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比较喜欢看动画片,相信你家的孩子也不例外吧。有时候家长觉得孩子太闹腾,为了让孩子消停一会,就会给孩子放动画片看。有时家长要忙于家务,也会让孩子看动画片。 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总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看动画片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影响呢?关于孩子看动画片的问题,作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家有好baby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为什么多数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呢? 一般孩子的好奇心都是比较强烈的,加上孩子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他们会对新鲜事物或者说是会被生活中难以触及的东西所吸引。而动画片则比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看动画片会让孩子感到很快乐。 但是,如果孩子沉迷于看动画片,对孩子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离电视很近,时间长了自然对眼睛不好;如果孩子沉迷于动画片中,会模仿其中的一
当你已经成为一位妈妈,是不是觉得生活都已经被孩子占据了呢?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每天围着孩子打转,要是没带好还会遭到指责? 当妈以后,你最难熬的时刻是什么样的?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孩子 一边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以及不想荒废自己的前程,而另一面,是对孩子满满的愧疚感。没有老人的帮忙,兼顾工作与孩子难道永远只是个梦想? @180度阳光 我现在就很难熬。我的工作是上晚辅导班,孩子幼儿园下午放学我就要带在身边。我忙得顾不上他,只能让他在一边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回家的时候都九点多了。天气越来越冷了,领着孩子走在路上,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回到家洗洗上床都十点了。孩子早上起床都要哭。想想这些,真的是要辞职了 @??our?? 孩子从出生起每晚哭,哭了整整一百天,每晚都要抱着睡,以至于落下了腰病。现在生活压力大,工资根本不够用,自
你总怪孩子长不大,到了一定年龄还是生活不能“自理”?而有时候可能就是当妈的太能干,手伸的老长,管的太多,替儿子承担了本该承担的责任。 我家邻居家里很典型,之所以说典型,是因为女主人和阿姨。和阿姨今年60岁,和我妈从一个家属工厂退休下来,两家离得近,出了门,转个身就到我家,加上和我妈是老乡玩的好,所以两家来往的挺勤。和阿姨心直口快,说话干脆利索,这几年我在外地,老妈觉得孤单,常常找和阿姨聊天。 那天,和阿姨来做客,客厅里她和老妈说的几句话飘到了耳朵里:“都一年了,就在家里打游戏,养狗,不出门,这可怎么办?” 和阿姨走后,我问老妈:“阿姨说谁呢?”“还有谁?小志呗。毕业两年了,工作还没稳定,现在在家歇着呢。”小志是和阿姨家的儿子。 “小志到现在没工作?”我有些诧异,印象中小志一直是和阿姨的骄傲。 “我从不让小志干家务活,他也从来
宝宝乱扔东西,是许多家长头疼的事情。砸坏东西事小,伤到别人就尴尬了。对于这样的行为,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是考验家长的一道难题。客观看待、分级应对、积极引导,是家长能够选择的明智之举。 浩浩2岁多了,特别喜欢扔东西。玩具不想玩了,就朝墙上砸。除此之外,玻璃杯、手机都难逃他的“魔爪”。有一次拿玩具砸到一个小弟弟的额头,还好没有产生严重后果。 对浩浩乱扔东西的习惯,妈妈制止过、骂过、打过,却看不出一点效果。 相信许多宝妈宝爸都被“熊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困扰过。有的爸妈严厉制止,甚至用打骂来惩罚,结果屡禁不止,孩子似乎更叛逆了,用哭闹打滚来对抗父母。 有的爸妈对孩子乱扔东西听之任之,结果孩子扔东西的行为愈演愈烈。在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的案例:三岁小男孩拿石头砸了另一个小男孩的头,双方家长为此闹到了派出所。 扔东西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行
女儿班上的一个男孩子六岁了,今年刚读小学,可他居然每天上学都哭,一看哭达不到目的,早上就找各种理由不去幼儿园。不仅如此,他在生活中,几乎离不开妈妈。即使,妈妈去楼下拿一个快递,他也要跟着,更别说买菜什么的了。 对于女儿这个同学的家庭,我也有所了解。夫妻两地分居,孩子的爸爸一年大概回来两三次。两个孩子相差五岁,平时大的要辅导作业,小的要接送,听说,自从她家儿子出生,一天都没有和她分开过,典型捆绑式的照顾。这种父爱的缺失,丧偶式的陪伴,也是孩子完全依赖妈妈的一个很大原因。 这么多年,这个孩子面对最多的人就是妈妈。妈妈照顾他,陪着他,他高兴了只能跟妈妈分享,他难过了只有妈妈来安慰,所以造成了,他的世界里只有妈妈。 有一次,我们几个家长,组织了一个小聚会,让孩子们在一起吃喝玩,增加友谊。这个家长全程和我们就没有什么交流,因为她家儿子一直缠着她玩一个磁力积木
