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如何妙对孩子任性
    父母如何妙对孩子任性

     很多人都说:“孩子越小越可爱,长大了就讨人厌。”这不,三岁的儿子咏咏,开始到处跑,更让我操心了。不过对任性儿子我也有几个妙招:   1、暂时不理睬。   儿子一看到他爸爸拿螺丝刀、剪刀,就高兴得不得了,还拼命嚷着“给我玩玩”。老公说,危险品,小孩不许动,他却更有兴趣了,不给他,就生气,倒在地上哭,见老公没有应允,又开始砸东西。我们沉默,不理他。孩子懂得察言观色,闹了半天,还引不起父母的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所以,有时我不理睬他,他反而会过来找我笑笑。或者关禁闭,让孩子反思,意识到自己是犯错误了,关的时间不要长,但父母的态度要坚决,之后,再跟孩子讲道理,说明不能这么做的理由。   2、转移注意力。   有一次大冬天的,儿子居然乘我不注意,偷偷跑到卫生间开水龙头玩,把衣服都搞湿了。我想打他,然而冷静下来后却平

  • 孩子的成长经历离不开体验
    孩子的成长经历离不开体验

    今天,许多孩子的心理世界之所以由荒原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因为各种“爱”的理由,而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体验的经历和机会。 家长们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因为怕弄脏地板而从不让孩子做洗碗、摘菜的日常家务,因为怕孩子跌倒,游戏的时候受伤或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 更有的年轻爸爸妈妈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淑女,绅士气质,而拒绝一切会带来污渍的活动。 全球污渍研究专家奥妙在澳大利亚的调查表明,现在澳大利亚的儿童花在户外活动上的时间不到闲暇时间的10%。其中5%的儿童从不参与

  • 把握宝宝最佳教育良机
    把握宝宝最佳教育良机

      当孩子6岁时他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小学,这是他们的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  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感、新的动力。专家表示:这个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父母能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注意因势利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需把握十个育儿良机:  ·当孩子感受委屈时  此时,父母应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同情的态度宽慰孩子,帮助孩子把自己的不满宣泄出来,这样的态度会使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之情,并更容易接受父母对他的建议。  ·当孩子享受成功喜悦时  如果此时父母能在对孩子表示祝贺和鼓励的基础上,再对孩子提出非常明确具体的进一步要求,将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当老师来家访时  大多孩子最怕老师上门,因为,他的在校表现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孩子更怕父母将他在家的所作所为告知老师。因此,父母应懂得孩子的心理,在老师家访时

  • 一百多天成为真正懂你的人
    一百多天成为真正懂你的人

      宝宝只有三个多月,所有的要求和情感只有通过哭、叫、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妈妈是和她是亲近的人,通过一百多天的朝夕相处,我逐渐掌握了她的规律,成为真正懂得她的人。你首先说她的哭。 1、饥饿的哭:这种哭发生得很突然,刚才还好好的,像是突然间想起来自己原来是饿着肚子的,于是放声大哭,哭声由嗓子眼儿发出,愈哭愈烈,并且十分伤心,还伴有眼泪,像是在向全世界“控诉”爸爸妈妈不给她饭吃。 2、闹觉:这种哭是循序渐进的。玩儿得手舞足蹈的她,会试探性地发出一两声哭叫,哭声是从嗓子眼儿通过鼻子出来的,所以带着鼻音,哼哼叽叽,但感情色彩不浓厚,干巴巴的,一听就是假哭。见你不理她,她会加入一些抽鼻子的声音,像是告诉你她真的挺伤心的。随后,哭声的间隔也越来越短。最后,“啊,啊”的哭声连

