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这部性教育片我给100分,已经给孩子看啦!
    这部性教育片我给100分,已经给孩子看啦!

    1 “捡来的”、“床底下翻出来”、“坑里捡来的”、“咯吱窝里掉出来”、“洪水冲来的”……孩子问自己是怎么来的,父母当年是这样回答自己的。 各种神回复虽然版本不尽相同,但父母在面对孩子关于性与身体的疑问时,竟没有一个直接回答问题,而均是采取了“说谎”、“模糊处理”或“转移视线”的处理方式。 如果我们探究一下家长此种做法的原因的话,不难发现有以下这几种可能: 一、家长不好意思和孩子谈性,觉得这类话题难以启齿; 二、家长本身就把性当做是有伤风化之事,他们担心过早让孩子接受性教育,会把孩子带坏; 三、有些家长可能总觉得孩子太小,以为孩子大些自然可以无师自通。 当然,我们还不能排除最后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父母本人也是“性盲”,如果父母本身就没有接受过正规、科学和全面的性教育,那么他们能提供给孩子的也必然不多。

  • 9岁孩子逼着妈妈扔弟弟,真相一出妈妈惭愧了
    9岁孩子逼着妈妈扔弟弟,真相一出妈妈惭愧了

    然而,真相一出,妈妈才知道错了怪小刚,也感到了惭愧。 其实爸爸妈妈认为这是因为小刚感觉有了弟弟之后,爸爸妈妈对于他的爱就会少了,因此心里面开始嫉妒弟弟的存在,所以总是嚷嚷着要把弟弟给扔了。可是在看了心理医生之后,医生的说法却出乎意料,医生说:小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就是感觉妈妈辛苦的过度了,并不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最后妈妈才发现,自从弟弟生下来,自己每天要照顾两个孩子,每天不停的哄弟弟,给弟弟喂奶。小刚可能看在眼里,感觉妈妈太辛苦了。而且妈妈也有了一些脾气,总是动不动就爱生气。所以小刚感觉这一切都是弟弟带来的,于是就要求妈妈把弟弟给扔了。妈妈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误解小刚了! 孩子很善良很单纯,切莫以成年人观点去看待孩子 孩子其实都是很善良单纯的,也有自己的一些小九九。因此,对于孩子的一些想法,切不可以成年

  • 你是不是也被宝宝这些行为逼疯了?
    你是不是也被宝宝这些行为逼疯了?

    A下班到家,3岁的圆圆正吃晚饭。看见妈妈,本来坐在餐椅里的圆圆开始不安分:一会儿说不吃青菜,一会儿要求妈妈抱着吃,一会儿又撒娇说要妈妈喂。 A果断拒绝,圆圆便大哭起来。一旁的姥姥见不得这样的场景,开始叨叨自己的女儿:“你喂喂她能怎么样?又不会要你喂一辈子。”但 A并不买自己亲妈的账。 圆圆见状,哭得声嘶力竭。姥姥自尊心受挫,躲到卧室擦眼泪。A只好喂圆圆吃饭,以缓和家庭矛盾。 但是,接下来几天,圆圆开始无休止地要“妈妈喂!妈妈喂!” 原本独立吃饭很好,现在却“褪化成了小宝宝”,A很头大。她并不知道,圆圆的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学名叫“行为倒退”! 关于行为倒退,妈妈们必须了解 为什么原本吃饭很自立的孩子非要喂着吃? 为什么原本会走路的宝宝摔了一跤后,便再也不肯挪动自己的双脚? 为什么说话

    标签:行为习惯
  • “妈妈,我从哪里来?”这才是最好的答案!
    “妈妈,我从哪里来?”这才是最好的答案!

    “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啊?”这个问题孩子迟早会问到你,该怎样正确回答呢? 我们小时候问“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 妈妈总会告诉我们“你是捡来的” 现在父母们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 比如“你是爸爸妈妈充话费送的” 有个同学说,她小时候听妈妈说自己是垃圾箱里捡来的 之后,她就开始留意周围的垃圾箱 生怕有哪个孩子在里面没被发现而饿死或冻死 有一次她在看到垃圾箱里有一只死了的兔子时 哭了好久。 还有个朋友小时候听父母说自己是被从粪坑里捡来的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敢独自去上厕所 因为怕又掉回到那里去。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妇产科专家的讲座, 她说:“每年开学后一个月,以及寒暑假是大中学生做人流的高峰期。” 荷兰官方调

  • 请问教养专家:小孩学祖父母骂脏话,怎么办?
    请问教养专家:小孩学祖父母骂脏话,怎么办?

