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孩子的3大坏习惯,父母千万不能纵容!
    孩子的3大坏习惯,父母千万不能纵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习惯动作是潜意识,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 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

  • 如何跟孩子解释“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如何跟孩子解释“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路边捡的?充话费送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孩子小,好奇心太重,总是问些让我们家长面红耳赤的问题,而且有时候还爱刨根问底,到底该怎么解释才是正确答案呢??? 孩子在成长时期正是他们求知欲望的巅峰期,父母的教育对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如果连父母都去逃避,这不仅打击了孩子的求知欲,并且容易扭曲孩子对性的认识。 当孩子再这么问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做: 1、首先,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告诉孩子,“你现在对生命的起源开始感兴趣啦?那妈妈给你讲讲把。”; 2、面对孩子的提问,大方的告诉他们,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爸爸妈妈是因为相爱才在一起,爸爸有千千万万种子,那么多种子,只有一个才能和妈妈的种子结合,你就是那幸运的唯一。慢慢地,你在妈妈的胎盘里汲取营养,不断长大,每天妈妈会为了你

  • 父母注意了!除了身高外貌,这4个“坏习惯”也会遗传给孩子
    父母注意了!除了身高外貌,这4个“坏习惯”也会遗传给孩子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话略带点偏见,但是其实也说明了一件事,就是孩子不仅会从我们那遗传到外貌、身高和智力,还可能遗传到我们的气质和个性。 优点会遗传,缺点则更遗传给孩子。中国人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为父母的坏习惯很容易通过有意无意的言行“遗传”给孩子的,特别是以下这4个坏习惯! 用暴力解决问题 小学班级有个男同学,特别爱“动手动脚”。同学间要是有些小矛盾,他就先用拳头解决问题,就算对方是娇滴滴的女孩子也不例外。 一次,他跟同学打架,被班主任抓包后叫家长。他爸一到学校,二话不说把他胖揍一顿,压着他的头跟老师道歉,搞到班主任很为难。后来还听说,他在家里一调皮,他爸也是直接扯着他头发打,当天还算是“给儿子面子”了。 似乎每个爱打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喜欢“动手”解决问题的父亲。父母一边对孩子

  • 人小脾气大?4大原则搞定1-4岁的情绪小怪兽
    人小脾气大?4大原则搞定1-4岁的情绪小怪兽

    前几天,一位妈妈向我咨询: “暖妈,我的儿子一岁半,一直是我全职带。为了做个好妈妈,我从怀孕的时候就努力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所以孩子被我照顾得不错。可最近儿子开始乱发脾气,不是小脸涨得通红大声尖叫,就是大哭大叫头往后仰,或者干脆躺在地上拉都拉不起来。家人都说孩子被我宠坏了,不能由着他,该打也得打。难道除了打骂,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控制他的情绪了吗?” 这位妈妈的苦恼其实并不是个例。除了传说中的天使宝宝,绝大多数1-4岁孩子,都会让妈妈产生类似的不解、怒火、委屈和纠结,分分钟开始怀疑人生: “那个一年前的天使宝宝怎么了?难道我真的得打孩子才能听话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突然变得人小脾气大,并不一定是孩子哪里变了或者不对劲。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偏偏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变成动不动就发脾气的情绪小怪

  • 关于性,应该跟孩子怎么说
    关于性,应该跟孩子怎么说

    关于性,大人讲的通常是“绝对不可以”。孩子问为什么,接下去通常是“因为你还没准备好,不管生理上,心理上,还是知识上。”这么讲有个问题:搔到青少年迫不及待想长大的痒处:“你愈是说我还没准备好,我就愈想证明我已经准备好了。” 大人如果懂法律,可能还会告诫孩子,对象只要未满十六岁,就算你情我愿,也算刑法上的妨害性自主罪,是告诉乃论。译成白话,一旦女方爸妈要告你,你就完了。触法者未满十八岁虽可免刑,但还是会留下前科。 这么说可加强孩子的法律常识,当然是好事,但别指望保证有用。青少年是同侪认同最强的阶段,在他眼中,大人都“不是我们这国的”。他们尤其讨厌大人制订一大堆口口声声为你好,自己却不必遵守的规则。大人凭什么自己尽享乐趣,视为夫妻之间理所当然的义务,却立法吓阻两小无猜?这是只许州官放火,孩子不会心服。 吓阻还有个缺点,就是会增加禁忌感。偏偏在青少年眼中,