  • 西方早期教育中的儿童观
    西方早期教育中的儿童观

    尊重儿童 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享有与成年人同样的一切基本权益,因此,要真正理解与体味尊重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关心、理解儿童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例如:幼儿之间由于走路匆忙,不小心相撞在幼儿园中是经常发生的事。 若按传统的习惯做法,必然是撞人者必须向被撞的孩子赔礼道歉(尽管大多数儿童是无意的),而被控者也会被告之要勇敢,不要哭。 现在,若发生了同样的事,教师则会自然地从儿童的立场考虑,理解撞人者只是由于生活经验上的缺乏,而不会被强制要求向同伴道歉,教师的提醒仅仅是规则上的导引:“要靠一边走,走得慢一些”等等。对于被控的儿童,假如他想哭一会,感到发泄一下可以减轻痛苦与委屈,老师就不阻止他,只是对其做些适当的安慰,决不强行要求他:不准哭,要勇敢。 重视个别差异 儿童的个别差异可以理解为他们在发展速度上的快慢差异,相信只

  • 家庭教育策略爱与管教,双管齐下
    家庭教育策略爱与管教,双管齐下

      常常听到新教师抱怨:“爱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我实施了一段时间,结果学生不听,常常弄得教室秩序一片混乱。”深入了解才发现这些新老师误将“管教”等同为“处罚”,所以实施“爱的教育”就不能实施管教。其实不只是新老师,有不少的父母也将管教视为处罚。   感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并非天生就知道对错,是非观念必须通过父母的教导才能懂得,管教就是要帮孩子建立行为的尺度和准则。父母要孩子遵守规矩,但是规矩是成人规定的,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不可以。  父母在孩子的行为逾越规矩时,固然要制止,并告诉他这是错的,但是也没必要大发雷霆,甚至责罚孩子。处罚孩子会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个子大的可以打个子小的,侵略是一种手段。  幼儿园里攻击性最强的孩子,有不少是来自以打骂方式管教的家庭。想想自己当孩子时被处罚的经验,很少人会认为这是

  • 霸王宝宝的十大突出表现!
    霸王宝宝的十大突出表现!

      当可爱的小天使变成了小恶魔时,相信爸妈都会头痛不已,让我们先来看看宝宝的哪些骄纵行为是最让爸妈伤脑筋的。 表现一:自以为是 行为特征 这类型的宝宝充满自信,很有可能是一群宝宝中的意见领袖,他觉得自己样样都行,玩游戏或是遇到新鲜事情时,总是第一个表现出“我最厉害、我没问题、你们都比我笨”的意思,展现出得意骄傲的模样。 未来问题 过于自信,挫折忍受力较低,会给人太过骄傲、不懂谦虚的坏印象。 表现二:坏脾气 行为特征 &nbs

  • 卡尔·威特的教子理论
    卡尔·威特的教子理论

      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禀赋极高的孩子出生后并未表现出怎样聪明,相反却被认为是痴呆儿。奇迹的发生全在他父亲的教子有方。卡尔·威特有一套被世人称为金典的早期教育理论,一百年来使许多人受益,造就出无数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为了您孩子的未来,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在此将卡尔·威特早期教育的金典内容向你介绍。1. 教育儿子先从母亲开始历史上的伟人都拥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母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潜代的作用。如果母亲只关心孩子的健康,而忽略孩子的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那就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卡尔·威特说,小卡尔的母亲勇敢和快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儿子,使儿子后来步入社会时,即使遇到困难,也无所畏惧,永不失望。卡尔·威特认为,

  • 注重培养孩子真实的表达情感
    注重培养孩子真实的表达情感

      幼儿就像一张洁白的纸,他是不懂的欺骗。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摔跤了,做父母的往往会说:“不要哭,一点都不疼。”父母还会给自己的行为定性为: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对于这种做法我一点异议。摔倒的是孩子,疼不疼她最有发言权,他不疼是不会哭的。哭泣是他真是表达情感的方式。经过几次“一点都不疼”的反复训练,孩子的一致并不会坚强,但也许孩子学会了怎样才会得到父母的赞赏,满慢地,孩子可能就不再注重自己的真实感情的表达,无意间你可能为孩子日后的说谎埋下一个难以治愈的祸根。  还有的家长在给孩子和药时,常常会说:“一点也不苦,甜的。”然而药明明是苦的,我往往会告诉孩子“药是苦的,但是却可以治病,只有不生病的孩子,才可以不吃药。”我还会告诉他,你的小动物生病了也要吃药的,慢慢地他就知道了,生病应该吃药,即使药是苦的。  教会孩子真实的表

