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劝学勉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古代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更是不可胜数,仅从我国古代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三字经》来看,其中就列举了78多个劝学、勤学、励学的故事来勉励孩子学习,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些故事,通过《三字经》琅琅上口的传颂,使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宋代汪洙曾专门作“神童诗”7首,劝勉孩子从小立志,苦读自强,将来光宗耀祖,做一番大事业,其中94篇劝学诗真是绘形绘色,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乃身上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这些诗语,其中虽渗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人生观,不可取,但它们确实把读书的好处阐发得淋漓尽致,表明作者劝学的良苦用心。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劝学勉学的传统广泛体现在家训和家规中,如在《颜氏家训》中,就有专门一节“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不能隐也”。颜之推历仕四朝,始终靠自己的才学立足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梁代士大夫子弟因不学无术造成可悲的局面,因此,深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积财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思想和勤、精、博、虚、实的学习方法,正是由于家庭、社会广泛重视学习,形成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优良传统和学风。
六、注重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十分注重早期教育,且形成优良传统,这可以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胎教,并形成成熟的胎教理论与方法得到证明。我国早期胎教理论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统治阶层为了“使太子正而天下定,当太子在胎中时就开始进行教育,认为”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肖之,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而汉代贾谊更把胎教的时间推前到选择婚娶对象,他认为婚嫁要选择有道德的人,“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也充分论述了胎教方法,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色滋味,以礼节之”。我国古代胎教理论后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胎教理论。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早期教育优良传统还体现在家训、家规、家书上,如〈颜氏家训〉中,颜之推结合自己成长历程,告诫子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并深有感触地说“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并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游,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宋代程颢、程颐也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他们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清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更是告诫儿子,&,岁以前所读之书与&,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中华民族之所以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我国古代所以神童辈出,与我们祖先重视早期教育的家庭教育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