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已经远不如从前那么明显。导致这种状况,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对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不够。男孩和女孩最早的行为差异出现在1~2岁期间,表现在对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和对同性别伙伴的偏好上。在2~3岁期间,男孩和女孩倾向于更多地说出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词。 性别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出生就开始。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期,男孩就容易逐渐变得像女孩一样柔弱,女孩也可能慢慢变得像男孩那样阳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越来越难以“矫正”。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呢? 通过服饰和玩具标明孩子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是先天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性别差异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心理或行为差异。要让孩子从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性别差异,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服饰和玩具等直观物体,从感知觉方面让孩子
家长们最困扰相比就是孩子以后的发展,而发展需要的必然是人脉关系和好的交际性格,小编整理了八种培养宝宝交际能力的方法给各位家长。 一、自信 有一位母亲曾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会游泳,别人就不会邀请你到游泳池玩。”这位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特长可以结交更多朋友。专家认为: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帮助他以某种爱好赢得更多的朋友。 二、友善的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动作表示出攻击性,比如叫喊、皱眉和紧握拳头等;而有些动作,比如微笑、赞赏、拥抱等,则表示出友善的意味。对于刚学步的幼儿,由于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上的局限,他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与年龄相仿的孩子交往时,会作出有些笨拙甚至粗暴的举动。年轻父母不必对此忧心忡忡,只要多加引导,孩子会逐渐做得好一些。当然,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你不能强迫他摆出一副
幼儿的良好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单靠幼儿园教学就能成功的,它应渗透于幼儿日常的生活中。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一种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文明礼仪修养。 一些文明礼貌用语,是发自幼儿内心的,它的本质是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把文明礼仪融于日常生活中 教室的门口是每个孩子每天早上必经之地,每天早上我带着一位幼儿戴着“礼仪之星”的标志站在班级门口,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甜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小朋友早上好”的问候,一个个彬彬有礼的:“您好、再见”的礼貌动作,构成了一幅幅传播文明礼仪的美丽图画,感染着家长,影响着孩子,每天每位幼儿来园、离园都能做到主动向老师、家长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在生活中受欢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礼貌有教养的人,他们也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与人际关系。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几种状况或困扰,提出建议,帮助孩子学习对外礼仪。 一、带孩子出去做客应注意什么事? 凯思跨文化双语幼稚园园长王永弘建议,父母可在家里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游戏,透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小孩会学一对一的情境与对话。 1.主人门开了,要先问好。 2.主人请了,才能进去。到里面不能像在自己家里,到处乱跑或随便翻东西。 3.主人招待餐点时,要说谢谢。 4.大人在谈话时,小孩不能打断或插话。 5.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则可带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6.离去时,一定要对主人表示感谢之意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都希望孩子是纯粹的、善良的、天真的,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和平的,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不可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会接触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他们不可避免的要与这个最真实的世界打交道。 我们教会孩子的礼貌、善良、换位思考、对别人尊重、动口不动手、不说粗话,在很多现实面前会变的苍白无力,所以在生活中除了礼貌(混世界大部分时间我们靠的是礼貌)之外,孩子还需要学会诸如说粗话之类的本领。 孩子到底要学会哪些本领才能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或者说让他们在面临各种有趣的、可怕的、危险的世界时才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呢?我们讨论了好几天,列出了这样一些建议,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讨论起来。 1.孩子,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孩子,当你和别人开始比较的时候,一般你都在拿自己的弱点在比较别人的优点,这样的比较是人生中比较糟糕的时刻之一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见,单凭爱是难以教育好孩子的,精神的引领才是根本。而礼仪教育是精神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教育是否成功的综合体现。以下15条社交礼仪,孩子上小学前,就要告诉他。 1. “您好、谢谢、不客气”为孩子开启良好交际的大门。儿童时期常听父母讲到这些,孩子就会进行模仿,继而变成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2. 向别人问话时前面加入“请问”,如果要打断某人做事,跟别人说话,加一句“打扰了”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教养。 3. 拒绝别人时,不优柔寡断,应不卑不亢地说“不”,这也需要父母告诉孩子的。通过观察与实践,孩子会渐渐理解到采用适当的态度,即使拒绝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4、“言必信,行必果”,守时是主要靠言传身教的一项基本礼仪,儿童时期如果在这种氛围长大,就能形成守时、负责的良好品质。告诉孩子,无论由于什么原因而迟到,都
