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小孩子更是,发脾气、大哭甚至打人都是小孩发泄脾气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如何有效引导孩子的行为呢?一起来看看吧! 小宝2岁,很容易发脾气。比如:看完巧虎一集之后,还想再看一集。如果家人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哭得很伤心,还会用手不停地拍打不给她看的人。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是应当厉声阻止,还是用别的方法引导呢? 其实孩子两岁时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他也会和大人一样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大人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孩子会出现反抗情绪,这都是正常情况,表示宝宝已经长大了,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一定不能发脾气,而要耐心地安抚他,您打他就会成为他打你或打别人的榜样,甚至以后会更加激烈。除此之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发育还不完全,当他有了意愿不知道如何去用语言表达时,也会出现打人的现
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家长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家长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好心办坏了事 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鱼冻死,就向鱼缸里倒开水;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洗……大人首先要肯定
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做下来都会成为一种习惯,本文为大家推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9个好习惯。 好习惯之一——积极选择 1 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2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的长处,并告诉他积极看待问题的好处。 3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告诉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好习惯之二——独立是前提 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放手时尽量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有独立的思想。 好习惯之三——强烈的责任心 1 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果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 2,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 3 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他说“你还小”“你不懂&rdquo
什么是行为退缩症?为何宝宝会突然出现行为退缩症?有时候妈妈突然发现,宝宝忽然之间变得害羞胆小了,这就是行为退缩症,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造成儿童退缩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先天气质所致,比如本身属于“难养育型气质”的儿童对新环境适应就慢。 家人对孩子过度保护和限制,一味娇纵、溺爱。 孩子在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受到挫折,或成人对其独立性行为缺乏鼓励和支持。 孩子在4岁前后个人“社会性”开始萌芽,父母此时忽视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不让孩子结交朋友或不鼓励孩子与他人相互关心。 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等。 对于出现行为退缩症的孩子,家长要及时调整养育方法,以下的建议供您参考: 父母不可过分溺爱宝宝,也不可简单粗暴,一味强迫宝宝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或逼他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
不要以为“幼稚”是孩子们的专用名词,其实在孩子心目中妈妈也会做出幼稚的事情。以下盘点的是在孩子心中妈妈的10大幼稚“言行”。 NO.1 老问我阿姨亲,还是妈妈亲?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把孩子的日常照看委托给保姆的妈妈越来越多,极端的例子,是一周见不了孩子两天。 而发现孩子在情感上依赖保姆,又不免妒火中烧。表现为当着孩子的面挑剔保姆的行为,或者要孩子做出选择:是妈妈亲,还是阿姨亲?有一位外企白领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争抢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 ◎ 观点: 再尽心尽力的保姆,都无法替代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再忙的妈妈都应保证每天与孩子接触45分钟到一个小时,此时的妈妈应关掉手机,好好沉浸在孩子为你提供的纯真环境里。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
家有小孩少不了吵闹,呐喊、尖叫乃家常便饭。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呐喊与尖叫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吵闹 关键词:对他人的暴力行为 吶喊与尖叫。 情境 我的孩子习惯大声说话,而且通常伴随着固定的行为模式。他似乎总是这样,我一天到晚都在跟他说:“安静点!”每天听这么多次,说不定他以为自己的名字真的叫做“安静点”。 思考 有些孩子拥有自然、充沛的能力和洪亮的声音。这一点通常是因为孩子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他选择要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也有好处:他将不会成为被同伴摆布的墙头草。 解决方法 1、对于这种孩子而言,如果给他的热情与能量一个出口,他将会表现得更好。可以找一个让他喧闹却不会吵到别人的地方,你可以考虑选择游戏室或者 是卧室。在这个房间的门边加装一些隔音或密封的材料,以降低他的噪音干扰
