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教为先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导者。在《孝经》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因和睦,上下无怨。”“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论语》中,孔子更是把“孝悌”当成“仁”之根本,“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充分体现了德教为先的思想。
首先,体现在古代帝王的家训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现长治久安,十分注重对自己子女尤其是太子的培养,如西周时期,周初最高统治者总结前代覆灭的教训,就提出“敬德保民”的家庭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家们,更把德教看做是治国的首要任务。提出“德教为先”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德教和刑法两手。两者相较德教优于刑法。以此提出了“先德后刑”的思想。强调“以德服人”。因而,在帝王家庭教育中,统治阶级无不把为人君的道德教育作为帝王家庭教育的重点。
其次,表现在士大夫阶层和贵族的家训家范上,如从西周起,贵族家庭就有一系列德育内容纳入家庭教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让、诚实等,孔子以仁和礼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孟子主张家庭教育中理想人格的教育,到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提出知足守廉的观点。宋代司马光在《家范》中开篇就提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所以他提出“治家莫如礼”,通过礼的规范,达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即达到封建社会所需要的伦理道德。
其三,表现在下层老百姓家训、家规、族规上,如我国流传甚广的《增广贤文》中,就含有大量抑恶扬善、勤俭治家、积德助人、与人为善、见利思义等思想和内容,朱用纯《治家格言》把老百姓治家的格言,如起居有常、勤俭持家、生活朴实、教子有方、勿贪便宜、忠厚治家、孝敬父母、嫁娶不慕富贵等,用家训、家规的形式加以巩固,以教育后代。而各家族形成的族规则更强调伦理规范的作用,把它作为治理全族人共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这也是明清时期注重家庭的社会功能,利用家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统治的结果。
三、注重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良好品格的培养,孟子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出了他推崇的理想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诸葛亮的《诫子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此,追求理想人格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共同的人生追求,也是家庭家风教育和对子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人格培养的传统。集中表现在家风建设特别是为官清廉的清白家风上,我国古代为官清正廉洁,注重培养子孙清白家风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汉代杨震为官清廉,有一次途经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夜里特地带了十斤黄金去送给杨震,杨震见了,很生气地责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因不受私谒,生活清苦,子孙常吃蔬菜,出门则步行,当时有一些故旧长者常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回答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勉进一步从遗子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阐述了清白传家的思想,据《梁书徐勉》记载,徐勉“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客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其不才,终为他有。’”他认为,家长的榜样作用看似无形,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对子孙起着深刻影响,而物质财富毕竟是有限的,并且这种财富还不一定永远为子孙所拥有,这就是后人所谓“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的由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辛亥革命元老李烈钧将军在世时,曾有这样家训“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强于我,要钱做什么”。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