孩子被老师打了耳光,但是家长知道了又不敢去找老师,怕老师会再为难孩子,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找老师的目的是什么呢?让老师道歉?让老师意识自己的行为不对,会对孩子造成特别不好影响?还是要帮孩子找回自尊,让老师同学看到我们也不是好惹的,不要随便打我们? 其次不管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样?前车之鉴是之前别的同学被老师体罚后家长找过去,结果老师不管那个孩子了,并且处处针对那个孩子,孩子的学习一落千丈。可以看出这个老师经常以这种暴力的方法对待学生,并且不知悔改,也就是属于那种是非不分、不知悔改、睚眦必报的小人,即便你好好和他说,也是说不通的。他只会恼怒你质疑他的行为,而不会反省。 从这两点考虑,我支持孩子不让去找老师的做法,孩子虽小,但认清了局势。 罗斯福夫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如何教育孩子这是一个父母终身思考的命题,如何教出一个听话而且还积极向上的孩子呢?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爱自己吗? “你只要去爱他, 用力地毫无条件地去爱他就可以了。” 两个月前,我家大宝的状态是这样的—— 网吧、酒吧、KTV,未成年人不该进的场所,他都进了,而且,他会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自己在哪里; 打架、吸烟、喝酒、逃课、早恋,学生不该做的事,他都做了; 彻夜不归,乃至几天几夜不回家,都是家常便饭。 那时的他,看着父母犹如看待仇人。稍不满意就说“不读书了,不回家了,再也不用父母管了”,还多次把“死”挂嘴边。 他从不和父母交流沟通。主动和父母说的话,无非就是——买衣服啦,买鞋子啦,要钱啦。 原本,他在班上中等偏上的成绩,现在成了倒数第一、第二。 最过分的一次,是给我写了一封
很多父母都希望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却不知道你的潜在言行举止就在影响孩子,想要孩子学到更多好习惯,父母必须言传身教! 孩子的启蒙教师就是家长,家长在孩子的生命中也担任着不可缺少的重任,日常生活里,家长的一举一动和言行举止都影响了孩子,优秀的家庭环境造就出优秀成熟的孩子,如果你的言行举止充满了戾气,那你的孩子将在不良环境中成长,变得暴躁和冲动。 有句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行”。父母除了领导孩子认识世界以外,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很重要,而家长应该自我检查,是否出现了这些不良的言行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只顾享乐的生活方式 现在很多家庭都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所以在生活方式上,缺少了朴素艰苦、奋发进取的精神,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父母这样的生活方式,容易给孩子打造一个过于安逸的环境,这样环境生长的孩
邮箱里收到了很多妈妈的来信。 有一个问题比较集中,就是关于一两岁的孩子之间抢东西,还打架发脾气的事。 这件事可能是每位父母都曾经历过的。 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是不肯分享自己的玩具,而其他孩子的玩具他又非抢过来不可。 一旦没得逞,哭闹不止,甚至在地上打滚发脾气。 然后父母觉得很难为情,觉得孩子太不争气,也不可理喻。 打也不是,放任也不是,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一看到下面的问题,就想起了那个时候带儿子遇到的种种情形。 只是经历过后再看,觉得真的不是事儿,不要太着急。 先看问题吧: 鱼粉来信: “鱼爸,你好!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我的宝宝刚满一岁,是个男孩,他喜欢抢其他小朋友手上的玩具玩,比他大的三岁姐姐或者比他小的10个月大的妹妹,他都要抢,抢不
有段时间,我和先生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一直在争吵。我是一心想换学区房,就算手里紧点,也不能亏了孩子教育。他是觉得学区房完全没必要,既降低了全家的生活品质,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见得一定好。最后,他还是拗不过固执的我。 为什么我一直坚持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受教育机会?因为我曾在上大学期间听到了一个学霸这样的演讲。 她说,自己在初中前就是一个学渣,整天就想着玩儿,学业都是抄的,上课就睡觉,考试靠作弊,成绩一直中等偏下。 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受够了这样的日子,跑到当地一所很好的高中门口向学校里面望去,好看的校门,大大的操场,精致的教学楼,她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考进来。 