    台北艺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咨商心理师许皓宜回复: 若仅是小孩说脏话的问题,能处理的方式可多了。但面对小孩“学爷爷奶奶说脏话”的问题,对父母来讲——特别是同时扮演媳妇角色的妈妈,就相当令人伤脑筋了! 在这状况中,我们要先注意到两个重点: 零~三岁,正是语言萌芽期。孩子骂脏话时,这个“脏”本身是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因此父母面对孩子说脏话的反应就很重要。父母若采用“有情绪的反应”,例如,瞪大眼睛和孩子说:“你从哪里学来的?”孩子对这句脏话的印象就会嵌入到他的脑海里,变成一个重要的记忆,久而久之想改就难了。 孩子学爷爷奶奶说脏话,挑战的是公婆与媳妇之间的问题,以及考验夫妻是否能合作处理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理应不只在妈妈身上,既然是公婆,那就得问问先生的看法,一起好好沟通彼此的

    标签:亲子教育
  • 宝宝的性教育,从认识这些器官开始
    宝宝的性教育,从认识这些器官开始

    尤其是对于性的问题,太深奥的解释他又听不懂,可偏偏问个不停,总不能用“充话费送的”来打发他的问题吧。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孩子主动去问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名称、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对家长来说正是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正确解答性相关问题,根据年龄传递正确的两性知识,本身就应该是家庭性教育的重要部分。 如果家长不重视,那就可能错失了让孩子建立正确性知识和观念的机会。 最可怕的是,你不说,自然有人替你说,孩子以后可能会从其他途径获得,比如网上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内容,你敢让他看么? 所以孩子的性教育应该及早进行,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也是幼儿教育里最大的一部分,第一个我们很多家长都缺失了性别教育。 比如,女孩

  • 黄磊对于早恋这个看法说得好,身边的爸妈们都该看看!
    黄磊对于早恋这个看法说得好,身边的爸妈们都该看看!

    ▍黄磊“早恋”语录 “我觉得是正常的,15岁不叫早恋。” “我女儿要是十五岁谈恋爱我觉得正常。” “恋爱就是恋爱,情窦初开,是美好的,早恋这个词就不是好的,很混蛋,什么叫早恋?” “我绝对不会看的,她就是把手机放桌子上我也不会看,她有她的人生,我要让她有更好的人生,从现在开始要教她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自己都做错的她怎么知道对的什么样?” “有什么可看的,知道了能怎么样?看她短信跟那个男同学说我喜欢你,把她腿打断?批斗她?所以中国的教育有些是很混蛋的,早恋这个词就很混蛋。” “十四五岁谈恋爱是正常的,这本身就是谁都会有的一个天然的东西,你能做的是往健康的更好的方面去引导,包括在性方面有一个更好的教育,保护好自己。你跟小男孩在一起玩的挺好的,可以有适当的,但是不要那么早去尝试性,如果你真要去也要保护好自己,

  • 孩子2岁叛逆期,5招教你全搞定!
    孩子2岁叛逆期,5招教你全搞定!

    也有一些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叛逆”了,这也许是因为妈妈在跟孩子交流时,总喜欢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说不要怎样!不许怎样!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过早地学会了说“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的性格品质,都会在他那里得到反射。 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父母该如何管教呢? 往下翻↓↓↓ 5招教你全搞定! 1切记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长看似民主,其实是“愚蠢的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宝宝,我们去吃饭好不好?宝宝,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诸如此类的“民主”,孩子通常都会回答“不好!”如果接着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只会适得其反。 2让孩子做选择题 用自己所能接受的选择方式,让孩子进行选择。比如: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咱们是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后出去?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会给出额外答案,那就明确地

    标签:叛逆
  • 再生气,也千万别对孩子说这句话!
    再生气,也千万别对孩子说这句话!