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太含蓄,所以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连礼貌用语都不能适当地运用,常常因为害羞等原因被贴上不懂礼貌的标签。孩子吸收知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很重要,想让孩子懂礼貌,我们家长也需要身体力行才行。 一、看看身边一些孩子的不礼貌行为 这个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社会,但是孩子不懂礼貌的行为往往让双方很尴尬,下面是一些小朋友经常出现的行为,您的孩子有类似的经历吗? 1、就是不跟陌生人打招呼。 在小区里遇到邻居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在玩耍,上前跟邻居妈妈寒暄了几句后,邻居招呼小男孩跟我打招呼,没想到小男孩头也不抬地摆弄自己的玩具车,像是没听到妈妈的话似的。我感到很尴尬,只能跟邻居说有事要办,匆匆走了。 2、公共场所吵闹不休。 公交车上,5岁大的小男孩一会儿扯着嗓子喊爸爸,一会儿在公交车上跑来跑去
1. 必须对见到的人先打招呼,受到别人任何恩惠和帮助必须口头或者书面表示感谢,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 2. 公共场合(除了可以放开玩儿的地方以外)说话音量控制在不让第三个人听到。 3. 不愿意告诉爸爸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妈妈;不愿意告诉妈妈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爸爸。但是不能对两者都不说。 4. 不许撒谎骗人,否则你会失去朋友家人最宝贵的信任,让你后悔一生。 5. 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许用工具和牙,也不许戳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而妈妈则希望你能打赢。 6. 掉在地上的硬币可以拣起来拿回家积攒起来,但是钱包却不能据为己有。 7. 别人真诚款待你吃东西,如果你不喜欢的话可以说“我吃饱了”,但是绝对不能说“很难吃”。 8. 任何食物和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绝对不能
1. 说“请”和“谢谢”。 “请”和“谢谢”是一对有魔力的词。在家养成说“请”和“谢谢”的礼节,让这些礼节形成终生的习惯。 2. 在打喷嚏或咳嗽时捂住嘴。 任鼻涕和吐沫横飞很粗俗。请相信,人更偏爱那些懂得这一礼仪的孩子。 3.在动别人东西前询问。 不询问就随便拿别人东西,这样的行为所很令人不安。想要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前应该询问,这也包括爸爸妈妈的东西。 4. 真诚地道歉。 这里所说的道歉并非那种被生气的父母强迫说出的毫无意义的“我很抱歉”。同情绝对是一种生活技能。 5. 进屋前敲门。 这包括妈妈享受私人如厕空间时的洗手间房门。 6. 如何说“打断您一下!” 孩子们天生就很急躁。大多时候你会发现,父母们每每讲话就会被孩子打断,爸爸妈妈们只能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 1、离家外出、上学或放学回家应向父母打招呼。 2、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能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记住父母的生日;当父母过生日或母亲节、父亲节时,能给父母送上一件有意义的小礼物,并郑重地祝贺。 4、过新年时,应向父母拜年并给予祝福。 5、早上起床后、晚上就寝前、父母下班回家时,应向父母表示问候。 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立、品德上自强,少让父母操心。 7、当父母生病时,要殷勤问候、细心照顾(端茶送水、喂药等),少让或不让父母烦心。 8、当父母不在家,而你又要外出时,应打电话或写留言条告知父母你的去向和回家时间,以免父母担心。 9、了解父母养育儿女的辛
礼貌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那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培养出一个懂事礼貌的孩子呢? 1、不要强迫孩子 当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时,家长拼命让孩子向客人问好,结果孩子以大哭而告终,这种方式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对人,还会产生逆反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等孩子平静以后,在和孩子讲道理,切忌当着外人的面说孩子没礼貌。 2、学会礼貌用语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 见到认识的人时,应该主动说:“你好。” 接受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 做错事情或者影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 想要别人帮助时,应该说:“请。” 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应该说:“欢迎。” 离开的时候,应该说:“再见!” 3、父母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小绅士、小公主,但教育孩子们懂礼貌、有风度也是要讲究方法的。下面就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家长在教导孩子礼仪方面的注意点和小技巧,这些都是做父母的需要进行了解的。 一、教育你的孩子具备良好的仪态 孩子的成长是很快的,不知不觉,就到了去上幼儿园的年纪。现在,他需要有人教育他懂礼貌了。要这样做,家长就应该在家中通过温和的言语和举动制造优良的教育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孩子总爱模仿他们的举止行为,他们的模仿是带有盲目性的。所以,为了教育孩子懂礼貌,做为一个负责的家长,你首先要改善自己的举止礼节。许多时候,孩子染上的坏习惯,都是向他们的朋友、邻居、家庭成员或父母习得的。所以你得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们有所沾染,就应该通过转移他们注意的方式制止这些恶习。 二、家长要注意的教育技巧 1、从孩子一岁起开始
1.从孩子一岁起开始 从什么时候教育你的孩子懂礼貌,并无固定的限制,但如果你的孩子从一岁开始,你的努力会为孩子进入学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父母来说,这确非一项容易的任务,但未必不能实现。 2.一步一个脚印,教育孩子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今天教了孩子新东西,过一阵再教他别的。你要留意他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如果你发现你的小孩只听一遍就能快速记住新的词汇,那么你就可以缩短学习的周期。在教孩子礼仪时,你可以先教他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诸如谢谢、请、对不起、可以吗等等,并通过日常应用这些词汇来锻炼孩子。 3.注意教育方法 学龄前的孩子都爱玩,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书本中的abc、123或是诗歌。实际上,是你对孩子个人成长的关注程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学习诗歌或英文,你可以对着他们的玩具将诗或英文唱出来。比如说,如果你想教孩子什么东
