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如厕训练 学会自己上厕所 有些宝宝几天就学会自己上厕所了,有些则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学会,会自己上厕所也是成为小大人的重要标志哦。如厕训练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一般在宝宝18~24月龄时开始,但也要根据宝宝的发育情况。当宝宝出现以下表现,就可以进行如厕训练了。一次能保持两小时不需要嘘嘘;能意识到自己要嘘嘘嗯嗯了,比如当觉得要大小便了,宝宝会在玩耍当中停顿一下或有其他的提示信号;能明白理解爸妈的简单指导;能模仿大人的很多动作,比如能模仿刷牙等动作;已经在学习自己穿脱衣服了,并尝试独立做事不需要爸妈帮忙;对他说话时,宝宝能在椅子上独坐3—5分钟。欲速则不达,如果宝宝并没有出现以上表现,不要强迫宝宝开始进行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看法:“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作为长者,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一边的。 儿童由于身体、智力发育的不成熟,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所以,比成人更需要理解。可有些家长忽视了儿童的这些特点,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其结果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长正确理解孩子
幸福不是你送的芭比,不是你给孩子买的最新的动画片,也不是你给他的一柜子的衣服。幸福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 孩子都喜欢被善待、喜欢长大、需要小小的惊喜刺激他的感受。 专家认为,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你孩子的这种特性能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让孩子无拘无束。成功的孩子才会经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你要做的是让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战,不让诱惑充斥他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萤火虫、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织网,都能 给你的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
在“国际心理创伤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的外国专家中,索桃丽更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的确是一位祖母,但也是一位儿童精神治疗专家。在德国一家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治疗医院,索桃丽当了十几年院长,她的医院里有很多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小的3岁,大的18岁。“不仅如此,在那些需要治疗的成年人中,也有许多人小时候受过伤害。”索桃丽说。 索桃丽把对儿童的暴行分为三种:躯体暴力、性暴力和情感暴力。“躯体暴力总是和情感暴力连在一起。一个孩子挨打时不仅仅是躯体疼痛,受到鞭打的还有灵魂。” 和躯体暴力、性暴力比起来,情感暴力会隐藏的更深,持续的时间更长,更难以避免。“很遗憾,在情感暴力中,妈妈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管多好的母亲,都可能对孩子施加情感暴力。比如,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当孩子哭个不停时,就会感到很挫败。处在这种情绪当中,她就可能对孩子吼叫或者重
有位年轻人,失恋又失业,做什么事都不如意。心理医师帮他探究原因,发现原来在他很小的时候,常被保姆推倒取乐,使他在人生学到的第一个防卫机制就是“肢体紧绷、两腿微张而立”,使自己不轻易跌倒。这个身体动作不知不觉带入到他的人际关系和工作领域,造成了他和别人相处的压力。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位年轻太太,她总是浮现“会跌跤”的心理暗示,而结果也真的如同所担心的那样,处处摔倒、碰壁:与婆婆关系不和,与同事关系紧张……原来,她刚学走路时,每次她站起身,外婆总是紧张兮兮地大叫:“小心,会跌破头!”这样的尖叫,深深地留在了她的潜意识中,此后,每次尝试什么事时,她都会被“你会跌跤”这个负面想法卡住。 “快乐”其实是一种习惯,生理上的习惯和心理上的习惯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从小给孩子错误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形成不快乐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长大后的言行举止。因此,想让孩子
傍晚,如果恰巧是难得的晴天,正好让孩子到室外活动活动“筋骨”。一起做几个小游戏吧!递减爬坡目的:让孩子练习数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手脚协调用力的技能。 把孩子带到有一定坡度的草地上,让他手脚着地,依次向上爬10步,向下爬9步,然后再向上爬8步,向下爬7步……直至0为止。在爬的时候,可别忘了要求孩子每爬一步都要数“1、2、3……”哦。小叮咛:向上爬和向下爬时的计数,都以单脚一步为准。顶物行走目的:提高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让孩子动作自然。 让孩子头顶一本书(或者其他可以顶在头上的东西),双手叉腰,
阿勇今年5岁,他勇敢而聪明,十分招人喜欢,可阿勇有一个吃饭拖拉的毛病。他吃饭时喜欢吃一口就玩好一阵子,才再吃下一口。妈妈不得不每次守在他身边,训斥他,要求他把剩下的饭吃完。阿勇对于妈妈的训斥,似乎不以为然,依然慢腾腾的。 妈妈经常为此伤透了脑筋,不明白阿勇为何干别的事情,风风火火,而一吃饭,却慢腾腾的。 专家分析 5岁的小孩吃饭爱玩耍是正常的。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做一样事情,他们的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如果家长吃饭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孩子就难以坐得住了。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在玩的时候,他能体验乐趣,也能发展智力。如果孩子偶尔会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也算正常;如果孩子每一顿饭都是这样,那就肯定有原因,需要家长去正确处理了。 阿勇吃饭拖拉,妈妈担心孩子吃得不够,饭菜凉了对肠胃不好,更担心他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于是无奈地守