  • 孩子的不良习惯多数由于父母疏于管教
    孩子的不良习惯多数由于父母疏于管教

    孩子的不良习惯多数由于父母疏于管教,那么那些是孩子应该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呢? 1.家长对一些食物的营养价值的认识不深,在为孩子提供食物时很茫然; 2.家长盼孩子“长高”心切,盲目给孩子吃大量营养品、保健品,这样“盲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好; 3.家长平时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的营养问题,导致孩子常吃吃街边摊点的食品,有些家长做饭不及时,孩子便拿零食来充饥。 4.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恐怕孩子忙着、累着,家务活从来不让孩子做,包括孩子自己的房间、衣物,也不让孩子自己打理。 除了家长的一些因素,还有孩子自身的约束能力较差,家长再三叮嘱和教导,孩子依然“任性”、不听话。 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1.饮食要有规律,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均衡

  • 超准!孩子的性格后天形成 父母影响竟这么大
    超准!孩子的性格后天形成 父母影响竟这么大

    孩子性格和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尤其是夫妻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更大。不同的夫妻相处模式,会培养出不同性格的孩子,真的超准! 1夫妻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2夫妻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3夫妻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

  • 1岁后,宝宝这些“坏习惯”再烦也要惯着
    1岁后,宝宝这些“坏习惯”再烦也要惯着

    宝宝周岁后,就进入暴风成长的阶段,走路、说话、吃饭的样子都在告诉你,他现在不一样了!不过有喜有忧,宝宝也从此进入讨人嫌的年纪,用手抓饭、扔东西、抢东西,真有几分“野蛮人”的样子! 其实,这些怎么都制止不了的“坏习惯”,也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坏,而是成长的自然表现,过分压抑反而不妙,不妨让宝宝大胆去做。 一、用手抓饭 曾经,宝宝吃饭就是我的一场噩梦,看着她拿着一根油腻腻的青菜在啃,小手又油腻又脏,有洁癖的我整个人就不好了。 几次制止未果后,向一位心理医生朋友取经,他告诉我,一岁后是宝宝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当宝宝自己用手或者勺子往嘴里送吃的,也是他们初次自我定位和空间延展的重合敏感期。你要懂这是件很正常的事,千万不要觉得他是故意折腾你。 之后,我就给宝宝准备了独立餐椅,多给她几个勺子和碗,食物也可以少盛一些,系上围

  • 孩子这5个小举动,竟是高智商的表现!
    孩子这5个小举动,竟是高智商的表现!

    今天,有两个孩子霸占了我们的生活。一个是让所有小孩都倍感压力的“别人家的孩子”,另一个则是让所有大人都十分头疼的“熊孩子”。 家有“三好学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家有“熊孩子”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也有可能是件好事儿呢。反而,现在是“熊孩子”,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尤其是你家“熊孩子”有以下这五种表现的话,可能是因为智商特高或有特殊才能的原因哦! 话唠 “话唠”是特别让老师头疼的“熊孩子”类型,不仅影响老师上课,还影响同学学习。相信此类孩子的家长也经常被老师“关注”吧!其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语言丰富,表达能力很强,只是作为小孩子,较缺乏自制力,暂时不能控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也不知道什么场合适合讲话,所以才会像个小喜鹊一般,不停地喳喳喳! 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强烈的谴责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的“说话”天赋,说不定以后就是出

  • 15岁少女树林里独自产下一子,而你还批评小学性教育课本尺度大?
    15岁少女树林里独自产下一子,而你还批评小学性教育课本尺度大?

    据嘉兴电视台报道,5月26日下午两点半,浙江嘉兴桐乡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接到一个出租车司机报警,说他车上的一个小姑娘本来准备到医院去的,结果半路上要把小孩生下来了。 巡防队员迅速赶过去,看到出租车司机站在路边,指着树林说,那个小姑娘去里面十几分钟了,他听到有小孩子的哭声,所以才选择报警。 出租车司机介绍,这个小姑娘上车没多久,就喊着要上厕所,没办法,只能路边停靠一下,她就钻进了树林。 司机还没有收到车钱,只好在外面等,等了十几分钟姑娘还没出来,后来树林里竟然传来了婴儿的哭声。 巡防队员进到树林里,发现小姑娘蹲在那里,手上身上都是血,一个男婴放在地上,身上什么也没穿,脐带还连着,只是一直哭。小姑娘不知道该怎么办,旁边放着一个袋子,里面是衣服。 小姑娘说,自己当时准备上个厕所,结果……孩子就生出来了。 巡

