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亲子> 家庭教育> 孩子的幸福在家长手里

孩子的幸福在家长手里

2009年03月15日 11:09 出处:新浪亲子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2316
一、是教育,不是招数  1 孩子的幸福是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  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学校的事,在以往的家长
,我都一个星期没打儿子了,他怎么还没变好?我说你坚持四个月不打孩子看看有没有作用?你不打,四个月之后你的孩子才能出现变化,比如说,开始撒娇、胡闹……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才算有救。你回去,坚持不要打。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正在做家长咨询,看见她气势汹汹地上楼,一头就往教室里冲,我说停下停下,你干什么?她说谁谁谁的女儿说我儿子在教室里不画画,光玩。我说你儿子以前连教室都不进,现在终于坐在教室里了,你难道看不到这一点吗?你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她说哎,我听了实在气得不行,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我说你回去,而且,你儿子回家之后不许问他这件事。

  后来,有一次家长沙龙之后,她对我说:李老师,你让我别打儿子,我一天到晚忍着,憋得难受。我说你把你身体吃得这么好,好像专门为了打儿子的,要是我天天这么打早累倒了。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谁能救你儿子吗?只有你了。是由我来监督你去救他。你还是听我的,别再打了。当时好多家长在场,都说:你就听李老师的吧。

  我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她的儿子完全麻木了,打完了还那样,她不解恨,就用毛衣针戳。

  这位妈妈看了“赏识教育”的书,也听了我的讲座,所有的道理都能明白,就是做不到。

  即便解决了父母心理承受的问题,赏识依然很难,因为正确的赏识更需要智慧,高度的智慧,这是赏识教育的另一大难点。智慧要是不够,就会赏识出一个问题孩子。
蒙昧制造不良的后果

  那时,我们也大力给家长推荐“赏识教育”的书。可是一年之后,却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爱好和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上,而是集中在将要获得的奖励和赞扬上,以至于到最后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不能获得赞赏,就不敢再做那件事。

  其实过度的赏识也害了一批孩子。有位父亲看了“赏识教育”的书,结果呢,他6岁的孩子开始出问题了,老师在上面讲课,无论讲什么他都在下面说你讲的都是狗屁,其他孩子回答问题他也说狗屁。

  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指,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来进行恰当的赏识。

  比如,孩子有一天早晨扫了院子,但院子扫得并不干净。有几种赏识方式,一种是“太棒了,你真棒!”这样说孩子会笼统地觉得自己扫的院子和自己现在的这个模样以及自己目前的姿势都很棒,他不知道如果要重复获得这种赞赏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如

1 2 3 4 5 6 7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