    作者:暖暖妈 有次坐公交车,车上有一对母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个五六岁模样的男孩子在拉着妈妈的衣服追问着:“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呀!”妈妈冷着脸回应说:“你不乖,我不爱你!”看来是刚才孩子淘气了。 男孩子继续追问,妈妈继续回应,一个穷追猛打,一个不为所动。“你爱不爱我”和“不爱”的一问一答把车厢里的人都逗乐了。 最后,男孩子蹭到妈妈怀里说:“我乖呀,妈妈。我乖!你爱不爱我啊!”妈妈终于松口:“好了好了,爱你。别闹了!” 看得出,这是一个外向的孩子,所以能用这种“热闹”的方式来表达感情。 但是,即使场景很欢乐,我也能从孩子故作轻松的语气和表情中感受到焦虑、不安和担忧。他掩饰着,用嬉皮笑脸的方式竭力在讨好自己的母亲,期望重获妈妈的笑脸,以及母爱。 做父母的不能对孩子生气吗?不是的。如果孩子

  • 这年头,夸你家孩子乖,怎么感觉还像骂人了!
    这年头,夸你家孩子乖,怎么感觉还像骂人了!

    文|秘籍君 在生活中,看到可爱乖巧的孩子,我们都会忍不住夸,“你家宝宝好乖呀!”家长们也都乐意听,有的还会在后边自豪的接一句“是的,我们家孩子很好带,一点都不淘气!”这样的画面是挺和谐的,可是下面的这个场景就多少有点让人不舒服了! 三 个宝妈玩的蛮好,三个宝宝也都是女孩,年龄也相差不大,都是一岁多,所以三个宝宝会经常在一块玩,其中两个爱动一些,一刻都不停着,另外一个相对安静一 点,所以每次到一块就会听着另两个妈妈在吐槽,自己的姑娘怎么怎么调皮,又自己去干了什么坏事,听起来孩子还是蛮有创造力的,表面上很烦,但是总感觉语气 里透着一点自豪,末了还会带一句,你们家宝宝好乖呀,要是能换换就好了。但是这让另外这个妈妈听了心里好不舒服,总觉得她们是在炫耀自己的孩子聪明,而自 己的宝宝安静、胆小难道有错吗,真的是调皮的孩子更聪明一点吗?

    标签:性格
  • 颠覆认知!撒谎不是错?父母处理得当竟能让孩子变优秀!
    颠覆认知!撒谎不是错?父母处理得当竟能让孩子变优秀!

    ▼ 妈妈发现巧克力甜甜圈不见了。于是,问嘴角还留着巧克力渍的姐姐:“你有吃甜甜圈吗?” ▼ 妈妈再三询问: ▼ 姐姐的回答一如既往,但小眼神不坚定了。 ▼ 妈妈忍不住揭穿谜底: ▼ But,姐姐的回答是这样滴: 哈哈,这样的场景,你熟悉不?反正我是不陌生。 类似的戏码在我家几乎天天上演:“妈妈,我肚子疼,今天可能没法去学校。” “妈妈抱,我走不动了。今天户外课我跑了好长时间,腿好痛。”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里那纯洁的小天使开始满嘴跑火车。你问我担心不?NO,我一点也不担心……才怪!不担心是骗鬼!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被那双看似无辜的大眼睛搞得哭笑不得:你怎么有那么多鬼扯的

    标签:亲子教育
  • 孩子玩结婚游戏是性暗示吗?幼师告诉你
    孩子玩结婚游戏是性暗示吗?幼师告诉你

    场景一: 家里的游戏垫上,孩子一只手拿着一个芭比娃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王子人偶,将他们头对头,嘴里说着“王子和公主终于结婚了,王子可以亲吻公主了”。 场景二: 自由游戏时间,一群孩子正围着两个孩子,一个头上戴着漂亮的纱巾,另一个男孩子扮作“新郎”,正在举办婚礼,后面还跟着两个花童。看到老师走过来,大家互相“挤眉弄眼”地笑着。 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狂热地爱上班里的某个异性小朋友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他们甚至会跟几个小朋友举行婚礼,也有一些孩子偏爱另一性别的父母。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结婚游戏?孩子真的懂什么是结婚吗?小朋友眼中的结婚和大人所定义的一样吗?是不是里面有性暗示?里面是不是有最懵懂的男女性幻想?别急,听听幼儿园老师是怎么说的吧! 以下几种家长表情 请对号入座! 1简单粗暴地