  • 孩子突然变胆小,看看是不是你的这些话刺激到了ta……
    孩子突然变胆小,看看是不是你的这些话刺激到了ta……

    时常见到不少家庭有这样的情形: 孩子要吃冰淇淋,妈妈不让,孩子哭闹滚地,妈妈生气地说:“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扔到动物园给老虎吃掉”; 孩子在超市为了买玩具超人哭闹,妈妈不耐烦地大声说:“你还哭是不是?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总是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妈妈恼怒了,说:“你再抢玩具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 孩子不喜欢刷牙,还喜欢睡前吃东西,大人说:“你睡前吃东西不刷牙的话,三更半夜会被老鼠咬嘴巴”; 孩子喜欢在沙发上跳,家长怕危险就跟孩子说:“别跳了,再跳警察叔叔来抓你”; 孩子不肯睡觉,爸爸恼了,跟孩子说:“不乖乖睡觉的话,大灰狼会从窗户外面跳进来把你吃掉”; 甚至孩子在幼儿园说话,老师恐吓孩子说:“谁要是不听话就把谁的嘴巴缝起来” 如果你家也经常这样恐吓孩子,请立即停止。因为恐

  • 宝宝太黏人?其实这是一种病,得治!
    宝宝太黏人?其实这是一种病,得治!

    7:30,闹钟响了。侧头看看谁在身边的那个人,鼻息均匀、深沉,紧闭的双眼下,睫毛像两把扇子,一动不动。起身穿衣,走出房门去洗漱。哗啦啦的水声里,忽然听到有个人在喊:“啊!你在哪里啊?快过来啊,我要和你睡觉~~”走过去一看,明明睡得很沉的人,已经哭起来了。 第二天,到了洗手间放水用最小量,结果照样是听到那个人在高喊“快过来啊,我要和你睡觉!” 第三天,还没开水龙头呢,那人已经开喊了。 第四天,走不出房门口; 第五天,下不了床; 第六天,闹钟都还没响,已经被紧紧地抱住了…… “亲爱的,要去上班呢~” “不行,我就是要和你睡觉!” “你不让我上班怎么行,天天在家好无聊,没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嘛~” “不行,我就是要和你睡觉!” “不能耍流氓啊,讲讲道理行不行?你自己也有事情要做的啊

  • 宝宝打人背后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
    宝宝打人背后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

    宝宝爱打人怎么破? 小至5、6个月,大至5、6岁,打人这件事几乎伴随着宝宝整个幼儿期。 但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打人背后的真相却是不一样的,作为亲妈,你误会了没? 壹 无关情绪的真相-——探索身体能力,感受因果关系。 大部分宝宝在6个月之后,会开始出现生命中第一次打人行为。 它是怎么发生的呢? 说来尴尬,大部分都是误会一场。 6个月左右,宝宝会逐渐认识到因果原理: 我拍了一下,小鼓响了; 我松手,玩具掉了。 这个阶段妈妈会发现宝宝乐此不疲的扔东西、制造噪音,其实这都是在反复探索和实践因果关系。 直到某一天,事情发生了:“啪”一声,他下手的对象是妈妈的脸。 结果哩:妈妈吃惊的瞪大了眼睛,爸爸

  • 影响孩子的20个父母坏习惯,作为父母都中枪了吗
    影响孩子的20个父母坏习惯,作为父母都中枪了吗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媒介,也是学习的标榜。所以,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实,有坏习惯并不可怕,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这些要靠我们来告诉他们,但是单纯的只告诉他们说:“不对!不许这样!这样是错误的!”而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我们常常忽略了家庭的精神环境,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精神垃圾,侵蚀、毒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影响孩子一辈子的20个父母的坏习惯: 坏习惯1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