  • 抓住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抓住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很多父母感慨现在的小孩难管教。其实,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 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必能帮助孩子打下好习惯的基础。   二、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都存在着改过自新的本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新的学期开始、刚刚换了老师、刚刚当选为小干部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此时父母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三、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此时父母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

  • 家庭教育十戒 好妈咪必看
    家庭教育十戒 好妈咪必看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家长们不可不看呦!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这样的方式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不自信,产生自卑情绪,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有极其不好的影响。   2.不要恐吓孩子   

  • 多给孩子一点人文营养
    多给孩子一点人文营养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   生命认知……   事实   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平时非常淘气,一直带他的奶奶不耐烦骂他两句,一天奶奶午睡时,男孩跑到厨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额头来回的切,奶奶惊醒后吓的一阵狂叫。小男孩则得意的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把你杀掉!”   人文观

  • 培养宝贝交往能力22妙法
    培养宝贝交往能力22妙法

    每位妈咪都希望自己的宝贝日后拥有出色的交往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宝贝的交往能力呢?   宝贝刚出生时:   宝贝出生没几天便能注视妈咪,还能和妈咪眼对眼的看着,并妈咪的主动表示作出反应;非常喜欢看人的脸;对于妈咪的说话声很敏感,而且当你伸出舌来,他也会跟着伸舌。    交往能力培养妙法   1.让宝贝常常接触妈咪的肌肤,如多给宝贝做皮肤按摩,让宝贝的心里感到安定。   2.回答宝贝所有的反应,以建立双向“对话”。这样,会大大地鼓励宝贝的“问话”的积极性。   3.在宝贝醒的时候,可在离他耳边10厘米的地方,轻柔地呼唤他的名字,通常宝贝会非常高兴,并亲热地看着妈咪。   宝贝1-3个月时:   过了满月后,宝贝会通过笑、踢腿和挥手来表示烦恼、兴奋和快乐。特别在是3个

  • 走进孩子的“自发分享”
    走进孩子的“自发分享”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大人围着孩子转,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由此使得孩子控制欲、占有欲越来越强,而分享意识和感恩之心愈来愈少。   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农科院幼儿园,走进大一班孩子的“自发分享”活动。   “尝尝我家的大樱桃”   魏怡小朋友拿出了从家里带来的大樱桃。红红的、大大的樱桃,真诱人啊!小朋友们可喜欢吃了,有的小朋友不舍得都吃掉,还在兜里留着一个回家给妈妈呢。魏怡是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虽然有点内向,但很乐意与人分享,她已经给小朋友带了好几次大樱桃了。现在,只要一提起大樱桃,老师和小朋友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魏怡。哈哈,魏怡都成了大樱桃的代名词啦。   “《彼得兔的故事》真好看”   尤瀚小朋友的妈妈给他买了一套《彼得兔的故事》,共23本,每一本只有巴掌大,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盒子还带着搭扣呢,打开和关上的时候,都会发出“吧嗒

  • 惩罚孩子的七条原则
    惩罚孩子的七条原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有受家长惩罚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在惩罚中进步、提高,不致因惩罚而使孩子心头积聚孤僻恨情绪,进而造成父子双方对立,这其中很有些学问。国外有本名为《父亲手册》的书,具体阐释了惩罚的七条原则,值得广大家长们借鉴与参考。    (一) 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二) 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   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三) 惩罚之前先警告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