  • 孩子分手也受伤
    孩子分手也受伤

    1 我们总以为“孩子不懂事”,就觉得他们的心不会疼。 吃完晚饭,接到闺蜜的电话:“豆豆不知怎么了,一整天都不开心,话也不说饭也不吃,你说这可怎么办好?” “你说孩子了吗?”“没有啊。”“是不是跟幼儿园小朋友闹别扭?或者想吃什么好吃的没吃到?还是你答应孩子的事儿没办到?”“都没有啊。”闺蜜的声音里一片茫然。“那她最近有没有丢失什么东西,心爱的玩具之类?”“哦……”闺蜜仿佛在搜寻:“早上她的一个Hellokitty 玩偶找不到了,让我再买,我说那个是阿姨从国外带回来的,国内买不到,她也就没说什么。” 我明白了。闺蜜的话,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悠悠三岁的时候,有天午觉醒来,没有像往常那样拍我醒来,也没有吵着要喝水要看动画片,而是一个人默默地侧躺在那里,垂着眼睛,手里有意无意地玩弄着芭比娃娃的裙子花边。夏天的空气闷热,浓树荫又挡了窗,蝉儿吵得

    标签:性格
  • 美国老师支招:像做游戏一样教孩子管理情绪
    美国老师支招:像做游戏一样教孩子管理情绪

    记得逃逃3岁多的时候,那会儿我们还在国内,有次晚饭后我带着他在小区里走走,正好遇到幼儿园的同学丁丁也被妈妈领着出来散步。两男孩见面很高兴,一开始玩得很好,可后来为了抢谁先玩从地上捡到的一块石头争了起来,我和丁丁妈开始都没太在意,觉得只是小朋友之间的普通玩闹而已,结果两小子越争越欢,最后索性开始大闹大哭起来。这下我们这两妈都慌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一轮不怎么奏效,只有一脸尴尬地各自把孩子抱走。后来过了段时间,我问逃逃,你还记得上次跟丁丁吵架吗?他说记得啊。我又问,你还记得当时是在争什么吗?逃逃想了想,说“对啊,我们是要争什么来着?是玩具车吗?” 请各位自行脑补我的一脸黑线……争议的问题已经被淡忘,但心情不美丽过却记得清清楚楚。 对于身体、心理、认知都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情绪爆发的频率会挺高。除了上面这次,逃逃类似的情形也还有不少,有的是为了抢一个玩具,有的是

  • 宝宝害羞别忽视了这些原因
    宝宝害羞别忽视了这些原因

    在这个年龄,宝宝会对新环境和人抱有试探的心理,但这并不是真的害羞,而是正常的发育行为。 原因 1陌生人焦虑 有些宝宝在7个月时,就会对除了爸爸妈妈之外的人保持沉默,而有些宝宝快到1周岁的时候,才会开始回避陌生人。你想想,他不认识你,为什么要跟你说话呢? 2分离焦虑 一些社交场合往往需要和爸爸妈妈分开,在其他人抱起宝宝时,他会回避。这并不是他害羞的信号,只是在这个阶段,宝宝担心离开你。 3恐惧 对于刚刚会动的宝宝,世界是一个需要探索的令人兴奋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面对陌生人,宝宝也会心生恐惧,这种行为也会被解释为害羞。但是这种害羞对宝宝是种自我保护。 4缺乏社交经验 宝宝的一些像是害羞的行为,实际上只是缺乏社会经验。如果宝宝很少接触别人,他不知道如何回应你的友好。 5天生害羞 当

    标签:性格
  • 孩子遇事总说“我不行”,爸妈该怎么办?
    孩子遇事总说“我不行”,爸妈该怎么办?

