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生了宝宝,整个家里都变得阳光明媚了。从宝宝分娩后的第一声啼哭,到他会笑每一次成长的印记都是珍贵的回忆。 那么,你清楚宝宝的情感发育过程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宝宝的成长心理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1、宝宝什么时候开始的微笑? 一般情况,宝宝的第一次微笑发生在婴儿熟睡时,虽然微笑的原因无人得知。但这可能是宝宝觉得兴奋的标志,或者是对某种内心冲动的反应。 宝宝清醒时的微笑,大多需要等到满月的时候,这一时期的微笑可以更加拉进和宝宝的关系。这样,家长和宝宝之间逐渐的熟悉了彼此的相处模式,家长可以通过辨别和回应宝宝的微妙信号,让宝宝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家长来说很重要。 2、你真正的了解宝宝的情绪吗? 虽然宝宝在没有满月的时候,就会露出反射性微笑或挤弄五官。但只有在2个月以后,宝宝的这些动作才真正的表
朋友老陈,当了十几年班主任。他所在的第一中学,是初、高中一体的,所以老陈对各个年级段的孩子会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 我有次开玩笑问他:“老陈,你从初一教到高三,什么样的孩子大学能考什么样的大学,搭眼就能看出来吧?” 老陈推了推眼镜,笑着说:“你可别给我戴高帽子了。一个孩子要是想改变,半个学期就能看出效果;不想改变的话,6年都那样。所以呀,没人知道一个小学或者初一的孩子将来能考啥样的大学。不过我带过那么多届毕业班,那些已经考上好大学的孩子,身上有哪些好习惯,我确实非常了解的。” 下面是老陈同志十几年经验之谈,感觉还是蛮有用的,各位参考一下: 01 关于在学习上花费多少时间 天天“挑灯夜战”的孩子学习最好吗?不,恰恰相反,这类孩子往往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虽然经常12点才睡,但是成绩却不会突飞猛进。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
研究生阶段有多重要?《Science》有一次专访,我特意借此来谈谈研究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几个人都非常公认的一条是:研究生是决定人以后成就高低的一个分水岭。研究生做得好了,很可能会决定你以后做得非常好。西方有一句谚语我一直是向学生推崇的,那就是: 优秀是一种习惯。你研究生做得很出色,博士生做得也很好了,然后你就会一直做得好。 1、学生时期要培养哪些优秀的能力? 怎么样开始从研究生就做得非常好呢?为什么研究生很重要呢?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一流的研究成果都是二十几岁那个年龄完成的。大家都认为,二十几岁的创造性最强,然后三十几岁就差一点。我特意去考证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二十几岁的创造力就最强。 最后,我找到神经学家浦慕明先生讲过一句,他认为创造力随着年龄而衰退的原因是:年龄越大,接受的信息量越多,大量的信息会束缚你的创造力。听起来
小西西最近越来越不好喂了,妈妈把饭喂到嘴边他不吃,自己拿个勺子玩得兴起,终于西西妈生气了:“西西这样很不乖哦,谁家宝贝这么不听话!”听到这句话,西西大哭了起来,剩下的饭也不吃了。 “西西的勺子玩得真好,但是勺子是用来吃饭的,就像这样吃,你试一试可以做到吗?” 如果当时西西妈妈这样说,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随着孩子能听会说的越来越多,该怎样跟他们说话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样一件事,我们用不同的说法与孩子交流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教育的差别就是这样日积月累的体现出来的。 当宝宝难过、生气、做对或做错时,尤其需要交流的艺术,这时该怎么说? 处理负面情绪要共情 设身处地站在宝宝的位置,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共情。理解并接受宝宝的各种感受和情绪,必要的时候替他们表达出来,才是正确的交流方法。在宝宝出现负面情绪时,共情尤为
老人们都说:三岁看老。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特别是平时的坏习惯,如果不注意,迟早有一天这些小问题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不想害了孩子,这些坏习惯一定要让孩子改掉。 01 爱耍脾气 很多孩子有贪看电视、贪吃零食、到点不睡的行为,一旦爸妈阻止,他就怎么也不听,各种耍脾气。有的孩子甚至躺在地板上打滚哭闹。 如果爸妈对孩子的坏脾气妥协,孩子就会得寸进尺,反复“要挟”父母。长久以往,孩子的脾气暴躁,越加自私,喜欢不劳而获,劳累的却是深爱他的父母。 解决办法: 爸妈在孩子耍脾气时一定要明确告诉他:“耍脾气没有用,不耍脾气了再来好好说话。”然后父母就应该及时离开他的视线,让孩子自讨没趣。 等孩子冷静下来再去跟他讲道理,比如谈谈要求,什么情况可以满足他们,这才能帮助孩子改变脾气。切忌在孩子哭闹时哄