“妈妈,再让我玩一会pad。”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频繁地接触电子产品,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成为“儿童玩具”。但它也很可能损伤孩子的视力。记者采访发现,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成为孩子视力下降最快的时期,医生认为,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影响很大。 如何能让孩子从平板电脑上获益,同时可控制或降低不良的影响,成为每个父母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平板电脑已经开始趋向专业化发展,对于一款好用的儿童平板来说,有哪些要素是必需的? 孩子迷平板:费眼又费钱 “我女儿玩平板比我们熟练多了。”记者采访发现,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小朋友们对于平板电脑这种高科技的玩意显得“生来就会”,甚至1岁多的小朋友就会在平板电脑上“切西瓜&r
吉佛·图利(Gever Tulley):“东敲西打探索训练营”的创始人,计算机科学家,一直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他的训练营一直帮助孩子实现各种稀奇古怪的假期项目。 假期是孩子们快乐期,也是家长们的唠叨期,“危险的地儿不要去,危险的事情不要去做”,总有类似的千叮咛万嘱咐。吉佛·图利则对儿童假期玩乐有不同的见解。比如,鼓励孩子们做“50件危险的事”。 吉佛·图利认为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准则制定得越来越严格,比如在塑料袋上要求印上令人窒息的安全警告,咖啡杯上也印 有“防液体烫伤”这样的安全警示。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人们似乎认为所有东西都是危险的。当我们把所有的角都磨圆,让一切锋利的物体都消失殆尽,孩
妈妈网:在这个世界上,开朗和善于交往,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能组织起更多的资源,从事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工作。 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开朗地面对陌生人,除了他具有外向的气质特点外,还表明他有很好的安全感。对环境有安全感,对人有基本的信任,是孩子能够放松地探索外界最好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为了孩子安全,不恰当地给孩子描绘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从小就让孩子生活在忐忑中,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不仅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且还会让孩子在真处于危险情景中时失去求助的机会。 其实,危险并不仅仅来自于陌生人。因此,让孩子更安全的方式是,帮孩子更完整、客观地认识人性,认识这个社会: 从友善的人那里,我们可以获得帮助,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友善; 在唯利是图的商贩那里,我们也许会蒙受损失,但观察和计算,能帮我们免灾; 警察叔叔大多能为我们指路,但也会有些穿警服的人,答不上我们的问题
方法1:刻意让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佳佳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专家点评:以上案例列举的方法对培养孩子耐心很实用。培养孩子耐心,就得尝试向孩子解释,让他明白应该等待多长时间,然后不要理睬孩子将有可能对你的打扰。不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让他等5分钟。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一般在家里训练,效果会比较好。 提示:也可以在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
国际儿童游戏权力协会(IPA)近日推荐了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7件事,并提醒家长,玩沙子、打水仗、爬树等“古老”的游戏,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 如今的孩子,很多已经成了“电子宝宝”、“遥控专家”,与自然和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国际儿童游戏权力协会(IPA)近日推荐了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7件事,并提醒家长,玩沙子、打水仗、爬树等“古老”的游戏,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研究室王玉凤教授同样表示,一些看似“原始”的活动,是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社会生活技能的重要媒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任务”。 自娱自乐。包括用手和脚作画、用花瓣制作香水、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在院子挖个洞穴。自娱自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
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同时,针对低龄人群开发的应用软件激增,不少家长让iPad充当 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然而,日前一则关于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iPad成瘾的报道,引起很多父母的不安。专家指出,用iPad做早教机并非不可,但一定要 适度,否则很可能教育的目的没达到,反倒对孩子的心理、视力、颈肩均造成损伤。 iPad三宗罪危害儿童 一宗罪:玩iPad成瘾危害心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iPad成瘾,成为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据家长反映,这名女童从3岁起iPad 成瘾,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主治医生称,之所以说这名女童是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是因为禁止她用iPad玩游戏后,她出现了戒断症状。戒 断症状指成瘾症患者在断瘾期间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
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妈妈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不唱,妈妈就不高兴 有个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妈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 “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狗肉上不了正席”……妈妈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
