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 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 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 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
一毛不拔的成语故事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一毛不拔释义 【拼音】: yī máo bù bá
量体裁衣的成语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 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 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 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 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量体裁衣的成语释义 【拼音】liàng tǐ cái yī 【释义】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办事要切合实际。《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的故事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 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 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 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
一叶障目成语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率兽食人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孟子到各国游说放弃战争施行仁政。 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厨房内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地里到处是白骨,这等于率兽食人。国家要富强必须要爱护人们。”。 意思是实行暴政如同驱野兽以食百姓。后形容暴政和暴君对人民的残害。章炳麟《革命之道德》:“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这个成语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率兽食人的故事点评 孟子不忍看到人民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于是通过游说的方式来劝说梁国的梁惠王,说国王的厨房里什么都有,但百姓们却只能忍饥挨饿,这等于是虐害人民呀!
王祥卧冰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琅邪临沂人王祥特别孝顺父母。 父母生病的时候,他一直都衣不解带地伺候在父母身边,汤药要自己先尝后给父母喝。 有一次母亲想吃活鱼,正值冬天,王祥脱衣刨冰。 突然河上的冰融化,鲤鱼自己跳上来,他赶紧抓住回家去孝敬父母。 王祥卧冰的意思是: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王祥卧冰的原文:母病杯羹意未谐,解衣竟欲卧冰开。有心直透清波下,安得无鱼跃出来。 王祥卧冰的成语故事点评 成语故事中的王祥,以为自己的父母在生病的时候想喝鱼汤,于是在大冬天的时候也脱了衣服躺在冰上,以此融化冰雪来捉鱼,实在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
玩物丧志的成语故事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周武王一面分封诸侯,一面派出使臣到边远地区,号召各国臣服周朝。 慑于武王的威名,许多远方国家和部族都先后派人到镐(周都,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向周王朝称臣纳贡。有一天,来自西方旅国的一位使臣献上了一只叫獒的大狗。这只狗身高体重,且通人性,见了周武王还俯首行礼。武王看了,非常高兴,命人收下了这只宝狗,并重赏了使者。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奭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退朝以后,他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劝他艰苦奋斗,不要使胜利果实毁于一旦。其中写道:轻易侮弄别人,会损害自己的德行;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会丧失进取的志向。武王读了《旅獒》,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奭的劝告是对的,于是把收到的贡品分赐给诸侯和有功之臣,自己则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 玩物
生公说法的故事 【典源】 晋·佚名《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 【今译】 晋代高僧竺道生法师,回到南方,在苏州虎丘山积聚群石作为徒弟,开讲《涅槃经》,讲到永无成佛之机的人,也说具有佛性,并且问:“我所讲的,符合佛的本意吗?”群石全都为之点头。 【释义】 后以此典指讲授道理、佛法等精妙透彻,感化力大; 也用来泛指说法讲经。 生公说法成语示例 〔对石说经〕 宋·苏辙《观鱼台》:“莫嗟质丧无知者,对石何妨自说经。” 〔乱石听〕 宋·苏辙《赠治易僧智周》:“断弦挂壁知音丧,挥麈空山乱石听。” 〔生公点石头〕 清·黄鷟来《挽赵来夫》之七:“不随处仲歌壶口,欲看生公点石头。”
班荆道旧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 伍举因为岳父王子弁犯罪而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 声子后终于为伍举平反。 【典故】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 班荆道旧的成语释义 【拼音】bān jīng dào jiù 【释义】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用法】作谓语;指好友相逢 【近义词】班荆道故 【示例】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