好在人还不笨,于是勤学苦练了一年,真考进了这所重点高中,但是只能垫底。 进了这所重点高中,她发现一切和她想的根本不一样。这里根本没有老师逼着学习,都是学生追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为孩子们提供所有自己能提供的,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总想着帮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当然我也不例外。 大宝今年十岁,从襁褓婴儿至今都是我一人带着。 习惯性地帮他准备好各种需要:报选各种兴趣班,整理房间,收拾书包,甚至是替他找好换洗衣物。 这些我都觉得理所应当,当然,这些我认为都是他一定会接受的。 前天,我一时心血来潮整理房间,来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把所有的物件全都挪了挪地方换了换位置。自然,他的房间也没能幸免。 没曾想,这小子放学回来看到“重生”后的房间不乐意了。放下书包,一件一件地把东西恢复原样。 看着他“摧毁”我的劳动成果,急忙阻挡并带着警告地讲解我摆放的好处。 他突然停下手里的动作,直直地立在我的面前说: 妈妈,我也有说不的权利。
很多爸妈都希望陪伴在孩子身边,这样能够让孩子更加的体会到亲情的关爱,但是今天要跟大家说的却是独处的小孩有力量,教孩子享受“无聊”!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你知道吗?每个人身体里都藏着无数个自己,你应该向蚯蚓学习,将自己切割分离成若干,然后自己跟自己玩……” 是的,要学会自己跟自己玩,这并非只是一句耍酷、敷衍孩子的话,而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能力。 1“无聊”能滋生出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日本作家五木宽之曾写过一本名为《退屈のすすめ》的随笔集,直白地翻译成中文,大意就是“告诉你如何无聊”,若翻译得文化点,也可以叫“无聊劝”。 五木宽
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智商只起到20%左右的影响作用,剩下的80%都是由下文中的几个字决定的。 智商这东西,很大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后天“升值潜力”一般。 而文中所说的这几个字,则基本上全靠后天培养建立起来,并影响甚至是决定孩子的一生。 01自我约束、自律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小男孩因为不自律,每天晚上熬夜打游戏导致休克,过早地躺在了病床上,失去了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的自由; 我也曾亲眼见过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不自律,每天沉迷于电视手机,过早地带上了厚厚的眼镜; 还有那些小小年纪就谈情说爱的孩子,因为不自律,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遗憾一生…… 这些孩子们的经历各有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结果: 因为不自律,他们失去选择人生的权利。这就是不自律带来的终极危害。 而那些自律的孩子呢?
许多内向的孩子从小就被自己的性格困扰着,觉得自己性格不好。孩子当然不会觉察出自己性格是好是坏,只是家长评论的多了,带给了孩子这样的偏见。 所以,每个内向孩子的父母心中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总是能自然而然的叫着叔叔阿姨好;身边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热热闹闹;周末喜欢跟着父母外出去别人家做客...... 于是他们努力的改造着自己的孩子: “你要活泼一点,这样扭扭捏捏像什么样子” “我现在都不爱带你出来,就不能大大方方的去和小朋友玩一会吗?” 那么中国的家长为什么都希望孩子变得外向呢? 不管我们再怎么告诉自己: “要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现实却总是很残酷的。 内向的性格,总是被认为和“胆小”、“怯懦”划等号。 外向、活泼、自信的孩子, 通常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相信“棒棍之下出孝子”,大人们对孩子有着严惩的强烈倾向。也就是说,家长会出于爱而惩罚孩子,因为他们坚信这是教育爱子的最好方法。 许多家长自己就曾深受体罚之苦,而且他们所受的惩罚可以用严酷甚至残忍来形容。小时候,他们一有什么不对,父母就会严厉斥骂和责备他们;现在,他们又反过来以类似的态度和做法对待自己孩子。 很多家长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还有一句话至今仍然出现在许多家长口中,“我是为你好,你只要照着我说的去做就可以了,不用去思考其他的!” 还有一部分的父母会说:“我有脾气未必要憋着啊,把自己憋死?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被打骂着长大的,不也很好吗?”