言传身教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你身上的很多优点、缺点,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的对他们产生影响。下面介绍的这些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家长要当心哦! 1.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害处】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可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反倒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改变方法】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2.没有礼貌 【害处】家长平时“出口成脏”,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改变
看起来很酷的小孩,今后的发展不一定很好。据美国“健康日”网站6月12日报道,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对近200名青少年进行10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喜欢装酷的青少年在进入社会后,不容易取得成功。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不要过多注重外表,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追求诚实品性、乐于助人和刻苦勤奋上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人头地。 发表在《儿童发育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选取了184名7~8年级的男女青少年,他们都来自美国东南部城区和郊区的公立学校。研究人员成功地对其中的175名学生完成了长达10年的多次随访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在13岁左右时追求成熟、有早恋关系、注重社会地位和漂亮外表,甚至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在10年后往往被人视为是粗野的人,在社会技能方面存在严重欠缺,也更容易养成抽烟喝酒的恶习,从事严重的犯罪活动。 研究者推测,在青春期装酷的青少年还没有完全懂得自己在成长
坚持每周来这里上课已经一月了,童童几乎每次都是从开课睡到下课,这让王女士很郁闷。并称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以及各种游戏设备,不仅可以尽早挖掘宝宝各项潜能、启发智力,还能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3个月的宝宝学“自我认知”、6个月的宝宝学“古典音乐”、1岁的宝宝学“双语交流”……近来,一种“超早教”越来越流行,这种早教真有广告吹得那么神吗?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家长说: 宝宝上的是“瞌睡早教” 王女士抱起熟睡中的、刚满3个月的女儿童童出了门。半小时后,母女俩出现在一家早教中心的教室里。开始上课后,家长们半跪在一张巨大的软垫上, 宝宝们则平躺着。随后,在两位辅导老师的半中文半英文的指导下,家长在宝宝眼睛上方30厘米距
近日,美国权威营养杂志统计,近1/7的美国儿童日摄取热量的50%~70%来自零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原主任张思莱指出,现在市面上的零食相比以前更油腻、热量也更密集,想让孩子吃得健康,家长最好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零食管理方案。 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广告的时代里,想让孩子们与碳酸饮料、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完全绝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你不买,在孩子们的社交圈里,这些零食也会流传。 张思莱指出,家长对孩子的零食控制是必须的,但控制得太过严格,可能会与初衷背道而驰,出现零食越禁诱惑越大的情况。 张思莱提醒,家长不如改变零食的管理方法,从完全禁止到有条件地允许孩子少量尝试。可以告诉孩子,有些食物只能少量品尝,知道味道就可以了,不能多吃。 很多家庭都会出现家庭成员间对孩子零食态度不一致而引起的矛盾。要想化解这一尴尬,可以把孩子每天吃的零食分袋装好,说明这是一天零食的
一个2岁半的小孩子走路时不小心跌倒了,“哇哇”大哭。不同国家的妈妈会有不同的反应。让我们来看看各国妈妈的不同反应—— ★美国妈妈:不去扶孩子起来,而是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宝贝,你会很勇敢的,爬起来!” ★俄罗斯妈妈:再哭闹也不去扶孩子起来,让孩子自己解决。 ★非洲妈妈:看到孩子摔倒,不去扶他起来,而是自己一次次地爬在地上,然后做爬起来或是站起来的动作,直到孩子看懂了她的行为。暗示孩子自己掌握了方法后自己爬起来。。 ★中国妈妈:立即上前把孩子扶起来,一边敲打地面一边对孩子说:“宝贝摔疼了是吧?不哭不哭,妈妈打它!” 【大问题】摔倒,是谁的责任? 各国妈妈们的不同做法,折射出了不同的教育态度和理念。 ★美国妈妈认为:既然是你自己跌倒的,就要为自己的行
好孩子是睡出来的,让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 江帆) 在持续十几年的课题中,我做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涵盖9省市、3万多名儿童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睡眠习惯、睡眠质量、常见睡眠问题发生率等基础性数据,首次提出了中国儿童睡眠不足已成肥胖高危因素的论断,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慢性睡眠不足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和不可逆性。 我们发现,睡眠时间小于9小时的孩子,其注意力、自觉性、同学关系等方面明显差于睡眠充足的孩子。好孩子是睡出来的,这话并非耸人听闻。建议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每天要睡10小时,中学生则为9小时。 针对社会上的“择校热”,我们在研究中将实验对象分成三组:第一组平时和周末都睡少于9小时,第二组的睡眠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第三组则是平时睡不
宝宝不愿午睡怎么办?适当的午睡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可是很多孩子并不愿午睡,这可怎么办呢?别着急,今天,小编就来帮你分析原因,出出招。 宝宝不愿午睡是怎么回事?宝宝不愿午睡的原因 有的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按照规定的睡眠时间、睡眠环境以及成长的正常态度和方法,经过多次反复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如果这些条件经常变化,宝宝的午睡习惯就难以形成。所以,一定让宝宝形成固定的睡眠习惯。 用不正确的方法强制宝宝很快入睡。比如,用“狼来了,虎来了”等违反教育原则的恐吓方法,把宝宝吓得不敢动,最后带着一种可怕的形象和感觉进入梦乡。这样使宝宝产生怕睡眠、怕孤独的感觉。还有用惩罚的办法,宝宝午睡没睡着,就罚他不许起床,造成他睡眠时精神紧张,越紧张越睡不着。同时更加强化了他对睡眠的反感,宝宝也就越发不肯午睡了。 睡前听了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