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将军的成语故事 张飞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猛将。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仓皇南逃。曹操率领骑兵追了一日一夜,追到当阳长坂坡。在危难关头,张飞带着二十多名骑兵断后,他在桥上横枪跃马,喝道:“我是张飞,谁敢上来决一死战!”曹操大军没有一人敢上前的。 刘备入川时,队伍一路西进,没遇到什么阻碍,但在巴郡的时候遇到了太守严颜的抵抗,张飞三番五次地引兵挑战,严颜就是不出去打,也不投降,后来张飞用了计谋才攻破巴郡,活捉了严颜。 严颜被捉后,被押至帐下,但他昂首不跪。张飞对严颜呵斥道:“我的大军到了,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推出砍头,严颜面色不变,边往外走边回头骂道:“匹夫!砍头便砍头,也用不着发怒。”张飞觉得严颜很有骨气,就把他放了,并向他道歉,以宾客相待。严颜
前功尽弃的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秦昭王见楚王无道,国力衰微,有机可乘,立即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不久,楚国京城陷落,接着白起又在山西上党地区的长平大败赵军。秦军军威大振。 长平之战后,白起又率得胜之师,移兵魏国,将魏国京城大梁铁桶般地围了起来。魏国朝野一片惊慌,不知如何是好。魏王召见苏厉向他请教。 苏厉说:“秦国早就有灭掉六国的打算,事情很难办。不过,我愿意去见周天子,也许周天子能阻止秦国继续用兵。”魏王听了苏厉的话,心中升起一线希望。 苏厉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对周赧王说:“白起善于用兵,秦昭王派白起攻占了楚国,又连败赵国、韩国,目前又将魏国京城大梁围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倾覆的危险。” 周赧王觉得苏厉说得挺对,就派人对白起说:“如今将军已经立下了大功,应当马上托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
汗马之劳的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论功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巢穴、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并且,你们虽然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口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汗马之劳的成语释义 意思: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后泛指工作成绩。 出处原文:《史记·萧
城下之盟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率军队对绞国发动进攻。楚军连连得胜,一直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队不出城交战,竭尽全力把守城池,楚军几次三番攻城,都没有取得成功。 楚国大将屈瑕见此情形,就对楚王说:“绞国国势弱小,处理事情很轻率而不使用计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智谋取胜。”然后,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王一听,认为很好,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楚国的几十个士兵扮做樵夫模样,到绞国都城周围打柴,来引诱敌军。绞国将领见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没有楚军保护,就派军队捕捉他们,结果三十个手无寸铁的楚人被他们抓住。绞国官兵见这么容易就获得“胜利”,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诱敌军。绞兵发现后,没有等到下命令,就纷纷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这时,事先埋伏在城北门的楚兵一起冲杀出来,绞国军队很快就被打得大败
杵臼之交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 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麽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杵臼之交典故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 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
不忘沟壑成语故事 孟子游说诸侯各国,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以仁政治理天下的主张,而不是为了谋求私利,因而他一般要等诸侯邀请他才去。 他的学生陈代对此有些想不通。 孟子开导他说:“过去齐景公打猎,以用羽毛装饰的旌旗去召唤守猎场的人,守猎场者不上前,齐景公很恼火,准备杀掉这个守猎场的人。可是这个人毫无惧色。真是有志之士不怕弃尸于沟壑,勇士不怕丧失脑袋。孔子曾对此人大加称赞,赞颂他凡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违心去做。” 说到这里,孟子扫视陈代一眼,接下去说:“如若我不等待诸侯邀请便去,那将会是何种情况呢?” 不忘沟壑成语故事材料 [拼音][bù wàng gōu hè] [释义]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落井下石的成语故事 原文: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内容: 语本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十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学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苦,瘴疠时作,“非人所居”;而刘禹锡则上有高龄老母,“万无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
画地为牢的成语故事 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 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 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耳门上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 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 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 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为什么要哭呢?” 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 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 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画地为牢的成语故事点评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成语故事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十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
