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说,半个小时后吃饭,可是到那时候他依然玩得忘乎所以;你叫孩子要准时起床,他却老是起不来,最后频频迟到。而且,你发现孩子在时间上学会了讨价还价。说好只玩10分钟手机,过了时间他却没停下手里的游戏,你提醒时间到了,孩子也和没听见一样,说“再2分钟就好了”,全然不顾自己的“承诺”。是孩子调皮不听话吗?不一定,很可能是他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时间观念。 让孩子明白时间的宝贵 让孩子理解时间是宝贵的,永不停留,应该及时抓住;告诉孩子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每天24个小时对每个人来讲不多不少,如果在一件事上拖几分钟,就一定要在另外的事上损失几分钟。比如孩子想赖床的时候,拿出闹钟让他确认:“宝贝,你已经晚了几分钟了?所以,等一下上学路上你必须跑步,把这几分钟追回来。”同样的,如果今天的作业如果提前完成,可以让孩子看看自己节省下来的半小时,让他去做自
有一种教育叫做“感恩教育”,对家长们来说,孩子会感恩是件很令他们欣慰的事情,因为懂得感恩的孩子,往往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让我再听一遍,最美的那一句,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有的爱,早点说出来。 有的东西,早点传承给孩子。 感恩节的前几天,儿子班上就开始要孩子们准备感恩节的活动。 唱感恩的歌,然后去商场表演手语操,用自己小小的行动感恩社会。 还有一项是给父母长辈准备的,回家给长辈敬茶、捶捶背。 晚饭的时候,我问儿子:“你最感恩的人是谁呢?” “是妈妈。”小家伙马上说,而他饭桌对面的妈妈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为什么呢?” “因为妈妈是我最喜欢的人。” “哦!还有感恩的人吗?” “还有爸爸,因为爸爸也是我最喜欢的人。” 听到小家伙
说起“三角关系”,你第一个会想到什么关系? 大多数人会想到恋爱中的三角关系。 其实人一生中第一个三角关系,是家庭关系。 这个关系是一个孩子理解“社会关系”的基础。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婴儿的主要照顾者是母亲,他一开始只会和母亲发展出关系。 在婴儿的世界中,他需要,就向母亲索取,而母亲就提供给他需要的一切——食物,关爱,安抚等等。 如果母亲积极回应道孩子的需要,婴儿就会感觉很安全。 一段单向“索取——提供”关系是人们最初经历的一种关系,也是每一个人本能想要拥有的关系,因为舒适又安全。 但是,人最终必须要从这种单向的关系中成长起来,发展出更复杂的关系网。 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妈妈除了和自己亲密,还会和爸爸亲密。 在生命初期,当孩子意识到妈妈还有一个“重要的人”,
有的宝宝已经6岁了,却不爱跟其他小朋友接触,有的宝宝8岁了,仍然还不会穿鞋带,写字歪歪扭扭……家长担心宝宝智商有点问题,其实经过测试很正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为什么有点“笨手笨脚”呢?宝宝有“笨手笨脚”的表现有可能是患上了感统失调。感统失调的宝宝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想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思维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要多观察宝宝的行为,如有以下表现要警惕:好动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旋转不会晕眩,方向感不明,阅读不流利,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过分依恋父母,紧张孤僻不合群,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丢三落四,语言表现能力极差,精细动作差等。 在家做哪些训练能纠正感统失调? 对于七八个月的小宝宝,家长应鼓励他多爬行,提高手眼协调、视听能力,可以放一些玩具吸引宝宝的注
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的影响那是不可磨灭的,如何让孩子变得自信又乐观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又或者是有好的育儿方法! 人们常说自信、乐观可以让一个人走得更远,这是因为自信、乐观的人,往往活得清晰又洒脱。他们积极生活,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尝试探索,就像生活中洒进的一束光,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 自信、乐观是与生俱来的吗?在我看来,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实更为重要。那么,家长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不要过度保护 “宝宝,放着妈妈来。” “诶呀,你不要动,这太危险了!” “宝宝乖,你还小,不用做这些。” 孩子年龄还小,很多事情自己解决不了,更何况他们身边还潜伏着各种危险,所以家长总是忍不住想要帮助孩子,生怕一个不留神,孩子就会受到伤害。其实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很正常,但是过度的保
