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商”,又称“情绪智商”,是美国心理学家相对于“智商”提出的一种心理能力。情商主要包括自制力、热忱、毅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智商更能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为。 ”众所周知,影响儿童成长及至成熟的两大心理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一个智能操作系统,它是儿童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时进行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活动能力的总和。而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动力系统,它在儿童活动中起着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作用。它包括需要、欲望、动机、兴趣、情绪和情感、意志、自信心、性格、气质、习惯等。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甚至包括身体素质等生理因素。由此看来,非智力因素中就包括着“情商”。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作为操作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或情商往往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目前在婴幼儿教育中,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多次呼吁应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品质培养,但在相当一部分家长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轻“非”的倾向。这里,固然有相互攀比,随波逐流者,但在一些家长的思想深处,认为将来只要孩子有知识、有能力,就能成就一番事业者也大有人在。从而忽略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比较过智商在140以上的150名“神童”,他们在成年后成就非常悬殊。为什么呢?其结论是令人深思的:这些早年的神童成年后的智商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主要差异在于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自信、进取心以及坚持精神等非智力品质方面,成就显著的一组远远强于成就低的一组。
为造就“神童”而进行的智力教育,常常是有失偏颇的。人们常说,天才多怪人。许多天才人物由于接受了不恰当的早期教育,尽管取得了个人事业的辉煌,却因其病态的人格而没有获得幸福的人生。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哲学家尼采、文豪约翰·罗斯金、宗教改革者路德,甚至现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几乎都有病态的人格。难怪有人研究“天才病态学”。探寻古今高智名人的异常心理表现,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教育的过失:仅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使孩子进行全面而和谐的教育:既重视早期智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