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自身价值时,金钱的拥有程度就成了其衡量的尺度。在人们的心目中,权力不可能终生拥有,美貌早晚成明日黄花,及时行乐是虚幻,唯有金钱是真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逐金大潮汹涌而来,冲击着包括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
对金钱的无尽追求刺激着孩子的幼小心灵。许多独生子女在大气候影响下,已经深刻认识到金钱的巨大作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本来就包含着在金钱方面慷慨的、不失时机的、甚至是不假思索的给予。在中国,孩子从来都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没有挣钱的生活体验,只有接受家庭的给予和向家庭索取,近些年来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因此,这一代孩子不谙世事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也就理所当然了。据某市的调查,进入90年代后,独生子女的人均月消费已突破双职工收入的50%,年龄大些的孩子高达65%。不少孩子有钱之后“穿要名牌,吃要精品”,攀比摆阔,欲望膨胀,成为主动消费者。有些孩子有钱之后,凡事“钱”字先行,以钱铺路,丧失了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
独生子女并不缺钱,但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已经习惯了不择手段,不计后果。逢年过节的压岁钱,生日喜庆的札金,都是正常的“经济来源”,有的还发展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要向家里讨价还价。面对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经商现象”、“金钱效应”、“借贷行为”、“交换意识”等,许多家长诚惶诚恐,却无应对良策。
金钱的确不是万能的,起码它未必能买到独生子女正确的金钱观。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