1、仪容仪表 教育孩子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保证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 2、行为举止 目标就是“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方面提出要求。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无精打采、耸肩、塌腰,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防止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3、表情神态 教育孩子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与人交往要面带自然微笑,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 4、言谈措辞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
想让孩子的语言纯净无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会在学校里受到其他孩子的影响。你能做到的,首先是注意自己的语言,想要让语言变得纯净,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从家中做起,让孩子畅所欲言、广泛阅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使那些与家庭观念格格不入的语言没有立足之地。 一、让孩子加入谈话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滔滔不绝,不让别人插嘴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对他说 1.要善待他人 不要伤害别人的感情。如果总是谈论自己的事情,就会显得非常自私。应当让其他人参与到谈话中来,并且对他们所说的事情表示兴趣。你可以从别人的谈话中学到不少知识。” 2.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孩子 而是委婉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无论是对你的孩子、保姆还是丈夫,都要友好礼貌,要善于体谅他们。只有当宽容之心代替了自私自利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了解礼仪的真正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月,人们一直牢记在心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时刻提醒孩子们从小要养成有规矩的好习惯,做个懂规矩的孩子。孩子学“规矩”有哪些好处呢? 1.孩子为什么得学规矩 中化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被世人称之为“文明之邦”,是人们向往的东方古大国。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在古代,中国都以孝道和礼仪闻名中外。孩子为什么要有规矩,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约束家庭人员的制度,这个家庭就容易陷入混乱状态。举个很简单的小例子:孩子不叫人,对着家人就:“喂!我要吃饭!喂我要喝水!”“喂”是谁?父母?爷爷奶奶?一点规矩也没有,这个家不就乱套了吗?这就是孩子从小要学规矩的原因。 2.要学哪些方面的规矩 我们常说,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相,走路要抬头挺胸,吃饭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睡觉的
礼仪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父母让孩子学习礼仪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够培养孩子们自己的自尊心并学会尊重他人。学习它们有助于孩子和其他孩子及成年人成功交流。 1、从父母自己开始 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通常都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的行为方式不符合要求,孩子的行为就很难符合要求了。 2、及早的开始训练 礼仪教育其实可以及早就开始。孩子在差不多在2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训练了。父母给孩子训练的越早,就会越快看到效果。 3、言语行为的一致性 为了成功的教授孩子礼貌的言行举止,父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言行一致。 4、要持之以恒 不要担心这些教育花费了多少时间。孩子们需要大量的提醒,但最终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会大有改变的。 5、永远不要惩罚或责备缺乏礼貌的幼儿 孩子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责任。教育有礼貌的孩子,父母怎么做呢?父母要教孩子区别对于错,要教孩子如何去行动。如果孩子说了或者做了尴尬的事情,别人可能就会把原因归咎于父母,那么到底孩子该知道一些什么好的礼仪呢? 1.学会说‘请’和‘谢谢’ 在现在的生活中,或许你会感到惊讶,因为很少听到有人说一些比如‘请’和‘谢谢’的礼貌用语。而这些礼貌用语孩子们是不知道的。事实上,当别人给予我们东西时,我们应该说‘谢谢’。这表示出了人们的尊重和感谢。如果请求别人帮助时,我们应该说‘请’,这同样表达了人们的感激之情。作为孩子的父母,就应该这么教孩子。 2.学会问候的话 现在很少人见了面会说‘嗨’。合适的礼仪就是当你进入一个有很多人的房间的时候,你就应该问候别人。即使别人没有对你的问候进行回复,但是问候别人表现出了问候者的友好和对别人的尊重。
道德是人们维持社会秩序和守则的一种规范制度,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很多的道德准则,孩子也不例外。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们一些基本的道德标准,告诉他们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乐于分享 孩子在与其他小伙伴玩耍的时候,父母要教会他们乐于分享,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食物与比人分享,这也是一种道德的体现。另外,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分担,也就是说,如果和小伙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帮助小伙伴分担,这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 2.礼貌待人 父母在平时要让孩子学会礼貌地与人打招呼,学会说些文明用语。例如,在见到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时,要知道说“爷爷好、奶奶好”,在与朋友分别的时候要知道挥挥手说“再见”。从家里去上学之前,要说声“爸爸妈妈再见,我先去上学了”,在见到老师的时候要学会说“老师好”。这些礼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儿童常用礼仪以长养恭敬心为体,以规范儿童日常起居为用,从细节处入手,以反复实习为方,从而形成习惯,养成习性。故为人父师者须逐项为子弟明确讲析,并予以正确示范,并经常提醒和督促其落实。儿童学习礼仪之六字真言为 ——“小朋友,跟我做。” 【晨省】 1、正点起床,向父母、长辈或老师请安问候。(如:“妈妈,你昨晚睡得好吗?”) 2、自己整理床铺。 3、盥洗(刷牙、洗脸、梳头等)。 【昏定】 1、向父母长辈或老师问候。(如:“妈妈,我要睡觉了。你也休息吧!”) 2、盥洗(刷牙、洗脚、洗袜子等)。 3、铺放床被。 4、自己脱下的衣服依次叠好放在身边。 5、寝不言(入睡前不再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