与孩子“谈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绕不开的教育课题。 聪明的人应该脑里有钱,而不是心里有钱,而教孩子认识钱,意义远在钱之外。 而现实中,孩子对于“钱”的认识,很多是这样的。 很多家长也并无意识到自己日常中的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教育,只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太贵,所以不买”、“家里很穷,所以不买”、“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挣钱不容易,爸妈上班很辛苦” 或许有些父母会以为这样与孩子沟通,孩子会懂得节俭和懂事。 不否认孩子是会因为父母经常的“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 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带宽”,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从小被灌输贫穷观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特别在乎钱,哪怕长
有些父母常常对养育孩子抱有疑问:自己明明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爱,可孩子还是不领情,反而变得跟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不自信。这是为什么呢?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 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 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拿自
我丈夫的脾气特别不好,只要孩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朝孩子很大声音的说话,每当他朝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也会提醒他让他不要这样,我也很知道他工作有压力。 可是就在昨天就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又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了,基本上是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会发一次火,有的时候还会摔东西,看见孩子每次吓得都不敢说话,我很是心疼,要怎么做才能消除对孩子的影响呢?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丈夫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做点什么来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对于这一点必须给你一个赞。 有这种态度的女人一般都是思想够成熟,不抱怨。 在接触了很多的家长之后,有很多的妈妈控诉自己的丈夫,脾气大~孩子还那么小~怎么能那样对孩子......balabala说一堆,完全的把自己置身事外。 从没有想过自己的责任在哪,她从来没有想过,丈夫是自己
孩子送去学校后,家长们也是不能十足放心的,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受“坏孩子”欺负了怎么办?家长又该如何有效地为孩子“出头”呢? 接到读者来信:“我是一名一年级小朋友的妈妈,我的女儿经过半个学期的适应,慢慢和同学相处得融洽了。然而,最近她遇到一个小问题,被班上一个调皮的男同学盯上了,天天欺负她。小到在她背上贴纸条,大到在放学路上“偷袭”。女儿常回来抱怨,我认真听后确认了是男孩子对女孩子的捉弄,没有上升到校园霸凌的层面。” “但我还是挺烦恼该如何帮助孩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被欺负,爸爸妈妈也试着帮着告老师,或者直接找到搞事情的男同学理论,但效果并不明显,被言语教训后的男同学消停不了几天又来欺负人了。所以,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出头”呢?” 小时候被同学捉弄欺负,这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经历。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正式进入了社交环境,靠和性格不同的同学相处来摸索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崇拜着那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并用他们来反驳家长苦口婆心劝他们发奋读书的心。但是孩子,你知道吗?不读书,换来的将是一生的底层! 因为事实是: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与底层。 现在有些孩子谈到读书,谈到吃苦,犹如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 一帮不学无术的女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姐妹,以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 她们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妆品、想的是网上购物、刷微信、刷微博、追韩剧; 而一帮无所事事的男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哥们儿,以为有了哥们儿就有了天下。 他们在一起逃课、抽烟、打扑克、玩游戏、看玄幻甚至约架......以为这就是疯狂,这就是该有的青春。 他们看不起那些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一