26岁台湾作家林奕含自杀的消息已经逐渐消失在喧闹的互联网信息中了,可关于儿童性保护的话题却依然沉重。林奕含身后留下的那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像警钟一样,让人既不忍卒读,又不能不警醒。 在为林奕含难过、惋惜、愤怒之余,更多是为自己孩子的担心,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给孩子及时、适当的性教育,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在我们身边。 但是,单方面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从源头预防悲剧的发生,让孩子(尤其是男孩)不被性教坏,不成为可能的施暴者。 性教育应该怎么做才算正确、合适?想我们小时候,哪接受过什么性教育? 父母,那是肯定不会主动说一个字的。我们若是因为好奇问上一句,被敷衍过去算是好的,很可能被痛骂一顿,“小孩子,问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干吗!” 初中,生物老师讲男女生殖系统也是一带而过,“这部分,你们看书自学吧!”一些好奇的男同
色彩与孩子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是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 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有可能说出了孩子的内心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旗帜特征;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这是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发现,学者通过大量总结和研究解读了色彩是如何揭示儿童内心的。 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就一百五十名二至五岁的孩子,进行一年有关儿童色彩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孩子来说,色彩与线条各有其固定的意义,例如二种具有不同颜色的线条重叠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即代表孩子内心有二种不同的愿望、感情相互纠结着。 酷爱黄色的孩子,表示依赖心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的角色, 爱好蓝色则具有老大或自私欲的意思; 喜欢红色意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日前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自闭儿童关爱基金,旨在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定向帮扶、培训、科研等公益服务平台。 一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有些内向和孤僻,不大爱和人说话,对环境适应有些慢,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少。一些家长就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了,这该如何是好,还有救么?也有一些家长觉得这是轻微自闭症,通过治疗就能变好,这是真的么? 的确,有些心理问题可以用轻度来描述,比如轻度焦虑,轻度强迫等。因为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那么典型和明显,对生活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但是轻微这个词就很少用在心理问题的表述上,因为这个词较不严谨,很难衡量。至于自闭症,其实根本就没有轻度或轻微一说,孩子也不可能像得感冒一样,突然就“得了”这种病了。 自闭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发育障碍,是一种生理因素起主导作用,在语言、社会交往和智力等多方面发展迟缓
如何培养一个有好习惯、好品行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美国在培养听话的孩子,纠正不好习惯方面用一个很简单的词,就是discipline,即“训练、训导”。训导不是惩罚,更多的是如何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行为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等等。在这方面,美国有很多书籍和文章。儿科医生协会、儿童心理师和早教专家对付孩子胡闹和不听话的方法大同小异: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大人,如果家长讲脏话,不要指望孩子说话有礼貌。如果家长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孩子也会在背后说人坏话。家长说话不守信用、说谎、自私自利,孩子长大也可能继承这些陋习。所以,孩子犯错时,首先要检查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第二,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
