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能言善辩,文章也写得很精彩。他发现六朝以来,人们写起文章来,通常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章的内容却空洞无物,于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给隋文帝,请求天子亲自下诏,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其实隋文帝也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感到讨厌。他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虽然华丽好看,却不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想到,当初南北朝时,北朝的文风比南朝的文风好一点儿,所以北朝政治稳固,而南朝帝王国破家亡,可见政治腐败与浮华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的文风,真是误国误民啊! 李谔伏案疾书,很快就写成了《请正文体书》,呈给隋文帝,请求认真审阅。奏章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说他们只注重修饰文章的雕虫小技,而不深入研究为君之道,使得后世国家衰弱,天下大乱。 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
令行禁止的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非常昏庸,过着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他在朝歌的北面修造了一座非常豪华的沙丘苑,苑内的宫殿富丽堂皇,他还在苑内饲养着大量珍禽异兽。沙丘苑建成之后,他不再专心料理朝政,而是与妃子们整天在那里饮酒淫乐。 此时,他手下的诸侯周文王则到处网罗人才,积蓄力量,又联合一部分诸侯,讨伐欺压百姓的崇国国君。各地诸侯觉得文王做事公正,比纣王强多了,纷纷归附周国。 不料,正在文王想要进一步发展周国之时,却身染重病。 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就对儿子公子发说:“我一生以开创周国王业作为自己的愿望,如今王业未成,我就是死了也闭不上眼睛。我死之后,你要做到下令去做的就马上动手,下令禁止的就立即使之停止,千万不要做起事来拖泥带水。如果你能这样去做,周国的王业就建立起来了
火树银花的成语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 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火树银花的成语释义 拼音:huǒ shù yín huā 意思:火树:火红的树,
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囫囵吞枣的成语释义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意思: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
井底之蛙的成语故事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
初出茅庐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 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 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 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
群策群力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扬雄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辞赋写得非常精彩。 他曾经模仿《论语》的形式,创作了《法言》一书。此书的《重黎》一文讲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龙争虎斗的情形。 在楚汉战争中,本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实力比较强,但最终他却被汉王刘邦围困在垓下,等待援兵。项羽见援兵迟迟未到,就带领战将拼死杀出重围。等到他逃到乌江边时,身边只有二十八名骑兵了,而成千上万的汉军却从后追杀过来。 望着黄沙漫卷的沙场,项羽不得不认输,他长叹一声说:“这是老天爷要消灭我,不是我作战失误的缘故!”然后,他拔剑自尽,命丧乌江。 关于项羽临终前的看法,扬雄是不同意的。他认为,不能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只归结于天命。在《法言·重黎》中,他说:“汉王总是虚心接受众人的意见,而这些正确意见的实践,又使众人的力量得到增强。可是项羽却与汉王正好相反
任人唯贤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位是公子纠,另一位是公子小白,他们都很贤明。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纠跟着谋士管仲逃到鲁国避难,而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谋士鲍叔牙逃到莒国。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如果没有实力,保全性命是最重要的。 第二年,齐国内乱平息,大夫们派使者到鲁国请公子纠回国即位,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所以带领军队去公子小白回齐国的必经之路堵截。 等了几日,管仲果然看到公子小白正行色匆匆地往齐国而去。为了保证公子纠登上国君之位,管仲心一横,偷偷地向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中箭后,大叫一声倒地。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心中暗自高兴,就带领军队回去了。 谁知管仲的一箭并未射中小白,小白不知道暗害自己的人带了多少军队,就咬破舌尖,假装口吐鲜血而死。等到管仲等人离去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不分昼夜赶往齐国京城。在公子
