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的许多东西是不干净的,许多脏东西是看不见的,吃东西之前愿意洗手。 2、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人,愿意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食物。 活动准备: 1、好吃的食物一袋;白色湿毛巾;玩具、图书等物品。 2、刚刚洗过手,分三组坐在桌旁,看图书、玩玩具、聊天。 活动过程: 一、情景设置:大班哥哥姐姐送来好吃的食物。 老师:你是哪个班的小朋友?到我们班有什么事吗? 大班幼儿:我是大班的小朋友,给弟弟妹妹送点心吃。我们吃点心时,觉得幼儿园的点心太好吃啦,想起小班弟弟妹妹还没有吃过,一商量,大家就派我把好吃的点心送来啦。 老师:哥哥姐姐真好,有好吃的东西自己不吃,给我们小弟弟小妹妹吃,我们应该说什么呀?(谢谢哥哥姐姐!) 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变化。 2、培养幼儿爱吃水果的习惯。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桔子、桔子汁、桔子罐头等。 2、刀子、盘子、剪刀、彩笔、抹布、牙签、即时贴等。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水果吗?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种水果——出示桔子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我就是这个会变的桔子娃娃,你们猜一猜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引导幼儿自由的想象桔子的变化。 二、教师与幼儿一起玩“桔子变变变”的游戏。 1、教师请幼儿给桔子喊“变变变”的口令,然后随着幼儿的喊声旋转自己的身体,取出一盒桔子罐头。 提问:“桔子娃娃变成了什么(桔子罐头)它是怎么变成的
活动目标: 1.认识一种中药材江枳壳。 2.了解中药的种类(水煎中药、中成药),知道它们的作用。 3.了解中药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国宝之一。 活动准备: 1.一副煎前的中药、中成药。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江枳壳的形状特征。 (1)鼓励幼儿按顺序观察江枳壳的特点。 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个植物吗?请你先看看这个植物分为几部分,然后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它的特点。 (2)了解江枳壳的特点。 你能说说刚才你观察到的这个植物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有哪些特点呢? (3)教师总结,并说出这个植物的特点。 这个植物叫江枳壳,是我们江西特有的一种中药。它分为两个部分,有
活动目标: 1、认识年历,初步了解年、月、日的关系。 2、能在年历上找到自己和别人生日的日期。 活动准备: 年历若干。 重点:认识年历,初步了解年、月、日的关系。 难点:幼儿在自己的拳头上点大月、小月,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月份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结伴看年历: ----:“看一看、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个星期?” “一年中哪几个月天数最多?哪一个月天数最少?” 2、引导幼儿做“点手”游戏: 教师带领幼儿在自己的拳头上点大月、小月,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月份的大小。 3、引导幼儿在年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日期: 请幼儿在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日期,并在日期上做记号。
活动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活动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
活动目标: 1、通过主动观察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 2、知道螃蟹生活在水里; 3、了解螃蟹独特的爬行方式; 4、能积极观察、探索、讨论,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将若干只螃蟹分别装在4个透明金鱼缸中,并装入适量的水、儿歌《螃蟹》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我们平时都吃过螃蟹。可是有谁注意到螃蟹长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请幼儿观察实物螃蟹,进行主动的探索。 将幼儿分成4组进行观察(自由选择组队) 在幼儿的观察过程中,教师尽量给予适时地引导和帮助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的抛给幼儿新的疑问,也要注意到安全问题。(如:既想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螃蟹的两个大钳子会不会咬人又要保证让幼儿避
活动目标: 1、了解木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树木,爱惜木制品的意识 2、养成幼儿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及习惯,并会使用图画、符号等进行表征,体验探索的乐趣。 3、了解木头制品是怎样来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木制品制作过程图片。 2、木制品:桌椅、软木塞、火柴、铅笔、木制玩具、木制装饰画等。 幼儿经验准备:了解一些关于树木和木制品的简单知识。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找出活动室内的木头制品,并用图画、符号等表示出来。师幼共同寻找。 2、(1)请幼儿讲讲自己找到了那些木头制品。 (2)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木头制品。 (3)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木材。 3、讨论:为什么人们喜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锁,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兴趣尝试开锁方法。 2、幼儿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各类锁、小房子、小动物、挂锁内部结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锁激起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们有没有见过锁?在哪儿见过锁? 幼:见过。 (1)在家里的橱门上有锁。 (2)抽屉上有锁。 (3)家里的门上有锁。 (4)妈妈的单位里有锁。 师:妈妈的单位里什么地方有锁? 幼:单位里的保险箱上有锁。 师:为什么要用锁? 幼:(1)如果没有锁,小偷就会来偷东西了。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盒悬空”的多种方法。 2.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3.对探索生活中悬空的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点: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活动难点: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活动准备: 1.自制纸盒娃娃、音乐。 2.辅助材料:铁块、木块。 3.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律动《一笔呀呀》入场。 (2)出示纸盒娃娃,引题。 师:今天有一个很特别的杂技团要在我们班表演一个很特别的杂技。你们猜一猜杂技演员会是谁呢?(幼儿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不一样,那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小锯子一把。 2、匹配图片8幅:鸟、飞机;鸭、小船;鱼、潜水艇;蝙蝠、雷达。 