    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实际上她比所有的人贡献都大。她觉得和美国人相比,自己在实力上最强,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正因为这个,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机会。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后,感慨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是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分毫的讽刺挖苦。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因为自信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 “妈妈,我害怕。” “我不敢上去。” “我肯定做不好,我不行。” 如果你的孩子也常把这些话挂

  • 宝宝拖拉怎么办?看故事学方法
    宝宝拖拉怎么办?看故事学方法

    其实孩子的磨蹭都是有原因的,家长不要一味地催促和埋怨孩子,这样不会让孩子改正,反而会让孩子习以为常,从此左耳进右耳出。 ────────── 看故事学方法 ────────── 1 故事一 茜茜妈妈是上班族,每天都要把茜茜先送去奶奶家,才能去上班。最让妈妈头疼的是每天早上准备出门前,因为茜茜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坚持让茜茜自己穿衣服并洗漱。早餐都上桌子了,希希还在穿衣服。妈妈都吃好早餐了,茜茜还在洗漱。这让妈妈很窝火,每天都会抱怨女儿速度慢的小只小蜗牛。 小妙招:故事中茜茜的拖拉,并不是她的主观意识造成的。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进入幼儿园前,都是过着一切被“包办”的生活,他们缺乏独立做事的能力,茜茜不是故意去拖拉妈妈的时间,而是由于自己对穿衣、洗漱还没有那么熟练,还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些事情,她需

  • 毕淑敏:对女孩子的性教育,要从6岁开始!
    毕淑敏:对女孩子的性教育,要从6岁开始!

    小宝: 关于孩子的性教育,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话题,因为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可是无数惨烈的事例证明我们国家孩子的性教育严重缺乏。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妨来看看毕淑敏老师的这篇文章…… 01 和北京一所中学的女生座谈。席间,一个女孩子很神秘地问:“您是作家,能告诉我们强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吗?” 她说完这话,眼巴巴地看着我。她的同学,另外五六位花季少女,同样眼巴巴地看着我,说:“我们没来之前,在教室里就悄悄商量好了,我们想问问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微笑着反问她们:“你们为什么想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女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随着我们的年纪渐渐长大,家长啊老师啊,都不停地说:‘你们要小心啊,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出什么意外。’ 在电影里、小说

  • 从小培养孩子这个特质,TA人生的运气一定不会差
    从小培养孩子这个特质,TA人生的运气一定不会差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总能在无聊的时候给予身边的人开心快乐,总能在挫折困难之时散发出正能量,在两难之际化解尴尬,在欢乐之时锦上添花。如果说乐观多少由天生的气质决定,那么幽默一定是从小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自然结果。 前几天去朋友家做客,刚好朋友的孩子邀请了班里的同学来家里玩。一群7、8岁的小男孩正是好玩好动,爱叽叽喳喳的年纪。朋友问孩子, “天天跟妈妈说说今天班里有啥新鲜事?” “这次考试小泽才考了65分,倒数第二,哈哈哈,小泽,你回家该被你老爸屁股都打烂了吧?” 只见小泽挠挠头,笑道:“这又不是啥新鲜事儿。我老爸肯定会对我说,儿子你成绩好像还挺稳定的嘛!” 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都被小泽逗笑得东倒西歪。我们大人也忍俊不禁,心里想有这么幽默的爸爸,难怪儿子也如此妙语连珠。 后来听朋友说他儿子班上这个小泽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人缘可是一等一的好,孩子们总喜欢

  • 孩子会有失落情绪?引导他们自我调节是个好办法!
    孩子会有失落情绪?引导他们自我调节是个好办法!

    很多家长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怎么让我的宝宝不遇到挫折,不失落?” 丽兹.莫丽森(Liz Morrison)是纽约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主要研究亲子教育。长期研究亲子关系的她对于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极为了解,对于应对孩子失望情绪的方法,她给父母提出了5个关键策略。 1、聆听并正视失望情绪 当一件事情没有达到孩子的期望时,他就会失落。可能是比赛没有获奖、考试没考好,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聆听,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失落,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些很平常,要让他们正视失望,并帮助他们分析失望的原因。 2、帮孩子认清梦想与现实 其实人之所以会产生失望的原因,就是现实与梦想有差距,差距越大就会让人越失望,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梦想不是一日可以达到的,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在失败中吸取经验的。比如孩子想去哪里玩却暂时去不了,我们可以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