四分五裂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最强。政治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头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
夜以继日的成语故事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可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成王即位,年纪只有十三岁。因为成王年纪小,就由叔叔周公辅佐处理朝政。 周公的能力很强,担任辅政的艰巨任务后,总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不管处于什么情况,只要公事来了,就立刻办公,从不敢稍有懈怠。 他曾经率领军队,平息了东方夷人的叛乱。他还制定礼法、刑律,分封诸侯,修建并设立东都成周。 由于周公治国过于辛苦,结果在东都建成之后就逝世了。临死之前,他把众大臣叫到身边,要他们好好辅佐成王,治理万民,提出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对周公为国家呕心沥血的精神非常敬佩。孟子说:“周公兼学三代开国君主的品德来治理周朝,发现有不适合当时情况的,就抬起头来想,白天想不好晚上接着想,等想出了好办法,就坐着等待天亮,马上去施行
振臂一呼的故事 西汉时,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汉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他的军队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开阔的地方,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相遇。尽管敌强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匈奴单于见汉军非常骁勇,于是向北撤退。李陵率众追赶,歼敌两千多人。 单于十分生气,又调来八万骑兵,与李陵的部队作战。单于发现汉军没有后援部队,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消灭。李陵见势不妙,只得撤退。单于率领部队追击。李陵率领部将英勇反抗,杀死了很多敌军士兵。单于觉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败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这个时候,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投降匈奴,泄露了军事秘密,说汉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伤、得病的人非常多。单于觉得汉军可以很快消灭,打消了原来的主意,下令对汉军进行全线进攻。汉军吃了败仗,尸体堆满了原野,血流成河。剩余的汉军已不足百人,且以伤者、病
逐鹿中原的成语故事 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封部将韩信为齐王,对他非常宠信。韩信的谋士蒯通看到韩信的力量已经很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带领军队与刘邦、项羽共争天下,那时天下三分之势可以实现。可是,韩信觉得刘邦对他不错,不忍心背叛汉王。 刘邦打败项羽后,当上了皇帝。可是,他开始猜忌韩信了。有一次,刘邦带兵出征后,吕后假传圣旨,将韩信抓起来,说韩信想篡夺帝位,准备将他杀死。韩信见到刘邦、吕后这样无情无义,后悔地说道:“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这个下场!” 刘邦打了胜仗回来后,听别人讲述韩信的遗言,就将蒯通抓来,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说自己无罪。 刘邦问他:“你当初唆使韩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备杀了你,这不是很合理吗?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蒯通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不迫地说:“狗都知道对自己的主人要忠诚,我那时是韩信手下的谋士,
罪不容诛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河内轵县人郭解为非作歹,随意杀人,是个凶狠的地头蛇。他非常狡猾,又有势力,所以官府也拿他没办法。 当时,汉武帝为了抑制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就命令河内大户都迁居到长安北面的茂陵。郭解也在其中,可是郭解在河内逍遥惯了,不想搬迁,就打通关节,想留在轵县。最后,连大将军卫青都替他说情,说郭解家穷,算不上富户。 可是,汉武帝早就听说过郭解的事情,坚决驳回卫青的求情。他说,郭解能够买通大将军,可见不是个穷人,怎能不迁? 郭解搬迁时,光送行者赠送的钱就有一千多万。一个官员害怕朝廷追究此事,就把这笔钱暂时封存,想等到以后再说。郭解的侄子仗势欺人惯了,当天就把这名官员杀死。不久之后,这官员的父亲也惨遭不幸。官员的家人派人上书,告郭解滥杀无辜。结果,上书人又被郭解的党羽杀死。 汉武帝得知情况,非常生气,就对郭解展开调
坐观成败的成语故事 汉武帝晚年,对佞臣江充非常宠爱。江充非常歹毒,总想铲除异己,被他杀戮的无辜之人竟多达数万。 有一次,汉武帝到甘泉视察,江充居然对太子不怀好意,想诬告东宫中埋有诅咒皇帝的木人,借机害死太子。太子实在不能忍受,率领军队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向汉武帝禀告,并说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赶下台去。武帝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统领军队,去捉拿太子。太子见丞相带兵来捉他,就进行抵抗。双方打了好几天,最后,太子吃了败仗,逃到湖县,终于被人杀死。 太子发兵对抗丞相时,没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号,用的是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镇守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中,给他兵符,要他发兵对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动人马相助,而是紧闭营寨不出,坐观事态的发展。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的双方谁能获胜。 汉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