孩子跟着异性父母外出,是多么常见的事情,妈妈带着儿子,或者爸爸带着女儿,可是当孩子有生理需求时那就有些尴尬了。 特别是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妈妈带着儿子似乎没多少尴尬,可是爸爸带着女儿尴尬就不是一点两点了。 案例 一位男性朋友的亲口讲述,在商场上厕所时,一个宝爸拉着女儿进来了,四岁左右的样子,这已经是很大的姑娘了,竟然还带来男厕所。 而宝爸自己也不知道给孩子捂着点眼睛,径直拉着女儿往最里面的大便池处走,女儿可能是好奇,东看看西看看的,宝爸似乎觉的女儿还小并未过多在意。 而小便池旁的男性感觉太不自在了,有的直接提裤子了,有的直接进了大便池。最后小姑娘出来的时候还天真的问道:爸爸他们为什么都在外面站着,为什么我和他们不一样呀?这…… 带女孩去异性场所本就是很尴尬的事情,因为女孩的性教育和性安全似乎比男孩更重要些。有
最近我家娃忽然进入了“性别敏感期”,每天都是各种关于男生女生的问题: “妈妈你是男生还是女生?爸爸是男生还是女生?” “男生能哭么?男生坏不坏?” “女孩是不是长头发?女孩有没有小丁丁?” “妈妈肚子怎么变小了?弟弟怎么出来的啊?” 面对密集的十万个为什么的轰炸,我忽然觉得,恩,好像应该给孩子讲一点关于性别认知等方面的知识了。 每个孩子大概都会有这个阶段,轩辕算是开窍比较晚的,多数的孩子在3-6岁时期就会意识到男生女生的不同,继而引发好奇,而这个阶段的引导,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家长基本完全没有性教育的观念(其实现在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有)。 中国人“谈性色变”“羞于启齿”是文化上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在作祟,而对于孩子的好奇心,要么躲躲闪闪,要么粗暴打断,我们获得相关知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有些时候,家长都感到困惑:“孩子的这些毛病都是哪里学来的?”比如,平时非常听话的孩子,开始无理取闹;又或者平常安静礼貌的孩子,在你跟别人打电话的或者交谈的时候,冲过来打断你,让大人们忍不住发火! 很多家长在跟我沟通的时候,都谈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说自己的孩子不知怎么搞得,总是无缘无故惹得自己生气,也不知道孩子从哪里学到的这些坏习惯。其实,孩子的很多举动,看似跟家长没有太大关系,都是都是因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来看,孩子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脆弱的群体,尤其在意家长和自己的关系。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心,他们就会用一些非常不能让人理解,甚至是让人心烦的举动来获取大人的关注。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下面这些行为,其实是暗示了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千
说到给孩子洗澡的问题,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尴尬经历,记得那年我小堂弟刚刚10岁在我家玩的一身大汗,便去洗了洗澡,不过由于他去的急忘记带毛巾,于是便叫我去给他送过去,等我进去,他倒不好意思的转过身去,不让我看,我当时也挺尴尬的,但是更尴尬的是,我也是个男的,他有的我也有的好不啦,我的天,气得我当时就要揍他。 其实当时我也没注意到这些,怎么还会扯到性伤害上,后来上班了,一同事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不过他的问题是,他是爸爸,而自己有一个将近10岁的女儿,最近自己的老婆因为工作的问题要出差大约一个月,于是照顾女儿的问题就只能交给他了,可是每当女儿要洗澡时,自己就遇到了麻烦,平常都是女儿妈妈来帮助女儿洗澡,也没有曾想到会有几天,现在女儿自己还不能洗一个干净的澡,自己也不放心让女儿一个人,而自己又因为感到女儿也不小了,实在不应是自己帮她洗而烦恼不堪。最终实在是没办法,只有把自己在老家的母
如何克服孩子胆小的性格:让孩子多与人接触交往 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来。 小贴士:孩子只有有与别人的交往沟通,这样孩子才能成长,这样孩子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慢慢改变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大方。 如何克服孩子胆小的性格:多鼓励孩子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胆怯的孩子更需要,他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他一些鼓励,增加他的勇气,他
生儿简单,育儿难,对多数父母而言,养孩子真的是个不断在试错的过程。俗话说得好:“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可见孩子的“不听话”,很大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的说话方式和处理技巧。 你都不会说,孩子怎么会听呢? 1、孩子不听话真愁人 周末的时候,团子妈和朋友出去喝了个下午茶,两小时的时间,话题全围绕着孩子。 朋友最近很困惑,她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孩子变得不听她说话了,事情说一遍或者强调一遍根本不管用,硬是得发脾气了才会照做。 朋友的脾气真的挺好,我从没见过她对孩子发脾气,一切事情都是有商有量,很好沟通。团子妈实在难以想象孩子究竟有多调皮,以至于让这样温柔的人儿发脾气。 朋友说,每次到了饭点,叫孩子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不论怎么喊,孩子都不为所动,一定要你大声喊个5-6遍。不过喊几次就吃饭这都还算好的,更多时候都是自己把孩子拎到