  • 你能与孩子交流吗
    你能与孩子交流吗

      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过,时间已经很晚了。一位父亲让与他一起看电视的孩子去睡觉。听到父亲的话,孩子却没有丝毫去睡觉的意思,仍无动于衷的坐在电视机前。催了几次后,父亲的语气开始变的严厉。这时孩子说话了:“人和人是平等的,我与你同看电视,你让我去睡觉,你为什么不去睡啊?”父亲无言以对。  要想与孩子融洽的相处、平等的交流,作为成人,我们必须放下头脑中存在的“严重的长幼观念”,在孩子犯错时,千万不要把道理强加给他,更不可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去承认错误。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语言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允许孩子表明自己的看法,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若是我们一味坚守长幼观念,坚持以为父母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大脑想的是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己的长辈尊严,如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而丝毫不去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不给孩子任何反驳的权利,那最

  • 什么样的批评法才有效果
    什么样的批评法才有效果

    家长每天都会对孩子进行表扬与批评的教育。如果批评的方法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自暴自弃或叛逆的性格。   有分寸的批评 不该缺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 孩子有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有分寸的批评就是一种积极引导,它有助于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批评”这两个字,评是批的前提。所以,批评孩子要掌握的第一个分寸是,当你想批评时,先要弄清楚自己欲“批”孩子的“错误”,是否是真正的错误。我发现,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对他们发怒,是源于自身的认识偏差或是本身的无理,而非孩子犯了错。比如,孩子由于情绪紧张,考试失利,家长便对孩子多方指责;孩子尊老爱幼,在公

  • 女孩富养?男孩穷养?
    女孩富养?男孩穷养?

      从女孩与男孩的差异看——养育女孩   说起女孩与男孩的差异,一位养育过一儿一女的母亲很有感想:   在我成为母亲之前,我曾坚定地认为,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区别是不大的。但当我有了一个女儿之后,我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为我的女儿还不到2岁,她就开始抱怨她的小袜子上没有花。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带花的袜子更漂亮,但不知为什么她就是喜欢带花的袜子。   当我又有一个男孩后,我以前的那种观点彻底被我自己推翻了。一开始,我坚信我的教育可以令我的儿子与众不同,他不会像其他的小男孩那样调皮、富有冒险性。于是,我不给他买手枪玩具、不让他看带有暴力镜头的电视节目、不给他买任何与打架有关的玩具。然而,儿子还是喜欢玩一些打斗的游戏,他甚至把香蕉当做手枪来瞄准我、把我的吹风机当做冲锋枪来玩……   事实正如这位妈妈所说的那样,从妈妈受孕之日起,决定性别的那条染

  • 谈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
    谈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泛灵心理”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孩子们所表现的“泛灵心理”行为,是不能用简单的“模仿”与“想像”解释的。 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和老师应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让孩子把外物同化到自己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在做游戏时,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弄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可以对孩子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疼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也可以说:“墙壁可爱卫生了,如果你把它弄脏了,它就不跟你们交朋友了。”孩子

  • 夸奖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夸奖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当你的小宝宝终于可以一个接一个地从1数到10的时候,他自己很高兴,你更是欣喜若狂。赞扬的话马上脱口而出:“你太聪明了!”当然了,你是想使他建立起自信,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对孩子的回复吗?事实上,有80%多的父母相信夸奖小孩子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对自己感觉良好。但是,一味地夸奖孩子们聪明会适得其反,因为调查表明这样做将使孩子们害怕失败。 自信是由于征服了一些难于征服的事情才产生的,并不是因为总被夸奖而建立起来的。这种观点好像与常规的育儿理论有些矛盾。怎么样才能使疼爱孩子的父母忍得住不去夸奖孩子精致的画呢?当小孩子最终一脚把球射入球门的时候,父母怎么可能抑制住自己不大声欢呼呢?其实,父母并不必须完全抑制自己。事实上,每个孩子都需要夸奖,而且是很多的夸奖。你热情的回应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