一碗水是端不平的,这姐弟两个总有一个是在爸妈跟前受宠的。 如何把一碗水给端平是有了二胎之后,大众普遍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头胎是女儿,二胎是男孩的家庭,总是不免偏向男孩,这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情况,总归几千年的源远流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结束的。 就说今天说的这个家庭,女儿5岁了,小刘夫妇又生出了一个胖儿子,这个胖儿子也确实是非常的可爱引得小夫妻两个都把精力放在了小儿子的身上。 忙不过来,还要5岁的大女儿洗尿布,说是女儿大了就应该如此,整的女儿一天像个保姆,除了洗尿布还要哄弟弟睡觉,几乎只要放学写完作业就要开始做这些事情。 别人家里的女儿是放了学吃了饭写了作业就可以由爸妈陪着玩,这户人家的女儿就是要担负起对弟弟的照顾,但她只有5岁! 这让女儿心里怎么想? 由二胎引发的各种问题还在不断的发酵,一碗水确实是难以
都说养了个女儿就等于多了一件贴心小棉袄,可是小编却发现自己好像养了一个假女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小编最近和女儿的日常: 我:“宝贝,把外套穿上吧!” 孩子:“不要!” …… 我:“宝贝,你要不要画画?” 孩子:“不要!” …… 我:“宝贝,跟妈妈一起捡树叶好不好?” 孩子:“不要!” …… 不要!不要!不要!……这是这段时间我从女儿嘴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天都要面对孩子说出无数个“不”,我的内心真的也很崩溃呀! 为啥宝宝总爱说“NO”? 为何之前乖巧的娃一夜之间变成了“不要”星人?是他们的小脑袋中的脑回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其实1岁半至2岁之间的孩子经常说“不”是很正常的现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闪光点来到世界,好父亲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消磨掉闪光点而变得平庸。这12条建议很实用,为了孩子一定努力做到! 01也许你有很多梦想没有机会实现,别让孩子代替你实现。 记着,那是你的梦想,不是孩子的梦想。如果你刚刚为人父母,其实还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当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02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我喜欢这样和他讲话,对于孩子而言,更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换句话说,对于超过3周岁的孩子,你就不能把他当作“小孩”,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来对待,如何平等呢?身高先平等吧。 03小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们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他们争吵也好,打架也好,我觉得都是他们的事情,父母千万不用掺杂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小孩吗,打完就打完了,一点也不会记仇,不过5分钟又玩到一起去了
晚上,儿子洗完澡,还裹着毛毯,突然听见爸爸开衣柜门碰到他的汽车,回力车挪动的声音,就像是触到了他的神经,他一下子就从毛毯里挣脱,光着身子哭喊者跳下床,把汽车挪回原来的位置,而且似乎无论怎么放都无法精确的放到跟原来一模一样的位置,这让他十分抓狂。 房间里只有十几度,外面下着雨,我要求他把衣服穿上再去挪汽车,他无动于衷,我看着他光着身子蹲在地上,拼命的哭喊,汽车正好挡在柜子开门的位置,但是他就是不让任何人碰触他的汽车。 我没办法再纵容他,或者再给他讲道理。我用力的给他穿好衣服,义正言辞的跟他说:“不想让别人碰你的东西,就全部放回你自己的房间,你房间里的东西没有任何人动。” 他并不情愿,但是我坚持。不仅如此,我还要求他把之前一直放在卧室的所有汽车都收走,包括过道、书房里的汽车,统统都收到他的房间。 他不同意,说其中的三辆汽车之前就是放在卧室的
我其实不是很爱带小C出门。在家乖得和小猫一样,但一到人多场合,就开始傲娇,脾气上来了,她说什么就要什么,又哭又闹,真的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每到这时候,C爸只会喊“快来管管你女儿” “……” 怎么管?骂一顿,还是暴揍一顿啊? 讲真,我一直都尽量不当别人的面批评打骂孩子,孩子也有自尊的,无关是非和原则的,一般都顺着她,做错的一般也是私下说。当然了,如果影响别人了,那肯定是要当面教育的……小C估计也是吃准了我这一点,出门才各种作妖。 按你胃,孩子爱闹脾气,还是得想个办法治一治。怎么办呢? 我试过在出门前就和她定规则,约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也试过在她闹的时候威胁“再这样,下次就不带你出来玩”; 甚至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还打了她小手心; 不能说这些都没效果,当下都说“好”,没多久就
