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亲子> 家庭教育>父母之道 关于示的问题

父母之道 关于示的问题

2006年11月17日 10:07出处:温州儿童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阅读次数:851
一、说“方法”  关于方法的专门理论告诉我们:“方法是表示研究或认识的途径、理论或学说”,即“从实践上或理论上把握现实的、为解决具体问题而采用的手段或操作的综合
做了父亲》一文中说:“教育是专家的事业,这句话近来几乎成了口号,但是这意义仿佛向来被承认的。然而一为父母就得兼充专家也是事实。非专家的专家担起教育的责任来,大概走两条路:一是尽许多不必要的心,结果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一是给了个‘无所有’,本应在儿女的生活中给充实些什麽,可是并没有把该给充实的付与儿女。自家反省,非意识地走的是后一条路。虽然也像一般父亲一样,被一家人用作镇压孩子的偶像,在没法对付时,就‘爹爹,你看某某!’这样喊出来;有时被引动了感情,骂一顿甚至打一顿的事也有;但是收场往往像两个孩子争闹似的,说着‘你不那样,我也就不这样’的话,其意若曰彼此再别说这些,重复和好了吧。这中间积极的教训之类是没有的。不自命为‘名父’的,大多走与我同样的路。”

  2、从“示”的时机来说,哪类事在孩子成长到什么程度才让他知道,应当有个正确把握:该孩子知道的,一定要让他知道;不该知道的,不能让他知道;该以后知道的,不能让他提前知道。所谓“儿童不宜”的道理就在这里。负责任的父母,必须适时地对孩子各个阶段应知应会进行示范教育,认真地做给他看。对于暂时不该知道的,适当用些“善意的谎言”予以“搪塞”,未偿不可。

  3、从“示”的资格来说,我们强调,“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应当做到”,是从行为规范的层面说的,并不是说,父母没念过大学,就没资格希望孩子升大学;父母不懂英语,就不能要求孩子学好英语。父母不能有这样的想法,更不能让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和大人不同,他正在成长时期,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有充分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他有更多更好的条件可以超过父母,父母根据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教训,在自己并没做好的方面,向孩子提些要求完全在情理之中。

  4、关于父母的权威问题。有人提出,应该用“父母”一词取代“家长”的说法,因为家长含有对孩子不平等的观念。这是个很有针对性的主张,对于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我国,非常具有挑战意义。但也有人提出,父母没有权威不行。“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社会上大小单位也都得有个类似“法人代表”的“头儿”,所以户口本上都写着“户主”。家长和“户主”还不一样,他是家中的长者,相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有资格、有经验、有威望的人,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区别是不可否认的。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做个合格老爸好难》,文章说:“和儿子的距离远了,就回到了当年老爸和我的老路上去了;距离太近了,又会失掉做父亲的尊严。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呢?”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封建的家长制必须改变。“我是你爹,你就得听我的!”这套肯定不行了。同时,父母的权威一定要有,要让孩子真正感到,父母是有经验、可信赖的。这种权威的保持,主要得靠“我说得对,我做得好”,而不单纯靠“我是你爹”、“我是你妈”。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