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这个年代懒妈才是最爱宝宝的那个人,你会当懒妈吗? 以下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醒自己,我要变懒。站在一旁看着你慢吞吞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慢慢地整理,不管时间走得飞快,直到你自己把东西收拾好,直到你慢慢习惯自己去整理,在整理中学会如何做才能最快最好最省事。而不是在一旁着急地指点,甚至伸手为你去做。 提醒自己,我要让自己变得狠心。看你笨手笨脚去穿脱衣物,不去想动作的缓慢会让你多受了一点凉导致感冒,而是去一旁忙自己的事情,让你自己多多锻炼,直到不久后,那点担心变成多余。 提醒自己,我要变得健忘。丢三落四,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我不会成为你的搜索引擎,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养成好的习惯。 提醒自己,不要太过敏感。别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受一些挫折也没什么大不了,严格
一个国家只有从幼儿抓起,才能在不远的未来造就出属于自己国家的人才群,而这些人才群的价值将足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尤其是6岁前的幼儿教育阶段,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和最关键的第一步。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基础,是整个终身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决定人一生发展水平的智能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社会性与品德体系、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以及综合个性心理品质等几乎都在7岁前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从而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成功水平和生存质量。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一个最成功的方面,就是很早就注重幼儿教育的研究并拥有高水平的、适合本国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并且,每年都加大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幼儿教育不断地创新,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并拥有大量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美国、日本、德国很
近日,教育部网站全文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指南》“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关键词”: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特点;合理期望。而这些,正是目前我们一些家长的认知短板和行为缺陷所在。 当我们的无数父亲母亲在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忧虑之际,德国人却在实施“减压从幼儿开始”计划。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德国的幼儿从蹒跚学步就开始接受幼儿园为他们提供的脚底按摩与足浴,并让他们光着小脚丫在潮湿的草地上步行,或躺着静静思考自己喜欢和开心的事情。这是德国
《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 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 这是一个飞快发展,急速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时间宝贵,效率至上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匆忙得让人焦灼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像巨大水泥搅拌机里的石子,身不由己地跌跌撞撞地跟着快速运作。这样的匆忙和催促,也带进了我们对孩子的养育当中。 成长只能是缓慢的,被人工添加剂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真正的营养与口味。缓慢在植物那里是成长的基本准则,但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却成了稀缺元素。 所以有时候,妈妈必须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慢慢来。 生活的慢养 急着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ldqu
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可以更多,可以更持久,可以更深刻。提高全民保护少年儿童的法律意识,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将保护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渗入家庭生活、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 上周,接连有媒体曝出上海、温州等地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恶劣事件。人们谴责这些恶劣行径的同时,整个社会也在反思:我们该怎样呵护这些祖国的花朵? 诚然,物质上的支持必不可少。但是,光有好的校舍,却没有好的老师;光提供物质,却缺乏精神上的关怀;光不停地填鸭式给予,却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求……这些,都是一种缺失、一种片面的关心。很多时候我们有意无意忽视了孩子想要的东西——我们精神上的关怀,这样的关怀源自尊重与平等的爱。 弄清楚孩子想要的,才能搞清楚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呵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问师生特别是在校的留守儿童,祝他们节日快乐。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增加。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出务工人员就有57万人,留守儿童14万人,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超过8万人。如何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5月25日,温家宝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古丈县双溪乡中心完全小学。学校依山而建,四周高山对峙。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半是留守儿童。 