以前听过这么一句话: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 你粗暴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你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与习惯。而对于偷钱的孩子,亦是如此。 1 萌妈以前读书的时候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我们班上发生了偷窃事件,老师让班上的学生会干部留在教室,一个个询问是否偷窃。结果查出来了,偷东西的是一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就被冠上了小偷的名号,大家都在背地里对她指指点点,如果班上有谁少了什么东西,她就成了第一怀疑目标。而这个女孩,那件事情之后也并没也变好,反而变本加厉,甚至仇恨老师,仇恨同学。 现在想想,那个女孩子第一次偷东西可能只是一时的错误,可是从此以后她就被刻上了“小偷”的烙印。当时虽然事情解决啦,但是这种“抓犯人”方法会伤害孩子自尊,甚至会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后果。作为父母家
每个人对两只手运用的概率都不一样,但许多人都比较习惯于使用右手,只需小部分人用左手从事重要的活动。到底左撇子应不应该纠正呢? 3岁以后可适当引导 家长假定发现孩子是左利手,应该让宝宝在天然的状态下进行左右脑的锻炼。宝宝到了3岁以后,为了让宝宝迎合社会需求,能够多进行右手的锻炼。如果在孩子初步学写字的时刻,指导他更多地运用右手。 如孩子在摆积木的时候,家长能够把积木放在孩子的右侧,让宝宝自然而然地运用右手取积木并摆放齐整。其次,家长能够在宝宝的活动中拉住孩子的左手,让宝宝空出来的右手得到更多的释放。第三,家长能够与孩子一同做一些肢体锻炼的游戏,如锻炼孩子右手拍球、举高拿东西等。第四,家长还能够让孩子多用右手写字和画画,并用正确的笔画、方向的引导。毕竟,假定家长不能通过以上方法达到锻炼孩子右手的目标,家长能够被动地协助其进行锻炼。如抓起孩
孩子进入初中,也进入成长中的一个特殊时期——逆反期。不少家长反映,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听话了,跟父母的话少了,嫌弃父母唠叨了,甚至还会跟父母对着干。有些家长也来访或者电话咨询该怎样跟孩子相处。作为中学老师,我想给家长一条建议:多了解孩子,多理解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其实,逆反期正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契机。 逆反期孩子的特点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此话有一定的道理。12~15岁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被称为逆反期。逆反期的孩子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随着孩子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也在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当二者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如果家长还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就会令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反复出现类似的状况,孩子就会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现代社会竞争与日俱争,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从而形成了一种“父爱饥渴症”。 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患上了“父爱饥渴症”,也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 表面看来
孩子心理敏感、脆弱,喜欢赢,不喜欢输,输一次两次还行,多输几次后就不高兴了,有时候还会哭。看看这位妈妈,是如何按照维尼老师的理念,逐渐改变孩子的? 儿子今年不到6 岁,上幼儿园大班。孩子比较活泼聪明,有时候比较追求完美,是个稍微有点较真的孩子。有时候一个手工做不好,或者玩具拼不好,自己就气得哭。平时和孩子玩纸牌,孩子都是喜欢赢,不喜欢输,输一次两次还行,多输几次后就不高兴了,有时候还会哭。所以一般玩牌的时候,为了让他高兴,我们都会让着他。每当看到孩子哭的时候,我都会很担心,觉得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慢慢纠正。 于是,我开始采取维尼老师的方法,运用“没什么大不了,那又怎样?”等理念,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个人认为不可急躁,要慢慢来,做到“润物细无声”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和儿子玩牌的时候,在我连续输了几次后,儿子说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