我的小孩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呢?我们家长好着急,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没有效果,请问专家,有什么好办法吗?湘潭汤蓉 一般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在增长。2岁的孩子一般集中注意力2-3分钟,5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15—25分钟,因此,我们对孩子注意力的要求要符合年龄因素。对于注意力差孩子,有的家长束手无策,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训斥他,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子,对待注意力差的孩子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在学习或游戏的时候,我们要给他创造好的环境,不要高声喧哗,长辈们不要去打扰他,关掉电视机、录音机等,减少噪音。 2、为孩子创造新奇感,当她对某项活动逐渐失去兴趣时,要及时向他介绍新的活动,新的玩具或新的玩法。
“言传不如身教。”很多时候,在教育小孩的问题上,也许再多的道理理论,也不如父母的一个小小示范。父母是小孩学习的模板,父母的一举一动小孩都是看在眼里,而体现在行动上的。一位香港妈妈在深圳读大学,用行动成功地感化了不爱读书的儿子。 新学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迎来一位42岁的“妈妈学生”,她与众多十几岁的小同学一起认真地学起了护理知识,这位“与众不同”的妈妈学生是一名来自香港的学生,她叫黄丽敏。黄丽敏表示,她是为教育儿子李伽俊才到深圳来求学的,孩子见到妈妈求学的决心也开始好学上进了。黄丽敏说,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她为儿子树立榜样,还可以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为日后的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7年出生的黄丽敏在香港从事护理工作已有20多年,至今却仍是一名护理助手(香港护士中级别最低的一种),薪水仅为香港注册护士的三分之一
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是一个有不同民族、不同观念和不同利益的群体,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因此,人在社会上生存立足,要有所作为,首先就要学会协调人际关系,要对不同的人和事有着不同的协调能力,俗话说要左右逢缘。协调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是每个人协调能力如何,与其童年的培养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也无论与什么人相处,他都会出色地协调好与周围的关系,据说,就是受益于童年养母对他的培养和影响。他的养母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兄递姐妹多,相互间经常有分歧和矛盾,养母经常出面调解。童年的周恩来跟随母亲耳闻目睹了一切,也 学会协调人事关系。? 社会是一个具有各种复杂功能的整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的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如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因此人无论是生活在家庭
浴室——在宝宝洗澡的时候,引导宝宝观察浴液放到水里后怎么不见了,变成了泡泡;把毛巾、小玩具放在浴缸里,看一看什么浮在水面,什么沉到水底;看一看浴室里的镜子变得怎么样了…… 吃水果时——在宝宝每天吃水果时,把果核留下来分门别类地放到一个小盒子里,比一比,看一看;妈妈和宝宝一起来榨果汁,尝尝果汁的味道,让宝宝随意将两种果汁混合在一起,再尝尝味道有什么变化。 浇花时——和宝宝一起种植一小盆花,在花盆上写下宝宝的名字,就让宝宝用自己的小喷壶为它浇水,用小铲子来松土,为他准备一个小小的放大镜,请宝宝仔细地观察。
提问:guest 回答:王文革 (上海中小学实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儿童教育心理专家) guest:两岁半的孩子可以学些什么?【16:28:10】 王文革:两岁半的孩子对唐诗这种有韵律的东西机械记忆很好,你可以教一些,市面上的蒙学教材很多,不需要他们理解,只要他们能说就可以。还有是入学的一些准备也要从现在抓起,主要是生活技能,包括吃饭、穿衣、向大人请求大小便,这些都很好进行,只是一般的家庭不太重视。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孩子的交往教育,他们现在能够主动地结交朋友,并且在一定水平上构思游戏,很愿意和大一点的孩子玩,你可以帮助他找一些大的孩子,因为大孩子的智力比他们高,虽然活动内容具有挑战性,但他们仍然能够接受,而且效果要比父母好。你可以把自己愿意教他的内容结合着孩子的交往来进行。【16:36:27】
每天,爸爸妈妈都要与孩子进行许多对话。这些话,有的是父母精心组织过的,想以此对孩子进行某种教育;有的则是漫不经心的问答。下面列举了常见的有问题的对话,请想一想,你也常这么说吗? ●事例:儿子同小伙伴玩耍后宣称:“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小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小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或许你同小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学会交友 ●建议: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 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让孩子重新回到床上,并让闹钟一分钟以后响,告诉孩子铃响之前你会回到他的房间看他。如果你回来时他好好躺在床上,就抚摸他的后背作为奖励,以后逐渐延长看他的时间。必要时给他读故事直到他入睡。 ·给他准备一个口袋,放上他可能需要的各种东西:手电筒、他最喜欢的玩具、录音机和收音机等。 ·2-3岁的幼儿需要睡在有栏杆的小床上。如果你已经是第四次给小宝宝盖被子,吻他和道晚安了,那么,不管他怎么哭闹,都要等上20分钟再进去(除非他可能真有什么事),如果他20分钟后还在哭,进去告诉他该睡觉,吻他,告别再离开他。如有必要,等20分钟再进去看他。每天都这样做直到他明白自己的计谋没有用处为止。注意,如果他停止了哭闹,你要多等一会儿让他睡着后再进去,否则你不得不再次哄他睡觉。 ·使用表格。这个方法对3岁以上的孩子有效。让孩子用得到的分数换取自已想要的奖品。开始时,他在