17年的年初,我认识了张佳,她是我一哥们的妹妹,人甜美而善良,关键是和我志同道合,都喜欢小孩,她在一家幼儿园工作,而我则是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 认识那会处处你侬我侬,很快,我们谈婚论嫁,夏初的一天,我们和哥们相约清晨去打羽毛球,回来拖着疲惫竟然忘了三个人兜里都是空空如也。最好只能选择回到我哥们家自给自足。 那天张佳作为唯一的女生,也可以说是心血来潮,非要下厨做顿饭,经管她和哥们在厨房里嘀嘀咕咕了半天,最后,哥们被推了出来。 等等等,大约4个小时左右,厨房的房门再次被打开,张佳端着她一道道杰作走出来。 饭桌上大大小小2菜一汤,我的天啊! 这就是传说中的美味吗? 炒花生米的黑色的。 面条只能用刀叉吃。 汤上面飘着一层油花, 豆腐被炒成了豆腐渣。 柿子鸡蛋倒
如果你生了一个畸形儿,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感受呢?吴洋和王亮亮就是这样的一对不幸的夫妻。由于孕产没有检查,导致婴儿先天发育出现畸形----兔唇。 兔唇的孩子很多,大家熟知的就是王菲家的李嫣。虽然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孩子没有格外的让人不能接受。但因为,我们不能对这样的家庭感同身受,毕竟畸形儿童对一个家庭的隐形心理影响很大很大的。 吴洋在一家工地里打工,王亮亮是饭店的面案。两个人除了收入有限,更多的是对美好的希望。而畸形儿的到来,改变了她们原本向往的幸福生活。 遗弃,是他们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生活总是充满了奇遇。 随着2017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吴洋和王亮亮两个孤独的老人守着空房包饺子时,邻居新搬来的大娘给她们送了一条鲤鱼。 面对热情的新邻居,王亮亮请老人坐下来一起唠唠家常。 时间并不长
有一天去朋友公司谈事,和他聊起招聘,他说:“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穷人家的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近则不逊远则怨的态度!” 朋友这话,看似说的是年轻人不懂事,把自己当作世界中心。而仔细想想,根本原因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他们用言正行端、吃苦耐劳来锻炼自己的孩子。 而相反的,真正的穷人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有一种亏欠感:他们往往有一种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就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在我小时候,没有见识过富足的生活,小时候经常挨饿,吃的很少,但当时的大人在教育孩子上的态度是: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
叨叨G身边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当妈前自己还没“断奶”的女友(生活自理能力未成年,吃在娘家住在娘家,把工作当养老),历经全职带娃3年,如今,事业孩子两不误,活成了 “ 别人家的妈妈 ” 的模样。 她说:感谢我妈不帮我带孩子,才让我触底反弹,真正激发了我内心深处隐藏多年的小宇宙的爆发。 她说:“怀孕的时候,从头到脚都是亲妈照顾的,总觉得孩子生下来,也自然是亲妈帮忙照顾的,公婆远在老家,那里还有一堆事离不了他们,何况自己的情商和生活能力一直以来都欠费,所有过来人都告诉我,只有亲妈帮忙带娃最合适!相信我,没错的。” 可是坐完月子,月嫂离开。亲妈突然对她说:“她也要回家了。” “自己带孩子?开什么国际大玩笑?产假完了,我是要回去上班的呀?难道要我不工作啦?不工作,怎么养房、养车、养娃?” 亲妈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没有了曾经的
那天讲座的时候,有一个爸爸问到一个问题: 我有两个孩子,一大一小,大的4岁,小的2岁。小的那个是最近才接回来的。现在发现,大的孩子会跟小的那个抢吃的,而小的会跟大的抢玩具,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胎问题。不过随着国家政策鼓励,的确越来越多的爸爸成了二胎爸爸,那么伴随而来就是数不尽的“二胎问题”。 “二胎问题”的本质就是一个偏心的问题。 在一个二胎家庭里面,往往会有四个元素,爸爸,妈妈,大孩子和小孩子,而这四个元素之间的互动,一定会有所倾向。 如果这种倾向处理不妥,就会出现“偏心”,从而产生“二胎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偏心? 我们总会很自然地认为,我们能够给到两个孩子一样的爱,我们是公平的,我们是平等的。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有学者研究表明,作为父母的,一定会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