  • 你知道孩子性格的颜色吗?解读孩子7种性格色彩
    你知道孩子性格的颜色吗?解读孩子7种性格色彩

    红色性格 性格特点:不断地给大人提要求、找事情做,自己也一刻不闲着。脾气倔强,自己想不通的事别人很难说服。胆子大,有主见,从小就是振臂一挥而应者云集的孩子王。 教养之道: 给他们一定的职责和决定空间带他出去时,最好让他来决定一些事情,如“我们买哪个好呀?我们一起来挑选好不好?”会让其很有成就感。 建立规则,并严格执行红色性格的孩子思维活跃,可能会不断地提要求,如果你没原则又容易妥协,他会见缝插针。因此,要事先建立规则,今天说买一样玩具就买一样,无论怎么闹,绝不给他买两样。 让他们从小觉得被依靠这类性格的孩子天性是勇敢好强的,从小家长要让他感觉到你依赖他,没有他事情就不会做得那么好,他们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给他们一定的情绪空间当他们发脾气时让其发,你不要着急、焦虑,因为那是他们自我发泄情绪的一种方法。这类孩子从小就

  • 宝宝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可能也是好事
    宝宝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可能也是好事

    孩子总是内向不爱说话?Mommy在后台收到过很多这样的提问:“宝宝不爱和人主动说话”“孩子特别内向胆小,怎么办才好”。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外向性格才是孩子的正确成长方向,爱说爱笑的孩子总透着一股聪明劲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Mommy的朋友自从去年带孩子回老家一趟归来,就因为宝宝性格内向的问题纠结到现在。 几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别人家1岁出头的孩子见人就是脆生生的“叔叔”“阿姨”,而自己快2岁的宝宝大人一靠近就往怀里钻。 不管大人还是差不多大的孩子拿着零食或玩具过来主动和他玩,都一脸呆呆没反应。 朋友各种温柔哄劝引导加守在跟前也没用,孩子只和自己互动,离开一步马上跟上来。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朋友带宝宝回家后开始每天饭后带着孩子去人多的活动中心、小区花园,有意识让孩子多和小盆友接触。 然而2岁的宝宝还是不愿意叫

  • 孩子出不出色,与母亲的性格关系重大!
    孩子出不出色,与母亲的性格关系重大!

    有一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 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 我说,你看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 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 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01 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 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

  • 1岁宝宝的小心思,如何懂?
    1岁宝宝的小心思,如何懂?

    1岁,是个神奇的年龄 宝宝开始说话、走路、开始说“不”……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1岁宝宝的成就:说话!走路! 到了1岁的时候,你非常欣喜地发现你的宝宝有了非常好的发展,这个阶段宝宝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两件事:一个是说话,一个是走路! 虽然每个宝宝的发展节奏不同,但说话和走路这两件事让宝宝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他对自己能力的体验也更加深刻。 成就一:呀呀学语! 这时候,爸爸妈妈或者是宝宝的照顾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多跟宝宝交流!这件事可能很多妈妈在怀孕后期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当宝宝有比较多的胎动时,你就会抚摸他,跟他说话。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够更多地跟孩子交流、表达,好奇孩子想表达的话,那孩子表达的愿望就会更强烈。 当宝宝看到大人关注的目光,听到表达关心的一些语言、语调,会更加开心,也会更愿意表

  • 情商高的孩子,都有这 7 个特点!5~15岁孩子的妈妈都该看看
    情商高的孩子,都有这 7 个特点!5~15岁孩子的妈妈都该看看

    一位妈妈加了我的微信,留言说:“我家孩子情商特别低怎么办?听说你是心理咨询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问:“您怎么这么确定孩子就是情商低呢?” 这位妈妈说:“我朋友家的那些孩子,都很机灵,小嘴也是叭叭儿的,每次有什么聚会、活动啦,人家孩子都跟活宝似得,逗得大家哈哈笑。但是我家这个吧,整天木木的,不张嘴,在学校里跟人吵架了也说不过人家……这难道还不是情商低吗?” 看完这位妈妈的留言,我忽然想到,最近这些年来,家长们已经比较少聊什么“智商”了。因为几乎每个家长都知道,除了先天的目光呆滞、生活无法自理,孩子们之间的智商差距其实不太大。 现在最流行的概念,应该就是“情商”,很多辅导机构也用“情商训练营”的噱头来吸引家长。 到底怎样才算是情商高呢?其实很多家长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能说会道”“嘴皮子溜”“吃得开”就算是

  •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出现4条就要小心了!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出现4条就要小心了!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儿女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 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对孩子如下的几种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绝不能手软,更不能把宽容演变成纵容—— 1、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达标做法: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得不到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