田忌赛马的成语故事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同齐国的将军田忌很要好。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马分三等,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因为齐威王每一个等级的马都要比田忌的强,所以田忌屡战屡败。 孙膑知道了,看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跑得快不了多少,于是对田忌说:“再同他比一次吧,我有办法使你得胜。” 临场赛马那天,双方都下了千金赌注。 一声锣鼓,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再以上马对他的中马,最后以中马对他的下马。 比赛结果,一败二胜,田忌赢了。 田忌赛马的成语故事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结果完全不一样。故事里面孙膑通过观察使得田忌赛马胜利了。 这个故事的哲理意思是:事物的质变,不但可以通
万紫千红的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广注典籍,精通经、史、诗、文。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他信步走到泗水边。 见百花盛开即兴作《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的成语释义 【拼音】:wàbain zǐ qiān hóng 【释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权。 【出处】: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例句】: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万紫千红的成语故事点评 故事里面的朱熹真的是博学多才啊,在游玩的时候突然就来了灵感,做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春日》。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努力哦,说不定哪一天也
万死一生的成语故事 隋朝末年,李渊奉命到山西镇压起义军。 受到隋炀帝的监视。 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 李渊在太原起兵,立国号唐。 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秦叔宝、张亮等出生入死,经过无数次战役才平定天下。 李世民自我感慨万死一生才取得政权。 万死一生的成语释义 拼音:wàn sǐ yī shēng 注 音:ㄨㄢˋ ㄙˇ ㄧ ㄕㄥ 释义:意思是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出处: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万死一生的成语故事点评 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冒着生命危险才做成某事,典故出自于隋朝末年的时候,李渊及其部下经过了各种冒险才平定天下的事情。
王侯将相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 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 陈胜、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 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王侯将相成语故事释义 拼音:wáng hóu jiàng xiàng 释义:意思是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近义词:王公贵族、达官贵人 出处: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成语故事点评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的事情。 成语现在的意思值得是拥有权势的人群。
甘棠之惠典故 周武王时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区,广施仁政,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纷纷攻击与诬陷召伯。 召伯为表忠心与清白,死在甘棠树下。 召伯死后,民众怀念他,从此不再砍伐甘棠树。 甘棠之惠的意思是:〖解释〗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对官吏的爱戴。同“甘棠之爱”。 甘棠之惠的成语释义 拼音:gān táng zhī huì 释义:指对官吏的爱戴 出处: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 近义词:甘棠之爱 甘棠之惠典故点评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武王时期的召伯,他提出了惠民的政策,但是受到了其他大臣的诬陷,最后死于甘棠树下,后来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就不再看法甘棠树。这个故事告
甚嚣尘上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袭击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 楚共王亲率大军援郑,楚军趁晋军毫无防备逼近晋军前阵,想迫使晋军投降。 双方在郑地鄢(yān)陵相遇。楚王求胜心切,虽然遇上了当时军事上普遍忌讳的晦日(阴历月终),仍命令部队抢占有利地形,准备进攻。 楚王亲自登上侦察车,察看晋军动静,太宰伯州犁跟在后面。只见晋军营内一会儿张起帐幕,一会儿又撤除帐幕。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占卜,求祖先保佑!” 突然,一阵烟尘弥漫开来,楚王说:“看,那边喧嚣得厉害,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答道:“晋军正在塞井平灶!”楚王下令说:“好,打吧!” 两军交锋,楚、郑两国阵容不严密,而晋军在晋厉公的率领下,攻击勇猛。这一仗,从清晨一直打到星星出来才收场。 最后以楚军彻底失败而告终。楚王乘着夜幕笼罩,率领残兵悄悄地逃走了。
生吞活剥的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 生
生灵涂炭的故事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 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 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 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 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生灵涂炭的故事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后燕以及后秦两者两者联合起来去攻打前秦的故事。故事
生死存亡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495年,鲁定公隆重欢迎邾隐公。 欢迎仪式上,邾隐公仰着脸,把玉器高高举起,态度很傲慢。 鲁定公很谦虚地接受,孔子的学生子贡目睹了这场仪式。 他认为他们没有按照周朝的礼制去做,他们生死存亡的日子快要到了。 生死存亡成语释义 拼音:shēng sǐ cún wáng 意思:意思是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原文:《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近义词:生死攸关、生死关头 生死存亡的成语故事点评 生死存亡是常用的一个成语,用来形式事情紧急,这个故事讲的是邾隐公在欢迎仪式上态度傲慢,所以孔子的学生认为邾隐公代表的周朝生死存亡的日子即将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