温家宝察看了学生宿舍、食堂以及食品储存室,又到教学楼三楼音乐教室,与教师、留守儿童和家长座谈。学生家长大多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 &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 2、赞扬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无论是家里的事或是托儿所的事都可以。 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几天内加起来的时间只有10或15分钟,但所花时间的质量往往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等,妈妈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 5、创造各种家庭活动项目,比如小朋友聚会或全家外出旅游,并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承担某些特殊的任务。 6、孩子们喜欢别人需要他的感觉。给他们分派任务,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扫家具,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重要。 7、尽可能创造让孩子阅读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并发表孩子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评论。
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怎样的方式接受教育?这些话题一直饱受关注却又争议不断。 一方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过度的早教显然违背了孩子的玩耍天性。那么,孩子从小学音乐、练舞蹈,这类学前艺术教育,究竟是快乐教育,还是牺牲孩子快乐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直通孩子的心灵,能使小天使们练就积极心态、培养“自理自主自信,大胆大方大气”的气质——艺术教育能否对孩子“润物细无声”,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印度哲学家奥修在《当鞋合脚时》一书中写道,“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理论。这种道德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好运用是在书院中。其中某些理念和方式,对于今天的德育仍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其一,“明人伦”的核心目标。所谓“明人伦”,就是明确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为自己定位。其核心是树立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完善人的内在道德品格,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进而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促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良好状态。宋代到清代的书院,书院老师通过传授“圣贤之道”,希望生徒能够“尊德性”、“明人伦”,塑造理想人格,提高应对世事的能力。为了实现书院个体品德培育的核心目标,书院老师提出了“明道&
早教就是“背唐诗”“学英语”?日前,中国早期教育趋势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美国著名早教机构金宝贝发布的2012全球早期教育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儿童学习时间提前,但户外运动时间全球最少,睡眠时间较少。 专家指出,过早让孩子学各种技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中国家庭需要转变早期教育重点,还孩子童年。 中国孩子室外活动时间最少 该报告调研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数千个儿童的生活状态、早期教育方法和各国的早期教育理念。 调研显示,全球儿童最早开始学习识字的国家都在亚洲,中国排名第一,其次是韩国与日本。中国的家庭最喜欢用识字游戏、唐诗教育孩子;教授孩子第二门语言的意愿也居于全球前列:北京家庭喜欢教孩子背诵唐诗、上海家庭偏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对中国父母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在拼中学、拼小学、拼幼儿园之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又将视线对准了还没上幼儿园的孩子。 近日,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课题组对广州、佛山、东莞三市5所幼儿园中500多名0~6岁孩子的家长进行的一项名为“早教的认识误区对家庭教育影响”公布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广东80后父母虽然在教养方式上已经倾向于民主,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过高。只有三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正常发展,七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最好是神童。 这种对“神童”的期望自然而然带动了各种早教机构的发展,一时间,早期MBA、国外挂牌早教机构……各种噱头让家长看得眼花缭乱,昂贵的价格也让家长瞠目结舌。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必
到一所幼儿园去讲课,课堂的内容是“0~6岁孩子的性发展”,来听讲座的是父母和老师,由于这所幼儿园有近一半的家庭是外籍人士,那天来听讲座的多为中国父母,其中有一位爸爸是德国人,他听不懂中文,特地有一位老师做他的翻译。 在我的讲座讲到了3~4岁的孩子可以独立洗澡、洗屁股、穿衣吃饭等内容时,一位妈妈举手要求发言,我停下来,她说她要进行一个现场调查,于是她问在坐的家长们:“你们有谁的孩子在3~4岁的时候就独立洗澡、洗屁股了,请举手”现场一片沉默,没有一位家长举手,这位妈妈对我说:“看,胡老师,让3~4岁的孩子自己独立洗澡,没有人能够做到,孩子做不到,父母也做不到!这就是现实啊!”我当时多么希望有一位家长能够举手啊!我明白这位妈妈的意思:“你的说法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rd