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认为:“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但是我不知道说出这些名言的人当时是出于什么状况,我只知道再温柔的母亲,给孩子辅导作业时都会秒变后妈,再睿智的父亲,也会有打孩子屁股的冲动。 现实是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都会情绪失控。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都会去解了看情绪控制的文章,听情绪控制的微课,但我们发现很多听着很有道理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方法却不管用。这就是虽然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还是过不好一生。” 这句话是普遍适用的。历史上那些大思想家基本上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孔子讲了那么多道理,他的一生依然过得很不好,后半生在漂泊流浪、被追逼、被驱逐的状态中生活。老子、庄子、尼采、叔本华他们都明白很多道理,但过得也都不是太好。这就回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 朋友参加完姥爷的葬礼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听完,我俩一起哭了很久。 在姥爷快过世的那些日子,胃口已经很差了,每天能吃下的东西少得可怜。于是妈妈到处搜罗姥爷没吃过的东西,给他尝鲜。 那天妈妈带去几颗莲雾。姥爷半躺在床上,吃完一颗,又吃了一颗,然后定定地看了妈妈很久,然后说:“谢谢。” 妈妈以为在说莲雾,漫不经心地回了句:“喜欢你就多吃点,回头我再给你买。” 姥爷又说:“谢谢你做我的孩子。” “你哥哥姐姐小时候,我没管过,都是你妈一个人。你妈生你难产离世,我只好自己带你。才知道,原来养孩子要那么辛苦,可是又真的开心。” “以前我总想,等我退休了就自杀,绝不给你们添麻烦。可是看着你们
一个人的教养来自家庭教育,来自父母,教养对人生影响重大,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让人非常愤怒。 一个带着孩子的妇女上公交车,坐在座位上面的农民工见状赶紧起身让座。 本来是一件好事,没想到这个中年妇女,一把将孩子揪过来,大吼一声:“不稀罕你让座,满身细菌。” 当时气氛非常尴尬,农民工在下一个站就默默下车。 看到这一幕除了满满的心疼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我更心疼的是那个母亲身边的孩子。 父母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自己的言行举动让农民工小伙尴尬寒心。 不仅自己用尖酸刻薄的语言鄙视农民工,还把这意识灌输给她的孩子。让这个孩子从小就知道农民工是低人一等的,是脏的,和他们接近会得病的。 这位母亲
给孩子一个帮忙的机会 上周三,我不小心摔倒了。回到家里,小龙正在看动画片,看到我回家,走路一瘸一拐的,立即跑上来问道:“妈妈,你怎么了?” “妈妈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嗑破了!”说完,我挽起裤腿,揭掉创可贴给他看。 他看了一眼,立即向奶奶跑去:“奶奶,奶奶,创可贴呢?妈妈的膝盖摔破了!”不一会儿,就拿了好几张创可贴过来,小心翼翼地给我贴创可贴。 看着他不太熟练的动作,暖暖的感觉涌上心头。我轻轻地在他的额头上印上一个吻说:“谢谢你!”贴好创可贴后,他就跑去看动画片了。我以为这已经让我很感动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不已。 第二天早上,小龙早早起床,穿好衣服,洗脸刷牙,吃过饭。背上书包准备走时,他又特意跑到床边对我说:“妈妈,你今天腿疼就不用去送我了,你就好好躺在床上休息吧!”说完,转过身就朝外走。 一束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在家时百般呵护,一点委屈都不给受,谁知道去了学校,甚至在幼儿园时就会在肉体上,抑或精神上受到这样那样或明显或隐形霸凌。父母根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孩子会遭受到霸凌。2016年4-6月,教育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研究”项目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也就是说,平均3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被霸凌的,而这还不包括隐蔽性更强的精神霸凌。 这也意味着,不管你的孩子是乖乖女还是皮小子,不管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成绩差的,都有可能会遇到霸凌。而遭到霸凌的孩子受的绝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精神上久久不能愈合的创伤。孩子会变得自卑,胆小,做噩梦,厌学,我在学心理过程中也遇到过30-40的成年男人,依然常常会做一个陷在漩涡中被吞噬的噩梦,原来是幼时收到的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