瑚琏之器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是卫国的商人,姓端木名赐。 他因为有钱,经常穿华丽的服饰,孔子看不惯他的新潮,说他为君子不器。 他沾沾自喜,他问孔子自己是什么器,孔子随意说是瑚琏之器。 子贡更加飘飘然,不知孔子在说他内心空虚。 瑚琏之器成语释义 【出处】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论语·公冶长》 【解释】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用法】作宾语;指人有才 【近义词】栋梁之材 【反义词】燕岱之石 瑚琏之器的故事点评 瑚琏之器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故事中显然并不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并没有听出老
甘拜下风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国发生粮荒,向晋国买粮,而晋惠公不肯卖给曾给晋国很大帮助的秦国粮食。 结果两国发生战争,晋国被打败,晋惠公也成秦国的俘虏。 秦军带着晋惠公返回秦国,晋国的大夫们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 秦穆公对晋国的官员们说:虽然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们秦国也不会把你们作为俘虏带回国去。 晋国的大夫们纷纷下拜叩头:群臣在下风,听到了您在上风头说的话,希望您说话算数。后来秦穆公果然把他们都放了。 甘拜下风由此演化而来。这个成语比喻自认不如,真心佩服。 甘拜下风的成语释义 【拼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解释】: 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如此议论;才见读书人自有卓见;真是家学渊源;妹子甘拜下风。”
甜言蜜语的成语故事 唐玄宗时期,宰相李林甫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阴险毒辣的人。 他表面上装得十分忠厚和善,说话总是甜言蜜语,经常是暗藏毒计。被他陷害的人还认为他够义气。 凡是唐玄宗信任的人,他总是去巴结、离间,背后进行打击报复。 甜言蜜语的成语释义 注释:说的话像蜜糖一样甜。比喻动听而骗人的话。 出处:《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语却安存。” 例句:卞福坐在旁边,甜言蜜语,劝了一回。(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甜言蜜语的成语故事点评 我们在生活中交朋友的时候,不要总是听一些不良用心人的甜言蜜语,应该看看他们有什么行动。有些人表面上和你非常的好,但是背地里指不定怎么离间打击你呢。
骑驴找驴的成语故事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 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骑驴找
涸辙之鱼的成语故事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是个专门重视外貌,不学无术的人,只要稍有点成就,就很骄傲、自满。有一次,他打败了骠悍的绞国,凯旋归来,从此骄傲自得,从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罗国,有一个叫做斗伯比的将军前往送行。当斗伯比回来时,悄悄的对车夫说:“屈将军这次一定会打败仗;因为我看他走路的样子,脚步一昂一翘的,便知道他的心并没有真正的用在作战上,而是去吓唬敌人的,这样子怎么能打胜仗呢?”斗伯比说完,沉思了一下,就进宫去见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应。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宠妃邓曼,邓曼认为斗伯比的见解很对,应该派兵救援。楚王听了,立即派大军前去,希望能够挽回局势。但是,战事已经发生,屈瑕因为轻敌而不设防,被罗国和卢国两面夹攻,而一败涂地,只好自杀谢罪。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被后人流传着,而屈瑕走路的姿态,也被引申
炙手可热的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
夏炉冬扇故事 汉·王充《论衡·逢遇》:“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 夏炉冬扇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近义词:不合时宜 反义词:雪中送炭 吉凶: 吉 杨柳遇春,绿叶发枝,冲破难关,一举成名 夏炉冬扇造句:对于这件事,他虽然出于善意,但没有考虑当时的情况,得到夏炉冬扇的结果。 夏炉冬扇点评 夏天的火炉子和冬天的蒲扇,都是不需要用到的东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合时宜,虽然有善心,但却做了相反的事情。
无冬无夏的故事 1、《诗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2、朱熹集传:“言无时不出游,而鼓舞於是也。” 3、 汉·扬雄 《太玄·玄掜》:“无冬无夏,祭之无度。” 4、明·陈荩 《修慝馀编》:“一旦家贫身老,扪虱杜门,日不举火,无冬无夏,所少者不习一艺耳。”亦作“ 无间冬夏 ”。 5、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无间冬夏,读书恒至夜半。” 无冬无夏的解释 【成语解释】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汉语拼音】wú dōng wú xià 【近义词】: 连续不断、无间冬夏、络绎不绝 【反义词】: 断断续续 无冬无夏的点评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专心致志就可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