每次面对孩子的时候,我总是和很多父母有着不一样的关注。 在接触父母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问,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我的孩子容易受人欺负,或者,我的孩子不爱表现自己……怎么办? 而我格外关注的是——除了孩子是不是有一个强壮而灵活的身体之外,孩子脸上是否洋溢着自信而友好的神情,是否在被问到问题一时答不上来后表现得好奇而不是害羞或难过。因为,一个人良好的内心体验是决定他将来是否有能力生活得更好的重要心理素质。 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 一次我到幼儿园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两个男孩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因为各自不同的自我体验,所得到的智力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个数学实验是考察5岁左右的孩子的数学策略的,即考察孩子是用什么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孩子的面前摆着一堆小玩具,有小汽车、小恐龙等,孩子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是不同的
其实,家庭教育有可能集中影响一个人发展前程的最佳期,不过大约十年,也就是从三、四岁到初三前这段时间。——宇歌爸爸 “马宇歌”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天津教育报》是2000年5月。当时她12岁,正在上初一。光阴荏苒,5年过去,如今,马家有女初长成,她已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名学子,因为受到个性而成功的持久良好家教,再度成了许多人士,特别是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和宇歌爸爸约好,10月16日星期天一早,在京城见面。很凑巧,这天清晨刚好举行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马宇歌也是获准上场参赛选手之一。沿途,听身旁马拉松赛事现场服务人员说,她已经跑过去了。在终点,一些曾经采访过并一直关注着宇歌成长的首都媒体,早就准备好了摄影、摄像器材,就等着好好采访这个预期名列前茅的小姑娘了。但是,一茬一茬的人跑到了终点,还是没有见到马宇歌。原来
最近巩固幼教界认为,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个性,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在西方,父母们大多不太干预孩子的成长。而实际上,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父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儿女,关心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关专家却认为,幼年期的孩子无法辨明是非,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的界限,完全受冲动左右。 成年人天真地认为孩子是天使,其实他们也是无知的、自我和更为原始的,最需要父母、老师及整个社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不能让孩子们完全自由地成长,需要教他们从尊重他人做起,学习和发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的首先情操,这才是优秀父母对孩子应尽的教育职责。
知道吗?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思维特点与我们成人很不一样哦,要想成功地教育孩子和他“过招”,你必须也要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这样你才可能“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特点1 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 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 “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
一位非常安全地带着小男孩的父亲近来告诉专家关于跳跃游戏的事,在头两年他和他的儿子发展和扩大了跳跃游戏。在孩子3-4个月大时,当男孩弯曲在父亲的膝盖上,就开始让他的儿子跳跃??婴儿非常喜欢。几个月之后,这男孩爬到父亲面前把自己做成"跳跃"的身体姿势,有规律地"要求"做这种游戏。后来他把父亲的手放在他自己的腰上,在第二年,这男孩做手势并呀呀学语地显示他想开始这种游戏。当他长成幼儿时,在追赶游戏中,男孩会从父亲面前跑开,当他准备被"赶上"和举起来时,他会举起他的胳膊。当父亲工作回家后,当然父亲与他一起玩,父子俩为他们再相聚或再结合"跳舞"而兴高采烈。经过几年的重复和发展,跳跃/举起游戏充满了意义,尽管没有使用言语。它是父亲和儿子产生、表达和记忆彼此确实感情的一种方法。动态游戏治疗是一种干预方式,
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快乐。 如果父母和蔼可亲,允许孩子随意玩耍,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觉得被人理解,发出欢笑声。帕蒂?惠芙乐称这种游戏叫游戏中的倾听。 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占上风,让他平平安安地地主持游戏,同时要时时留心他的倡议和反应,想办法让他尽情地笑。 这种特殊的游戏会使我们从抚育孩子中感受到轻松愉快,也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毫无保留的爱。通过这种游戏,可以密切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有关的问题,建立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