3、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图片引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鲁班造锯》的故事。 1、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 它是我国古代一位着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 2.尝试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示意图。 3.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观察过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记录纸、笔、排序的照片。 3.PPT图片 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分析,发现爬山虎春天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我们最近观察的藤类植物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师:前段时间是什么样子的? 师:它是如何慢慢长大的,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幼儿讲述,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从爬山虎的叶子、藤、脚等说说爬山虎的变化。 2.尝试用几种方法记录、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1)师:小朋友
活动目标: 1、选用不同的材料用剪、粘、扎灯方法,尝试将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装水的工具。 2、敢于大胆想想、尝试、表现,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种盛水工具(漏水的和不漏水的) 2、修补用的辅助材料胶带等。 活动过程: 一、找出漏水和不漏水的工具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每人找两样东西,一样是不漏水的,一样是漏水的, 找到了就请你放在 自己的桌子上。 2、我们来看看,不漏水的有哪些? 让幼儿说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3、漏水的东西有哪些?这些漏水的东西有用吗?有什么用? 幼儿讨论后知道,这些东西有很多用途。 二、提出
活动目标: 1、纠正孩子戴口罩的误区,了解戴口罩的作用及意义。 2、了解选择与佩带口罩的正确方法。 3、帮助孩子进一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确立正确的防“非”心态。 活动准备: 各种质地、式样的口罩若干。(如4层一次性口罩、12层常用口罩、20层医用口罩、卡通口罩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猜谜。(谜底为口罩) 2、讨论:“口罩有什么作用?”(保暖、预防病菌侵入等) 二、集体讨论: 1、引导语:“口罩朋友来我们班开展览会,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参观,自由发表意见。 3、设问:“为什么最近大家出门都要带口罩?” 4、教师简单总结:“口罩能不让病菌侵入我们的身体,保护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能说出感冒的一些症状。 2.了解感冒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感冒的方法。 3.增强团队意识和良好地对待输嬴的心态,提高合作意识。 4.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5.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河马、大熊医生、小兔、小鹿、小羊、一个小松鼠图片。 2.故事挂图《小河马的大口罩》、自制小书;音乐磁带:《健康快乐动起来》。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口罩,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啊?它可以用来干什么用呢?你见过谁戴过口罩吗?(幼儿自由回答) (二)展开。 1.今天呀,小河马也用到了大口罩,我们来猜猜它要用大口罩做什么
活动目标: 1、纠正孩子戴口罩的误区,了解戴口罩的作用及意义。 2、了解选择与佩带口罩的正确方法。 3、帮助孩子进一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确立正确的防“疫”心态。 活动准备: 各种质地、式样的口罩若干。(如4层一次性口罩、12层常用口罩、20层医用口罩、卡通口罩等)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猜谜。(谜底为口罩) 2、讨论:“口罩有什么作用?”(保暖、预防病菌侵入等) (二)、集体讨论: 1、引导语:“口罩朋友来我们班开展览会,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参观,自由发表意见。 3、设问:“为什么最近大家出门都要带口罩?” 4、教师简单总结:“口罩能不让病菌侵入我们的
活动目标: 1、学习“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培养幼儿目测数群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数数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圆点卡片,纸剪的拎包,蘑菇(上面分别贴有图案、圆点),花朵卡片,“彩链”。 活动过程: 一、学习“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 1、出示画有两种颜色差异的6个圆点的卡片,提问“这张卡片上有几个圆点?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2、让幼儿演示数数过程,如果幼儿是逐一点数的,则请幼儿想出更快的数数方法。如果幼儿运用了“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则请幼儿比较这种数数方法和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出示画有大小差异的7个圆点的卡片,让幼儿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数数。
活动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3、积极参与排序活动,体验排序中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能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动物图片4套,字卡:重→轻、高→矮、大→小, 3、数字1-10的贴纸4套、记录卡4张。 4、幼儿经验准备:认识跷跷板,知道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图片,认识动物。 2、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师:咦,这是什么?这个桃子看上
活动目标: 1、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活动中初步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一张大动物图、绳子、纸(正方形,长方形)、杯中的水、若干图形等。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 出示大动物图,请幼儿观察画面,有什么图案和特点。幼儿述说。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把这张图裁成四小块,分给四位小朋友每人拿一小张。请幼儿组合。问幼儿: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把一张张小图拼贴起来又变成和原来一样的大图了。再请四位幼儿重新以最快的速度组合一次。 二、理解整体与部分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张大图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请小朋友给这一张张小图片起个名字。 幼儿起名(部分) 我们刚才就把这整体分成了四部分,然后又把这四部分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