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亲子> 家庭教育> 孩子的幸福在家长手里

孩子的幸福在家长手里

2009年03月15日 11:09 出处:新浪亲子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2316
一、是教育,不是招数  1 孩子的幸福是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  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学校的事,在以往的家长

本知识的使用方式和教授方式没有什么改变,但赏识的方式会使更多的孩子热爱学习,不再为了学习而痛苦。虽然他们没有因为知识的学习而建构起更多的作为人的内涵,但是他们的身心也许从此就要健康得多。所以说“赏识教育”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它改变了一批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当时中国人是太需要这个了。

  可是,在人们以为“赏识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法宝的时候,对孩子的赏识过于偏执,因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实赏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父母有个心理承受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出了事,老师把家长叫去训了一顿,回到家,他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孩子微笑?平等地、在不剥夺孩子尊严的情况下与孩子讨论问题?有些人做不到,会劈头盖脸,将孩子打骂一通。

  有些家长说:李老师,我做不到。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很淘气,老惹事,每次出事老师都要把她喊去告状,一回家就要打孩子。结果打成了习惯,天天打,没有一天不打。她的打骂似乎不是为了打骂,而是由于有了“打骂”这样的惯性。最后孩子干脆不学了,不喜欢任何事情。我说:你把孩子打成这样了,问题还是不能得到解决,为什么不想着换一种方式呢?她说李老师,我也不想打,我忍不住啊。我说你必须得忍住,坚决不要打孩子。等你能够做到不打孩子之后,再试着采用一下赏识的办法,比如今天老师找你告状了,你回来给你儿子说:老师说你最近表现不错,上课已经能听十分钟了。她说这哪行呀,明明老师把我叫去了,回来一见一肚子气,让我怎么做到?

  我说你用你的方式不但没有效果,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其他的问题,你的孩子已经陷在泥潭里了。你是把他往上拉呢,还是往下踹?她说往上拉。我说好,那就从现在起,至少不要再打孩子了。

 惯性来自心中的蒙昧

  这位妈妈身体很好,红胖红胖的,胳膊那么粗,经常笑嘻嘻的。我就想:这么快乐的一位妈妈怎么忍心打孩子呢?如果说她的打骂来自打骂的惯性,这个“惯性”又从何而来呢?来自她的内心,心中的蒙昧,教育的误区。

  她告诉我孩子一天不打都不行。老师经常告状,孩子上课从来不听讲,她气得不行,就打,送到我这里不是为学画,是专门让我调毛病的。孩子一开始干脆不进教室,在外面荡来荡去,无聊得不得了,拿几个珠子弹来弹去。我也过去跟他一起弹珠子玩,他说:你玩得没意思,我不跟你玩。他特别讨厌成人。

  在我跟孩子的妈妈那次谈话之后,过了一个星期,她又来找我,说李老师

1 2 3 4 5 6 7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