一个老奶奶哼哧哼哧跑过去,从两个奶娃手中一把抓过玩偶,对着其中一个就开训:“咋不懂得分享呢!” 两三岁的娃儿,话都讲不全,要是懂得“分享”,那才叫奇了怪吧! 分享这个事,还真不是一朝一夕教出来的。 我认识的最奇葩的一对父母,天天把零食藏在主卧的柜子里,背着孩子“偷吃”。孩子每次看到零食,就跟日本鬼子进了村,一会就能扫荡完毕。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能跟人分享零食。在他眼里,正餐是可以和别人一起吃的,但是零食呢,得藏起来自己吃。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孩子似乎都不愿意分享零食。孩子贪嘴,我家兜兜也是。他小时候,看我吃零食,我总会逗他,给他一点尝尝。所以现在他吃零食的时候,还愿意给我“施舍”一点
孩子太难管,没事喜欢耍小性子,对于很多新手妈妈来说,想必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吧。归根结底是因为规矩没有立起来。 在为孩子从小立规矩的过程中,父母们的方法各不相同。 崇尚“严棒出孝子”?表面上似乎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但或多或少会给他们留下阴影和伤害; 一味对孩子迁就顺从?一旦任之发展,很容易就让孩子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法国父母的育儿经吧。 法国人,不仅在生活态度上优雅浪漫,他们在家庭教育上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们教育出的孩子,行为适宜、聪慧活泼、独立自主,很少挑剔或捣蛋。 国外网站 Bright Side 就整理了法国家庭教养孩子的一些秘诀,来看看他们的秘诀吧。 1.出生第一年 法国的年轻母亲,生完一个孩子有权享有16周的产假,产前
当了妈妈以后发现自己的脑袋真是废掉了,想金鱼一样只能记得7秒以内的事情。我也不敢高估自己的记忆力,生了二胎后,记忆力就更加不如之前了。可是你造吗?宝宝宝宝在母体内也是有记忆的,俗称胎前记忆。 想要了解宝宝的胎前记忆,书上写要注意询问的实际和方法。 1、首先要在孩子有基本对话能力的时候,只能简单说恩恩、对的时候就很难进行 2、选择孩子要睡觉或者更高洗完澡的时候问,这时候宝宝心情好,精神比较方松。 3、问的问题不要重复 4、问问题不要太直接,学会迂回询问。不要直接问你在天上做什么? 5、不要问太多关于胎内记忆的问题。 我记得第一次问孩子的时候,他只告诉我:里面有很多水,在里面玩水、游泳、还说里面好黑。这次我就知道原来孩子真的记得。我遵循了一次不问太多问题的原则,所以每次只问5个
钱钟书先生在自己的书上写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爱情容易,两个人可以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而一见钟情,恨不得掏出赤诚的心献给对方,可婚姻很难,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引发一起张牙舞爪的大战。于是曾经怀抱着美好的爱情想进入婚姻殿堂的人们,如今又想带着自己的不满从这座围城中落荒出逃。 但有趣的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并没有被困在这座围城里面。 不是所有婚姻都是围城,只有经营不好的婚姻才是围城。 家务不是女人一个人的责任 家是两个人的家,家务也应该是两个人共同承担。做家务不是女人一个人的责任,男人也有一份。 作家王安忆说:有了家,就有了家务。 但很多男人并不懂,回到家就做甩手掌柜,只顾着自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打游戏,繁重的家务让妻子一人应对,天长日久,她当然会生委屈抱怨
很多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教育发愁,怎样才能教出一个好孩子?这是父母一生的命题,但是常给孩子吃这3样东西,长大肯定有出息! 1吃饭 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总是微妙地传达出一个孩子的习惯、秉性和教养。 一家的孩子教育得好不好,带出来吃顿饭就知道了;一个朋友跟你是不是一路人,吃几顿饭就明白了;两口子过得怎么样,看看厨房、饭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说,好好吃饭是小事,也是大教养。 孩子被人骂作没教养,多半是在饭桌上。 我有两个本家的婶儿,在亲戚朋友中的名声特别差,逢年过节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不想邀请她俩,但有时候碍于亲戚面子,又不得不客气一下。 每当开始上菜的时候,她两家的孩子就“霸占”了转桌: 凉拌小青菜不喜欢吃,就赶紧转过去; 这碟五香牛肉片挺好,就转到自己跟前按住,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吃光;
经常听到周围的长辈,甚至年轻的妈妈说: “都是孩子妈了,还考证干嘛呢,这辈子带好娃就值了……” “都是孩子妈了,还买什么漂亮衣服,省下钱给娃买玩具吧!” “都是孩子妈了,还看什么电影啊,有这时间研究研究怎么给娃做辅食!” 其实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好好经营自己、不放弃自我成长。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 “女儿的到来并没有让阳子的生活变得邋遢,相反,女儿让她更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值得女儿骄傲的人。孩子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应该是继续成长的新动力。” 以前的我是个任性且自我的女孩,当妈后才真切体会到这段话的含义。 孩子的成长转瞬即逝,家长都希望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最适合的,让他/她成为最好的自己。 然而,成长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未知的事,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做好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并非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成为人才精英,但每个爸妈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所以从幼儿园到学校,都要精挑细选,哪怕多花点钱,就是不希望那些频频爆出的校园暴力和教师虐童事件发生在孩子身上。 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也不太容易实现,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宝贝,可老师面对的是一堆孩子,一个闹哄,两个闹忍,三个就真不好说了。 我家小区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邻居家有个小孩,刚转到附近的幼儿园上大班,原本性格活泼开朗,一刻也闲不住。可突然有一阵子,不爱说话了,总是默默地躲在家人身后,经常见到他在楼下吵着不想去幼儿园。 孩子妈妈一直没在意,觉得小孩不愿意上幼儿园很正常,直到有一天,保姆告诉他孩子身上有点淤青,她才知道孩子在学校经常被“管教”。 而“管教”的方式也很奇特,挨饿罚站都是轻的。恶语相向,推推搡搡都是幼儿园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