以暴易暴的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国君的众子之中,以伯夷、叔齐二人最为贤明,名气也最大。 孤竹君身染重病,临死前命令叔齐继位为君。国君逝世后,叔齐认为自己并非长子,应该让伯夷执掌江山。伯夷却认为父亲已有遗命立叔齐为主,万难更改。二人互相谦让,谁都不肯接受君位,最后各自逃走。他们走后,众人立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当了国君。 伯夷和叔齐知道周文王非常尊重老人,就去投奔周文王。可是,二人到了周地,周文王已经逝世。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牌位,打着“拯救万民”的旗号,要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觉得不管商纣王怎样不好,总是天子,不管周武王如何贤明,总是臣子,以臣伐君,以下犯上,实在是背叛的行为。况且文王刚刚逝世,周武王一不安葬,二不守墓,反而发动战争,真是连忠孝二字都置于脑后了。他们将周武王的车马死死拦住,出言劝阻。
疑邻盗斧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 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 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 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 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 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疑邻盗斧释义 拼音:yí lín dào fǔ 意思:意思是形容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出处: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与虎谋皮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鲁定公知道孔子才能盖世,影响很大,想拜他为司寇,就准备与卿大夫们商量此事。这一天,鲁定公遇到左丘明,就问道:“我想与卿大夫们商议商议,可不可以让孔子担任司寇之职,让他来管理鲁国的朝政呀!” 左丘明对他说道:“国君呀,您要好好想一想!孔子如果当了司寇,掌握国家政权,那些卿大夫就会失去权柄。既然这样,您与这些人商量能有什么结果呢!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一定会添油加醋地说孔子的坏话,为他出任司寇设置障碍。 “我听说,在周朝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的裘皮服装,准备自己也做一件。他听人说,狐狸皮做的裘皮服装最为珍贵,脑子里就转开了念头:山上的狐狸非常多,为什么不上山去与它们商量一下呢? “这样一想,他不禁高兴起来,往山上走去。刚上了山,他就遇到一群狐狸。这个人对狐狸们说道:‘亲爱的狐狸们,我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衣
作法自毙的成语故事 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国富民强,同意商鞅的建议,对各项制度进行改革。商鞅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新法深入人心,他决定树立朝廷的威信。新法颁布的第一天,商鞅就让人在都城南门外的空地上,竖起了一根三丈长的直木,并且四处张贴告示说:“移动直木至北门者,赏十金,绝不食言。” 百姓们根本不相信国家的告示,所以围观的人挺多,就是没人去移动直木。他们认为,只不过将直木移动一下,怎么能捞到这么大的好处呢?可能是君王没事干了,拿百姓寻开心吧!商鞅见无人移动直木,就不断提高赏金,直至五十金。 终于,有人将直木移至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了五十金的赏赐。众百姓见朝廷说话算数,从此信任朝廷,觉得朝廷言出必行。 不久,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大怒,让太子的老师替太子受刑,割掉了他的鼻子。众百姓见太子犯法都要受惩罚,对法律越来越敬畏了。由于秦国老百姓遵纪守法,辛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部队征讨荆州。此时荆州牧刘表已死,其幼子刘琮继位。 当时,刘备在樊城镇守,他知道曹军势大,绝非他所能抵御,就率部退往襄阳。谁知,刘琮已有降曹之意,不允许他进城。刘备无奈,只好撤往江陵。新野、樊城两地的难民知道刘备仁厚,愿意跟随他。由于他手下军民杂处,行军速度很慢。 刘琮果真投降了曹操。曹操把刘备看做是自己的心腹大患,率领五千骑兵追赶刘备,一日一夜行七百里。结果,曹军终于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的军队被杀得大败。刘备、诸葛亮等人突围而走,退到樊口。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派他前往江东,向孙权求救。 当时孙权还在观望局势,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给他分析局势,说:“以前天下处于混乱之中,将军占领了江东,刘将军则在汉水之南整顿人马,准备和曹操一争高低。现在,曹操已将北方平定,又夺取荆州,四海为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