为什么过去的人大多能吃苦耐劳,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像一根柔软的柳条,需要春风的拂动才会绿树盈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父母应该更注重孩子哪些方面的培养?这是需要父母们深思的问题。 贫乏的物质生活,比如太热也不立即开空调的生活习惯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拼搏精神。所以现在的父母应该注意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为培养孩子的拼搏精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位朋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出来“过去的妈妈比起学习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意志”。这位朋友在小时候,每次一待在家里,即使是自己原本打算学习时,他的妈妈总是建议他到外面去玩,还说孩子就应该在外面玩。为什么这位妈妈要这样做呢?后来才得知她认为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健康活泼开朗的人。虽然现在社会有这种想法的妈妈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付诸行动的妈妈却没有多少,她们总是过多
二三岁的孩子每天都会有一些让父母发火的表现,面对孩子的那些“无理”,父母该如何理解,又该如何解决呢? 表现1:总把玩具占为己有 案例:两岁的津津在解 决问题的时候,总是用手多、用嘴少。见到别的小朋友拿着他的玩具玩,常常走上前去大声喊叫:“这是我的!”然后不由分说把小朋友推倒,夺回玩具。 分析:这么大的孩子还不太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所以,父母要逐渐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并且给他一些时间。随着他慢慢长大,他会懂得这个道理的。如果在他四五岁时还是欺负小朋友,那么父母要坚决制止,并一定要让他道歉。 提示: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对3岁以后的孩子,还应指出他的行为已经伤害了其他小朋友。如
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的弗雷德里克·齐默曼教授与同事调查了1000多名父母,发现使用开发智力的软件,对2岁以下儿童的正常发育并无好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字的能力。 英国儿童专家研究发现:近年来,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抵得上1976年时12岁孩子的水平,而这与电视和电脑游戏的普及,以及学校频繁考试都有关系。 更有许多心理教育和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使用电子产品过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绪不稳。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彦丽说,过早、过多接触电脑、电视,还有导致多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可能。 孩子4岁前学电脑弊大于利 许多家长为了在启
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可以更多,可以更持久,可以更深刻。提高全民保护少年儿童的法律意识,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将保护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渗入家庭生活、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 上周,接连有媒体曝出上海、温州等地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恶劣事件。人们谴责这些恶劣行径的同时,整个社会也在反思:我们该怎样呵护这些祖国的花朵? 诚然,物质上的支持必不可少。但是,光有好的校舍,却没有好的老师;光提供物质,却缺乏精神上的关怀;光不停地填鸭式给予,却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求……这些,都是一种缺失、一种片面的关心。很多时候我们有意无意忽视了孩子想要的东西——我们精神上的关怀,这样的关怀源自尊重与平等的爱。 弄清楚孩子想要的,才能搞清楚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呵
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近年来在青少年教育中广为流传的名言与口号。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其健康发育,虽然是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却未必能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基础教育的超前化与重压,显然已成为当下幼儿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也算适逢其时,有其必要性。 譬如“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
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怎样的方式接受教育?这些话题一直饱受关注却又争议不断。 一方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过度的早教显然违背了孩子的玩耍天性。那么,孩子从小学音乐、练舞蹈,这类学前艺术教育,究竟是快乐教育,还是牺牲孩子快乐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直通孩子的心灵,能使小天使们练就积极心态、培养“自理自主自信,大胆大方大气”的气质——艺术教育能否对孩子“润物细无声”,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印度哲学家奥修在《当鞋合脚时》一书中写道,“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人人都说爷爷好,只有孙儿心明了。假日陪着练书法,辛苦几何天知道。 年轻人将孩子寄养在老家或托付给父母,老人安享天伦,儿女专心打拼,这是一举多得还是无可奈何 在城市中,由于年轻父母工作忙、经济条件有限等原因,许多孩子被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养育,这种方式被专家称为“隔代寄养”。调查显示,隔代寄养正成为当今城市年轻父母的主要育儿方式。 比起农村留守儿童,寄养儿童要幸福得多,他们不缺吃少穿,祖辈们给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但是,有关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远远超过了个体家庭。“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 1替儿养娃甜中有苦 5月31日,太航幼儿园门口,60岁的李师傅在人
据中新网报道两个或者多个家庭把自身资源组合起来,分配时间和分享教育理念,变独生子女“独养”为“群养”,这种既解决双职工家庭带孩子难问题,又组建起“准兄弟姐妹”关系的“家庭互助”模式,正在榕城的一些家庭中试水。 而这种教育模式不尽让人想到了近期比较火爆的拼客一族,有拼车的,有拼房的,有拼饭的,难道这教育也能拼上一拼不成? 经过了暑期的磨合,“群养”初见成效,不仅解放了家长,孩子们的一些良性变化也让家长倍感欣慰。一群孩子经常在一起生活学习,并不总能和谐共处,时间一长就容易生事,甚至可能争执打闹起来。“有一次,几个小孩因为看哪个频道的电视争执起来了,你一句我一句,哭哭闹闹的。”李女士回忆说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